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典作品中的现代性

回头说一下《化妆师》这部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和伊恩·麦克莱恩两位老牌演员主演的电影。不只演员资深,这部电影本身也有深远的来历,源自罗纳德·哈伍德所写的小说,而且早在一九八三年就曾经被改编拍过电影。一方面是来自文字的渊源,另一方面是在我刚刚提到的电影转性之前所发生的事。

《化妆师》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中,一个专门演莎剧(莎士比亚剧作)的剧团,在德军轰炸伦敦的紧张气氛中,他们坚持继续演出,坚持伦敦人不被德国人破坏正常生活的尊严。这位专业的莎剧演员,要冒着被空袭轰炸的危险,演出他一生中的第二百六十七次《李尔王》。

这样一部电影和《美国队长》或《釜山行》有什么不同?像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东西。如果对莎士比亚没有概念,无法感受《化妆师》,你不可能进入这个“第二百六十七次扮演李尔王”的剧情设定。一个到了迟暮之年的演员,快要被反复出演李尔王弄疯了,他的疲惫、他的抗拒,我们要能了解,才能进一步知道陪伴、伺候他三十年的化妆师如何在他濒临精神崩溃的情况下照顾他、哄着他、刺激他,让同样冒着空袭危险坚持来看戏的伦敦市民不会失望。

化妆师几度对剧院经理说:“我们不退票、不延期、不取消演出。”那不只是剧团的传统,不只是剧团和戏院出于生计的考虑,还有英国人的骨气与尊严因素,正因为面对德国人空袭,如果取消演出就变成了向德国人的炮火威胁屈服。

电影放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有很多讯息不是电影直接提供的,但正因为这样,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准备,《化妆师》就能引发不同的反应,刺激不同程度的感动。这是适合以阅读的方式来面对的电影,可以让我们从阅读中摆脱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无聊现代群体生活,得到一种个人、自我的多样性保证。

来自异时代环境的经典作品,提供给我们进行“双焦”阅读的机会。一方面这是旧书,旧书有旧书的陌生性质,请不要理所当然地将作者看成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不是,他是一个来自远方的陌生人,阅读时你首先不能把他当作隔壁老王,不能把他写出来的内容读成是隔壁老王会说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聚焦于这部书形成的时空环境,这位作者活在那个环境中的特殊遭遇,还有,他的特殊困扰、疑惑;还要弄清楚,在那样的一个社会中,他是为了什么样的读者,是为了一群和我们很不一样的人而写的。

这是聚焦于经典的异时空、异质性。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时代产生过那么多不同的书,绝大部分都消失不见了,为什么偏偏是这本留了下来呢?经过一百年、两百年甚至更久,显然写书时原本预期的读者都死去消失了,作者也不在世上了,但这本书必定吸引了新一代的读者,一代一代有读者接力阅读,这本书才可能穿越时间,留传到我们手上、眼前。

所以另一个焦点在于:书中有什么内容能够吸引一代一代不同处境中的读者,让他们都对这本书有感应,都觉得阅读这本书有收获、有意义,甚至有必要?这跨越不同时代不同世代的共同讯息是什么?很显然,创造出跨越时空阅读体会的内容,必然要碰触到某种普遍的人性,或人的普遍处境,既然是普遍的,当然我们也在其中,我们也会遇到。

大致以十九世纪为分界点,从那之后,全世界各个不同的传统社会,陆续都经历了“现代转型”,变成了现代社会。最早转型的,是受到法国大革命冲击的欧洲,从一七八九年到一八四八年,各方面的革命彻底改造了欧洲的环境。然后以欧洲为开端的现代潮流,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发展,传播到全世界各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得以避开这样的改造,包括日本以及中国。

今天我们当然是活在一个“现代”环境中,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但有时候太理所当然了,以致很少去思考、去追究如此决定我们具体日常生活的“现代性”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包括了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包围束缚着我们。

要了解“现代”的来历,当然不能靠阅读《论语》、《伊利亚特》或《源氏物语》,而是需要从十九至二十世纪一些比较“年轻”的经典中去汲取滋养与灵感,重建“现代转型”的过程,拥有得以看清楚自身生活环境的眼光与视野。 4J/kPSp839IHDeZuXqUSum6CqZ36W5PWxZSc/hLipBRE1a4lJpNKgy4T9U58KB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