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危害藏品的昆虫的全球迁徙以及霉菌发生几率的增多,藏品被虫霉损毁的风险增大。本书中的藏品是指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中收藏的或个人藏家收藏的文物、艺术品、标本、书籍、档案等珍贵或特殊收藏品,既包括纸质、纺织、皮毛、木质、动植物标本等有机质类藏品,也包括那些在室内环境中易发生霉变的陶器、泥塑等非有机质藏品。

本书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危害各类藏品的昆虫与霉菌,探讨不同物种的危害对象、危害特点以及藏品的被害迹象,通过对不同物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探讨它们在收藏环境中的生存、对藏品的危害,以及预防虫霉的方法与虫霉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全书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昆虫,第二部分虫害的防与治,第三部分霉菌的预防与去霉,第四部分附录。附录部分摘录了国际上重要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收藏部门与研究部门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了解。除以上主体结构外,本书含案例15个、图片166幅、表74个,以及索引。

索引是基于藏品维护角度设计,按照11个板块将书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位置以页码方式标识列出,以便指导读者快速地找到所需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这11个板块是:高危藏品/易感材质,虫霉的发现与检查,发霉/生虫物品的处理,隔离,防虫与监测昆虫的设备,霉菌的预防,虫霉处理过程中的藏品损坏风险,灭虫方法,灭虫参数,除霉,有害生物。在有害生物部分,可依据要检索的对象,查到该有害生物特点与其防治方法。

1. 本书的特色

对藏品的虫霉防治,尽管国内已经有不少论述与研究,但多为纯粹的生物学论述,或是虫霉防治方法或技术的操作说明,从藏品管理的角度深入研究的基础理论尚缺乏。本书从虫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入手,结合我国藏品管理的实际情况,将生物学与藏品管理学知识充分融合起来,理论结合实践地讨论虫霉发生以及虫霉综合防治(IPM)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为构建该领域的基础理论打下基础。

在虫霉预防与消杀方面,本书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特别是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环境以及对藏品价值的理解,对各类虫霉防治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度评价,有利于藏品管理人员对这些方法与技术的理解与选择。

本书对预防性保护方法与虫霉发生后的处理方法,均按照工作程序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述,并辅以图片说明,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创新:

①对危害藏品的重要害虫与常见害虫逐个进行了详细论述(参见4.重要害虫),特别着重剖析了这些昆虫的危害对象、高危藏品以及危害迹象,对于危害迹象用图辅助进行说明,便于基层人员识别与处理。对每类害虫的特别防治方法加以具体说明,使操作与选择更有针对性。

②依据藏品的特点分别论述了可能危害这类藏品的昆虫物种以及防治措施,以便管理人员对高危藏品管理的关注与防治方法的选择(参见2. 危害藏品的昆虫分类)。

③针对霉菌的治理,特别是去霉,有明确的指导性说明,并用图辅助指引操作。

④对每项虫霉治理技术的选择与操作方法有特别清晰的数据与文字说明,使指引更为具体可行,见3.虫害的基本迹象与识别以及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

本书中涉及大量虫霉危害迹象的图片,以及虫霉治理方法的图片,这些图片均为原创,在我国首次发表,对不同种类昆虫的危害迹象与识别具有重要价值。

2. 本书的读者对象

鉴于本书的撰写方式,其读者对象较为宽泛,包括:

(1)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藏展管理单位与个人收藏者

如何根据拥有藏品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若虫霉不幸发生,如何选择对虫霉治理更成功且最能保全藏品价值的消杀技术与方法,这些知识是藏品管理者必备的。

(2)藏品馆库与修复第一线的工作人员

如何第一时间发现虫霉并及时控制其传播与减轻危害,是每个藏品守护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虫霉预防的方法,如何识别虫霉的发生,虫霉发生后的补救措施等,在本书中均有详尽的论述并辅以图片说明。

(3)研制虫霉防治产品的科研工作者

对于藏品的虫霉防治,不是说具有杀伤力的产品就是好产品,更多地理解不同藏品的价值与其不可使用的相关技术,可以开拓科研工作者的产品开发思路,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发产品。

(4)保护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单位与教学单位

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门科学,它是物理、化学、生物学与文化遗产管理知识相互融合的科学,而绝对不是将相互独立的研究生硬地捏在一起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我国正在研究中。本书含有大量对这类基础理论的论述,这些论述来自全球同行的知识共享,将为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打开一扇门。

图文并茂的论述,对于刚刚踏入该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在尚未进入实战前就接触到这类科学知识与管理方法,让他们对所学的专业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浓厚的兴趣与更多的热爱。

(5)对虫霉防治感兴趣的各类人群,包括家庭

对于这些危害藏品的昆虫与霉菌任何人都不会陌生,也许你见过其中一类或几类,也许它们就在你家中。只是对此深恶痛绝的你,不知道如何对付它们。本书同样能给你一把钥匙,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

3. 本书的分工

在本书的撰写中,部分资料的翻译、案例的采集、技术资料的提供等均由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郭晓光先生(本书第二作者)承担,其他工作由刘家真完成。

本书的图片均由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拍摄,在每幅图片下面均有拍摄者与图片提供者的署名。若需要使用书中的图片,必须与著作权人联系,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这些图片拍摄者与图片提供者是:

◎ 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arketing@cnrotech.com

◎ 广州文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835829225@qq.com

◎ 宁波图书馆

◎ 净善法师,南京栖霞古寺

◎ 杨时荣,中国台湾,yang-sz@yahoo.com.tw

◎ 钟达志,中国香港,tcchung8@yahoo.com

◎ 费永明,1272167725@qq.com

◎ 陈 龙,江阴市博物馆,457537802@qq.com

◎ 缪延丰,江苏镇江,7977174@qq.com

◎ 杨敏仙,云南省图书馆,25297874@qq.com

◎ 王 蕾,中山大学图书馆,wlei@mail.sysu.edu.cn

◎ 张珊珊,中山大学图书馆,zhshansh@mail.sysu.edu.cn

◎ 黄艳燕,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huangyy@fudan.edu.cn

◎ 李 燕,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lliyan@fudan.edu.cn

◎ 王晨敏,上海图书馆,cmwang@libnet.sh.cn

◎ 孙雯霞,江西省宜春市图书馆,180210475@qq.com

◎ 汪 帆,浙江图书馆,983039921@qq.com

◎ 黄小平,湖北孝感,1294656344@qq.com

4. 鸣谢

首先感谢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能够在我退休后给我研究该项目的机会,使我能够在没有任何压力之下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这项研究与本书的撰写。

感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钟江教授,本书中的昆虫分类、昆虫署名均等得到他的悉心指导。

感谢为本书拍摄照片的众多朋友,他们用实践(具体画面)来支持了理论研究,为本书增色不少,不少画面都是很难见到的。特别要感谢广州文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罗晓东女士,她为本书获得相关图片特地组建了“虫虫特工队”,在邓秀连经理的带领下,每到一处对藏品进行清洁或除菌杀虫,都会发给我现场照片。我深深感谢工作认真负责的“虫虫特工队”的队员们,他们是:邓秀连、王锦森、林智锋、林晓玲、冯韵诗。

刘家真
2022年3月15日写于武汉大学珞珈山樱花开放的时节 KQkcvvgB8mYg4KAb4sgTIfOlUjmnVrzl68zLn11z5xMgXbEcKonJyyxWLGIqss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