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个别化教育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一、个别化教育的思想渊源
(一)我国个别化教育的思想渊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理论政治家,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的方法论。 “有教无类”使得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强调了“教育公平”,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因材施教”的方法论强调了解和熟悉学生个性特征的重要性,要求依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与个别化教育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学记》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篇教育论文,是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文中讲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要求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心意,才能补救学生的不足。 “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强调要“补偿缺陷、发展潜能”,这与《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主张教育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他提出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刚柔敏钝之异”,教育要顺应学者的个性去施教。 “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其体异也,其效也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王夫之认为要根据学者的具体条件施教,其所述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对儒家传统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洪仁玕,太平天国时期的政治家,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思想启蒙者。其所撰政书《资政新篇》中提出诸多特殊教育思想:其一,“兴办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和育婴堂”,跛盲聋哑院又称“四疾院”,专门安置跛、盲、聋、哑四类人;其二,二十八条改革措施中,有六条涉及特殊教育,包含特殊教育的对象、机构设置以及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其三,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国家经费保障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及个人力量办学,“兴跛盲聋哑院,无财者善人乐助,有财者自携资斧”。作为当时国内最完整和最先进的现代化纲领,对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陶行知提出三大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应该引导学生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克服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我国特殊学生的教育强调以生活为核心,学习生活、学会生活,这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相一致的。

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二)西方个别化教育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公元 1 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鼓励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倡导因材施教。昆体良深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才能上的个别差异。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其代表作《大教学论》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并遵循的教学原则,例如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诱导原则等。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教育漫话》出版于 1693 年,书中将体育、德育、智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了“绅士教育”。教育方法方面,洛克反对强迫儿童学习,主张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诱导儿童学习;主张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洛克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对特殊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和训练的信心。

让-雅克·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其在代表作《爱弥儿》中主张归于自然、顺应天性,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注意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要求因材施教,关注儿童成长,实现“自然人”发展的目标。这一思想与特殊教育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依塔德,法国著名的医学家、特殊教育专家。依塔德驯化野孩的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特殊教育实验,实验中依塔德为维克多(狼孩)制定五年训练方案,拟订个别化教育方案,采用个别教学法,为其设计“家庭—教室”的学习环境,针对其感觉、语言、行为、智力等开展训练。通过五年的系统训练,维克多的行为表现得到了巨大的改进。实践证明,在特殊教育领域,拟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是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玛利娅·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家、医学博士、蒙台梭利教育法创始人。蒙台梭利在研究了依塔德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以后,探索出一套适合智障儿童的“胜利教育法”,主张对智力落后的儿童开展感官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生理功能,促进其智力与个性的发展,她认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提出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并获得国际广泛认可,其教育理论至今还影响着各国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实践。

维果茨基,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的研究,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突出了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该理论让人们看到了儿童潜能与关键期开发利用的可能,为了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拟订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适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特殊儿童会因此有不同程度的成长。

个别化教育在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不断发展,历史悠久。

二、个别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差异教学理论

差异教学即“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主要强调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这些差异既包含个体间的差异,也包含个体内的差异,同时还涉及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

个体间差异顾名思义,即个体与个体存在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相对差异,旨在突出个体间的不同,这些不同可以包含认知水平、行为兴趣、情感特征、学习方式、主体意识等。无论是学前教育阶段还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会在身心特质、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个别化教育的出现旨在强调采用科学的、客观的测验方法,检测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个体差异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安置以及教育教学方案。

个体内差异是指儿童个体自身生理、心理诸要素发展的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每个儿童身心发展是多元的,也是不均衡的,所以学业成绩方面,学生会出现偏科现象。基于此,我国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均在倡导关注学生个体内差异,扬优补缺,注重学生全方面和谐发展,帮助每位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在此将特殊儿童个别差异单独罗列阐述,主要源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特殊儿童的差异性包括个体间差异与个体内差异两个方面。特殊儿童不同的障碍类型之间存在差异,同样类型也有障碍程度的差异。一名特殊儿童个体内部身心发展各个领域也存在差异,例如盲童的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是正常发展的,但是视觉具有明显的弱势,严重阻碍其身心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聋童的视觉正常发展,听觉缺陷对其适应生活带来阻碍;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听觉正常发展,但是语言、人际沟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均是特殊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一个概念,正是因为特殊儿童个体间、个体内的差异,所以需要教师依据每位特殊儿童差异现状,为其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需要准确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的优势与弱势领域有哪些,并针对其弱势领域发展现状为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训练,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成长。

(二)以人为本理论

在我国,“以人为本”以文字形式呈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管子》一书中阐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强调治理国家要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当代,“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教育领域,20 世纪 50 年代,国际上开始出现对“以教师为中心”理念的批判,伴随罗杰斯等心理学家、教育家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倡导正视学生的中心地位,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潮。 “以人为本”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其教育原则主张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

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张尊重特殊儿童的独特性,保护每一位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强调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学习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殊儿童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会有不同程度的障碍、缺陷,但是无论如何,特殊儿童都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世界、参与社会生活,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尊重特殊儿童每个个体。虽然特殊儿童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但是在其他方面同样拥有发展潜能,具备学习能力,因此要给予每个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我国特殊教育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定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实施“零拒绝”。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真正做到关注每一名特殊儿童,关注其身心全面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智能作为一种生理、心理方面的潜能,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累积,所谓“多元”包含七个方面,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这种智能在个人经验、文化和动机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该理论倡导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每个学生个体都会有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提供合适的教育及环境,扬长避短、激发潜能,每个学生个体的智能水平都会得到发展。特殊学生身心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只要准确评估个案,把握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弱势,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创造学生优势智力发展的条件,学生就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DhhGCMKfRdOsKk7purlWQDFDbd/YSB4GcL9eM2cthLoQMFp/E51xolxo7aCSuZ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