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社会新闻采访的特点

一、新闻采访共性

表面上看,社会新闻的专业特色并不强,这是由社会新闻特点决定的。社会新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不受行业的局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道德风尚、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业余生活、邻里关系、世态炎凉、人世沧桑、风俗习惯、乡土民情、天灾人祸、民事纠纷、提贼捕盗、案件审讯、新人趣事、名人轶闻、奇异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都是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同时,它的读者群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新闻取材于民间,反映的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因此,社会上各阶层的人都喜闻乐见。社会新闻趣味性强,它写的是人们身边的活人活事活道理,珍闻趣闻稀罕物,能激起读者的某种情感,能使读者得到享受。也就是说,社会新闻以其平易近人的可接受性,受到受众欢迎,表面上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新闻的特征。

但是,社会新闻实际上同样具有专业新闻的特征。社会新闻与其他一些专业或重点新闻报道比较,虽然不直接反映和指导“中心工作”,但它报道与“中心工作”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情况,对于服务于中心工作,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精神文明;对于移风易俗,鞭挞丑恶,匡正时弊,促进社会进步;对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新闻报道领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另一个方面,从社会新闻的采写要求来看,它也具有专业新闻的特征。从表面上看,社会新闻是一种“软新闻”,是一种“普及读物”,但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实际上是“软中有硬”的,而要真正使社会新闻“软中有硬”,没有一定的专业技巧是难以做到的。社会新闻在写作方法上也与其他新闻类型的写作方法稍有区别。而真正要使社会新闻与其他新闻区别开来,还必须在采访时下功夫。采访时下了功夫,材料丰富了,真正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下笔有神。

(一)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搜集客观事实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相比较而言,这一诠释比较明确地揭示和限制了新闻采访的个性特征,使新闻采访不仅区别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也区别于新闻写作、编辑、发行等新闻工作。

在进行了上述分析后,新闻采访的特点就不难寻找和挖掘。具体为:

1.目的的差异性

记者采访的目的是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则目的各异。

2.时间的限制性

应该讲,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都存在一个时间性的问题,都希望尽快将事情真相弄清楚。但相比较而言,有些形式的调查研究时间跨度可以大些,可以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历史学家则可能用毕生精力钻研一个史实。但是,新闻采访就不能这么做,它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规定今天完稿,就不能拖到明天,要求截稿时间前交出稿件,你拖到截稿时间后,或许就前功尽弃。这是因为,新闻是“易碎品”“易腐物”,时过境迁,过时不候,人们已经知悉的事物,你再去传播,等于雨后送伞。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地将新闻采集到手,传播出去。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上海《新民晚报》特派记者徐世平几乎每天恳求报社总编辑,将他的截稿时间推迟 10 分钟,目的是可以再多采写一两篇新闻,但总编辑为了报纸的及时出版发行,没有一次答应他,可见新闻采访时间限制性之强。

3.项目的突发性

新闻采访除了部分项目是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外,其余相当部分项目是带有突发性的,即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一个突发性事件,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迅速对相关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采访,如一场地震的到来、火车相撞、飞机失事等,皆属此列。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和汶川大地震等,便是典型事例。

4.需要的广泛性

每个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因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于是,人们对新闻的这种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就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相应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如此,势必辛苦了记者,说不定今天去机场、会场采访,明天则可能去农村、殡仪馆跑新闻;这次是为了写篇几百字的短新闻去采访个把小时,下次可能花上十天半个月采写一组连续报道。

5.知识的全面性

正因为新闻报道要适应人们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加上新闻采访学本身又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又迫使这门学科同越来越多的学科形成日趋紧密的联系。因此,就要求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除了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知识要相当熟悉外,文、史、哲、政、经、数、理、化等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新兴的边缘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否则,在采访时,记者就难以迅速有效地同各阶层的有关对象“酒逢知己千杯少”地访谈,也就更无从写出体现一定知识水准、适合不同层次受众需要的新闻,甚至闹出“初一夜晚,明月当空”和“狗出汗”之类的笑话。有些学者提出:记者应当成为杂家,记者是万精油,这些论述颇有道理。以记者知识全面性这一特点而言,其他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调查研究人员则一般没有这么显著,他们只是对某些专业知识精深。

6.活动的艰辛性

一般的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研究的项目和采访对象比较集中单一,加之时间限制性,项目突发性、知识全面性并非主要要求,故其活动的艰辛性程度则相对较低。新闻采访则不然,报纸天天出版,电台、电视台、网站 24 小时不停运作和开播,记者天天得去采访,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还得三天两头熬夜,正常生活规律全被打破,记者很少有喘息、休整的时候;加上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对象的性格又千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相应就高。撰写《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的前英国驻德记者威廉·夏伊勒,光是查阅德国外交部的档案材料,就达数千公斤;一位写有关美国空气污染问题报道的女记者,仅使用的访问录音带就有 5 英里长。美国有一个调查统计数字颇能说明问题:在美国,70 岁以上的长寿者中,占比例最小的是新闻记者;35 岁以前因患各种疾病过早死亡的,占比例最大的是新闻记者。调查的结论是:记者是最短命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的工作负荷研究人员最近对150 种职业的研究表明,记者的工作负荷量高居第三位。韩国圆光大学金钟仁教授日前在《有关职业平均寿命调查研究》报告中也指出:“韩国社会各界,平均寿命最长者为宗教人士,政客和演艺娱乐界人士次之。最为折寿者则莫过于工作压力负担过重、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新闻从业人员。”

我国早年曾流传一首歌谣,也颇能使人窥见新闻采访的艰辛程度:“有女莫嫁新闻(记者)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这首歌谣的含义没有过时,近些年来,中国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四五十岁就躺在病床上的不在少数,三四十岁英年早逝的也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这是应该引起全社会警惕和重视的问题。

二、社会新闻采访个性

除了遵循一般新闻采访规律外,社会新闻采访也有自身的特点,一些常用的新闻采访技巧,我们应该借鉴运用,一些新闻采访中不常用的技巧,对社会新闻采访可能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灵活运用。

(一)社会新闻不是纯粹的专业新闻

社会新闻具有专业新闻的特征,但是,社会新闻又不是一种纯粹的专业新闻。

1.社会新闻反映的面是广泛的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社会新闻反映的面也是十分广泛的。其他专业新闻在领域的划分上也许可以划分得比较具体细致,但社会新闻却是一个例外。这是因为,社会新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有的时候,一些专门领域的新闻,也可以纳入专业新闻之列。例如,许多犯罪新闻可以是非常好的社会新闻,但这样的新闻同样可以纳入法制新闻之列。也就是说,社会新闻与其他专业新闻在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因为社会新闻具有丰富的内涵、广阔的反映面,所以,我们不能将它简单机械地限制在专业新闻的范围之内。

2.社会新闻的作者队伍是十分多样的

作者人数越多,对社会的触觉就越灵敏,重要的新闻就越不易遗漏。但是,其他专业新闻的作者队伍相对而言是比较单纯的,例如体育新闻的作者,一般而言只产生在体育界,一个体育的门外汉是无法采访到许多有价值的体育新闻,也无法写出专业化的体育新闻的。社会新闻则与之不同,社会新闻的作者队伍是十分多样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正常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写出社会新闻。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讲,社会新闻的特点就是要求社会新闻的作者队伍必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因为只有新闻作者队伍的多样性,才会带来社会新闻内容的丰富性。

3.社会新闻的受众是多样的

社会新闻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社会新闻的受众在阅读社会新闻时,大多持有获取新闻信息、放松自我身心、关注社会现象等目的,也并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方面的阅读要求。从受众阅读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他们阅读社会新闻主要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调剂生活。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是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基本固定的,生活的环境和方式也是基本固定的,工作固定化就不可避免地使生活方式陷于单一化。每个人都希望生活中多点新鲜和变化,因此单一化的生活常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同时,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很多人长年从事一个范围很小的工作,重复一种简单的动作,这就更容易让人产生单调之感,也容易导致生理、心理疾病的出现。

现代生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活节奏很快。先进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和先进的机器都具有高速运行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在单位时间内付出更大的精力,无论是操作或使用,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丝毫不能懈怠,这就使人们的精神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精神的紧张状态是不能持久的。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人疲、急躁、惶恐和病变。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在人们单调的生活中,增加一点变化,对生活、工作节奏进行适当调剂,使它多样化,以达到轻松愉快的目的。为此当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外出旅游,参加文娱活动,与朋友聊天等等,而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也是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可以使他们知识丰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舒展,从而享受到生活多样化的愉悦。

放松身心的方法非常多,其中人们最常选择的方法之一是神游天地。身居斗室,遍游世界,这对于我们的先辈们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梦想,而在今天,借助科技文明带来的传播工具的革命,这完全成为了一种伸手可得的生活现实。人们可以借大众传播媒体的帮助临沧海,登绝顶,看古城,逛新市,周游列国,翱翔世界,甚至与宇宙飞船一起升腾太空,这虽然无法与身临其境的快乐相比,但多少可以从神游中获得一份潇洒,一份愉悦。而社会新闻,无疑满足了受众这种内心需求。这些心理需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新闻不应是一种纯粹的专业新闻。 jLK1AL6B4OuEpASf6ffJeN0JuiCe1f7Tip40sUhY/EoFeaoMCI0zDhwc2PMUc5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