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颜筋柳骨”的真实寓意

周郎辞气带烟霞,

凛凛秋霜嚼齿牙。

麈尾动思谈吐屑,

笔头遥想梦生花。

三年幸获从游款,

一别那知岁月赊。

远辱飞奴传翰墨,

颜筋柳骨俨秋蛇。

——欧阳澈《寄周居安》

北宋欧阳澈(1097—1127)《欧阳修撰集》卷四《寄周居安》诗中出现的“颜筋柳骨”一词,早在张耒(1054—1114)给翟汝文(1076—1141)写的赠诗中即已出现:“颜筋柳骨世不闻,翟公笔力回千钧。”(见翟汝文《忠惠集》附录《孙繁重刋翟氏公巽埋铭》)。其中“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这没有什么异议。一般认为“颜筋柳骨”的意思是颜真卿的字多“筋”,用笔肥厚粗拙,显得劲健洒脱;柳公权的字多“骨”,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健著称,故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但也有人认为,“颜筋柳骨”是范仲淹在纪念文章《祭石曼卿文》中对石延年书法所下的断语,并不是颜真卿的字以“筋”胜,而柳公权的字以“骨”胜。

还是先来看看范仲淹是怎么说的:“呜呼!曼卿之才,大而无媒,不登公卿,善人为哀。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曼卿之诗,气雄而奇,大爱杜甫,独能嗣之。曼卿之心,浩然无机,天地一醉,万物同归。” 从语境来看,范仲淹的确是用“颜筋柳骨”来对石曼卿的书法进行评价,大意应该是石曼卿的字兼具颜真卿之“筋”和柳公权之“骨”,并非用“筋”“骨”专门评述二人书法。但是,前提是颜柳书法的确具备这样的素质,才会拿来作为标准评价别人。

“筋”,《说文解字》云:“筋,肉之力也。”筋常与肉联,称为“筋肉”。书法中当指坚韧之力。“骨”是指字刚猛有力,气势雄强。二者有紧密联系,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亦说过“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颜书筋肉较多,但也并非无骨,颜真卿书也重骨力;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仅是趋于瘦削而已,而柳公权特重骨法。因此,说二人书法独具筋骨,挺劲有力,其实并不错,范仲淹提出“颜筋柳骨”四字的背后,显然隐含着“颜筋”和“柳骨”这样的特征判断。至清代时,书家对二人书法特点和“颜筋柳骨”词语含义就是这样理解的,比如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欧字健劲,其势紧,柳字健劲,其势松。欧字横处略轻,颜字横处全轻,至柳字只求健劲,笔笔用力,虽横处亦与竖同重,此世所谓‘颜筋柳骨’也。” 再如刘熙载《书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卫瓘善草书,时人谓瓘得伯英之筋,犹未言骨,卫夫人《笔阵图》乃始以‘多骨丰筋’并言之。至范文正《祭石曼卿文》有‘颜筋柳骨’之语,而筋骨之辨愈明矣。”

事实上,宋代文人与书家在用“颜筋柳骨”这一词语时,大多像范仲淹那样作为批评用语对别人书法加以评论,但均可悟取其后的双重寓意:

周必大《文忠集》卷一《送张端明赴召》:“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颜筋柳骨留萧寺,总是甘棠去后思。”

释居简《书米元晖写苏黄秦赠元章诗卷后》:“平原太守锥画沙,柳家新样元和脚。颜筋柳骨人不知,有子夜半亲传衣。”

陆游《唐希雅雪鹊》:“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

邓肃《栟榈集》巻十三《吊墨迹文》:“独喜其书,天下之极。虞员欧方,颜筋柳骨。”

楼钥《攻媿集》卷八十三《祭赵侍郎》:“卷不去手,图书横纵。颜筋柳骨,翰墨尤工。”

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赠牟仲启》:“东坡先生万卷腹,颜筋柳骨寓枯木。我尝窃评文与可,所写是诗不是竹。”

柳公权《蒙诏帖》

中国古代书法把人的生命形式作为其外在的一种象征,拟人化批评即是这种艺术观念的投射。《礼记》云:“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自然之中最具有生气和活力的是人,人的气、骨、血、肉、神便时时被引入书法,成为古代书论法中极为典型的拟人化批评方式。唐代张怀瓘《书断》最早将“筋”“骨”引入书法批评:“(晋卫瓘)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 在古代书论家眼里,构成书法的筋骨血肉等一切要素也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故“颜筋柳骨”一词在宋代的出现并广泛运用,并不是偶然。 rfFxZIOlwebeinK2Qa9Krh/58uVL/N/7W3JxQ6mW0WpgboxNGsRvaSYUNIzunxK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