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实现路径:落实“两山”理念,创新“一次分配”与重构社会企业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政策建议中,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改变,那就是过去都是大段表述要求加快城市化建设,而在这一次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只留了一句话——“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而大量的文字都在强调“三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还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这说明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是生态化,而不是牺牲环境的“粗放数量型”发展方式。当然,生态文明早在2007年就已经正式提出了,并在2012年进一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被确立下来,但这一次变化尤其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强调生态化的时候,如果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意味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出来的应该是一系列框架性的理论解释,这对于今后的发展是重要的。而实践中关注的,则是为保证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得到贯彻落实,我们应怎样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怎样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资本深化”。

我们中国的基本自然禀赋是山区面积广大,大家可能知道“七山二水一分田”或“七山一水二分田”,总之我国大面积的国土是山区、高原、荒漠,全国的平原面积只占12%,水土光热匹配、适合工农业发展的只占9.8%——连10%都不到。再加上以“瑷珲—腾冲线”为东西分界,70%以上的资本集中在东部,70%的资源集中在西部,所以,过去中国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东部地区污染严重。

根据公益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的“污染地图”,可以看到“瑷珲—腾冲线”以东是重度污染,随之也就带来各种各样严重的疾病。所以,越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越是走传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就会发现疫病和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会越严重。

进入后疫情时代,生态化、综合性、可持续得到了全面的强调;而生态化的载体主要是乡村,因此乡村振兴也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强调。这说明被疫情影响之后,上上下下开始形成共识,就是要把空间生态资源变成新的生产力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他说,“山水田林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他到东北考察时说,“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因为生态资源有公共性,所以他认为,要综合规划才能系统开发。

这里需要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新生产力要素。当讲数字经济的时候,数字就是新生产力要素;当讲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时候,阳光就成了新生产力要素;当讲风能发电的时候,风成了新生产力要素;当我们讲文旅结合的时候,乡村中的美景风光和民俗文化都成了新生产力要素;当我们要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稻田湿地的青蛙、萤火虫,山谷中的蝴蝶、蜻蜓等自然界的万物,也都成了生态化发展的新生产力要素。

这样看,应该就能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些都是新生产力要素,能创造一定价值,能替代过去那些创造附加值的要素——比如得病是在创造价值,因为你拉动了医疗产业的发展;污染也是在创造价值,因为拉动了排污、治污这些产业的发展。但与其这样创造粗放数量型GDP,还不如少得病、少污染。尽管没有那么高的GDP增长,但人是健康的,社会是包容性的。

由于新生产力要素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就要求传统的生产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

我们提出向生态化转型这样一个新的现代化发展内涵的时候,就意味着要把空间生态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就需要开发者作为微观主体,转型为追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的社会企业,而不是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营企业。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创新来适应。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在中国以举国体制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在2020年好不容易集全国之力才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怎么让它可持续?相比于一般平面资源的开发,空间生态资源的开发更容易造成“空间非正义”——基尼系数拉大。因此,怎么体现空间资源开发的正义性,怎么防止基尼系数拉大,破坏脱贫攻坚的成果,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后,党中央反复强调坚持新型举国体制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国家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通过政府承担重资产的投资责任,带动财政、金融和一切优惠政策向“三农”倾斜,改造农村生产条件和偏远地区自然约束,使包括农民在内缺乏资本积累能力的弱势群体有用轻资产开发新生产力要素的条件,逐渐形成自主积累能力。

这些措施客观上重塑了在地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利于社会平衡、公平地渐进转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安排。

我们推动共同富裕,其中的关键是能否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长期财产性收益分配,改变单纯依赖劳动收入的不利条件。

以我们国家现在的货币量,试图将14亿人口、将来15.4亿人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分散地纳入简单的市场来做交易定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只要被我们用本国的主权货币进行“货币化”,国家就还有很大的货币增发空间。

由此看,“三农”深改需要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 KSWqnJVyIuzW2Y3jW/G+MESrKx71+Dim3rdX5Upyr+EO5Raoe8AjvhEqX1C8Jf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