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智伯之死
战略抉择切忌“既要……还要……”

亲尝大于二手,从公案中获得的智慧,远远强于从理论中获得的智慧。读《资治通鉴》,多设身处地地想想当时的刀光剑影,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个人物,分别体会,终有一日妙理自开。

在智伯正式登场之前,有三个有意思的前传小故事。

1.智宣子任人唯才:失误是抛弃了“仁”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智宣子是当时晋国四大列卿中势力最强大的,其他三个是韩、赵、魏。智宣子选接班人,想选大老婆生的儿子瑶,也就是后来的智伯。这个时候,智氏家族中有智慧的智果,跟智宣子说:“瑶不如你小老婆生的儿子宵。”

智果提供了一套有意思的论据,说瑶强的地方有五方面:

“美鬓长大则贤”,帅。头发、胡子长得好。有人说帅是第一生产力。长得好是占便宜的,有些人很无趣,品性也一般,甚至是人渣中的人渣,但就是好看,你就想多看他一眼。

“射御足力则贤”,会开马车,会射箭,能打,体力好。

“伎艺毕给则贤”,会唱歌、跳舞,会茶道、花道、香道……杂七杂八的技术都不错。

“巧文辩慧则贤”,能说会道。

“强毅果敢则贤”,杀伐决断,不拖泥带水,是条汉子。

有一个不足——“甚不仁”,特别不仁义。

智果讲:“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后果很严重,你立了这个儿子,咱整个族就完蛋了。

什么是“仁”?我用三个字形容——“让”“厚”“平”。

“让”,能让着别人,能把好处分人一点。

“厚”,厚道。受了委屈,要忍;得了好处,别卖乖;吃了亏,当成福。

“平”,平衡,中庸,别过分。别打瞎子、骂哑巴、挖绝户坟、敲寡妇门,别欺负弱者,甚至要护着点弱者;别在自己用所有的能力、所有的办法和资源去占更多便宜的时候,就一定要占尽、吃干、耗净,不要那么做。

引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欢的事,不要在别人身上干。“己所欲”,在没有问别人乐意不乐意之前,你也不要“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都是“仁”的表现。

“己欲达而达人”,想得到某些东西,想欢快、畅达,那你也要让别人得到,让别人欢快畅达,不能老想着自己。

其实“仁”这个汉字造得漂亮,一个单立“人”,一个“二”,就是其他人跟我一样也是人。你要有了这个概念,你就是一个仁义的人。

如果设身处地替智宣子想,大老婆的孩子长得又帅,身体又好,干嘛嘛行,能说会道,而且敢做决策,敢杀敢打,就是因为他“甚不仁”,就选一个小老婆生的孩子,你会这么做吗?多数人估计很难做到,智宣子也没同意。然后智果就离开了智家,躲开了。

2.赵简子任人唯贤:看到跟随的能力

后来赵国的先辈赵简子也面临选择谁当继承人的问题。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赵简子不知道立谁,就把一些家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写在了两个竹简上,分别给了两个儿子。三年之后,赵简子问伯鲁、无恤这俩儿子:三观呢?愿景呢?理想呢?我给你们刻的那两个竹简呢?大儿子伯鲁忘了:“爹,你在说啥?问我三年前的事,怎么不问我三十年之前的事?咱家富可敌国,你给我一根竹简?我早忘了,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赵简子虽然能理解他大儿子,但是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失望。

接着赵简子就问无恤,无恤把他的训诫背得很清楚,如竹筒倒豆,噼里啪啦就说了。赵简子问他小儿子:“那个竹简呢?”小儿子就从袖口拿出来说:“你看,就在这儿呢。”因此,赵简子选了小儿子做接班人。

这个事,我评一评。

伯鲁是正常小孩常呈现的状态。无恤是幼子,爸爸给他一些说教、一个竹简,他把竹简搁在袖筒里,天天背,天天记,正常吗?不正常。但他体现了非常独特的能力——跟随。

知道大人认为什么重要,我把自己的想法、喜怒哀乐放一放。虽然这样违反小孩的天性,但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脱颖而出,得到大人、上级的赏识,拿到资源,得到做事的机会。

我们都是从基层做起来的,机会多数是上级给的。如何能拿到机会?并不是你要展现多么强大的自我,而是你要充分地遵从,特别是遵从一些“长辈”认为最重要的原则、他们最尊重的文化。

他们在小的时候也是这样被教育的,得到了成事的机会,才有了他们的今天。所以,你开始的时候也要遵守这些“家规”。在你成事之后,你或许有机会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家规”上添添减减。

3.留后路:明确你的战略目标

赵简子居安思危,担心有一天晋国发生内乱,自己的家族没有退守之地,于是派大臣尹铎去晋阳。

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鄣乎?”简子曰:“保鄣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尹铎问简子:“你让我主政晋阳,战略目的是什么?”赵简子明确地说:“为了保障,它不见得能给我很多粮食、税收,但是我一旦有危难,可以把晋阳当成最后一个堡垒。”

一些聪明人,让他们做选择的时候,他们会说“既要……也要……还要……”。世界不是围绕任何个体而转的,如果你什么都要,那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很有可能会面临极大的风险。比如,权、钱、色,是个地球人都想要。而且有了一样,另外两样也相对容易得到。但是,如果你顺着人的劣性借坡下驴,那劈你的雷已经在路上了。

赵简子有管理智慧,他做了战略选择之后,对继承人无恤说,一旦赵家受到了大威胁,不要看轻尹铎,去投靠他,不要认为晋阳太遥远,去那里就对了!

这就是赵简子和尹铎的战略选择的故事。明确你的战略目的,然后坚持下去。

4.智伯挑衅四邻:除了愿景,竞争手段也很重要

智伯之死,是发生在三家分晋之前的故事。智伯和韩、赵、魏三家领主都是晋国的权臣,智伯家的势力比韩、赵、魏三家加起来的势力还要大。智伯狂妄自大,霸道地向韩、魏两家要土地,就这样结下了梁子。之后,他又联合韩、魏两家去打赵家。赵家陷入危局之时,派了一个说客去游说韩、魏,韩、魏本身对智伯就不满,所以轻易地倒戈到了赵家这一边。最终,韩、魏、赵三家里应外合,智伯就被人灭了。这就是智伯之死。

不仁义的人,一定闲不住。智伯的折腾就是要地。韩康子不想给他,但是韩康子的相——段规跟他讲: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段规劝韩康子,智伯喜欢占便宜,而且非常倔,我们不给他,他将打我们。我们打不过,不如给他。他得了地之后,更加狂妄,肯定还会跟别人要,如果别人不给他,那他有可能打别人。这个时候,我们相对没有了祸患,而能够看事态的发展。他打赢了,我们没事;他打累了,我们可以趁机搞点事;他打输了,那我们更可以干他。

段规这段话,从管理学上讲,就是你除了要有战略愿景,懂得如何竞争也非常重要。干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手段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韩康子不想让智伯拿走他的地盘,同样的目的,他可以选择不给,打仗,他也可以选择忍了。想让其灭亡,先令其疯狂,我先让着你,让你得罪所有的人,我再伺机而动;等有人开始干你的时候,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我就去做那个“众人”。

韩康子和段规这种战略选择,现在看来是明智的。“阳光之下,力战者未必能胜,快跑者未必先达”,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不见得要放手一搏,有时候忍让是更好的选择。

事情果然像韩康子、段规想的那样发展,智伯又去管魏桓子要地。魏桓子开始也不想给他,但是魏桓子的智囊说,你得给他。“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周书》),不跟他对着干,先助纣为虐,让他更加狂妄,狂妄到死。

智伯在韩康子、魏桓子这儿得到了甜头,兵不血刃就拿到了土地,得到了人口,可以多收税。他又向赵襄子(赵简子小儿子无恤)求地说:“你把蔡和皋狼之地给我。”这回赵襄子没有答应,智伯就怒了,联合韩康子、魏桓子,说咱们去打他。赵襄子就蒙了,想撤。

在决定去哪儿的时候,赵襄子想起了他爹留的后路,尹铎的晋阳。他跟谋士商量,我们不能去长子,尽管长子的城墙厚;我们不能去邯郸,尽管邯郸的粮食多。因为城墙厚和粮食多都是取的民脂民膏,我们在危难的时候去,老百姓不会拼命帮我们。而晋阳不一样,当时我爸爸施了仁德,尹铎宽厚地对待晋阳的人民,人民一定会和我们站在一起,跟我们血战到底。

赵襄子想得明白,带着群臣就去了晋阳。

5.智伯出卖谋士:有一种坦诚叫傲慢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联合围攻晋阳,拿水灌它。城墙最高处距水也就六尺,但是老百姓没有一点要背叛的意思,坚决地站在赵襄子一边。

智伯视察前线,魏桓子、韩康子陪着。智伯得意地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我今天才知道水是能灭一个国家的。这个时候,韩康子碰了一下魏桓子,魏桓子碰了一下韩康子,当然是暗暗地碰的。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他们都有自己最重要的城市,旁边都有一条河,智伯可能会以此来灭他们,所以韩康子、魏桓子心里非常不爽。

智伯的谋士说,韩、魏必反。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谋士说:“以人事知之。”我通过人性的洞察能看出来。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韩、魏之兵跟我们一起打赵,他们知道赵灭亡之后,他们就是下一个。今天我们约定了,灭赵之后,智伯、韩、魏三分赵地,现在城马上就要攻下来了,而韩康子、魏桓子不仅没有开心的样子,还有忧愁的样子,这不是要造反,还能是什么?

第二天,智伯就把智囊的观察、思考对韩康子、魏桓子和盘托出。智伯倒是简单、坦诚、阳光,但实在傲慢。我告诉你们,有人怀疑你俩,看你俩怎么回答!

韩康子、魏桓子也不是吃素的,立刻争辩说:“这个人是赵襄子派来游说的,就是想让智伯您怀疑我们,我们就打不下赵襄子,打不下晋阳城了。智伯,您好好想想,我们两家为什么有赵家的田不要,而干违背您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趋害避利呢?这怎么可能!”

韩康子、魏桓子出来之后,智伯的智囊又进去说:“主公,您原封不动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为什么?”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智囊回答:“刚才韩康子、魏桓子出门的时候,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加快了脚步,迅速离开,因此我知道了。”

智伯并不开心,他觉得智囊知道得太多了。从这之后,他的智囊就离开了他,请了个差事去了齐国。

6.智伯之死:才胜于德的悲剧

韩康子、魏桓子不开心,感觉到赵襄子被收拾之后就轮到他俩了。赵襄子在危急关头派人出城,见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智伯当时要地,你们俩给了,我没给,然后智伯来打我。打完我,他还是想要地,那还是要打你们的。

韩康子、魏桓子说:“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我们知道是这么回事儿,但是害怕事儿还没办消息就泄露,然后我们俩也被灭了。赵襄子的使者说:“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计策安排从二位老大嘴里说出来,进我耳朵,就到这儿了,不会有其他人知道。于是,韩康子、魏桓子和使者约定了里应外合的日期。

赵襄子趁夜让人干掉了守堤坝的官,把堤坝打开,将水灌向智伯的军队。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智伯的军队因为水淹过来乱了阵脚,韩、魏在智伯军两侧开始攻击,而赵襄子带着士卒直接打智伯的前沿。智伯的军队在水和韩、魏、赵三面夹攻之下大败,智伯和一家九族也被杀掉。

智伯之死是因为智伯才胜于德。那么,什么是“德”,什么是“才”?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聪明,有观察力,有很强的意志力,这是“才”。不会因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就把弱者往死里欺负,不走极端,与人分利,这是“德”。德是才的帅,有德才能用好才,无德而有才,反而会害了这个人。

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你要不只看才,更要看德,德先于才。 b3MmoE0qKQfRhGof5ngMD1L8L5Ibl+NoYQPxixffHHZ1Z0r57sFMWdZ3vVnYFH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