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死蛇挂树”自潇洒

小字莫作痴冻蝇,

乐毅论胜遗教经。

大字无过瘗鹤铭,

官奴作草欺伯英。

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作为江西诗派开山、同时又是书法家的黄庭坚,自然不会少了论书诗的创作,共作有三十余首。作为尚意书风的主将之一,在上面这首《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中,其被人引用最多的一句诗即为最能体现尚意思想的此句:“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黄庭坚所尚之“意”,一指“晋韵”,二指称“率意”,强调书家主观能动的方面,非指随意而为、任意妄为。或许他此句诗中的“妙意”更为妥帖:“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他自述在黔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焚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随意曲折”,只能“意到笔不到”,不能为书也。黄庭坚反对俗书,其“俗”字一当指“趋时贵书”等世俗之俗,其二大概即指这“随意曲折”之庸俗之俗了。他在《书缯卷后》中鲜明地喊出反对俗书的口号:“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他的著名的《题意可诗后》说:“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这是江西派的纲领性意见,对于山谷来说,“俗”与不“俗”,乃是他衡量一切艺术的重要标准之一。学书如果没有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即没有自己的书品,即为俗书也。“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脱俗的办法有许多,但唯有“得古人笔意”,善于得而化之,方能窥笔法之妙也。因此,在黄庭坚的论书诗当中,对王羲之及《兰亭序》的一种崇敬尊慕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已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真正将王书当作一种包治书法之病的灵丹妙药,唯学王书传统方能“超俗出群”:“问谁学之果《兰亭》。”(《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画沙无地觅锥锋,点勘永和书法同。”(《吉老两和示戏答》)“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跋杨凝式帖后》)黄庭坚曾谦虚地告诫朋友,“鄙书无法,不足传后。……诚有意书字,当远法王氏父子,近法颜杨,乃能超俗出群。”黄庭坚自己亦认为从王书当中悟到笔法:“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其尚意的外表下,跳动的是“复兴古法”的心脏,流淌着师古尚晋的汩汩血液。崇晋尚韵的最终目的是在书法上有所创新。而其创新所高举的大旗即是与苏、米一起,反对俗书,标举尚意。从黄庭坚的论书诗中可以看出,崇晋尚韵、尚意反俗是黄庭坚书学观的两个最为根本的方面,亦即法古与创新。其中崇晋尚韵是手段、是方法,而创新、尚意、脱俗才是目的。

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

“北风古树折巅崖,苍烟寒藤挂绝壁。”有关苏轼与黄庭坚互相戏谑“石压蛤蟆”“死蛇挂树”的公案,大家均耳熟能详,从黄庭坚此句诗亦可看出些许端倪。黄庭坚崇尚的美学思想是不外露,尚含蓄,柔可绕指,轻若兜实。黄庭坚在《胡宗元诗序》中说:“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有所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则动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什之声‘国风雅颂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侯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在这三种不同的审美观中,黄极力称道的是“寂寞无声,动而中律”的金石丝竹美。这种美以柔为刚,遇物而喜,胸次释然,比律而歌。这种美学思想明显承继了《诗经》风雅颂的和谐美,延续了老庄“自然而然,无为之为”的含蓄美。“学书池上一双鹅,宛劲相追笔意多。”“移灯近前拭眼看,精神高秀非人力。”“宛劲相追”,“精神高秀”,其追求的是一种刚柔兼济、精神高古、韵味绝俗的书法风格。“笔法锥沙屋漏,心期晓月秋霜。”在黄庭坚的书法审美中,期待的是晓月秋霜,即一种萧散跌宕、心与物化、神与冥契的高绝卓荦的境界。其审美追求显然与“刷字”的米芾不同,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黄庭坚一边评米字“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同时亦给予批评的缘由了:“然亦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苏黄二人师友之间,互为知己,黄很懂苏:“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苏亦深懂黄:“鲁直以真实心出游戏法,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磊落人录细碎书,亦三反也。”二人拿各自书法的外在形貌互为戏谑的语词下,隐含的是心照不宣的相知与期许。如此的高深境界自然较难理解,故竟有人拿此典得出苏黄书法是古代的丑书这样的结论,实在让人喷饭了。 IvyJlDqyqP9zLENOE7FjL3ZiqrBCjx76N7C3WZILrm/ZJc1iM/8dFkz9wOPzoq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