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这套《文集》有十六卷,绝大多数是我1992年留学回国后的著述,只有一篇阐释塔斯基真理定义(收于第3卷)的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发表。但是,如通常的情况那样,这些著作的源头要遥远得多,属于我们曾生活过的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被表达的思想本身也经历着某种变迁,这已经被某些评论者注意到;而这思想在未来的命运,则无法预测了。

诸卷的具体特点,很难被归总,但就其思想风格而言,可以有一个极简易的形容,即“思在边缘”。“边缘”意味着它有临空涉险的一面,逼得所思摆脱现成,甚至蹈虚而行;但也有坚实的一面,言之有据,从事实到逻辑,皆不敢杜撰。而且,边缘也指哲学的特性,不像常规科学那样有范式可依,有实验可证,又不像文学那样可随发奇想,动人于无理之中。哲学要讲理,但要讲到终极处,也就是边际处,那里的道理就会放光。贺麟先生曾几次对我说:真理不只是正确,而是能够感动人的光明 1 ,为艰难乃至黑暗人生带来根本的希望。斯宾诺莎的生活和哲理,皆含此真理。我的哲学起点,就在这黑暗与光明的交接处。 2 说到“思”,它对我而言不限于概念化的思维,尽管也一定要厘清它们,但关键处却要破开茧壳而成为可飞翔者,也就是可应机直觉者,可意会者,可凭“纯象” 3 或时势而行者。

很粗略地讲,《文集》大致涵盖这么几个向度。(1)深度解读现象学。“深度”既指进入其文本深层、有自家领会特点(重原时间的晕流性及其被动发生性,重思想方式如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等等),也指具有东方的,首先是中国哲理的相涉意趣。现象学的重心于我似乎是海德格尔思想,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及其后的一段时间中确是如此,但实际上(詹姆士引导的)胡塞尔,特别是他的发生现象学才是真正的源头。这许多年来,舍勒、列维纳斯等也越来越被我看重。(2)对西方和中国、印度哲理的诠释和比较。这“比较”并非是现成式的,就像拉两个人来比较其身高、性格、思想等,更不是以一方为标准来比量另一方,而是意在“发生”,也就是在应机的对比中产生出在任何一边都没有的新东西,如同升音与降音、元音与辅音……的对立结合中产生语词及其意义。所以,对比可以是有形的,如我的不少著作所做的,但也可以是细微的甚至无形的,间接地表现于对东西思路的叙述和翻译的特别方式中。(3)阐发儒家哲理及相关传统。它依据原始文本乃至历代注疏,但有独特的理解(如揭示“时”是理解儒家及先秦的关键,孔子音乐出神境界及其思想后果,董仲舒“拒秦兴汉”学说与语言的特别之处,般若中观与如来藏心学的结合效应,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源头、境界与缺憾,罗近溪赤子之心说的卓越,等等)。这理解既与现象学及另一些当代西哲流派的提示相关,又受到过其他思想乃至科学如量子力学、人类学、博弈论的激发,更有一些是说不清来源,就在人生经历的熬炼和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的。说到底,我对儒家、道家、佛家哲理的领会和体认,许多是超语言的,在家庭、遭遇、技艺和自然中蓦然来临。

(4)自家思想的表达。与以上三者有内在关联,但更为重要的,如刚刚所言,是独自的涌现。每有心领神会处,都是人生的喜悦。要害在于,找到非对象、非概念(这于许多从事哲学的心智来说就等于不可捉摸的混沌)却更可直观领会和结构化表达的思与言的方式。斯宾诺莎哲学既是概念内涵化的,又是形式(含“象”)直观化的。从最初理解的斯宾诺莎那里,我攀行过两条路:先到康德、黑格尔,在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那里转向,经詹姆士、柏格森引导,到达现象学,特别是其时间观和源构成观;另一条是从斯氏之“神与自然合一”之论(经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图象−逻辑形式”和“不可说者”)到庄子和老子,体会自然生态化的天道,再到儒家的核心——家与孝。它们的交汇点是阴阳道论。

阴阳首先不是平衡论,更不是两点论,而是原发生论;为了能生而又生,必须有“互补对生”结构。现象学时间的发生源即时晕,由滞留与前摄这互补对生的阴阳所构成(海德格尔思想转向时,曾借重老庄的阴阳说);而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要到儒家讲的“亲亲而仁”的代际时间晕流中,才获得了人际的原发道性,也才真正进入了《易》象所示“几微”之“时中”。此阴阳化的时间晕流乃意义、意识、存在的根源,是不离人生的活太极、真太极,由此而思,才能看到至情(亲情、爱情、友情)中如何有至理,情势、冲气、权能域、潜意识如何经由“纯象”或“时势”而再应机地“坍缩”为各种“对象”,比如场、势、习俗、道德、利益、关系网、系统、个体、自我意识、分子、原子,当追究到微粒子或原能波的地步时,对象性又开始消隐,“二象”“叠加”与“纠缠”无可避免。只有能看到意识源头就是时晕之阴阳发生流,既不能被全归为脑神经网络,也不能被形而上学化为笛卡尔式的“我思”,才能领会到人为什么可以“官知止而神欲行” 4 ,也就是在一切感性、知性的官能之前或之后,还有“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入神”可能,即神秘体验的可能。正是这种体验,往往成为历史的发端,无论是通过宗教家、诗人、艺术家、手艺家,还是通过科学家和思想家。“神就是(阴阳大化之能动)自然”,绝非虚言。

如果这个思想的确站在了“边缘”上,那么它不会不以自己的方式眺望和关心未来,既有中国哲学、中华文明的未来,也有儒家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我在北大哲学系毕业后,一心想搞自然保护,除了受庄子影响外,也确有追求思想内在的生命和朝向未来的隐义。老庄,于我不止于隐士的境界,而隐晦的海德格尔,则启动了我对技术化未来的深思。留学第一门课的教材中有《瓦尔登湖》,让我从此倾心于梭罗这位自然的情圣。而自身的“亲亲”(家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经历,为我打开了儒家之门。对于我,哲学从来都活在人生本身的内在缝隙乃至断层之中,如茫茫黑夜中一支摇曳的火把和宁静深处的背景音乐,又如危难时的一线生机和想象另类将来的出奇能力。如果你在此《文集》中找到了这样的思想,无论是古老儒家的新生命,东方与西方乃至人与自然交融共生的可能,还是助人破开各种形式的“热寂”或“黑暗森林”的契机,那就正是这套书所要追求的。因为,我们的儿女、孙儿女乃至父母和祖先,都可能通过它们而与我们相遇和重逢。

由于《文集》中少量卷册当年形成时的情势所迫,以致与其他卷册的内容有部分重合。这次勉力删除重复的部分,个别卷做了重新组合 5 ,但考虑到读者可能仅选读某单册,而缺失那些内容则意思不完整,所以依然有未尽处,如第2卷与第1卷内容的部分重合。尽管最早出版这两卷时就做过有关的声明并表达歉意,这里还是要向读者再次致歉!

感谢商务印书馆诸位编辑认真负责的合力工作!特别是陈小文总编和卢明静编辑,前者策划而后者具体实施,使此《文集》得以面世。

张祥龙
辛丑(2021年)兰月谨撰


1 贺先生在这方面的想法,可参考他《我对哲学的态度》一文。见其《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586页。

2 参见本《文集》第15卷《摸索仁道——随笔集》第二部分。

3 “纯象”(reines Bild)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它由人的纯粹先天的想象力(的生产性的综合)所构成,又称为“图几”(Schema,图型)。纯粹先天的想象力是人最为原发的心灵能力(《纯粹理性批判》A118、A124),而纯象指一种前概念的、使得知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结合可能的纯综合,是“人类心灵深处隐藏着的一种技艺”(《纯粹理性批判》A141),首先指先验的原时间(《纯粹理性批判》A138、A142)。它暗示着一条非概念、非对象化的致思道路,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重视。具体的解释可于此《文集》第1、2卷中讨论海德格尔的《康德书》的地方见到。它与王树人先生阐发的“象思维”也有呼应。

4 《庄子·养生主》。

5 第12卷(《儒家现象学研究——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在删除了与其他卷的重复部分后,加入《〈尚书·尧典〉解说:以时、孝为源的正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一书的主体部分。 U0jpDy1n+hcPssMf3qQOMmlKFiB/xnjYs9+R0R6MHCUyo40r1GWSTC0ckLl4uqd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