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版前言

20多年来,现象学在中国的影响逐步扩大,并且开始从哲学向其他的学科和精神领域渗透。这种影响似乎不会只是一种流行风潮,过后就所余无几。理由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象学本身的思想特点或素质。这个哲学运动起于20世纪初,与其他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一样,带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特点。但与早期分析哲学那种“截断众流”的独干派不同,现象学无论从方法、问题还是术语上,都与传统西方哲学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不管是以正的还是以反的方式,或亦正亦反的方式出现。这对于曾在几十年间深浸于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中国大陆哲学界来说,无疑是一条更可取的进入当代西方哲学的路径。其次,尽管现象学有自己的严格性,但它不只是技术化的哲学,也不只是西方的概念化哲学,其充满“时机化视域”感的方法论特点使它既能新意迭出地处理精深的哲学问题,又能够进入文化的各个领域,与众人文、艺术学科相互激发、“感而遂通”。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现象学与中国古代思想 (那里哲理与艺术或技艺内在相关) 之间也就比较容易出现对话的契机。

此书来自我于辛巳年(2001年)秋季学期在北大开的“现象学导论”课。先由学生根据课堂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我审阅而定形。这种成书方式对我而言是一种新的经历,很不同于自己动笔写作。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课堂讲授和课堂口语的特色,有随机的问答与发挥,但有时则不免重复。而且,顺应现象学的“到事情本身中去”的要求,我这门课不是概述式的,而是以选读现象学著作为主,讲解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们能读懂原著。所以,读者在阅读这本导论时,最好配以相应的原著 (大多以中译本为主) 。当然,对于已有一些现象学知识的人来讲,直接读之也未尝不可。现在我自己又看了一遍打印稿,感到它的某些地方,比如关于胡塞尔的部分章节,“讲解原著”的腔调较重,对习惯于泛览的读者来说或许不是坦途。但另一些发挥较多的部分,比如通过茨威格《象棋的故事》来深入解读胡塞尔的“独白表述”的部分、与学生对话的部分、讲述海德格尔的部分、解释梅洛—庞蒂关于身体与性感的部分等,就比较生动流畅一些。

这门课主要讲解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这四位广义现象学家的作品,尽管只涉及他们著作中很小的部分,但还是希望能使学生们举一反三,深切体会到现象学方法的特点及其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异同之处。时间问题与语言问题受到特别的关注。而且,还注重讲清这几位现象学家之间的关系 (选材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尤其是后三位与胡塞尔的关系。再有就是想显露出现象学方法所提供的新的思想可能,即展示它为哲学活动打开了何等丰富的新天地,因而能够不失哲理力度与微妙感受地谈及以前的哲学绝不会触及的问题,比如梅洛—庞蒂与德里达的话题所触及者。因此,曾长期存在于哲学与艺术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鸿沟正在化为边境处的交往集市。

这本书的完成有赖于朱刚与林丹两位博士生的工作。另外,我的教学与研究还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基金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壬午暮秋庚午日(西元2002年10月29日)
张祥龙写于北大畅春园 m1LXoLowEGCP8K1P1fNYBLHyKHrpEqp3ryBTO6zEr3c9AoT4OZo1fG+IWpabOs7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