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概念解析

(一)评弹传承

传承有传递、承上启下之意。曲艺传承离不开新老艺人的共同参与。就评弹的传承方式而言,主要有跟师制和学校制两种模式。

所谓“跟师制”,是传统评弹师徒相授传承方式的简称。老艺人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艺过程时,往往使用“拜先生”“跟师”“学说书”等词汇,并未对学艺模式进行概括。“跟师制”是对传统评弹传承方式的概括。在这种传承模式下,拜师学艺有着一系列规范。首先是投帖拜师、交纳拜师金,经过拜师仪式后,师徒关系正式确立。艺徒学艺期间吃住行都要跟随老师,除学艺外还要伺候老师、师母生活起居。学艺的过程主要是在书场完成的,通常是老师在台上演出时,徒弟在台下听。听过几遍之后便复述给老师,由老师指导纠正。学艺较成熟的徒弟,老师会允许其以“插边花”、充当老师“下手”等方式参与演出。这种传承模式是评弹数百年延续不绝的重要保障,至今仍然有部分艺人通过这种模式学艺。

所谓“学校制”,是正规学校教育模式的简称。1956年6月在上海戏曲学校成立的评弹班,是评弹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堂教学培养模式。之后组建的上海评弹团学馆、苏州评弹学校沿袭了上海戏校评弹班的教学模式。学校制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由跟师制下的“一对一”培养变为“多对多”培养,即每门课程均有专门老师教授以班级为单位的多名学生;二是除学习评弹技艺外,还要系统接受政治课、文化课等课程;三是有明确统一的教学进度安排。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起逐渐成为评弹主要传承模式,在培养一批优秀艺人的同时也受到了质疑。

而从传承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再现型传承,二是发展型传承,三是衰退型传承。在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这三种不同的传承效果往往分别对应着“稳档” “响档” 和“漂档”

再现型传承即艺徒能够较完整地继承师父的说书技艺与书目,能够在书场演出过程中再现师父主要表演特色,能够在书目内容、唱腔等方面与师父基本保持一致。

发展型传承指艺徒能够在师父所传授的技艺与书目基础之上,能够有所发展,或在独立演出过程中对原有师父的唱腔进行加工再造,创造出符合自己声音特色以及书情需要的新的流派唱腔;或是对继承的书目加以扩展丰富,使得故事内容更为丰富、情节更为合理;或是在原继承书目之外另外编创能够长期演出的新书目。

衰退型传承指的是虽然艺徒名义上继承了师父的技艺与书目,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完整地继承,或是仅仅能说长篇书目中的部分章回内容,或是在表演技艺方面学艺不精。

(二)时间界定

自北宋时期起,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成为市民阶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书业因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到了明末清初时,柳敬亭因与文人士大夫阶层接触较多,得以留有较多的文字记载,涉及他学艺的文字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曲艺传承的情况。目前可以明确的最早评弹艺人是清代乾隆时期的王周士,但是并没有他学艺、传艺的相关记载。只有到了清代同治年间马如飞等艺人重建苏州评弹的行会组织——光裕社之后,评弹传承的历史才逐渐清晰化。因而笔者以19世纪60年代光裕社重建作为本文起始时间,对明末清初和清中后期评弹的传承情况也进行简要回顾。

本论文的时间下限为1966年,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评弹作为“靡靡之音”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各地正常的评弹演出难以继续,评弹团体大量解散,评弹艺术正常的传承也被迫中断,直至70年代才有所恢复。 zI6xCoSE31FgMnak5UO1rvSjAB22b0HssKBkphMT1RnZPAXpSYLZlgoe/Efxl0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