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历史经验:乡村是危机软着陆的基础

面临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该怎么办?我们没有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而是提出以“乡土文化”为文明传承载体,并在2017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要论断,强调“在促进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央已明确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因为新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乡土社会可以为中国经济“软着陆”提供有力载体。

举个例子,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之后外需大幅度下降,沿海加工贸易型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规模失业。假如我们问西方人“如果你们有2500万人失业会怎么样?”西方人会很直接地说,那我们这个国家就没了。

我们上一次遭遇输入型危机是怎么软着陆的?中国是怎样对应2008—2009年的全球大危机的?这是中国的宝贵经验,但是几乎没有谁认真把中国应对全球大危机并且成功化解危机的经验告知给世人。

先说解决上一轮起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经验。

中国以前出口退税13%,意味着中国政府拿财政按货物价格的13%补贴给海外消费者。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外贸商品出口受阻。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很多压在库里。怎么办?中央把13%的出口退税一转,改为鼓励农民买这些商品的优惠政策,只要是农村户口,立刻享受13%的价格折扣,而且告诉农民说,这优惠政策只到2010年的年底!于是,农民一买,把农村百户彩电拥有率推高达到104台!

这样,靠着农民的庞大购买力,化解了出口不畅危机。

然而,这是一个短期的政策,只是把长期补贴外国消费者的折扣率有期限地转让给了中国农民。

接着要问,农民买这些压库的外贸出口品的前提是什么?买彩电得有网络,买洗衣机得有自来水,买冰箱得有稳压电源。时任总理温家宝非常重视农民利益,自担任总理开始,政府一方面免除全部农业税,另一方面增发国债,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建设。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9月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增加对农村的投资。2006年至2009年,国家已经向农村投入数万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时,国家已向农村投入了十几万亿。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大规模投资,既化解了城市的生产过剩,又实现了城乡再平衡。

但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投资,是几乎没有回报率可言的,民间资本不愿意干,只有国家来干。例如,国家电网向农村送电,即使有80%线损率也不能向农民多收一分钱,农电只能亏损,由国家电网负担,若演化成坏账,则只能由国有银行兜底。

实际上,往农村通路、水、气、电、宽带,实现农村五通的工程,几乎都是国家投资让国有企业承担的。不是不邀请私人资本,也不是不愿意给私企提供补贴,而是私人企业不愿意干,因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报率太低,回收太慢。

于是,当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输入型危机,规律不可违,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如2008年至2009年的“进口通胀”。对输入型危机,任何国家在自己内部做的宏观调控基本上没作用。而只要应对危机失败,就会造成国内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下跌,就会被外资进来“收割”。这时候,只能靠“看得见的手”。最典型的,恰是美国。政府一手增加国债,美联储那一手则增发货币,用增发的货币买增发的国债。只要美元仍然是世界贸易主要结算货币和各国主要储备货币,美国越多增发,就越多向世界征收了“铸币税”和“托宾税”。

中国也是两手增发。不同的是,中国把新增加的流动性大部分送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了。只要还有投资空间就能取得有效成果。因此,林毅夫教授在任世界银行高级别副行长之前曾说,中国经济还有20年高速增长潜力,因为我们的内陆空间广大;当了数年世行副行长后又说,中国还有20年高增长。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信心满满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陆空间壮大——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一个“广土巨族”的超大型大陆国家。

在工业化进程中,乡村客观上长期性地发挥着“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国家得以借助“三农”载体,内部化处置国际外部性风险,因而多次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当前,国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之一,也在于我们必须筑牢宏观经济“软着陆”的乡土基础,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心系“三农”,而且对“三农”问题认识得非常深刻,他经常说“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他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没有出什么乱子,关键是农民在老家还有块地、有栋房,回去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是肯定了我们团队一直以来也强调乡土社会是“劳动力蓄水池”,是宏观经济“软着陆”的基础。 aTf/3P6c2SoRZN1cWF8gy52Coy39MMevPHkQw8hxRUGSQUx3Gvv3SdiZuHZJd7L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