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正文

摘要: 从皇城村开发旅游的历程及成功经验分析其与外源性开发相比在投资、决策、管理、调控、创新、环保、惠民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并从它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挑战,探讨内生式发展的理论拓展及其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方向。案例讨论涉及内生式、外源性和政府主导等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不同开发主体模式,内生式与新内生式发展、旅游地利益相关者、行动者网络理论、乡村多中心治理、旅游地生命周期等理论知识。

关键词: 传统村落旅游;内生式;皇城村

一、引言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保留有众多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以其资源优势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备受青睐。开发旅游的传统村落中,有的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景区,另一些不温不火,还有一些则中途受阻、无功而止。开发成效出现差异,虽因各种缘由不可定论,但开发和管理模式也可说明一二。那么,传统村落的开发适宜采用何种开发模式?如何促进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内涵式发展不足、外延式发展无力等问题呢?

二、背景介绍

皇城村位于美丽的太行山南麓樊西河畔,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乡,距离晋阳高速北留收费站1千米。全村351户、917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皇城相府集团有煤炭、旅游、制药、制酒四大产业,总资产80亿元,6 000余名员工。村民人均收入达6万余元。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历史文化厚重: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冠盖如林,在260余年间培育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6位翰林、33位诗人。陈氏家族故居“皇城相府”,是一座罕见的明清两代双城古堡建筑群,被赞誉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第一官宅”和“东方第一双城古堡”。

产业多元发展:通过3次转型,形成“以煤炭为基础、以旅游创品牌、高新产业求跨越”的发展格局。煤炭产业有4个煤矿和1个洗煤厂,年产能330万吨。旅游产业为全市唯一的国家AAAAA级文化生态景区,有皇城相府、郭峪古城、海会书院、九女仙湖、蟒河景区、农业生态园6个核心景点;近年来联合周边四村资源共享、差异发展,形成“五村一体化”的大皇城、大旅游格局。相府药业位于晋城市经济开发区,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相府酒业拥有蜂蜜酿造国家发明专利,3 000吨产能的新厂正在建设。另外还有建筑、房地产、园林绿化等企业。

乡风文明和谐:倡导“集健为雄、厚德载物”文化精神,统一村旗、企旗、村歌,全面加强村企文化建设;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思想道德教育馆、太岳干部学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村规民约,积极培育和美家风、醇美村风。

村民富裕幸福: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全村劳力全部安排就业,家家住上花园别墅和现代小区,实现集中供暖、供气、供水、联网、排污、垃圾处理等,村民每人每年定额享受粮、油、肉、蛋、菜等生活补贴8 000余元。建有双语小学和省级标准化卫生所,有休闲广场、运动场、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设有派出所、银行、邮局等服务机构,建有“皇城新区”和“皇城新村”,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文明富裕、生活幸福的村域特色小城镇。

三、案例介绍

皇城村原本是晋城市阳城县的一个小山村。早期因文化积淀深厚,人文特色显著而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基于此,目前皇城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周边众多景点在内的成熟和热门旅游地,并集AAAAA级景区、全国小康村、全国魅力乡村、山西省十佳旅游目的地等多种荣誉称号于一身,成为晋城市乃至山西省旅游业的一面旗帜。那么皇城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之路呢?

(一)依靠煤炭,发展资源型经济,实现脱贫

皇城村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品质优良。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资源并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多少实惠。从1984年起,皇城村在村委会主任张家胜的带领下,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兴建一个年产30万吨原煤的矿井。经过审批和努力准备,新建煤矿的主副井于1988年10月破土动工。后又经过艰苦的奋争、顽强的拼搏,1991年春天,煤矿建成投产。

资源型产业有着它先天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煤炭产业作为皇城发展的基础,必须不断加强,让这个“蛋糕”越做越大,为全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依托。村委会积极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通过资本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先后兼并了县、镇的两个大煤矿。到2004年,皇城村共有3个煤炭企业,生产原煤110多万吨,产值达3亿多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力3 000人。在全国大批民工涌向大中城市的时候,皇城村不但没有一人外出打工,而且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地农民工来这里建设、就业。

(二)成功转型旅游业,旅游发展、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同步发展

煤炭是乌金,的确十分宝贵,靠资源发展,受益匪浅,可资源是有限的、难以再生的,一旦资源挖完,出路何在?

除了煤炭,皇城村的另一宝贵财富是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煤炭开采10年后,皇城村村委会萌生了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皇城相府、发展旅游事业的美丽设想。巍峨高大的河山楼、错落有致的宰相府、层层叠叠的藏兵洞是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

在这个偏僻、闭塞的山沟沟里搞旅游,不光是身边浑身沾满泥土的老百姓觉得不可思议,就连许多见过世面的人也认为是异想天开。村委会却知难而上,不断征求古迹、历史、旅游研究学者的意见,力图找出一条旅游开发的正确道路。

1997年12月,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皇城,“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在这个太行深处的小山坳里举行。有关专家学者对这座古建筑群及其主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具开发价值。

从20世纪末开始,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皇城村分期分批地组织干部群众前往北京、苏杭等地参观学习,同时不惜代价多方筹资1 200多万元,建起了120多套现代化的居民住宅,解决相府开发的群众搬迁居住问题。之后,村委会积极与有关部门、有关专家联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接着,“皇城相府管理处”“皇城相府旅游公司”等一一应运而生。不久,古城墙、御书楼、文昌阁等20多处景点先后修复,正式对外开放。

2002年开始,皇城相府迎来了市场的回报,火爆景象持续不断。当年,该景区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实现综合收入2 000多万元。之后更是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游人如织,成为晋城乃至山西的旅游龙头,并获得多种荣誉称号(表1)。

表1 皇城相府景区荣誉称号

四、案例分析

皇城村旅游发展初期主要依托传统村落内部的力量,在合理使用当地资源的同时由当地社区起主导作用,以培养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主要收益保留在村落内部,解决了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期有望通过政府的调控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自下而上树立内生发展标杆

1.内源融资优点多

旅游景区主要资金筹措渠道包括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企业资金、发行债券等。国家财政资金即充分利用旅游国债项目、扶贫基金支持、生态保护项目等国际项目、国家及省市鼓励政策进行政策支持性的信贷融资。这种支持的定向性特别强,往往需要很长的申请和审批时间,且受到国际形势和地区产业政策的影响。项目银行信贷要求开发商自有资本投入25%以上,并使用土地使用权、相关建筑物的所有权、开发经营权、未来门票或其他收费权作为抵押或质押,向银行贷75%。但由于银行尚无完善的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贷款的金融工具,目前企业仅通过质押开发经营权、未来收费权的办法取得银行贷款。同时,开发商承担的经营风险相当大。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的数量有限,只能作为辅助性筹资渠道,且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以单纯营利为目的,贷款利息和各种费用相对较高。用于景区建设项目投资的企业资金可分为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自有资金首先是折旧基金和企业利润等,其次,如果是股份制企业,还可依据《公司法》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企业资本金。股票的发行方式可分为发起设立发行、募集设立发行和新股发行。企业外部资金除租赁等渠道外,发行企业债券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资金筹集渠道。

作为典型的内源性开发案例,皇城相府采用了内源融资方式,即利用公司/村委的自有资金。皇城村1991年便建成年产30万吨的煤矿,煤炭产业为该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皇城村用煤炭产业积累下的亿元资金,开发和不断完善皇城相府景区。在资金短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下,内生资本充足无疑是无与伦比的优势。况且,内源性融资优点多,例如,公司在使用自有资金时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只要公司管理层批准即可,基本不受外界的制约和影响。此外,融资成本较低。公司外部融资,无论采用股票、债券还是其他方式都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比如券商费用、会计师费用、律师费用等。而利用未分配利润则无须支付这些费用。因此,在融资费用相对较高的今天,利用未分配利润融资对公司非常有利。

内源融资节约下来的费用用于景区开发本身,有力地推进了开发的进程。皇城村利用充足的资金短期内实现了居民搬迁,为皇城相府的整体修缮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内生式发展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外来资本,只是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外来资本而最终被它所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利用外来资本的同时应不断地进行自我资本积累,以免外资突然撤出所带来的不可收拾的局面的出现。

2.运作管理机制活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不顺的弊端直接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皇城村党支部、村委会相互配合、支持,显示出机制上的独特优势。同时,在用人机制方面更显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不拘一格选人才,为皇城相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皇城村广揽人才,于2016年1月5日成立山西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和管理。公司聚集文化旅游、宾馆酒店、景区管理、蔬菜花卉果树种植、生态农业开发等多元化项目于一身,主要职能是对旅游区的景区和酒店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营销“三个统一”,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享、人才共享、成果共享“四个共享”,打造“景点+宾馆酒店+文化演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实行旅游企业一体化发展,实现“量”和“质”的双提升,形成“1+4+N”的“大皇城、大旅游”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用人机制转化为一系列高效的行动措施。以营销为例,皇城相府景区积极策划、努力实施各种宣传营销策划方案。

①从网络营销方面,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设有自己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对下辖景区、酒店、旅游纪念品等的详细介绍,给游客提供了非常好的了解该景区的窗口。还设有门票预订、餐饮预订、产品预订、导游预订、酒店预订和虚拟景区等入口,方便游客预订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从体验营销方面,为深入挖掘景区和地方文化内涵和特色,皇城相府景区先后推出开城仪式迎圣驾、国家非遗盛世八音、编钟乐舞《我从汉代来》实景体验、陈廷敬纪念馆、中华字典博物馆、蜡像馆、阳城生铁铸造技艺非遗文化展示、家风家训教育等常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不仅内容精彩、项目新颖、文化深厚,而且极具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此外,在大型节日或重大场合,频繁推出各种活动,中秋有“中秋祭月”表演,重阳节有“登高望远”活动,端午节“品粽怀古”系列文化体验活动,春节则有“迎祥纳福·行走相府中国年”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春季有“樱花节”,夏季有“欢乐嘉年华”和“草帽节”,秋季有“农业嘉年华”和“金秋旅游购物节”。总之,各种体验活动精彩纷呈、目不暇接。

③从事件营销方面,抓住电视剧《康熙皇帝》《白鹿原》,风光片《人说山西好风光》,微电影《皇城假日》,故事片《诡戾》等影视作品在皇城相府拍摄的机会,借势宣传。另外,承办山西旅游志愿者培训班、山西省导游大赛等各种赛事,吸引媒体。利用名人参观皇城相府的机会,进行宣传,制造名人效应。例如,“2016年7月11位全国著名作家在相府考察文化旅游”等消息的发布。虽然地处偏僻,但积极的宣传营销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声誉远播,再加上管理到位,皇城相府景区取得了2016年“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全省排名第一的骄人成绩,并且在近年来的历次统计中的接待量都屈指可数。此外,除之前获得的各种荣誉之外,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荣获“2016同程旅游十佳达人体验旅游景区”。

3.景区社区耦合协调好

皇城村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遗产类景区,皇城相府景区与皇城村社区叠合,两者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良好。景区旅游对社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旅游使皇城村传统文化得以挖掘、传承和弘扬,给村落社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了村落文化创意、特色餐饮、民俗、交通、土特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景区的建设也使得皇城村的道路、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进社区居民共享景区建设成果。其次,社区对景区旅游起到了推动作用。社区成为景区旅游要素配置的空间载体。社区居民居住的别墅式住宅楼同时也是游客的住宿选择之一,参加住宿接待的居民在社区委员会进行登记挂牌,管委会轮流分配游客至住户处住宿。因为旅游参与度高,皇城村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态度良好。如今的皇城村,游客和居民共享广场、篮球场、卫生所、澡堂、休闲林荫道、健身设施等,彼此相容,一派和谐繁荣景象。

4.社区群众参与旅游程度高

皇城相府集团事业有限公司吸纳大多数村民进入管理和服务岗位,村民讲解员、清洁工、安保人员等各司其职,景区秩序井然,村民们在家门口挣工资,年收入达10多万。自主创业的村民办起了家庭旅社、农家乐或销售旅游纪念品等,收入更为可观。此外,为提高村落自主发展力,皇城村开设了“农民学校”,建立了“远程教育接收点”,每年分3个层次对村民员工进行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近5年来,已分50余期共培训了6 000余人次。

旅游和其他村办企业带来的利益惠及广大村民,使得皇城成为全市农民生活质量最高的村。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 550元,在全省名列前茅。全村235户,全都住在别墅式的住宅,80%的农家有汽车和电脑,孩子上学从幼儿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毕业,学费全由村里负担,60岁以上的老人全有养老金,村民病了住院费由村里支付。村里还发放米、油等生活物品。

5.生态环境保护好

避免外源性开发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带来的环境破坏。皇城村自开发旅游以来,意识到环境对于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性,没有搞大拆大建,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护文物和风貌建筑的同时,做到了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6.人文环境建设优

皇城村民风朴实,加上家家生活富足,很少出现村民坑蒙拐骗游客的现象。村委对村民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公司对员工进行服务质量管理,整个景区人文环境优良,洋溢着祥和温馨的氛围。景区的“拾金不昧,游客至上”的事迹层出不穷。正因如此,皇城相府赢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金光闪闪的荣誉。

(二)上下结合开创发展广阔前景

1.村集体内部实施生命周期延展调控

从20世纪末到现在,皇城相府景区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皇城相府旅游的热度不减,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客观存在使得公司管理层不断探索调控措施以推迟旅游地衰退期的到来。一方面通过深化内涵、改善环境战略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产品组合战略来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就前者而言,他们组织各种演出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举行陈廷敬文化研讨会,推出陈廷敬主题实景演出,改善水体环境,增加音乐喷泉,扩建美化停车场;就后者而言,他们开发了“我从汉代来”互动演出项目和“相府庄园”农业生态园,并联合九女仙湖、蟒河、郭峪古城等景点进行捆绑销售。一系列措施对扩展旅游地生命周期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雪球越滚越大,进一步联合成为发展趋势。此外,皇城相府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实施创新重塑景区吸引力。皇城相府先后实施过的创新措施及项目包括古装演出、剧场演出、乡村庄园、参与体验性演出、古装导游、玻璃栈道、嘉年华、实景剧、传统技艺演出、高级民宿等。不断推陈出新,增加景区的形象吸引力。2016年,景区申报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旨在通过积极发展,延伸产业链并深度融合,突破单一的门票经济,营造休闲度假的氛围。尽管如此,狭小空间的局限、地理区位上的劣势等仍然限制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2.政府小手拨动内生资本谋求对外联合发展

政府之手的介入成为需要。面对景点单一,绝大多数游客因此便当日往返的状况,为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多渠道增加景区收入,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相府最后做出巨资兼并亲和流域四村落的决定,将周边的郭峪、史山、大桥、沟底4个村落纳入麾下,加上九女仙湖和蟒河景区,将会形成一个以皇城相府为核心,包括诸多景点在内的精品多日游线路。

3.政府大手绘制全域旅游发展蓝图

政府的监督调控作用不断加大,表现在两大决策性推动。

一是联合申遗的决策。晋城市做出太行古堡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决定。太行古堡是三大古堡之一,具有世界级景观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通过申遗工作,可以以点带线、以线代面,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太行古堡保护利用新模式,使太行古堡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这一决策将皇城相府乃至其“五村一体化”发展纳入到更加广阔的发展格局之中,皇城相府的破局发展前景光明。

二是整体性规划决策。目前,根据省政府批准设立“皇城相府风景名胜旅游区”和市政府批复的“皇城相府旅游经济区特色城镇化总体规划”,正在对周边的郭峪古堡、海会寺、上庄天官王府等宝贵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投资12亿元开工上马涉及阳城、沁水2县3镇11村,可安置搬迁居民约万人的“特色城镇化皇城新区”工程,集中建设一个30平方千米的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特色城镇化乡村都市,打造一个在山西乃至全国具有标杆引领作用的,以皇城相府为龙头、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皇城相府风景名胜旅游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多元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新景

如今的皇城相府,面临着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困境:疫情的打击、周边景区的竞争、内涵式发展的挑战等。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旅游发展的瓶颈,而瓶颈的突破,不仅需要借政府之手实现延展性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外部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介入和参与。如果说村委解决的是内部资源的整合,政府解决的是跨区域间的联合,那么外部资源解决的是外延式发展问题,而外部企业和人员的引入则将对旅游吸引物内涵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解决了上下的问题,就要解决内外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皇城相府也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例如,先后与山西文旅集团、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腾讯公司等企业单位建立全面合作,然而,合作的深度有待考证。旅游要做大,需要建立一个发展内外社会力量的互动机制。机制的建设和创新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机制下,应强化基层党的领导,构建多方参与的融合平台;实施内生培育体系,活用内外部资源助力发展;深化集体资本运作,寻求外部资本的合理配置;建立内生发展导向,加强传统村落内外的耦合联动;以人文生态为导向,为物质空间活力奠定基础。唯愿无数个皇城村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更加完善的创新机制下走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上来。

参考文献

[1] Gary Bosworth,Ivan Annibal,Terry Carroll,etal.Empowering Local Action through 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The Case of LEADER in England[J].Sociologia Ruralis,2016,56(3).

[2] 申雨璇.内生式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J].农业经济,2016(1):76-77.

[3] 张奡.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台湾“内生式”乡村建设研究:以新竹县南埔社区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9.

[4] 李宇军,张继焦.历史文化遗产与特色小镇的内源性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

[5] “皇城相府品牌”启示录[J].旅游时代,2003(8).

[6] 邵秀英,邬超,刘亚玲,等.古村落旅游与社区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5).

[7] 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县的分析[J].求实,2017(11):71-84.

[8] 牟婷婷.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评述及浅析[J].技术与市场,2021(4).

[9] 张永强.工程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 郑仕华,张跃西,胡雁飞.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地管理的启示[J].消费导刊,2008(5).

[11] 杨晓.乡村旅游目的地多中心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IXsnLmfSNhb1DjQfLtABiB+ofhl7MyRewezEUVeWnLjscIcbJp2inO1UwP0790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