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学科奠基人

在展开随后的关于视觉传播理论的深入介绍之前,有必要对视觉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些先行者予以介绍。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作为一直以来趋于被边缘化的学科,早期致力于这一学科研究的学者,他们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开启了视觉传播研究的大门,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启迪了后来者的思考。因此,尽管在后面我们还要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详细介绍,但是对这门学科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简单的梳理仍然非常必要。

2.2.1 索·沃斯

索·沃斯( Sol Worth ,1922—1977)出生在美国,他的身上有许多光环,他被称为画家、摄影师、电影制作人、学者、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使用电影调查方法的先驱者,以及“视觉传播研究之父”。当然,在本节的介绍中,重点在于这一系列称谓里的最后一个,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到,索·沃斯丰富的个人经历无疑帮助他以更多元的视角切入这个领域。

索·沃斯高中的时候学习音乐和艺术,随后进入爱荷华大学学习绘画和雕塑,本科毕业后当过两年兵,接着在一家关于摄影和动态视频的工作室里工作。其间他在一所学校里进修了电影制作、电影动画和电影编辑的课程。他的学术生涯开始于 1956 年到 1957年,因为获得富布赖特基金的支持,索·沃斯前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对纪录片和纪实摄影展开研究,在这里,他制作的一部名为“ Teatteri ”的纪录片被纽约现代博物馆收藏。索·沃斯的纪录片也受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第一任院长的关注,邀请他来学院作为客座学者,直到 1964 年,他成为这所学院的全职老师,并于 1971 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艺术硕士”的称号,1973 年被评为教授。

索·沃斯熟悉艺术、精通电影制作,纪录片成为他把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展开探讨的重要媒介,1966 年,他和另外一位同事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指导美国纳瓦霍印第安人(美国最大的印第安部落)学习电影制作艺术,这是一个跨文化的视觉传播研究项目,索·沃斯于 1972 年出版了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透过纳瓦霍人的眼睛:电影传播和人类学研究》,这使得他对视觉传播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索·沃斯的主要研究方向定位于影像传播学的研究,他创办了视觉传播人类学协会,是《视觉传播人类学研究》杂志的编辑。1981 年出版了视觉传播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视觉传播研究》( Studying Visual Communication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对视觉传播展开研究。索·沃斯坚信视觉传媒是和语言完全不同的传播媒介,因此必须从人类如何利用其创造和表达信息的角度上展开深入研究,在他的著作里,以影像传播为基础,对电影传播了怎样的信息,以及它是如何做到的,运用符号学的原理展开了深入剖析。

2.2.2 克利斯蒂安·梅茨

克利斯蒂安·梅茨( Christian Metz ,1931—1993)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电影研究符号学大师,他对电影语言结构学的研究使他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锋。克利斯蒂安·梅茨于 1964 年发表了探讨电影语言的论文《电影:语言还是言语》,1968 年出版两卷本《论电影的意义》( Essais sur la Signification au Cinema ),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电影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全书从电影图像外在象征主义的角度出发,以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的内在意义,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1974 年他出版了另一本著作《语言和电影》( Language and Cinema )从更广的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展开电影语言研究。1977 年他又把心理学的理论引入电影研究中,出版了著作《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oanalysis and Cinema )。今天,克利斯蒂安·梅茨的观点仍然是理解电影最核心的理论,他不仅开启了电影学研究的大门,他的观点同样也对此后的视觉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克利斯蒂安。梅茨在研究电影时摒弃了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在他看来,对视觉语言的研究要以视觉为基础,因为它和文字完全不同。他的这种把视觉语言作为独立客体进行研究的思路,以及电影符号学理论,此后成为视觉传播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2.2.3 鲁道夫·阿恩海姆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ph Arnheim ,1904—1994)出生于德国,是艺术理论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学者。他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著作,是视觉传播研究的必读书目。

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将心理学和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学者。20 世纪 20 年代他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于 1928 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辗转移居到美国,并开始了把格式塔心理学和艺术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科研工作,这段时间他在美国萨拉·劳伦斯学院任教,并完成了经典著作《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的写作(1954)。随后,阿恩海姆前往哈佛大学教授艺术心理学的课程,1969 年撰写了另一本重要的专著《视觉思考》,这本书不再仅局限于艺术和美的角度,而是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探讨视觉思维的特性。阿恩海姆退休以后在密歇根州的安纳堡定居,同时还在密歇根大学做访问教授,仍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和视觉认知联系在一起,探讨了观者对图像认知的视觉机制和心理机制。他肯定了视觉绝不是神经系统对现实的机械记录,而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充满想象力、创新性和智慧。视觉观看的每一步都在进行判断,这种判断不是在观看后完成的思考,它贯穿在观看过程中,本身就是视觉行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阿恩海姆将格式塔心理学发扬光大,他的理论是理解视觉的基础,同样也是研究视觉传播的核心理论。

2.2.4 谢尔盖·爱森斯坦

谢尔盖·爱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1898—1948)是著名的导演、理论家,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电影蒙太奇技巧,创立了蒙太奇理论,其理论著作有《蒙太奇论》《蒙太奇 1938》《垂直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电影中的第四维》《镜头以外》等,对运动视觉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谢尔盖·爱森斯坦本来学习工科,但是自身的兴趣使他学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并且参加了梅耶荷德和尼克雷·耶夫瑞诺夫等先锋派戏剧家的作品演出。1920 年他进入莫斯科总参部学院学习,参加了工人剧团,并且开始参与一些先锋戏剧的编排和导演,在这些戏剧创作中,爱森斯坦开始实践自己的蒙太奇理论。在他看来,人们可以在电影中通过操纵时间和空间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尤其是当图像元素不是仅仅单纯地连接在一起,而是被并置时,形成的效果更加强烈。

爱森斯坦有生之年中只完成了七部电影,但是他使电影的蒙太奇技术更加完美,在《蒙太奇论》这本书中,爱森斯坦认为:“所谓蒙太奇研究,是在一部作品的具体范围内(在其结构和结构的方法上)应如何既展示独特图像,同时又展示概括形象,以及这两者应如何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互相渗透的理论研究”。爱森斯坦提出“撞击理论”。将电影视为一个有机体,透过每个单一、无意义的镜头组合,自然撞击、彼此冲击而形成新的意义,这一观点对于研究视觉元素之间的关联颇具启发作用,此外,他还强调通过隐喻等手法,赋予电影更强烈的表现力和复杂性。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研究对于视觉传播研究中探讨运动视觉、静态视觉元素的组合效果、视觉叙事技巧、视觉象征等问题都有着重要作用。

2.2.5 詹姆斯·吉布森

詹姆斯·吉布森( James Jerome Gibson ,1904—1979)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从事知觉心理学研究,提出视知觉是人类对环境信息产生的一种直接知觉,不需要经过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直接知觉理论。詹姆斯·吉布森还创立了生态光学理论,出版了《视觉世界的知觉》《作为知觉系统的感觉》《视知觉生态论》等一系列著作。

詹姆斯·吉布森于:1928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注于记忆和学习方面的研究。随后他先后在史密斯学院和康奈尔大学教心理学,在史密斯学院的教学期间,他和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位先驱人物昆特·考夫卡( Kurt Koffka )相识,并受其影响专注于知觉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他从事飞行员心理研究期间,通过对飞行员运动知觉能力的测试来甄别优秀飞行员,同时也发现人们从运动的图像(比如电影)中比从静止的图像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一种现象,这使得他开始对视知觉的研究发生了浓厚兴趣。

吉布森于 1950 年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视觉世界的知觉》,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反传统的直接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人类对外界物理能量变化的直接反映,不需要经过感觉和思维的中介。他认为迫切需要进行一种可以称之为“生态光学”的理论研究来进一步解释此种现象,他的第二本书《作为知觉系统的感觉》对这一新学科进行了理论描述。

吉布森的直接心理学理论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背道而驰,他认为知觉是人对环境的一种直接感知的结果,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根据环境刺激可直接获得知觉经验的能力。他这一大胆的学说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不过却有力地推动了视知觉的研究,并且使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环境中探讨人类视知觉的奥秘。他的生态光学理论以物理光学为基础,特别受到计算机视觉研究者的重视。

2.2.6 大卫·马尔

大卫·马尔( David Marr ,1945—1980)是英国心理学家,他将心理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生理学结合起来,对视觉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计算视觉的奠基人。

大卫·马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数学学士和硕士的学位,然后攻读了神经学博士,是视觉科学领域重要的前瞻性人物,但是因为患血癌英年早逝,著作《视觉》( Vision )在其去世后两年 1982 年出版,这本书是认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大卫·马尔的贡献在于,他指出视觉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有三个阶段:低层视觉( low-level vision )构成所谓最基本的“要素图”( primary sketch ),中层视觉( intermediate-level vision )构成对环境粗略描述,高层视觉( high-level vision )对事物形成完整的三维描述。而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视觉系统研究的三个层次:计算理论( computational theory ),是对计算目的和策略的回答;表达与算法层次( algorithm ),寻找实现途径和目标;硬件实行层次( implementation ),找到如何通过硬件运行实现以上目标的方法。这个对信息处理的三个层次的界定让不同观点的交流限制于特定的层次,不至于因为在不同层次讨论而导致各说各话。

大卫·马尔的理论将计算机视觉与人的神经生理相结合,他的贡献在视觉科学领域造成深远影响。

2.2.7 赫伯特·泽特尔

赫伯特·泽特尔( Herbert Zettl )是重要的当代视觉传播研究者,他是旧金山州立大学广播电子艺术传播专业的教授,他在这个领域已经从事教学工作 40 多个年头,研究的主要领域一直是媒介美学和电视制作。

赫伯特·泽特尔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他深受包豪斯设计哲学以及格式塔理论的影响,另外,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和视知觉理论也成为他随后研究电视制作和媒介美学的理论基础。

赫伯特·泽特尔是第一个将电视媒介看作是一种艺术形态,认为其同样具有打动人的力量的学者,他使用艺术模型去研究怎样在电视媒介中使用光线和色彩,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巧对读者的感知产生影响。赫伯特·泽特尔在 CBS NBC 有线电视网的工作经历给他的理论研究增加了实践基础,因此他撰写的《电视制作手册》( Television Production Handbooks )几乎是这一领域的必读书目。

丰富的运动图像研究背景,让他在视觉传播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赫伯特·泽特尔的《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 Sight Sound Motion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出发研究媒介美学,他认为艺术和生活之间是互动的,并且相互作用,艺术不是躲在博物馆里的美学形式,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都是艺术,而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审美交往的原材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能够理解电视媒介同样也可以是潜在的艺术形式。而与传统的媒介美学研究学者的不同之处是,赫伯特·泽特尔认为媒介本身也是意义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媒介本身也是重要的信息。从语境主义( contextualism )理论出发,赫伯特·泽特尔归纳出,视觉信息内在的美学特性是环环相扣的,从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隐含的意义传达。他还从心理学研究中借用“向量理论”( vector theory )用来解释屏幕上的运动影像和图形怎样影响受众的感知,这个理论也成为虚拟现实、媒介教养等学术研究的理论模型,赫伯特·泽特尔还是视觉传播年会( Visu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的创始人,这个会议吸引了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国的学者。由于看到视觉传播领域并未在一些国际传播会议上受到应有的关注,赫伯特·泽特尔和他的朋友萌生了创办这样一个年会的想法。为期四天的年会专门研究视觉传播,会议有独一无二的模式,大会中的分论坛都不同时进行,这样全体人员可以参加任何一个论坛,同时会议不设主席,没有所谓的领导,在一种自在轻松的氛围中研讨问题。

2.2.8 保罗·梅萨里

保罗·梅萨里( Paul Messaris )教授是视觉传播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当代学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能堡传播学院任教,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影传播效果、视觉传媒以及新媒体。

1996 年,保罗·梅萨里撰写了《视觉素养:图像、头脑和现实》( Visual Literacy ”: Image Mind and Reality )这本视觉传播学著作,切入点是研究受众对视觉信息的解读,此书获得了美国国家传播学组织授予的年度钻石图书奖。《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是梅萨里 1998 年完成的著作,这本研究为说服目的而使用的视觉形象的理论著作,是此领域难得一见的非常全面的论著,无论对于视觉传播学者还是广告研究人员都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梅萨里非常重视视觉传播的跨学科研究,他活跃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艺术学院、工程学院和传播学院之间,兼任数字媒体设计系的执委,致力于计算机媒介的研究。此外还主持了安能堡传播学院的视觉传播实验室的建设。

2.2.9 保罗·马丁·莱斯特

保罗·马丁·莱斯特( Paul Martin Lester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他立足于大众传播领域对视觉传播展开研究,著作《视觉传播:影像载动信息》是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保罗·马丁·莱斯特本科学习新闻摄影,之后又拿下了大众传播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莱斯特本科毕业后曾经在报社当过一段时间摄影记者,积累了丰富的视觉工作实践经验。他的学术研究以新闻摄影为基础发散,一方面对新闻摄影的职业道德问题展开研究,出版了著作《新闻摄影职业道德》( The Ethics of Photojournalism )、《新闻摄影的道德法则》( Photojournalism an Ethical Approach )。另平方面;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大众传播领域不同媒介中的视觉传播活动予以深入解读;同时也兼顾视觉传播中视知觉理论的介绍,上面提到的《视觉传播;影像载动信息》已经出版了第四版,对于大众传播领域内试图了解视觉传播的师生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专著。

桑德拉·莫里亚提( Sandra Moriarty )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视觉传播文献研究的专家,参与编写了《视觉传播手册》( Hand-book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Theory Methods and Media )。

桑德拉·莫里亚提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她从事的研究方向有两个!整合营销学和视觉传播学。她在视觉传播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视觉传播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整合,她的论文《视觉传播概念图谱》( A Conceptual Map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视觉传播理论:追本溯源》:( Vis-u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 Search for Roots )对视觉传播领域纷繁的研究脉络给予介绍,而在另一篇收录到《视觉传播手册》的学术论文《从橡树到白杨;视觉传播理论研究根状图谱》( From an Oak to a Stand of Aspen Visual Com-munication Theory Mapped as Rhizome Analysis )中,桑德拉·莫里亚提形象地用树根的纵横交错来比喻视觉传播研究的纷繁多样,她明确指出视觉传播本来就是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展开的学科领域,这对后来从事视觉传播研究的学者找寻定位以及学科之间展开交叉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符号学者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1915—1980)为从符号学理论探讨视觉传播提供了研究思路,罗兰·巴特对摄影非常关注,甚至有些着魔,他的著作《明室》至今还是摄影理论家们不断援引的经典著作。他使用符号学的观点以及现象学的方法讨论摄影,扩展了视觉传播研究的视野。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1933—2004)的《论摄影》是摄影乃至文艺批评的经典,作者从哲学、艺术、历史等不同的角度对摄影作品和摄影本身进行剖析,这部著作为研究影像传媒的传播学者提供了一个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研究摄影传媒的切入点。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也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研究摄影,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探讨了视觉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视觉信息传播颠覆性的变化,这一理论在今天这个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显得更加重要。

总结

视觉传播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作为一直以来趋于被边缘化的学科,早期致力于这一学科研究的学者,他们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开启了视觉传播研究的大门,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启迪了后来者的思考。

作业

1. 对你一天内接触到的图像进行统计和分类,分析这些图像对你的影响。

2. 本节提供了一些视觉传播研究的切入点,你对哪些视觉传播相关问题感兴趣?尝试选择一个切入点列一个研究提纲。

3. 视觉传播研究的脉络为什么如此纷繁复杂?谈谈你的见解。 aK4JVlbsEz5u4YJQ/WbcE0BMO/V8jcRbjI0EO0ATC4NU/bCGAJOitBJO9ibnKk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