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课程概述与参考文献

现在开始上课。共享屏幕,是课堂用的心智地图(图1.1)。在进入“导论”之前,我琢磨了几天怎样“导论”这样一张涵盖范围广阔的心智地图,写了一份“课程纲要”,放在我的iPad Pro,紧靠在电脑旁边,所以我常要去看左侧的课程纲要,可能还常喝水,杯子在我的右侧。就算我正对着电脑,也常常是看我的心智地图而不是看摄像头。在我而言,这是讲网课与教室讲课的最大差异。后者是社会学家强调的“面对面”(face-to-face)交往,眼神和表情远比语言更重要。

图1.1 共享屏幕(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0日上午8∶33∶25)显示课堂用心智地图“第一讲:导论”以及周围的四张图

但是在我讲解“课程纲要”之前,我应讲解“论文要求”,如图1.2。依照我的惯例,选课同学在课程结束之后的一个月内递交学期论文。论文要求:写你的企业内部你熟悉的合作伦理问题。注意,我重复一遍:首先,故事发生在你的企业内部,而不是你听说的其他企业的故事;其次,你熟悉的,而不是你不熟悉的故事;最后,凸显了“合作伦理”问题的故事。

图1.2 截自我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第一讲撰写的“课程纲要”

当然,合作可能不发生任何问题,可能很完美,但更常见的合作总是有问题要解决的,而且这些问题几乎总要涉及合作伦理。百度检索“合作伦理”,我很惊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合作伦理的定义或讨论。我又检索谷歌中文,只有两个结果:其一,张世云2018年的论文“公司治理伦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其二,韩国公司LG编写的“LG伦理道德规范”。最丰富的是谷歌英文的检索结果,包括“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在那里,我很高兴地见到这样一种表达:morality as cooperation(道德之为合作)。我讲授的上一门课程,“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介绍了哈耶克“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学说。(参见2022年10月出版的讲义《收益递增》)哈耶克认为,真正的道德必须有助于合作秩序的扩展。至于在西方思想传统里“道德”与“伦理”这两个单词的含义怎样发生了错位互换,你们可阅读《情理与正义》的第一讲,也是根据其中的考证,这样的错位互换并未发生在中国思想传统里。故而,我继续使用“合作伦理”。

我现在原文朗读“课程纲要”(图1.2)中的这一段文字:“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演化、文化变迁,很大程度上是合作秩序的扩展问题。合作伦理的核心是:承诺的可信性与可信守性,可预期和可维持的正义,对偏离预期(因为预期本身并不稳定而且缺乏道德合法性)的各种行为的适度宽容。”

图1.3就是我为你们手绘的“合作伦理”三要素示意图。其实,这是我为第四讲准备的示意图。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一原理表达为三项要素——承诺、宽容、正义。只在理想状态,同时具备三项要素;在不理想的状态,可能只具备其中的两项要素,甚至一项要素。“转型期”的含义之一,就是社会演化可能进入同时具备三项要素的理想状态——仅仅是可能而不是必然。不过,我认为,不能同时具备三项要素的社会状态,就伦理生活而言,不是稳定的。

图1.3 我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手绘的合作伦理三要素示意图

朗润园有一段时间,同时具备了上列的三项要素。我只是说,在我自己的感受中,朗润园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出现过合作伦理的理想状态。这是主观判断,伦理是价值判断,故而是主观的。朗润园里其他人各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各有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

听过我讲解“收益递增经济学”的同学应当知道,企业沿着哪一条路径演化可以有强烈的收益递增性,依赖于企业家的主观价值判断,依赖于企业家对网状因果关系的嗅觉或直觉。网状因果是复杂系统的特征,链状因果关系是简单系统的特征。

图1.4的左图表达了链状因果关系(可以有因果循环),右图表达了网状因果关系。链状循环的因果关系,要么是正反馈,要么是负反馈。网状因果复杂得多,判断哪一链条是正反馈,只能基于“重要性感受”,英语常说的“gut feeling”(骨子里的感觉),或“by smelling”,或“intuition”(直觉)。

图1.4 截自:Mariusz Tabaczek, 2019, Emergence : Towards a New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涌现:走向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和科学哲学》)

另一方面,也有客观伦理,也有客观的收益递增现象。这里的客观性,在现代思想传统里被称为“主体间客观性”(inter-subjectivity),常译为“主体间性”。例如,两个人,甲和乙,都认为X比Y更好一些,那么,“X好于Y”就获得了甲和乙的主体间客观性。在主体间性的意义上,事的客观性取决于测度的客观性。在科学世界里,许多事都是可测度的;在人文世界里,许多事都是不可测度的。

客观的伦理是第二讲和第三讲的主要内容,所谓“演化伦理学”——考察生物之间合作秩序的演化,从最原始的到最晚近的。参阅我的文章“再谈竞争与合作”(汪丁丁财新博客2021年11月18日)。尽管谷歌检索“evolutionary ethics”这一短语的结果累以万计,但在西方伦理学文献里,符合我理解的“演化伦理学”的文献还是非常少见。

我只找到一本新书,封面如图1.5: Empirically Engaged Evolutionary Ethics (我建议的标题:“与经验密切相关的演化伦理学”)。第二主编1978年出生于比利时,在比利时与荷兰完成学业,并在鲁汶大学和牛津大学完成了她的博士后研究,2019年担任圣路易斯大学哲学系的人文学讲座教授,专研宗教哲学与实验哲学。我更喜欢第一主编,他是圣路易斯的独立学者,有一张智慧的面孔。他们两位2015年合作的著作, A Natural History of Natural Theology :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自然神学的自然史:神学认知科学与宗教哲学》,MIT Press),谷歌学术索引指数是“112”,这是很高的索引率。

图1.5 Johan De Smedt and Helen De Cruz, eds., 2021, Empirically Engaged Evolutionary Ethics ,封面截图

根据MIT出版社2015年对这两位作者的访谈,这本书“which examines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intuitions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attributes of God”(考察关于上帝的存在性及其性质的直觉之认知基础)。这两位主编为2021年这本文集撰写的导读,关键词不仅列出康德和叔本华,而且列出“王阳明”和“克鲁泡特金”,足够引发我关注,于是列入今年这门课程的参考文献。

我为演化伦理学选择的另一参考文献,是Scott M. James,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ary Ethics (《演化伦理学引论》)。这本书引发我关注的几乎唯一理由是第3章的题记,如图1.6,引述《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图1.6 截自:Scott M. James,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ary Ethics ,第3章“The Caveman’s Conscience:The Evolution of Human Morality”(洞穴人的意识:人类道德的演化)

上述两本主要参考书,2011年出版的这本,算是科普著作,试图将老威尔逊《新的综合》的思路融入哲学的思路。所以,这本书只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伦理演化的生物学观察,标题是:From“Selfsh Genes”to Moral Beings: Moral Psychology after Darwin(从“自私的基因”到道德生物:达尔文之后的道德心理学)。第二部分试图消除休谟提出的“应然”与“实然”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标题是:From“What Is”to“What Ought To Be”: Moral Philosophy after Darwin(从“是什么”到“应当是什么”:达尔文之后的道德哲学)。注意,我使用了“试图消除”,因为,这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只有若干可能的解决方案。

更有学术价值的,是2021年出版的这本 Empirically Engaged Evolutionary Ethics 。它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行为学视角下的伦理活动,标题是“The Nuts and Bolts of Evolutionary Ethics”(演化伦理学的核心要素);第二部分考察社会动物的伦理意识,标题是“The Evolution of Moral Cognition”(道德认知的演化);第三部分探讨文化传统的伦理学含义,标题是“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Morality”(道德的文化演化)——我认为这一部分的讨论很肤浅。事实上,这本书全部10章当中只有两章是优秀的:由这两位主编撰写的第1章,Situating Empirically Engaged Evolutionary Ethics(与经验相关的演化伦理学的位置);以及Neil Levy撰写的第3章,Not so Hypocritical after All:Belief Revision Is Adaptive and Often Unnoticed(毕竟不是太虚伪:信念修正是适应性行为且常被忽视)。

上述第3章的作者,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哲学教授,在非常广泛的领域里发表了近百篇文章。他最重要的著作是2007年发表的《神经伦理学》,又于2015年担任《神经伦理学手册》(117章1800多页)的第二主编。基于认知科学和脑科学,他倡导第三种道德学说——既不是自由意志的,又不是完全决定论的,参阅Neil Levy, 2014,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意识与道德责任》)。

现在返回图1.1,“导论”的两个主题,中国伦理传统与西方伦理传统。讲伦理,必须区分中西传统,可参阅《情理与正义》的第一讲。

课堂用的心智地图里,250幅插图中,保守估计,至少120幅以很高的概率不会出现在西方伦理学著作里。我上面引述的几位学者其实很边缘,不入西方伦理学主流。大多数主流伦理学家仍要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开始讲,讲到康德的“三大批判”;或可上溯至柏拉图,下延至尼采之后,但始终无法摆脱规范伦理学传统。

反观中国传统,从孔子开始就没有什么“应然”与“实然”的区分,《论语》是在许多特定情境之内的师徒对话,常以见闻引出话题。禅宗在中土也如此,砍柴担水无非妙道,这是中国的伦理传统。所以,在“印刷版心智地图”里,我从中国伦理传统引出一条虚线到第四讲,这条虚线的名称是“允执厥中”(见图1.14),详细考证可参阅《情理与正义》。我又从西方伦理传统引出一条虚线到第三讲,这条虚线的名称是“黄金中庸与个人美德”(见图1.15)。这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延续至“小苏格拉底学派”,再与基督教融合为康德之前西方伦理学的主流。

从第二讲“演化伦理学”,我引出两条虚线到第四讲:其一,名称是“领导与人格”,主要的参考文献是:Robert Hogan(中文名“罗豪凎”)and Ryne Sherman, 2020,“Personality Theory and the Nature of Human Nature”(人格理论与人性的本质),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 f erences (《人格与个性差异》),vol. 152,109561。其二,名称是“情感与社群”,参考文献几乎是“印刷版心智地图”右侧所列的全部著作,但核心的两种,其一是Antonio Damasio, 2018, 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 Life , Feeling ,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 ,中译本标题是《万物的古怪秩序》;其二是Gerd B. Muller, 2017,“Why an Extended Evolutionary Synthesis is Necessary”(为什么扩展的演化综合是必要的), Interface Focus (《英国皇家学会跨学科通讯》),vol. 7,2017. 0015。 6mazgy9K+/oBW69fjpBsMJqCTz4nYEbrUY97K6WMe2ihZuEGIAVSjHb21mtalp0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