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邑姜,平衡西周王朝的支点

有夫人焉,九人而已。

——《论语·泰伯》

这是孔子对于一个女人的质疑,这个女人竟然没有出现在任何正史记载中,只有青铜器的铭文留下了她的事迹,正是这个女人让风雨飘摇的周王朝顺利挺过了最困难的开端。

周武王趁商朝“内虚”之时,突然发动讨伐战争,结果商朝“突然死亡”,大周王朝建立起来了。周武王平定天下后,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论语·泰伯》记载了这句话:“予有乱,臣十人。”

在武王看来,周能夺得天下,并最终坐稳江山,是与十个人的辅佐和帮助分不开的。这十个人分别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和邑姜。

请大家注意这里面的两个名字太公望和邑姜,太公望就是姜子牙,这个大家很熟悉。那么邑姜又是谁呢?

她的身份很特殊,她是太公望的女儿,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周武王的王后。

邑姜何许人也

唐代的《艺文类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览》转引《帝王世纪》都提到了邑姜。“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

从这些记载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邑姜是武王的妻子。

那么邑姜与武王结婚时的年龄是多大呢?邑姜十七八岁嫁给了武王,那时武王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了。

邑姜对于周王朝的功绩并不像“周兴三母”那样,只负责教育孩子,主持内政。我个人认为,邑姜是不亚于商朝女将军妇好的一名女军事家,甚至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

当然对于她在武王伐纣时的军功我找不到丝毫的记载,但是在出土青铜器铭文上,有这样几条记载,一条铭文中说:“王姜(邑姜)作为母后随子伐楚。”,还有一条铭文中说:“康王(成王子,武王之孙)十九年,王姜帮孙子带兵遣将。”看出来了吧,邑姜绝对是个军事家。她的晚年都这样威风凜凛,可以想象她年轻时候的飒爽英姿。

但是,历代史家们把邑姜的功劳统统抹去,或者掩盖,或者加在其他人身上。即便如此历史还是在它的缝隙中露出了邑姜这位伟大的女性的一角。我一直这么认为,是金子就不会被埋没,是英雄就一定会有人记住他。

当然除了带兵以外,我估计在周朝的政治中心内部,邑姜绝对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人。搞好上级和下级关系一直是中国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难点,做过头了就变成了过分亲热,拉帮结派的帽子就会给你扣上了;不拿其当回事,上下级疏远了,不但不利于命令的执行,还会生出上下级嫌隙,下级老是给上级脸子看,上级也自然不会好好善待下级。最后,下级造反了,推翻了上级,或者是上级发怒了,杀掉了下级,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邑姜很好地处理了干群关系,她处理原则是这样的。

第一,爱兵如子,对下面的弟兄要足够的关心。

第二,赏罚分明。有功的赏,有过的罚。不任人唯亲,但也举贤不避亲,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

邑姜作为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是很有一套的。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这样一条:“帝后关爱太保召公。”(召公,有的人说是文王的儿子)

从这里不难看出,作为上级的邑姜对于下级的体贴是无微不至的。再加上她的知人善任,周公旦等贤臣都在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效果很好,王族和大臣们都愿意听从她的命令,团结在她的周围。当然,邑姜之所以能够很快地进入周王朝的政治核心之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武王死得很早,武王的儿子都还未成年。

中国的每个王朝实际都遇到了两个问题,一个叫“中兴后的噩梦”,一个是“第二代的难关”。

什么叫“第二代的难关”?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王朝在第二代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王朝决不会少于一百年,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而是把它遗留了下来,那么对不起,这个王朝马上就会灭亡,绝没有喘息的可能。举例说明,秦、隋历经二世而亡,而像唐、宋、明在第二代都出现了严重问题,但是人家挺过来了,所以延续了下来,而且都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西周这时也面临着“第二代难关”。因为武王在伐纣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留下了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成王。没有办法,邑姜被迫转到了政治的前台。

天平的支点

邑姜有两个儿子,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一个是成王,另一个是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

对于晋王唐叔虞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左传·昭公元年》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史记·晋世家》里说得更为详细:“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

这两段史料都说唐叔虞出生时手上带着字,日后这样的事情在史书中还会经常见到。

为什么要重点介绍一下唐叔虞,因为西周前期的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周成王即位实际是很危险的,因为文王留下了很多儿子(至少十个),“兄终弟继”在当时一直都是合法的。成王小小年纪怎样才能坐稳江山?

首先成王封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叔虞于唐。这就是著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

《史记·晋世家》有这样的记录:“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我说过史家一定会把女人在政治中的作用涂抹得干干净净,决定这样大事的人,我个人感觉不会是年幼的成王。

在当时谁最合适提出这样的建议?我想绝不是《史记》上说的史佚(应该是一个官名,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人,我真是很服太史公移花接木的本领),能提这样建议的人肯定是成王和叔虞的母亲邑姜。

当然我这个判断并不是简单的臆测,我也有旁证。

成书于西晋初年的《春秋经传集解》里说:“邑姜,晋之妣也。”“妣”我在前边的文章中说过,是对亡故母亲的尊称。山西太原现在还有晋祠,据说就是叔虞为了感谢母亲而建造的。这些都说明晋国的建立和邑姜是密不可分的。

有的人会说,分封没有任何功劳的少子为晋国国君,这是不是母亲爱怜少子的表现呢?我觉得不但不是爱怜少子,实际上邑姜是把一块烫手的山芋扔给了他的亲生儿子。

大家想想看,晋国这样的封国地域广大,土壤肥沃,有多少人觊觎这块肥肉,把这个国家交给一个孩子,这不就像让一个孩子带着一条金项链过街一样的危险吗。那邑姜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我觉得她是为了整个大周王朝的安定,走了一步险棋。晋国虽然是块肥肉人人惦记,但是如果把它治理好,绝对是一股不能忽视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大家想想看即便到了战国末期,三晋(韩、赵、魏)的实力依然可以和强秦叫板,可见其可怕的程度和震慑诸国的能量。邑姜肯定觉得虽然儿子年轻,但是她和武王的良好基因,和周王室历代的良好教养,唐叔虞一定可以成为成王的左膀右臂。

结果她赌对了。

晋国在唐叔虞的领导下蒸蒸日上成为了周朝治下的头号强国。

说完晋国,我们再来看当时的齐国。那里是姜子牙的“队伍”,这个诸侯国在姜子牙的领导下屹立在西周的东方,成了东部的屏障。用后来历史学家的话说,齐国是一个外戚国家,在血缘关系上是极其不稳定的,姜子牙只与自己的两个外孙和女儿有血缘关系,反过来这个逻辑关系也成立,成王在外只可以依靠自己的弟弟、外公。

周王朝的第二代王朝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这就是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铁三角形成了。大周王朝,晋国,再加上齐国,这样的铁三角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政治堡垒。再加上邑姜超常的政治才能,她成功地稳住了京畿附近的功臣,周公旦可以天天背着幼小的成王去上朝,召公、毕公竭尽全力保卫王畿,功臣们死心塌地为第二代君王卖命,这都与邑姜的威望和她长期做的政治努力有关。

在外部,邑姜的表现也让人佩服,她出色的外交能力和战争素养,使大周迅速地清除了外部的一切隐患,诛武庚、斩管叔、放蔡叔,平定了外部的叛乱。

就这样,周王朝顺利地通过了第二代。

女强人的命魔

可是,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邑姜不幸的悲剧在于她生命中的每一个男人都很短命。人有旦夕祸福,不幸成王又早逝,姬钊继王位,就是康王。邑姜又以老太后的资格教导康王。在军事上邑姜替孙子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威风不减当年。

在外交上邑姜照样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时候老功臣们已经所剩无几了,随之而起的是围绕在康王周围的许多诸侯势力。可是我们来看《左传》中的一条记载:“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

熊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分别是楚、齐、晋、鲁、卫五国的君主。齐、晋自不必说,鲁、卫也都是周王室的亲族。可是楚国,是一个新兴的超级国家,它的建国方式并不是分封,而是由他们的祖先凭借自己的双手硬生生地建立起的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宣布臣服周王室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们只能赞叹女政治家邑姜出色的外交能力。

邑姜辅佐三代君王,使周室天下稳如磐石。我们可以想象,邑姜掌管朝廷大事,教导君王,尊重大臣,爱护人民,使周朝天下很快就走向了繁荣昌盛。

她就像一座天平的支点一样,左右着大周王朝的国运,她的一个决定甚至是一些人际关系的处理稍有偏离,大周王朝的命运很可能就会改变,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很可能也会改变。所以,我给邑姜起了一个外号,叫“天平王后”,也不知道恰不恰当。

邑姜一生如履薄冰,时时刻刻面对着抉择与无奈,还好她每次的选择都很英明。

可是这样一个女人又差点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她的生卒年月,死后葬于何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历史的悲哀。 bSGKUX0otK8iek54BTP9iEhvJ/qua4WR5gxZmT8uQ3qUYKKGJnqXObWW8kjGyYh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