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4 绚丽民风 七彩云南

课前思考

1.观察图3-3,云南省内有哪些河流向国外?分别叫什么?

2.云南为什么被称为“彩云之南”?

图3-3 云南省地图

云南省,简称“滇”或“云”,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全省国土总面积39.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截至2021年年末,全省行政区有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65个县、29个民族自治县。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被誉为“植物王国”。云南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称。云南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有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拥有国家一类口岸20个,二类口岸6个,历史上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经过云南境内。云南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努力把云南建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以及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动下,努力构建云南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联通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与各邻近国家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云南将更深程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导考指引: 请对名称“云南”和“滇”进行解读,并介绍云南省基本情况。

大事记
以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认同,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之一则是以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认同,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云南坚持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交流交融,明确保护各民族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支持民族服饰、工艺、建筑等在传承基础上创新,鼓励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云南加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创作了《五朵金花》《云南映象》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形成许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成功传递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在彰显各民族文化特色中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3.4.1 云南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云南全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属山地高原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海拔2 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年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相互作用,云南形成了多种多样土壤类型,其中,红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0%,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2)气候特征

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无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全省平均气温,最热(7月)月均气温在19~22 ℃之间,最冷(1月)月均气温在6~8 ℃之间,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 ℃。干湿季节分明,湿季(雨季)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干季(旱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全省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大,无霜期长。

3)河流水文

全省河川纵横,湖泊众多,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89条,分属长江、珠江、元江、澜沧江、怒江、大盈江六大水系。红河和南盘江均发源于云南境内,其余为过境河流。除金沙江、南盘江外,均为跨国河流。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全省有高原湖泊40余个,多数为断陷型湖泊,大体分布在元江谷地和东云岭山地以南,多数在高原区内。

3.4.2 云南人文地理环境
1)历史沿革

云南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直立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秦朝以前,曾出现古滇王国。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过郡县制。西晋时期,云南改设为宁州,是全国十九州之一。唐宋时期,曾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1950年2月24日,云南解放,从此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2)人口民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4 72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12%。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6个,分别是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共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云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

3)风俗物产

(1)普洱茶

普洱茶是云南独有茶类。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南茶叶丰富的内质,也是云南普洱茶独领风骚的根本所在。云南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成就了普洱茶“一山一味”“十山十味”。不同产区的普洱茶形、色、香、质绝无雷同的特点。悠久的历史,独有的品饮文化,创造了云南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云南普洱茶无污染、纯天然,含量极高的多种茶元素、微量元素,和最好的水溶性、释出性,让普洱茶成为健康的代名词。丰富的内质、个性鲜明的众多香型及多变的口感,让普洱茶更能满足现代人多层次的品饮需求。

(2)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将原有的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木雕的细腻、精巧等糅为一体,成为全国木雕重要派别之一。首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要建筑都饰有剑川木雕。现今已发展成嵌石木雕家具、工艺挂屏和座屏系列、格子门系列、古建筑及室内装饰装修、旅游工艺品小件、现代家具六个门类二百六十多个花色品种,是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珍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身的传统文化产品。

(4)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云南映象》并不是突发地横空出世,而是对民族魂、民族根的继承。该歌舞集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员,演出服装还原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为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出了一个崭新的运作模式,《云南映象》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中国舞蹈界的共有品牌、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

3.4.3 云南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概览

云南以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海内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建成了一批以高山峡谷、现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热、原始森林、花卉、文物古迹、传统园林及少数民族风情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全省世界级、国家级高品质资源众多。云南省世界及国家级旅游资源如表3-3所示。

表3-3 云南省世界及国家级旅游资源

注:数据截至2022年7月。

试一试: 请将云南省的5A级旅游景区在地图上进行定位标注。

导考指引: 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2)重点旅游资源

(1)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市古城区,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丽江古城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丽江古城有着绚丽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桥梁密集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糅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叠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想一想: 什么是“三坊一照壁”?

导考指引: 请尝试讲解丽江古城的桥。

(2)石林风景区

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省会昆明约80公里。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全年适于旅游,是观光度假、避寒消暑的上佳之地。石林喀斯特地质景观类型多样,面积广大,溶岩发育独特,地质演化复杂,科教价值、美学价值极高,享有“世界喀斯特的精华”“天下第一奇观”“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的美誉。石林在自然景观上融雄、奇、险、秀、幽、奥、旷为一体,奇山怪石,惟妙惟肖,气势恢宏,令人惊叹;撒尼文化灿若繁星,史诗悠久,享誉世界。石林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 10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主要景区有石林风景区、乃古石林风景区、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中,石林风景区为最负盛名的核心景区,由大石林、小石林、万年灵芝、李子园箐、步哨山五个片区组成。

与石林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是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世代居住在石林的彝族撒尼人,个个都是天生的歌唱家、舞蹈家,他们劳作是歌、生活是舞,在奇峰异石之间,在彩云深处,创造了与石林一样令人惊奇、感动,举世闻名的阿诗玛民族文化:长诗《阿诗玛》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经典,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广泛传播;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内外;舞剧《阿诗玛》成为20世纪中国经典舞蹈;《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唱响神州大地,被定为云南旅游代表歌曲;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火把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被誉为中国著名的“歌舞之乡”“摔跤之乡”和“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石林720°全景讲解

导考指引: 请解释石林的成因。

(3)三江并流保护区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涵盖范围达17 000平方公里。途经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遗产区内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 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景区有118座海拔5 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

这一地区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椤、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长期以来,“三江并流”区域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他们对此区域显著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4)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哀牢山。云南多山,也多梯田。哈尼梯田至今有1 3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万亩,其中元阳县哀牢山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当地的梯田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如等高线般从海拔2 000米的山巅一路蜿蜒至山脚下,级数最多处有3 700多级,最陡的山坡达到45°,景观壮丽。哀牢山哈尼梯田为云南梯田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申报的遗产区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在过去的1 300多年间,哈尼族人民发明了复杂的沟渠系统,将山上的水从草木丛生的山顶送至各级梯田。他们还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农作体系,包含水牛、牛、鸭、鱼类和鳝类,并且支持了当地主要的谷物——红米的生产。当地居民崇拜日、月、山、河、森林以及其他自然现象(包括火在内)。他们居住在分布于山顶森林和梯田之间的82个村寨里,这些村寨以传统的茅草“蘑菇房”为特色。为梯田建立的弹性管理系统,建立在特殊且古老的社会和宗教结构基础上,体现出人与环境在视觉和生态上的高度和谐。

导考指引: 请概要介绍哈尼族梯田文化。

3)旅游发展新格局

在《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云南要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围绕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面向南亚和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目标,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绿色发展”原则,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一环、两带、六中心”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一环”指大滇西旅游环线,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景观形态丰富、服务品质一流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品牌。“两带”包括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建设成为面向南亚和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金沙江生态旅游带,建设成为新兴水电生态旅游目的地,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中心”包括昆明国际旅游中心、大理苍洱国际旅游中心、丽江古城—玉龙国际旅游中心、西双版纳景洪国际旅游中心、保山腾冲国际旅游中心、建水—元阳国际旅游中心。 vOGTv9cLPdGdGSaFwNNcRUX1P0aO+ZkmVyyqbXiHcIS98RNEwJQrUuJDGORdAHg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