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商鞅之死

虽然如此,最后商鞅却仍然难逃脱吴起的命运,被车裂而亡,死于非命。

《史记》里是这样记载的,它比《资治通鉴》细节稍多一点。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即位。当初被商鞅处罚的公子虔等人开始报复,诬告商君要谋反,秦惠王就发官令去追捕商鞅。跟吴起情况相似,楚悼王去世,就是吴起的末日。

秦孝公去世,那些当初反对商鞅的人,向新君报告说商鞅要谋反。这个新君就是原来的太子驷,当初他犯法,商鞅饶了他,处罚了他的老师。秦惠王发布逮捕令,商鞅带着家人逃跑。逃到关下,他想藏匿名姓投宿客舍。客舍前台的工作人员说:“商君之法,没有证件的人,住旅馆是不行的,那我们得受连坐之罪,您拿出证件来吧。”商鞅如果拿出身份证件,那不正好自投罗网嘛,所以他不敢拿。 最终商鞅感慨道“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法律到了这个程度,连我都走投无路了。这说明商鞅的法令严格,他自己不敢拿出证件住旅馆,人家也不敢接纳他。

他逃到魏国,魏国不接纳他。最后他又回到秦国,被抓住,车裂而死。

在商鞅罹难前的五个月,有个叫赵良的熟人来看望他,并规劝他。商鞅说:“你跟我说说,我的功劳跟当初春秋时代秦穆公的贤相百里奚比怎么样?”看来商鞅还是很自负的。赵良说:“ 一千人对你阿谀奉承,不如有一个人跟你讲真话,我希望我能给你讲些真话,请你不要加害于我,行吗? ”商鞅说:“那当然,你说吧。”商鞅提到的这位百里奚,是三百多年前辅佐秦穆公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奚曾在楚国云梦泽作牧人,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个人才,又怕楚国不放,所以派人对楚国说,听说这个老头很会放牛,我给你五张公羊皮,你能不能把这个老头送给我。因此百里奚得名五羖大夫,羖就是公羊的意思。

赵良说:“你怎么能跟五羖大夫百里奚比呢?百里奚是楚国的普通百姓,穿着粗短的布衣服,给人家喂牛,秦穆公把他选拔上来,在万人之上。在秦国为上卿的六七年间,不但建功立业,而且实行德化。他担任秦国的卿大夫,平常不坐车,夏天不张华盖,足迹遍布国中,无须警车开道,无须武装防卫,功垂史册,德泽广布。五羖大夫死的时候,秦国男女老少,没有不怀念的,孩子们都不唱歌谣了。但是您呢, 是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门路上来的,你执掌秦国的国政这么多年,本应该造福百姓,你却大攫公权,上加害于太子的老师,下施酷法于黎民百姓,招致很多怨恨,所以你每次出门,总得很多卫士保护你,没有军队护送,你就不敢出门,你的危险像早晨的露珠那样。 ”赵良劝商鞅放下已得的爵位,放下财富,赶紧给自己找个退路。

商鞅没有听进赵良的劝告,五个月后,果然被杀了。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 其实我们看看那个时代的西方,希腊罗马时期,特别是希腊时代的改革,与商鞅具有可比性的主要是雅典城邦的梭伦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梭伦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都比商鞅变法要早一些,他们之间的可比性还是很强的。梭伦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注重工商业的发展;商鞅注重战争动员能力的提升和农业的发展。雅典改革的基本方向,在于权力的制衡,公民权利的保障;商鞅变法,注重中央权力的集中,社会管控能力的提升,不是制衡,是管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无论是西方的改革,还是东方的改革,都是打破贵族血统制,不按血统来。

梭伦改革突出的是按社会财富划分等级,就是说按照财产划等级。商鞅的二十等爵,是按照军功划分政治社会地位,商鞅改革鼓励去打仗,鼓励立军功,提升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希腊人承认私有财产,鼓励私有财产,鼓励人民去创造财富。秦朝人被引导去埋首农田,政府奖励耕战。

梭伦改革规定,第一等级可以担任执政官、司库、财务官,比如财务大臣、财务部长这样的公职,以及其他的公职。第二等级,因为你的财产相对少,你不能担任司库,但可以担任其他公职,说明管财税的司库,对个人财产要求是比较高的。第三等级,还可以担任一般的公职,第四等级就不能担任公职了,你最多可以当个陪审员。你看, 西方的社会以财富来划分地位,古今一体, 虽然今天表面上不这样讲,实际上社会是这么运作的。

客卿是秦国的一大亮点,是一道风景线。商鞅改革之后,从外来普通移民跻身卿相的客卿,就史不绝书,除他本人以外,张仪、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都是。 秦国之所以成功,跟客卿有关系,平民通向政治的道路,似乎秦国比雅典更彻底。 平民化的政治,导致的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挑战君主的权力、君主的权威,它强化的就是中央君主的权威、君主的力量。所以这是中国的历史,社会都平民化了,没有人能够挑战君主社会。

可是在西方, 雅典改革的平民化过程当中,它侧重于另外一个方面,即权力的制约和制衡。 我们都知道贝壳投票法,就是说如果你这个执政官,在雅典权力太大了,大家可以通过贝壳投票,把你流放。没有任何理由,只是你的权力太大了,你的威信太高了,没有制约了。所以权力制约始终是西方念兹在兹,几千年政治理论和实践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它的平民化,从希腊时代改革起,直到近代以后,都是跟权力制约连在一起的。

中国的平民化,实际上恰恰是强化了中央的权威。 由于平民化,大家没有权威,只有不断强化中央的权威,才能够阻遏混乱,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这是中西改革的不同。

是什么差别造成这种不同呢?如果从历史上分析,不铺开去讨论,可以找到两点差别。

首先是产业的差别。地处关陇的秦国,是纯粹的农业为主,兼及畜牧业的国家,但实际上还是以农业为主。而雅典,希腊城邦则是面向海洋的,工商立国的,因此对各自产业发展思路不一样,重点也不一样。

还有人口和民众的差别。秦国的老百姓安土重迁,父祖相传,是世世代代住在那里的居民。而且公元前500年左右,雅典的人口,和秦国人口没法比,秦国的人口总数是五百万左右,那雅典最多的时候,成年男性公民有三万多人。而且跟秦国是本土居民不一样,雅典大多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北边来的移民。

这是两点差异,使得秦国与雅典城邦的改革重点就不一样,一个是重在发展农业,一个致力于发展工商业。一个更加集权,尽管也是打破贵族血统,平民化,按照你的军功,你的战功,来决定你的政治身份;一个是制约,权力平衡,打破贵族血统,按照财产来决定政治权利,出任公职的资格。

所以汉朝人讲,非功臣不侯,没有功,没有军功的话,不能封侯,这实际上是秦朝的老规矩。

商鞅变法对秦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跟西方发展不一样,商鞅变法是一个关键。 当然商鞅变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从商周以来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历史的涓涓溪流,到这个时候,塑造成一个制度的河床。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变化,集中表现为一种法律的形式,以持久地、依靠国家力量推动的方式展开,然后进一步通过秦的统一和汉承秦制推广开来。

我们刚才把商鞅变法,跟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伯利克里改革,或者跟梭伦改革进行了比较。你看伯利克里改革或梭伦改革,它表面上跟商鞅一样,都是打破血统,打破贵族制。但是希腊的改革,它打破血统后按什么来分配社会权力呢?按照财富。它的几个等级,是按照财富来分,财产最多的人,可以当执政官,其次可以担任其他重要岗位。再其次呢,各种基层干部,然后最下面的,只能做陪审员。按照财产分配政权权利。他的财产是以工商业为基础,所以他奖励工商业,每家都得有一个人要学手艺。

而商鞅不是这样,商鞅宣称打破血统是靠本事。这本事是什么呢?耕战。耕是农业,战是军事。这两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环境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秦最后是灭了六国,而雅典是被别的国家灭了。

还有一点,在希腊罗马崩溃以后,封建时代长达千年,贵族制一直到近代才被打破。而商鞅以后呢,中国顺势而下,所谓“百代都行秦政法”,就是这个意思,没有进入像西方对希腊罗马的反动。希腊罗马不是贵族制了,但是随后的封建制是个贵族制,近代搞文艺复兴,就是想回到希腊罗马,打破贵族制。可 中国商鞅变法,早早地打破了贵族制以后,就使中国社会的垂直流动特别剧烈、特别频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因此,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不服输的精神特别强烈。因为社会的现实、法律的现实告诉你,徙木立信告诉你,只要去努力,爱拼就能赢。但是在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历史不是这样,他们是比较安贫乐道的。

欧洲人,像马克斯·韦伯指出的,有新教伦理,提倡奋斗,新教徒以积极入世、勤勉劳动为荣耀上帝的行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但是在欧洲新教伦理以外的人,确实真是安贫乐道的。为什么呢?贵族是贵族,平民是平民,这种观念长期影响根深蒂固,限制了阶级的流动性。

而中国社会阶层的开放性流动,则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和影响。这种极度竞争,需要非常复杂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管理。在没有宗教约束的情况下,中国的礼教文化,“礼、义、廉、耻”的四维,从管仲到贾谊《过秦论》中一直讲的,都是如何建立、完善这一套复杂的社会管理体系。

官僚的选拔方式,从军功到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科举,这一套制约因素不断地完善,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是尽量让它客观化,不要带主观色彩。科举考试客观化,为官员选拔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这都是中国要规范人的垂直流动以及人心世道的方式。

在经济领域也是如此,《汉书·食货志》就讲“除井田,民得买卖”。商鞅变法说是要遏制工商业,好像有那样子的条文,其实他是想让大家把资源集中到农业方面去。但是 土地买卖,是给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带来的最大动力。 土地可以买卖,奋斗不光有了政治目标,还有了经济目标。社会上的东西都市场化了,都可以到市场上面去买了。同时职业官僚及军队等等,也能从市场获得所需要的物资和服务了。

因此 在整个中世纪,西方是自然经济的时候,中国的情况根本不能用自然经济这个词来完全描述。 越到后来越不是自然经济,因为赋税都货币化了,就是每家都要把东西拿出去,而每家都不能完全靠自己的生产实现自给自足,而要去市场上交换。最重要的是土地买卖,由于土地自由买卖,使中国社会的流动非常大。而如何对世道人心和现实秩序进行管控,也对统治者提出了挑战。所以中国有一系列复杂的管理制度。

到近代,我们把儒家推行的这套礼教,管控人心和行为的礼教,说是封建枷锁,要破掉。但是你想想,有比宗教更像枷锁的吗?宗教的枷锁重还是礼教的枷锁重?但是西方就通过不断改革的方式,从宗教裁判所这种极端的方式,渐进到现代的宗教,已经比较人性化了。我们是无所置之,把礼教当作封建枷锁,把它去掉。

所以你看,礼教这套东西,好像跟商鞅变法没关系:一个是法,一个是儒,怎么会有关系呢?但是 商鞅变法把大家的欲望给释放出来了,对成功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等。那么欲望和需求怎么管理呢? 这就是贾谊《过秦论》及后世统治者不断探讨和归纳的根本要旨。

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特色,如果是从制度上寻找起源,那就是商鞅变法。

(参见《资治通鉴》卷二) MJlNYA3hjg7MLyR4CX6vLCAcX9RiDIg5cz11gk9p5o5Hj/9Pvbbrl0780X74j3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