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匆忙进入“信息”或“信息化”的主题以前,不妨先来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谈这样的主题。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一词被广泛地关注和频繁地使用,不仅信息技术行业、互联网行业、学术界在研究它,就连传统行业(即信息技术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以外的行业)也在密切谈论它,其频繁程度甚至比之前者都不遑多让。不仅企业有信息化,各式各样传统的(相对于已经非常“信息化”的现代机构而言的)机构都有对应的信息化。在传统行业供职的我,自然不得不受到这种关注的影响而深入参与到信息化工作中。在开展信息化工作以及与同行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疑问变得越来越多。举例如下:
其一,信息化项目(目前信息化工作最突出的一部分)购置了许多硬件,针对同一业务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构造了或者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模块,但是 对业务的提升效果却参差不齐 。常见的情况是构建了一块大屏,把很多数据堆集上去,但对于提升业务的帮助却微乎其微。出现这种问题是信息系统构造得还不够多吗?还是它们一直没有按照真正的需求去构造吗?
其二,信息系统总是在追求最新的技术概念,什么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微服务、中台技术、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元宇宙等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一些新颖的词汇,又折腾一轮。每一次都不见得有什么根本性的进步,每一个项目都 没有为原有的局面带来根本的 转变 。出现这种问题是信息系统使用的信息技术还是不够先进吗?还是运用的先进技术不够多或是新的技术没运用到位?
其三,信息系统建设一轮再一轮,其效果却总有隔靴搔痒、锦上添花之感。为了说明前一时期的信息系统建设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也就不断翻新概念,认为新概念能够解决前一时期做得不够的地方。诸如“智能化”、“智慧化”这些概念,连带将过去的“数字化”也带进来对比一番,认为“‘信息化’到‘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一条必由之路,所以现在的阶段还不够,应当逐步推进到‘智能化’甚至‘智慧化’阶段”云云。那么后续这些概念 是不是 当真要比以前的概念有根本差别 ?它们是否真能如同宣扬者所说的那样发挥作用?
其四,各种“智慧某某”项目互相攀比,一个比一个投资大、范围宽、难度高,似乎总是倾向于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家里收拾杂物时,理想的做法是先安排好各类物品安放的位置,然后把杂乱的物品对应位置摆放好。企业运作千头万绪,越是传统的老企业越是杂乱无章,于是人们构想有一种完美的企业框架来梳理业务。这种朴素想法的结果就是期望用分层结构的信息系统框架来解决问题,它将业务所表现的东西放到“应用层次”,把业务内容“背后的逻辑”安排在“业务逻辑层次”,再下面就是数据的层次和交织各种技术的层次。看了上百个厂商或者甲方企业的介绍,套路基本大同小异。真正实施到最后,这些技术框架最终都是歪歪斜斜、东拼西凑。用户心目中的需求是背上长了翅膀的飞马,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是脚上长翅膀的鹿,程序员理解的是屁股长翅膀且没有脚的虫子,到了最后验收时交付的是插着两面旗子的棍子。遭遇过那么多实际交付物,我特别怀疑 那些 理想美好的技术框架是否真的会一成不变 ,也特别怀疑预设这样的框架对于业务究竟会有什么的好处。
相信许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同样存在类似的疑问,但却没有妨碍信息化项目的持续投入,或许甚至觉得没有效果的主要原因还是投入的资源不够。在我看来,这就好比有些人身体出了问题,导致一些营养通路阻塞,得不到营养的区域就会发出信号催逼大脑加大进食量,通路受阻的这些区域却始终得不到营养,反而导致其它区域营养过剩而肥胖。不解决根本的问题,投入再多都是无效甚至有害。因此我希望通过认真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盲目催逼资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