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Ⅱ

诗是中华艺术之大雅。其他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书法绘画、陶瓷青铜、雕塑建筑还是音乐舞蹈,都不如诗得到人们如此广泛的喜爱和传诵。诗在中国的唐代(618-907年)和宋代(960-1279年)达到鼎盛,因此唐宋也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成了那个时期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的决定性工具。任何社交礼仪场合,朝堂之上或是文人雅集,没有诗便会黯然失色。诗涵括了中国人对大千世界的洞察,也把纷杂的视野与内心的律动结合了起来。虽然诗以艺术的形式在中国源远流长,但在唐宋时期,诗犹如春风,吹遍了宫廷、街巷、家庭、客栈、寺院、村口的每个角落……

或许,我无法探究清楚唐宋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及其如何造就了这样的诗歌风化。但通过解析“诗”这个字,我们就可以领会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诗”左边的言字旁的意思是“语言”,右边的字根“寺”本义是“官署”,后来指“寺院”,但两者都跟“诗”没什么关系。而“诗”字的古文写法是“𧥳”,右边的字根“㞢”是“𢗍”(志),本义是“从心之声”,后来的写法只是书法的演变和约定俗成的结果。因此,“诗”字的意思不是“官署或寺庙的语言”,而是“心灵的语言”——诗言志。《诗大序》里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诗就是发自人们方寸之间的声音。

迄今发现最早的“心灵的语言”是《诗经》,它是祭祀用的“颂”、宴会用的“雅”,以及民谣和民歌的“风”的集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朝。其中有些部分据说是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夏朝禹帝流传下来的。相传孔子(前551-前479年)从全国各地搜集来三千多篇诗,从中筛选出305首汇成《诗经》,用来教弟子们立言立行、思无邪。

另一部重要经典《楚辞》是屈原(前340-前278年)和其他文人的诗集。《诗经》的作者佚名,而《楚辞》的作者是署名的。与《诗经》超然的风格和格式化的颂不同的是,《楚辞》充满了诗人内心的悲欢,洋溢着个性浪漫,因此对后来的诗人有着更深刻的影响。王维(约701-761年)曾说他走到哪儿都带着两本书:《维摩诘经》和《楚辞》。

在之后的几个朝代中,陆续涌现了一些其他诗集,但在《千家诗》面世之前,只有《诗经》和《楚辞》得以广泛流传。《千家诗》最早由宋朝晚期硕果累累的作家刘克庄编纂。作为宋代文学评论的权威,刘克庄通过诗集和评注来表达他在诗歌方面的观点。尽管他的原版诗集评注没有保存下来,但我们知道他选了一百多首诗,分十四个门类:时令、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禽兽、昆虫、人品。由于书的出版正赶上中国印刷术的普及,这本书在当时得以广为流传。《千家诗》很快传到全国各个乡村学堂和私塾,用于教授学生语言的韵律和情感的表达,以及林林总总事物的概念和知识。

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和编纂,《千家诗》扩展到224首诗。有些版本还塞进了明代(1368-1644年)的几首,但我像很多编者一样考虑后,并未收录它们。

在十七世纪初,以写女性教科书《女四书》而闻名的学者王相(明末清初人),根据诗体把《千家诗》重新编辑为四册: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对中国诗学感兴趣的读者应注意的是,这部诗集里的四行诗都遵循“绝句”的格律规则,而所有的八行诗都遵循了工整对仗的“律诗”规则。王相还把每册诗按照季节时令的基本顺序排列,并撰写了他的评论。王版诗集颇受欢迎,我的这本书便是按照王版的顺序编排的。

诗集名为《千家诗》,仿佛是“一千位大师的诗集”,而书里实际只有百十来位诗人,因此我英文版的书名化掉了“千”字,而改称Poems of the Masters——《名家诗》。尽管“千”字有诗歌式的夸张,但《千家诗》的确收录了广为流传的唐宋时期最著名诗人的诗。八百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学习和背诵最多的诗集,也是每个孩童的国学启蒙。

直到1763年,孙洙(1711-1778年)出版了《唐诗三百首》,诗坛上才有了与《千家诗》日月同辉的诗集。孙洙在序言中坦称,他是受《千家诗》的启发并在其基础上编纂的,而《千家诗》朗朗上口的短诗集锦依然是出类拔萃的。孙洙的唐诗集受到成年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却更适合少年儿童启蒙性诗歌教育,尤其是精挑细选的四行诗。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千家诗》仍然是中国的通用教材。虽然后来的几十年,学校课本减少了古诗的部分,但我深信中国诗歌会再次复兴。和《唐诗三百首》家喻户晓的原因一样,《千家诗》深入人心是因为它选取的诗歌能获得中国人最为广泛的共鸣——这些诗歌,今天读起来依然那么优美清扬。

除了把《千家诗》完整地译成英文,我在书里还收录了中文原诗,供读者对照欣赏。另外,我附上了一些背景资料,把这些诗和诗人的生平、创作时间和地点联系起来。《千家诗》有多个版本,学者们对一千多年前的事难免有不同看法,而我也是从自己的视角加以甄选和解读。但即使没有这些细节,不了解写诗的背景,中国人依然能够欣赏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并时常在言谈话语中引用。我很难想象有比读这部优雅诗集更好的方式来洞察中国人深藏的内心世界,方寸之心是他们极其珍惜的,也是他们灵感的源泉。


比尔·波特(赤松)
华盛顿州汤森港
2002年立冬 Jd92ZTLwkDF/bIiHnNdtlpyUT9kl3M/QlZwLjjPKIF2izOK5M1klbPTEXRTfLQ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