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言语与语言康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儿童的语言障碍又称儿童的语言发展迟缓,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在进行儿童语言康复的过程中要先理清楚沟通、语言与言语的相关概念和关系。

一、沟通、语言与言语

(一)沟通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沟通的媒介包括:语言沟通和语言之外的要素。语言沟通又包括:口语、书面语和手势语;语言之外的要素包括:副语言、非语言和后设语言。沟通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传递情感等都属于沟通的范畴。沟通包括口语沟通和非口语沟通。

1.口语沟通行为

口语沟通行为是指用口语进行一项沟通行为或者表达训练项目中的某项内容。

2.非口语沟通行为

非口语沟通行为是指用动作、眼神、表情等非口语的形式进行一项沟通行为或者表达训练项目中的某项内容。非口语沟通行为包括副语言、非语言和后设语言。副语言是在口语信息当中通过声音附加信息,包括音长、音高、时长、音调、响度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例如,用不同的音量、声调、语调、速度、流畅性、停顿等说“你真坏”“你说呢?”“我理解你”“老修不好”可以传递出不同的信息。非语言是通过身体的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等去传递信息的一种沟通媒介。例如,用“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招手”表示过来,“摆手”表示再见等。在生活中,副语言和非语言在语言沟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副语言和非语言的参与,语言沟通会变得平淡无奇,且容易产生歧义。后设语言是用语言分析语言的过程,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监控。例如,在沟通时,说者与听者如果说出或听到音韵错误的词汇,语意谬误、语法不正确或是不合乎语用规则的话语,马上就会觉察到并做修正或是思考是否有其他含义,这就是后设语言的作用。如:“苹果”——“pīngduǒ”——“píngguǒ”“自从有了互联网,我们的工作就变得事倍功半——(事半功倍)”。沟通是个体生存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它存在于个体间也存在于个体内。

(二)语言

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套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有规律的符号系统,是将声音、文字、手势动作及其他符号以系统化方式赋予意义的认知、表征系统。语言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表达)的能力。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最直接地记录人的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它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声音。语音的物理基础主要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也是构成语音的四要素。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语法,是研究词和词、词和词组组合规则的一种方式,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语用,即语言的使用,即语言在一定情景中通过符合社会规则的方式进行使用的过程。

语言从要素上可以分为形式、内容和使用。语言的形式包括音韵、构词和语法。音韵主要是指语言系统中的语音层面,包含:在语言系统中应用的所有个别语音,以及词汇发音的基本规则,或是语音结合、排序形成词汇的规则,亦即声母与韵母结合的规则。例如,饭:“f+àn= fàn”。构词主要是指词汇组成的规则,或是指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单位词素的应用规则,例如“桌椅”—“桌”“椅”。语法主要是指词汇与词汇结合形成有意义的短语、句子的词序安排规则,例如“小猫吃鱼”——“鱼吃小猫”,不同的词序排列规则,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内容即为语意,主要指语言系统中的意义,包括词汇及句子的意义。使用即为语用,主要是指在不同沟通情景中掌控语言使用及功能的社会规则,涉及如何以符合社会规范或约定俗成的方式使用语言与人对话、交谈、沟通,例如,问:“你吃饭了吗?”答:“关你什么事。”

图2-2 语言的形式、内容与使用

(三)言语

言语是有声语言形成的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周围发音器官而完成的。它是以特定的神经肌肉动作协调,产生不同的发声、发音类型,将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言语的产生过程包括呼吸、发声、共鸣、构音和语音。言语康复的目标是清晰地、流畅地、有韵律感地发音。

沟通、语言及言语之间的区别和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应用这些符号达到交流的目的。其表现包括符号的运用(表达)和接收(理解)。言语是表达语言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口语形成的生理过程,是神经和肌肉组织参与的发声器官机械运动的过程。沟通包括语言和语言之外的要素,语言包含了口语、书面语和手势语,语言之外的要素包括副语言、非语言和后设语言。语言和言语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好的沟通。

二、言语和语言功能的评估

言语和语言功能的评估主要是围绕着言语和语言的相关概念进行,包括听觉功能的评估、言语(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的评估、语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评估。

(一)听觉功能评估

听觉功能评估是指对幼儿听觉能力进行评估的过程,听觉是通过听觉器官感知声音的能力,听觉是后天的,跟人的心理与认知相关。其训练的主要对象为听力障碍幼儿。另外,智力发育迟缓、脑性瘫痪、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等幼儿均可能伴有听力障碍。根据听觉功能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即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和听觉理解,听觉功能评估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如下:听觉察知的评估主要是让幼儿判断声音的有无;听觉分辨的评估主要是让幼儿判断声音相同还是不同;听觉识别的评估主要是考察幼儿把握声音主要特性的能力;听觉理解的评估主要是考察幼儿语音和语义结合的能力。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幼儿的听力障碍类型、性质及程度等,为制订合理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1.听觉察知能力的评估

听觉察知能力评估主要是考察幼儿关注声音意识的能力。具体包括两个部分。

无意察知能力评估:无意察知是幼儿聆听意识形成的前期阶段。在听的过程中,幼儿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参与。该阶段评估主要以评估者的观察为主。一般是在幼儿不经意的状态下给出声音刺激,观察幼儿是否能察觉到声音。声音刺激主要包括:低频音、中频音和高频音的乐器声,主频明确的滤波复合音,窄带噪声等。滤波复合音是指通过滤波器对复合音进行处理,保留该声音最主要的频段,以达到既能突出声音的频率特性,又能保留原有声音特征的目的。窄带噪声是指将白噪声(所有频率具有相同能量的随机噪声)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后形成的某一频段的噪声。无意察知能力的评估工具主要使用主频明确的乐器,涵盖低、中、高各频段,如鼓(250~500Hz)、双响筒(1000~2000Hz)、锣(3000~4000Hz)等。

有意察知能力评估:有意察知是幼儿初步具有聆听意识的表现,幼儿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一定的意志参与。该阶段评估主要是在幼儿和评估者的互动中完成。评估者在提醒幼儿注意的情况下给出声音刺激,观察患者是否能察觉到声音。有意察知能力的评估工具主要有两类:一是主频特征明确的林氏五音/ m /、/ u /、/ɑ/、/ sh/、/ s/及卡片;二是可以控制声音强度的专用设备,如便携式听觉评估仪、听觉评估导航仪,其中采用的声音主要包括啭音、窄带噪声和滤波符合音三种。啭音是指纯音信号在某一中心频率处发生音调高低的连续周期性变化的调频音,听起来像警车的声音。应用啭音有以下优点:一是啭音有较好的频率特性;二是啭音更能引人注意,能提高幼儿对声音的兴趣;三是啭音可减少驻波的产生,降低环境对测试的影响。

一般而言,在进行听觉察知能力评估时,如果幼儿对声音没有明显的反应,则从无意察知开始;如果幼儿对声音有一定的反应,则从有意察知开始进行评估。

2.听觉分辨能力的评估

听觉分辨能力评估主要是考察幼儿能否分辨不同的声音,即分辨声音声学特性的能力。进行评估时,由评估者给出两个具有相同或不同声学特性(如时长、强度、频率、语速等)的声音,要求幼儿判断声音相同还是不同。评估时,由评估者拿着评估卡片并发出两种声音,让幼儿根据声音指出对应的卡片,评估内容包括幼儿对时长、语速、强度、频率四方面感知的评估。时长评估包括不同时长的单元音和不同音节的词语,其中单元音主要选择不同时长的/ɑ /,词语则选择单音节、双音节和三音节等不同音节数的词语;语速评估也包括单元音和词语,单元音同样选择/ɑ /,词语则选择幼儿易理解的名词或动词;强度评估同样包括单元音和词语,图片中物体形状的大小与声音强度的大小相对应,如大猫和小猫分别表示大声和小声等,幼儿需要根据声音的强度指出相应的图片;频率评估包括音调、语调和声调三部分,其中音调包括升调、降调和平调以及不同的音高,语调主要包括高兴和不高兴两种,声调则包括汉语的4个声调。

3.听觉识别能力的评估

听觉识别能力评估主要是考察幼儿把握声音的整体特征并识别出声音的能力。进行该项评估时,一般是由评估者给出一种声音刺激,要求幼儿在多个图片或实物选项中挑出与目标音对应的选项。听觉识别能力评估主要通过最小音位对比识别能力评估完成。

我们采用的最小音位对比识别能力评估工具为华东师范大学刘巧云等研发的《儿童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词表。该词表将仅存在单维度差异的声母音位对(共 87对)和韵母音位对(共 92对)作为识别材料,可全面细致地考察幼儿音位对比的识别能力。

4.听觉理解能力评估

听觉理解能力评估主要是考察幼儿将音和义结合起来的能力,即幼儿是否理解声音的意义。听觉理解能力评估分为词语理解和短文理解两个部分,其中词语理解已有比较成熟的评估工具,而短文理解由于其复杂性,目前暂无统一的评估工具。下面仅对词语理解的评估工具进行简要介绍。

目前,词语理解能力的评估主要采用《儿童听觉理解能力评估》词表。该词表包括无条件词语、单条件和双条件短语。无条件词语是指不具有其他修饰或说明意义的单独词语,如眼睛、苹果等。训练中选用的词语主要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单条件短语是指在短语中具有一个修饰或说明意义的词语,如红色的苹果(红苹果)等。其中,红色的是形容词,起到说明与修饰苹果的作用。双条件短语是指在短语中具有两个修饰或说明意义的词语,如红色的大苹果等。其中,“红色的”与“大”均是形容词,起到说明与修饰苹果的作用。

(二)言语功能评估

言语功能是用声音来进行的口语交流,即人类说话的能力,是语言的主要内容,是人类运用语言的过程。言语的形成,主要是由肺部喷出气体,经气管进入声道,形成声音。声道包括喉、声带、咽、舌、软腭、硬腭、牙和唇。言语的产生过程主要涉及三大系统及五个功能版块。三大系统是指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和共鸣系统。五个功能版块主要是指呼吸、发声、共鸣、构音和语音。言语功能的评估内容就是针对这五个功能版块进行。

图2-3 人体发声结构

1.呼吸功能的评估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指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进行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我们通常将呼吸分为生理呼吸和言语呼吸,生理呼吸即维持生命体征的呼吸功能,言语呼吸是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支持言语发声发音的基础,是言语产生的动力源。在言语过程中,需要瞬间吸入大量的气体并维持平稳的呼气,这种呼吸协调过程要求呼气运动与吸气运动之间相互协同和拮抗。常见的呼吸方式包括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是呼吸时以肋间肌群的舒缩活动为主,引起胸部的起伏明显;腹式呼吸是呼吸时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了腹部的起伏。呼吸障碍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呼吸方式异常(如胸式呼吸)、呼吸支持不足(如说话声音小、句子短)、呼吸与发声不协调(起音方式异常,如硬起音、软起音、吸气时发声)等。呼吸障碍的评估主要可以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主观评估的方法是通过呼吸时触摸胸腹部的起伏,判断呼吸方式是否正常。客观测量主要是通过最长声时进行。最长声时是指一个人在深吸气后,持续发单韵母/ɑ /的最长时间。最长声时是对呼吸功能评估的重要数据,如果出现异常就说明患者呼吸功能存在问题,如呼吸方式异常、呼吸支持不足等。

表2-1 中国人最长声时的参考标准(单位:秒)

2.发声功能的评估

发声功能的评估是对特殊幼儿在发声过程中发声系统是否异常进行的评估。发声系统是指声带言语发音器官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声带振动:肺呼出的气流经过气管通过喉部时,处于喉部的声带可在气流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发声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喉咙和声带。发声系统是言语产生的振动源,它有三种功能:其一,气流形成的声门下压作用于声带,使两侧声带边缘在靠近到一定程度时产生振动,发出浊音;其二,开启声带,发出清音;其三,作为发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音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声学能量。发声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音调异常(如音调过高、过低或者单一)、响度异常(如响度过大、过小或单一)、音质异常(如声音嘶哑、粗糙、带气息声)。发声功能的评估主要可以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主观评估可以通过听觉感知来进行评估,如采用音乐辅助法来评估音调;在客观方面音调评估可以采用言语基频测量,响度评估可以使用言语响度测量,音质评估可以使用电声门图测量,常见的设备包括实时言语测量仪、喉功能检测仪、电声门图仪等。

3.共鸣功能的评估

共鸣功能的评估是对特殊幼儿在发声过程中共鸣系统是否出现异常进行评估。共鸣系统是舌、唇、软腭等共鸣器官协调运动产生言语聚焦,从而形成不同的共鸣,常见的共鸣包括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共鸣系统是言语产生的共鸣腔。共鸣腔主要是由咽腔、口腔、鼻腔及其附属器官所组成的,当声源通过咽腔、口腔、鼻腔时,会产生不同的共鸣,从而形成不同音色的言语。共鸣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共鸣异常(前位聚焦、后位聚焦和喉位聚焦)、鼻腔共鸣异常(鼻音功能亢进和鼻音功能低下)。针对共鸣障碍的评估主要可以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口腔共鸣异常的主观评估主要采用韵母音位和声母音位的主观听觉感知评估。以韵母音位的主观评估为例:/i /的舌位最高、最靠前,若发这个音的时候,仍能感觉舌位靠后,说明患者可能存在后位聚焦问题;/u /的舌位也是最高的,但其最靠后,若发这个音的时候,仍能感觉舌位靠前、声音单薄,说明患者可能存在前位聚焦问题;/ɑ/的舌位最低,处于水平轴的中央位置,若发音时感觉舌位过于靠下,声音像埋在喉咙里,则说明患者可能存在喉位聚焦问题。客观测量则是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汉语核心韵母ɑ、i、u的共振峰进行测量。鼻腔共鸣异常的评估也可以采用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主观评估也是通过听觉感知对幼儿的鼻音功能进行评价,如采用具有或不具有鼻辅音的语料,通过捏鼻和不捏鼻进行感知鼻音功能。客观测量主要是采用鼻流量检测的方法。

4.构音功能的评估

构音系统由口腔、鼻腔、咽腔及其附属器官所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构音器官是下颌、唇、舌、软腭,四者又称口部结构,它们各自的灵活运动以及彼此间的协调运动是产生清晰语音的基础。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协调运动障碍,或未能理解及掌握构音音位所需的特定运动,而导致构音不清(即声韵调异常)的现象,从而影响言语的可懂度。构音功能评估内容包括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和构音语音能力评估两部分,构音功能评估包括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和构音语音能力评估两部分,每部分又包括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口部运动功能评估的主观评估主要是评估下颌、唇、舌在静止状态及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能力,其客观测量主要有下颌距、舌距、舌域图、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和声道形状监测等。构音语音能力评估的主观评估主要采用黄昭鸣构音50词词表,客观测量主要包括清浊音检测、浊音鉴别、清音鉴别等。

5.语音功能的评估

语音是在构音的基础上,将单个音节按特定的次序或组合连接起来,形成有意义的句子。训练并提高幼儿在句中连续而清晰地发音的能力,是他们语言发展的坚实基础。语音的产生是以构音清晰、准确为前提的,构音器官各自的灵活运动及之间的协调运动是产生连续语音的必要条件。语音功能的评估一般是指利用特定的材料,对幼儿发出连续语音的清晰度进行评价。通过复述一篇短文,进行字清晰度、句清晰度和连续语音清晰度的计算。

字清晰度= (单字目标音正确个数/目标音总个数)×100%

句清晰度= (句中目标音正确个数/目标音总个数)×100%

连续语音清晰度= (句清晰度/字清晰度)×100%

(三)语言能力评估

智力发育迟缓、脑性瘫痪、自闭症、听力障碍等幼儿均可能伴有语言障碍,因此语言障碍的评估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对语言能力的评估测量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筛查法、标准化测试及非标准化测试法。筛查法是指采用一些较为简单、快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大致状况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试是指采用一些标准化测试工具对幼儿语言能力进行测量评估。非标准化测试是指在自然环境下,采集幼儿的语言样本,通过样本分析来评价幼儿的语言能力,非标准化测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语言能力的评估包括四个维度,即评估幼儿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方面是否存在异常。语言能力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语音能力、词汇-语义能力、语法能力以及语用能力。根据评估内容及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经常从四方面进行语言能力评估,即基本沟通能力、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句子理解与表达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评估。

1.基本沟通能力评估

基本沟通能力评估主要考察幼儿对环境中的非言语声、表情、手势动作等有无反应,以及是否会用这些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等。例如,当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是否会微笑或转头,会不会跟人挥手等。这些是非常基本的沟通技能,正常幼儿能在学会第一个有意义的词之前,具备这些基本的沟通技能。而某些语言障碍幼儿往往存在基本沟通障碍。例如,自闭症幼儿对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并无积极反应。因此基本沟通能力评估也是语言能力评估的重要内容,对入园的特殊幼儿,我们通过游戏观察和活动引导进行该项能力评估。

2.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评估

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评估是语言能力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评估工具有刘巧云编制的《汉语普通话儿童语言阶梯式评估》,该测验可用于评估2~ 4岁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适用于智力落后、听力障碍等特殊幼儿早期语言障碍的辅助筛查。该测验包括2道例题,40道正式测题,其中测试名词的有 23题,动词 12题,形容词2题。测验以软件形式呈现,施测形式为听词指图。在评估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时,主要包括常用的核心名词、核心动词和核心形容词。

此外,还通过美国学者邓恩父子 2007年修订的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第四版对2岁6个月及以上幼儿的词汇理解能力进行评估,其具有标准化的可参照常模。 PPVT-4分为A、B两册,每册均由 228道测试题目组成。测试时,受试者只需根据目标词从4幅图片组成的图卡上进行指认即可。 PPVT-4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且施测简便,评分客观快速,但形式较为单一。

3.句子理解与表达能力评估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的评估主要分为句子理解和句子表达。句子理解和表达的评估较为复杂,对于特殊幼儿尤其是有语言障碍的幼儿来说,我们结合实际需求,主要考察幼儿是否能理解和表达最常用的一些句子。例如,刘巧云、王珩超用句式仿说的方式考察幼儿句子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句子的理解与表达是在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实现的,它不仅考察幼儿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同时也考察幼儿对句式及语法的理解与使用。

4.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评估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是语言能力的最高阶段,是评价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一般通过谈话和叙事来评价幼儿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谈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一主题进行的交谈。谈话是人们最常采用的语言交流方式,也是幼儿沟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谈话包括谈话的发起、谈话过程中的应答和轮流、谈话主题的深入与转换、谈话的总结和结束等要素。谈话的评估主要考察幼儿对这些关键要素的把握和表现。叙事是一种脱离语境而进行的有组织的语言表达。叙述者需要启动记忆系统中与叙述主题相关的知识、选择适当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关注幼儿的注意力和感受等。叙事包括口语叙事和书面语叙事。我们经常采用的形式是口语叙事,即让幼儿讲述一段故事,然后转录所有内容,并对叙事过程中的平均句长、词汇量等进行记录与统计。

三、言语与语言能力的康复

(一)听觉康复

听觉康复是指对听力障碍者进行科学的听力补偿与重建,再全面系统地评估,然后制订和执行个别化康复方案,同时进行监控的过程。

听觉康复的目标:使听力障碍者“听清、听懂”,使他们的交流困难最小化,并减轻交流困难带给他们的痛苦。听觉功能包括四个阶段: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听觉理解。

表2-2 听觉功能四个阶段

1.听觉察知能力训练

听觉察知能力是人们感觉到声音的存在并做出准确反应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听觉功能发展水平。该阶段是听力和听觉连结的阶段,是听觉感知实现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阶段。目的在于考察和提高幼儿有意识地判断声音有无的能力。

听觉察知的训练主要分为无意察知训练和有意察知训练。

(1)无意察知训练:无意察知是聆听意识形成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新颖、节奏感强的声音激发幼儿对声音产生兴趣。

(2)有意察知训练:有意察知是聆听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让幼儿能够对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做出有意识的反应。

2.听觉分辨能力训练

听觉分辨能力是指人们在具备了听觉察知技能的基础上,对声信息的时长、语速、强度、频率的差异正常辨别的能力。听觉分辨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区分声音异同,发展幼儿利用超音段线索进行分辨的能力。

听觉分辨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分辨训练和精细分辨训练。

(1)综合分辨训练:综合分辨能力的训练是指对多维度差异语音分辨的训练。该阶段选择的材料无论在时长、强度还是频率方面差异都较大,幼儿只要能抓住其中一个维度的差异即可区分两者的不同。

(2)精细分辨训练:精细分辨能力训练是指对在时长、强度、频率、语速等方面仅有一个主要维度存在差异的语音进行分辨的训练。

3.听觉识别能力训练

听觉识别能力是将刺激声和发声物体进行匹配、掌握语音的多种特性的能力,它是反映个体听觉能力的重要依据。

听觉识别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词语识别训练和音位识别训练。

(1)词语识别训练:词语识别能力训练将帮助幼儿尽可能清晰地聆听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的识别训练。

(2)音位识别训练:音位识别能力训练将帮助幼儿清晰地识别含音位对的词语。主要包括韵母音位对比识别(92对)和声母音位对比识别(87对)。难易程度上可以分为“容易”“稍难”“较难”“很难”。

4.听觉理解能力训练

听觉理解能力是在分析并整合声音特性的基础上,能将声音特性与语言、认知等结合起来,理解意义甚至能做出联想和反馈。它是听觉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听觉理解能力训练考察和提高幼儿音和义结合的能力,使幼儿能真正懂得声音的意义。

听觉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词语理解训练和短文理解训练。

(1)词语理解训练:词语理解训练是要幼儿学习大量词语,在基本概念成熟的基础上,多方位地理解词语的内容,不经过事先的聆听直接根据图片的内容选出目标词语。主要包括单条件词语理解、双条件词语理解、三条件词语理解。

(2)短文理解训练:短文理解旨在训练幼儿理解篇章内容的能力。主要包括情景对话、故事问答和故事复述。

①情景对话。根据设定的情境,激发幼儿产生符合情境内容的对话,以提高幼儿在情景对话中的听觉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使幼儿能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拓展性对话,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故事问答。通过提问故事的细节,以训练幼儿把握和理解短文关键信息的能力,以此检验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还可以适当地提一些开放性问题,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③故事复述。训练幼儿通过听觉理解、记忆故事并能进行流利清晰复述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幼儿自觉的有意记忆,提高其连贯性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言语矫治

言语矫治主要是针对特殊需求幼儿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所出现的障碍进行矫治,言语矫治以促进治疗法为主,包括呼吸障碍的矫治、发声障碍的矫治、共鸣障碍的矫治等,构音障碍和语音障碍主要采用口部运动治疗、构音语音运动治疗的方法。

1.呼吸障碍的矫治

呼吸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方式异常(如胸式呼吸);呼吸支持不足(如说话声音小,句长短);呼吸与发声不协调(如说话一字一顿);起音方式异常(如硬起音、软起音、吸气时发声)。

针对呼吸障碍首先要调整呼吸的方式,通过生理腹式呼吸训练来进行呼吸方式的调整。呼吸支持不足的矫治方法主要有:快速用力呼气法、缓慢平稳呼气法和逐字增加句长法。针对起音方式异常的矫治主要有:唱音法、啭音法、气息式发音法和甩臂后推法。

2.发声障碍的矫治

发声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音调异常(如音调高、低、单一);响度异常(如响度过大、过小);音质异常(如声音嘶哑、粗糙、带气息声)。

针对音调异常的矫治可以采用音调梯度训练法,针对响度异常的矫治可以采用用力搬椅法,针对嗓音音质异常的矫治可以采用吟唱法、哼鸣法等。

3.共鸣障碍的矫治

共鸣障碍的类型主要包括口腔共鸣障碍(前位聚焦、后位聚焦、喉位聚焦)、鼻腔共鸣障碍(鼻音功能亢进、鼻音功能低下)。针对口腔共鸣障碍的前位聚焦,可以采用发一些发音部位靠后的音如g、k的后位音法来进行矫治。针对后位聚焦可以采用发一些发音部位靠前的音如b、p的前位音进行矫治。针对喉位聚焦可以采用伸舌法。针对鼻腔共鸣障碍中的鼻音功能亢进可以采用口腔共鸣法,针对鼻音功能低下可以采用鼻腔共鸣法。

4.构音语音障碍的矫治

构音语音障碍临床最主要表现为遗漏(如bāo发成āo)、替代(如bāo发成pāo)、歪曲(无法识别具体的音)。构音语音障碍的矫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构音器官运动的治疗

主要包括下颌运动治疗、唇运动治疗和舌运动治疗。下颌运动最常见的表现为下颌向下运动和下颌向上运动,可以通过张嘴发长音ɑ——来进行训练;唇运动最常见的表现为圆唇和展唇运动,可以通过亲吻和发u音来训练圆唇能力,通过微笑和发i音来训练展唇能力;舌是最重要的构音器官,舌可以向不同方向进行灵活运动,可以通过食物诱导舌向前、向下、向上、向左、向右等方位的伸舌运动。

(2)构音语音能力的治疗

构音语音能力的训练常见的是声母音位的治疗,声母音位的治疗包括:音位诱导、音位习得、音位对比和音位强化。

①音位诱导训练是构音语音训练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幼儿诱导出被遗漏、替代或者歪曲的声母音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分析未掌握的音位原因及其错误走向(遗漏、替代或歪曲),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②音位习得训练促进幼儿初步地习得该音位,将对在诱导阶段诱导出的音位进行类化。

掌握目标音位:

单音节(/音位+单韵母/、/音位+复韵母/、/音位+鼻韵母/)如:拔(bá)、抱(bào)、棒(bàng)

双音节(前)、三音节(前)如:包(bāo)子、包(bāo)饺子

双音节(后)、三音节(后)和三音节(中),如:面包( bāo)、大书包( bāo)、肉包(bāo)子

③音位对比训练,当幼儿新习得的目标音位没有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极易与该目标音位相关的最小音位对产生混淆。最小音位对是和该目标音有且只有一个方面存在差异的音,如bāo和pāo,声母的音位分析中发音部位相同,都属于双唇音,发音方式也相同都属于塞音,有且仅有是否送气的区别,p是送气音,b为非送气音,因此,bāo和pāo构成了最小的音位对。

④音位强化。声母音位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能够用该音位进行准确的交流,所以必须通过音位强化训练模仿各种日常情景中对于该音位的运用,在日常的情境中强化目标音位,可以帮助幼儿将所习得的目标音位更快地迁移到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去。

(三)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主要围绕语义、语法、语用方面来进行,将目标融入在集体课和个训课中,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强化训练内容,注意语言训练中一定要以沟通为最终目的,在自然情景中进行泛化,言语与语言的康复训练应将集体、个别和家庭康复相结合。

1.语义训练

(1)相关概念

构词和语义是沟通的核心,音韵、语法、语用只是表达着意义的形式或人际互动准则。

(2)特殊需求幼儿的语意问题

①词汇广度与深度发展的问题,如:幼儿经常用这个、那个指代所要表达的句子意思。②词汇意义过度类化,如:幼儿习得“球”之后,看到其他圆形的物品都会称之为“球”。③词汇错用,更多表现在数量词的错误使用,如:一个猫、一个衣服等。④多义词理解的困难,如“包袱”“做梦”等,幼儿可能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⑤象征性/比喻性语言的理解问题,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圆圆的月亮像月饼。⑥词汇寻取困难,幼儿不知道如何用词汇表达,常话到嘴边说不出来。⑦语意组织的问题,有些特殊幼儿很喜欢说话,但是说话没有逻辑性和重点,如:我这个好玩,回家,妈妈。

(3)语义训练——词汇教学的内容及策略

语义训练中词汇教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词汇以及幼儿感兴趣的词汇,比如:指图或指物说出人、事、物、活动的名称;类别关系词汇;同义词、反义词;词汇定义;概念教学;空间关系、比较关系、亲戚关系等。

词汇教学可以参考的教学活动设计如:①分类游戏,使用不同种类的物品卡片如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交通用工具等让儿童进行分类;②词汇连接游戏,可以提供几个词汇请儿童依据其关系说出其他词汇名称,如:苹果、橘子、香蕉、_,让儿童继续往下说;③词语猜谜游戏,老师描述相关的功能、特征、属性等,让儿童猜一猜图片上是什么。

2.语法训练

(1)相关概念

语法是指句子中词汇与词汇结合的顺序或遵循的规则。

(2)特殊儿童的语法问题

①词汇较一般儿童出现晚,正常幼儿在一岁左右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而后在出现 50个词之后,出现了语言的爆炸期,开始出现词组,特殊幼儿有的到两岁半或三岁了还没有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词。②只能将词汇简单罗列,没有基本逻辑语序,如:电视,妈妈,要。③常使用不完整句、词序颠倒,如:喝水,要,我。④较少使用结构复杂的句子。⑤对否定句、被动句理解较差。

(3)语法训练的内容及策略

儿童语法的训练主要是在句子中进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句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中主要包括主谓句、谓宾句、主谓宾句和特殊单句,如把字句和被字句;复句的训练包括因果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等。

语法教学中可以参考的教学活动设计有:①句子仿说,呈现两张图片,猫和狗,老师说“这是一只小猫”,让儿童用相同的句式说另外一张图片“这是一只小狗”。②语句加长/增肥,如老师说“我有一个苹果”,引导儿童接着说“我有一个大大的苹果”“我有一个大大的红苹果”等。③故事表演,将《龟兔赛跑》的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儿童理解特殊句式“小兔子被乌龟超过了”。

3.语用训练

(1)相关概念

语用主要是指在不同沟通情景中掌控语言使用及功能的社会规则,涉及如何以符合社会规范或约定俗成的方式使用语言与人对话、交谈、沟通。

(2)特殊需求幼儿的语用问题

①沟通意图不明确;②无法主动沟通或开启话题;④维持话题存在困难;⑤答非所问,如妈妈问“你要喝水吗”,幼儿回答“电视要看”;⑥刻板语言的不断重复。

语言的使用是为了沟通与达成社会互动的功能,有效的沟通除了需要使用正确的音韵、语义及语法,进行知识理解和表达沟通,更需要依据沟通对象、话题、场合的不同,说出适当的话语。

(3)语用训练——交谈能力训练的内容及策略

儿童交谈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话题的开启、话题的维持、话题的修正和话题的结束。

语用训练中可以参考的教学活动设计有:①夸夸你、夸夸我,让儿童选择一个好朋友说说他的优点,夸夸他,拉近儿童之间的友谊,为开启交谈提供基础;②玩具巡游记,让儿童先向好朋友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包括玩具的玩法、来历以及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然后分享给身边的小朋友;③传声筒,老师和其中一个儿童说一句话,让儿童将这句话传递给下一个儿童,训练儿童语言记忆和表达及与他人互动的综合能力。

对于语言能力较差,或是人格特质退缩的儿童而言,在人际互动中,主动开启话题,常常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正式教学或平时的互动中,应教导他们如何引起他人的注意,学会开启话题。可以设计帮助幼儿与他人主动交谈/互动的教学;可以进行沟通讯息的修补与澄清;可以进行说者—听者角色的轮替;可以加强肢体语言的理解。

思考题

1.沟通、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是什么?

2.语言言语康复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pGPBVgQPU8EJGIAx7dkgEL24bk5sOrVM+7KJqAlvydxlhsHCUuap/XUPb9JQ8C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