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叫“现象学导论”。教与学都还是以读书为主,虽然我也要讲不少,但这些讲授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原著的内在含义。
今天第一讲是概论,不需要多少文本。然后先讲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这本小书作为现象学的入门引导比较合适,但要恰当地理解它也并非易事。第二个文本是胡塞尔前期的奠基著作《逻辑研究》中的第一研究,以第一章为主。第三是《经验与判断》,此书代表胡塞尔晚期思想。第四是海德格尔的《宗教现象学》中的一节,关系到他的方法论的形成。第五是海德格尔的《语言的本性》,是他后期的一篇重要文章。这门课除了讲现象学基本观念和现象学方法,比较注重语言问题;还有时间问题、性爱问题,为的是给大家一个感受:现象学由于在方法上的突破,已能够处理不少以前的哲学处理不了的问题,而且有独到之处。第六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只涉及其中的第五、六章。第七是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这本书是对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一研究的一种批判性的诠释,从那里引出德里达自己的思想,这本书 (和另外一本书) 实际上是德里达思想的起源,从中能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德里达,哲学上的德里达,不像他后期著作,做了过多的语言游戏,有时让你看不大清楚。
假如讲课时间不够,以上的讲授内容就会被压缩一些。参考文献都与这些有关,其中一本是雅各布森的《话语分析初探》。这门课有时要与其他流派的思想家作对比,比如结构主义、弗洛伊德,还有中国的思想。雅各布森是法国结构主义的来源之一,在我看来很有意思。还有《舍勒选集》,主要关注关于“羞感”的一篇和关于“怨恨”的一篇。舍勒的特点是比较早地把现象学的方法用到了传统哲学一般都不会处理的一些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