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五世同堂

七房中人丁衰旺不一,初则每房各得良田一万亩以上。继则丁旺者愈分愈少,丁衰者得长保其富,并日增日多。故数传后,七房贫富日以悬殊。大房丁最旺,余之六世祖以下,至余之伯父辈乃得五世同堂。余之曾祖父兄弟两人,长房七子,次房五子,又分十二房。故余祖父辈共十二人。一宅前后共七进,每进七开间,中为厅堂,左右各三间,供居住。又每进间,东西两偏有厢房,亦供居住。宅之两侧,各有一长弄,皆称弄堂。长房七家由东弄堂出入,次房五家,由西弄堂出入。中间大门非遇事不开。其后每家又各生子女,先祖父鞠如公为东弄堂七房之长,即生四女两男共六人。故余有四姑母、一伯父,先父最小为一家之幼。其他家以此为推。故“五世同堂”各家,分得住屋甚少,田亩亦寡。自余幼时,一家有田百亩二百亩者称富有,余只数十亩。而余先伯父及先父,皆已不名一尺之地,沦为赤贫。老七房中有三房,其中两房至余幼年皆单传,一房仅两兄弟,各拥田数千亩至万亩。其他三房,则亦贫如五世同堂。

贫富既分,一切情形亦相悬隔。老七房中之三房富者,轮为乡间绅士。上通官府,下管附近乡里赋税差役等事。有他事争执,亦至绅士家裁判,可免进城涉讼。七房桥阖族中事,亦渐归三房轮为绅士者主持决夺。余四房避不参预。相传五世同堂内西弄堂一寡妇,尚称富有,一子未婚,一女未嫁。其子常犯规越矩,多行不法。其时,大家庭之规模尚存,而大家庭之礼法,已荡然不见。诸祖父叔伯兄长前辈,皆莫奈之何。其时为绅士者为老七房中之第三房,对之屡加教斥,亦不听。乃送之县狱。五世同堂内诸祖父皆竞赴老三房请求释放。不许,谓需拘禁有时,或可有悔改之望。不幸其子竟瘐毙狱中,值老三房绅士亦卧病在床。一夕,其瘐死者之母,忽梦子来诉,已在阴司申冤得直。请多烧冥繦,可供地下使用,使速毙。其母醒,告其女,女亦同梦此事。翌晨,告素常相亲诸家,亦有同获此梦者,乃赴市购大量锡箔。凡五世同堂中妇女,皆竞折之。堆门外大广场焚化。此间大堆纸锭烧完,西边老三房病绅亦告气绝。此事在余幼年尚闻传述。则诸房间之感情隔阂,亦可想见。

五世同堂之大门,悬有“五世同堂”一立匾。第二进大厅为鸿议堂,为七房各宅中最大一厅,淮军讨洪杨驻此,集官绅共议防守事宜,因名。第三进为素书堂,后四进堂小无名。西弄堂五叔祖分得素书堂之西偏三间为其家屋。不知为何,一人亲自登屋拆除,惟素书堂,及堂匾尚保留。拆下砖瓦木石,尽以出卖。诸兄弟竟未能劝阻。鸿议堂本有楠木长窗二十四扇,精雕《西厢记》全部,亦为宅中人盗卖。堂中长案大桌及几椅等,亦盗卖一空。仅五世同堂一宅之内,其分崩离析,家法荡然已如此。其素书堂西偏拆去部分,称为“塌屋基”,竟亦未能重建。

至于子弟教育,更不堪言。余幼时所知,族中诸兄长及伯叔父辈,大率仅读四书。能读《诗经》《左传》,乃如凤毛麟角。殆绝无通五经者。虽老三房富有,力能延师,而溺情安富,不求上进,子弟学业上亦率与其他四房相类。科第功名,乃若与七房桥全族无缘。少数贫苦者出门经商,或为伙计,或开小店铺,获得温饱即止。大多数则依赖数十亩一两百亩田租,游荡不事生产。离七房桥西一华里许有一小市名“鸿声里”,亦由钱姓聚族而居者占大多数。晨旭方升,七房桥三十左右以上人,无论辈分,结队赴市上喝茶进面点,至午始返。午后不乏再去者。亦有中午不返,至晚始归者。在家则养黄雀,或养蟋蟀,春秋两节相聚决斗为娱。亦有远方来参加者,亦有分赴远方作斗者。斗鸟斗蟋蟀外,冬春之交,以放风筝为乐。风筝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在老四房中,有一伯父,阁楼上藏蟋蟀盆五六百以上。雇佣在家,扎大风筝,须八人抬之,始可移至田野间。风筝上装弦筲,天空中呼啸声四起。入夜则结挂灯笼。大风筝可悬灯笼二十以上,光耀数里外。四围诸村落,皆以此称羡七房桥。七房桥族人老幼,亦以此自喜。大家庭之堕落,逮余幼年,殆已达于顶巅。 B3vj4wHMHBV3iAo5Dh8NSWOods8d+Nd3T0xGqCOOQgMznhMezUzbOEZ2yWYQ3d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