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增订版序

此书第一版2017年由北京的三联书店发行。限于当时条件,有些必要的内容如对代际时间的正面阐发没有收录,一些有益的扩展如对父性和母系家庭的哲理展示也没能实现,还有一些很相关的西方哲学家(如舍勒和列维纳斯)的学说没有引入,实为缺憾。此次增订,将原来的8章扩充为15章,字数也从12万增加到了21万,在这量的增长中,也包含了质的深化。

从哲理上讲,家与孝的本体源头在代际时间(第1、2章),反之亦然。更准确地说,这源头处于代际时间导致并被其回馈的亲子意识或亲亲爱意之中。当代现象学发现了不同于物理时间和主观时间的现象学时间,也就是人类意识和实际生存的基底结构。它既生发出非对象性的人生意义,也生发出我们对他人、世界和存在的原初领会。于是,那让奥古斯丁困惑——既在直觉上明白却又在观念上茫然不解——的时间,终于开始被揭开了面纱的一角,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由此而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这种时间与传统哲学、科学及个体主义人生观所认可的时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它不再被看作一道往而不返的流,或由“现在”组成的单向序列,可被广义的钟表测量,而是有着深入骨髓的回旋结构,即便当下一瞬也是由刚刚过去和马上要到来的向度(留滞/前摄)交织而成的时晕,而晕晕相融所构成的时流本身也就势必具有各个层次上的回旋。总之,流逝必激出回流,死亡蕴含再生,无常的悲凉中也有希望和温暖。

然而,现象学家们尽管发现了这时间是“主体间”的(胡塞尔),使“感受”也具有“先天价值”的(舍勒),或是让人与世界及他人以出神态的方式“共存在”的(海德格尔),或是有“道德面容”的(列维纳斯),却没有发现它与亲子代际爱意的内在关联或双向构成(列维纳斯仅仅擦边)。现象学时间之所以是整全回旋的,因为它源自人性形成期中时间意识的延展,而这延展是在代际亲人关系(生育“极度不成熟的”子女、维持家庭延续、认同家族)中造就的。一旦此时间意识初步形成,亲人关系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也就被更新了。这是一个双向促成的漫长过程,在文明出现之前已经让人族中的这一支即现代智人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人。所以,所有的动物包括高级灵长类之中,只有人的亲亲关系是被终生认同和跨代际的,也就是有着多层次回旋的。这种关系认同和回旋时间赋予人以深长的乃至冗余的想象力和构造力,造就出我们这种善于虚构、创造和患精神病的存在者。

凭借这种时间意识的深长性和自发流溢性,人类之间乃至人与物之间的感通与合作登上了新台阶,具有“爱的秩序”的“共同体”才可能出现(第13章),人的“享受”才会牵扯出“劳动”“家居”“男女”“爱欲”“孩子的生育”和“父子关系”(第15章),“父亲”也才可能在社群内部以组成家庭的方式,实质性地参与到后代养育中来(其他灵长类皆无此现象)(第9章),而各种家庭形式也就可能被同时尝试,以便不同族群最有效地应对当时当地的环境挑战。因此,母系家庭与父系家庭相比,各有长短处,关键要看所处的时势如何(第3章)。同理,为了维护家庭这个人性和人生意义的自然源头,某些很有决断的社团或共同体如阿米什人,就可以拒绝现代性,包括大部分现代科技,而我想象中的儒家存续,也应该与这类质的生存多样性的保持有关(第4章)。

这些新加入的探索,有助于此书更有效地趋近自身的目标,也就是将“家与孝”的哲理深意更加充分地在“中西间视野”里实现出来。而我一直相信,对于这种深意的揭示,不仅有益于儒家在当代及未来的生存,而且可能会促使人类良知的复苏,以反省目前这种一味追求强力的发展道路。毕竟,我们都出自家庭,我们的意识根底是回旋的而非线性流逝的时间,我们的原发想象力和选择能力皆源于此,而我们这种人类的未来,如果缺失了此类本源能力,就是灰暗无望的,不管高科技多么发达。我们可以登陆月球、火星甚至其他星系的什么行星,但如果连最关爱我们的地球母亲都被我们折腾得“不宜居住”了,那么这宇宙间还有什么地方能让我们有意义地长久生存呢?

张祥龙
辛丑年初夏写于延庆龙聚山庄 Km0UDxVSDKSMDQAngzSdr8Gnl3UJl0MNwM7am0wKmFvmiyq+/zbBGNrlriWAr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