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分序

唐力行

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这是三个关于苏州评弹的终极问题。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讲的就是评弹的源与流,也即评弹传承的历程,其间始终贯穿着一个苏州评弹是谁的问题。溯流穷源我们才能明了苏州评弹是谁,源流之间有着质的规定性,沿流求源是苏州评弹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并加以传承的要旨。坚守苏州评弹的本体,我们的传承才能生生不息,日新而不逾矩。道理虽然很清楚,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传统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评弹与其他戏曲曲艺纷纷走衰乃至变异。所以,要振兴传统文化,就必须找找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从而找出对策来。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苏州评弹传承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实评弹界的老祖宗就很重视评弹的传承,他们把苏州评弹的行业组织名之为光裕社,就有着“光前裕后”的源流之辩。苏州评弹的传承问题,也是我们苏州评弹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刘晓海博士入学后,我就把这个课题交给他了。晓海穷六年之力探讨这个问题。前三年他将研究的重心放在苏州评弹学校的研究上。这所全国唯一的评弹专业学校,创建于1962年,是由陈云同志倡议建立的,他还担任了名誉校长,希望学校能“出人,出书,走正路”。可见评弹的传承问题是陈云同志极其关心的大问题。苏州评弹学校正是1949年后评弹传承的最大实验项目。该校培养出了一些当红的优秀评弹艺人,但是昔日的“大师级生命形态”,诸如“四响档”“七煞档”,现在再也不见踪影。晓海的硕士论文解析了评弹学校致力于传承的利弊得失,为博士学位的研读打好了基础。后三年他将研究的视野从学校传承拓展到苏州评弹整体的传承上来。

传承有“大传承”和“小传承”之分。评弹的“大传承”,即广义上的传承,是整个评弹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评弹的“小传承”,也就是狭义上的传承,即艺人传艺、学艺的方式与过程。评弹是由四要素即艺人、书目、书场、听众构成的,他们又组合构成相依互动的艺术本体与市场两个方面。广义上的评弹传承,一定是包含四种要素的。艺人的传承与书目的传承是艺术本体方面的传承,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的评弹艺人都有着明确的师承关系,艺人的师承谱系、所传书目等均是艺人在评弹界开展活动的基本信息,而艺人的回忆录、口述采访、传记、档案、报刊等史料也呈现给我们艺人如何拜师学艺、如何在演出实践中提高创新、如何传艺授业等。评弹学校的传承虽然与艺人私相授受的师徒关系有所不同,乃是成规模的、集体的、有计划地培养的师生关系;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属于小传承的范畴。如何突破已有的研究模式,把目光从小传承转向大传承?这是晓海需要思考并付诸研究的。

艺术本体的传承与苏州评弹艺术市场的传承是一个整体。周良先生说长篇书目与书场的结合构成了苏州评弹的艺术本体。这又决定了说书人走码头的命运。旧时,说书人跟师走码头,学书艺,传承的不仅是死的书目,而是评弹艺术活的书路,是随机应变不逾矩的本领。说书人与听客互动性极强,不仅在演出的过程中交流频繁,而且在茶馆里聆听听客的评论和建议,不断改进书艺。艺人适应各地不同听众随机应变的本事,艺人在码头与“敌档”竞争的本事,艺人接场子的本事,一句话艺人适应市场的能力,这是苏州评弹传承活的内容。苏州评弹说的是江南的故事,苏州评弹艺人从小拜师开始就在码头上跌打滚爬,他们熟悉江南的人与事,自然就说得好江南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私相授受的师徒传承,其实也包含了大传承的内容。而1949年后的学校正规教育,却是脱离了大传承的小传承。这或许也是评弹学校把学生圈在象牙塔里的局限性所在吧。如何在发挥集体教育优势的同时克服局限性,把小传承与大传承结合起来,应该是评弹传承研究的题中之义吧。

如果说狭义上的评弹传承是一个小系统的话,那么广义上的评弹传承便是一个大系统。而在这个大系统之上,还有一个江南社会文化的系统。苏州评弹是江南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江南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苏州评弹传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20世纪上半叶以润余社、普余社为代表的外道、女说书人对传统评弹传承方式的冲击,其中重要原因便是上海已经崛起为评弹艺术的新中心,而上海文艺市场的开放与繁荣,有赖于上海发达的社会经济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又如1949年后,江南区域的社会变革则又造成了苏州评弹传统书目的大量失传。十年“文化大革命”后评弹听客断层现象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书场内多是白发苍苍的老者,青少年接触评弹的机会很少。伴随着评弹听客的减少,经营性书场生存越发困难,纷纷倒闭,由此造成了评弹市场衰败的恶性循环。政府补贴开办社区书场,说书人旱涝保收,不再是正常的市场。当前,评弹所面临的是一种广义上的传承危机,不仅是评弹艺术本体传承的危机,也是评弹市场传承的危机,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们不过是借苏州评弹这门艺术传承的变迁,来认识这个时代。苏州评弹的衰落本身也与社会风气有关,我最近阅读书写秦腔艺人的小说《主角》,看到小说作者陈彦说,“中国戏曲的萎缩、衰退,有时代挤压的原因,更与就业者已无大匠生命形态有关,都跟了社会风气,虚头巴脑,投机钻营,制造轰动,讨巧卖乖,一颦一蹙,一嗔一笑,都想利益最大化”。秦腔如此,苏州评弹是否也是如此呢?至少我们看到苏州评弹的艺术本体正在被日朘月削,卒见凋敝。读晓海的书稿,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艺术传承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回归”,苏州评弹作为江南文化的“明珠”,其传承与发展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是为序。 8YFXno7CsrqaR4doEjG0IXOZAtS7WXf+Y6jZccJYop4ar5ivq1mWkX6xHfzCb3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