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十六 “来了”

近来时常听得人说,“过激主义 [1] 来了”;报纸上也时常写着,“过激主义来了”。

于是有几文钱的人,很不高兴。官员也着忙,要防华工 [2] ,要留心俄国人;连警察厅也向所属发出了严查“有无过激党设立机关”的公事。

着忙是无怪的,严查也无怪的;但先要问:什么是过激主义呢?

这是他们没有说明,我也无从知道,我虽然不知道,却敢说一句话:“过激主义”不会来,不必怕他;只有“来了”是要来的,应该怕的。

“来了”源于一种盲目排外的社会文化心理,所以可怕。

我们中国人,决不能被洋货的什么主义引动,有抹杀他扑灭他的力量。军国民主义么,我们何尝会同别人打仗;无抵抗主义么,我们却是主战参战 [3] 的;自由主义么,我们连发表思想都要犯罪,讲几句话也为难;人道主义么,我们人身还可以买卖呢。

所以无论什么主义,全扰乱不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扰乱,也不听说因为什么主义。试举目前的例,便如陕西学界的布告 [4] ,湖南灾民的布告 [5] ,何等可怕,与比利时公布的德兵苛酷情形,俄国别党宣布的列宁政府残暴情形,比较起来,他们简直是太平天下了。德国还说是军国主义,列宁不消说还是过激主义哩!

这便是“来了”来了。来的如果是主义,主义达了还会罢;倘若单是“来了”,他便来不完,来不尽,来的怎样也不可知。

民国成立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县城里,早已挂过白旗。有一日,忽然见许多男女,纷纷乱逃:城里的逃到乡下,乡下的逃进城里。问他们什么事,他们答道,“他们说要来了。”

“来了”反映一种从众心理,取消了个人的自觉意识。

可见大家都单怕“来了”,同我一样。那时还只有“多数主义” [6] ,没有“过激主义”哩。

注释

[1] 过激主义 原是日本报纸对布尔什维主义的译称,亦常见于当时的中国报纸。

[2] 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北洋政府曾派遣二十余万人参战,实际上从事修路运输等劳动,故称华工。十月革命后,中国北洋政府为防止侨居俄国的华工传播革命思想,下令东北、蒙古、新疆等地的边防官员对他们入境严加审查。

[3] 主战参战 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国宣战。

[4] 陕西学界的布告 指1919年3月陕西旅京学生团控诉陕西军阀陈树藩的油印文件《秦劫痛语》。其中列举兵匪残害百姓的种种暴行,所用酷刑就有曝尸烈日、酷吊、戴肉镯子、煮人肉等。

[5] 湖南灾民的布告 指1919年1月,湖南各界人士发布的《湘民血泪》文告。其中暴露和控诉了地方军阀张敬尧纵兵作恶、残害百姓的罪行。

[6] “多数主义” 这里并非特指某一种主义,仅是人数众多的意思。 JNxy4PzYsjzHKad+KO847xCNPYPr49X07SJ/POWmEnWAGrtoRufxJu6MzUqehV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