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版序言

《50:伟大的心理学书》于2007年首度出版时,目标单纯,只是想要提供“50本关键著作的见解及给人的启示”。

时至今日,本书的英文版本销量超过10万册,被翻译成15种语言,包括德文、中文、荷兰文、葡萄牙文、匈牙利文、韩文、罗马尼亚文、瑞典文、日文、波兰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爱沙尼亚文、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这本书的有声书版本也大受欢迎,读者在健身房聆听,也在搭巴士和地铁上班的途中聆听。这本书还被列入大学书单,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历史,并且了解心理学大师及他们的贡献。

这本书的成功令人感到惊讶,然而或许不应该惊讶,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兴趣去了解是什么在驱动自己和他人。无论你是不是心理学者,人性总是吸引着我们每个人。而我的书是小小的尝试,让可能永远不会正式学习心理学的人,也能接触到心理学观念。

面对这些关键著作,我的处理方式有别于大部分心理学导论,后者通常聚焦于重要的观念或人物。不过正因为经典很容易吓到非专业读者,针对重要观念适当评介,说说这本书的写作脉络,并且提供作者背景,永远是有助益的。阅读重要著作为学习每一门学问打下深厚基础,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需要知道前人的成就。例如受训的治疗师应该至少浏览过卡尔·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攻读认知心理学的学生应该读过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作品;性学研究人员必须熟悉阿尔弗雷德·金赛的成果;从事人格测试的专家需要了解布里格斯·迈尔斯的著作;而以条件或服从为研究主题的博士候选人必须对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米尔格拉姆的《对权威的服从》了若指掌。

修订版新增九章节,包括第一版中没有专章论述的两位重要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和阿尔伯特·班杜拉;同时评述了更近期的著作,作者分别是卡罗尔·德韦克、坦普尔·葛兰汀、斯蒂芬·格罗斯、丹尼尔·卡尼曼、沃尔特·米歇尔。自从本书第一版完成之后,他们又丰富了我们心理学知识的库藏。如同第一版,我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偏离正统的,例如苏珊·凯恩并不是心理学家,不过她的书把内向的议题带入公众视野,在这一点上比起之前的任何著作都要成功。伦纳德·蒙洛迪诺也不是学院派心理学家,而是物理学家,但是针对潜意识心灵,他有重要观点。总之这些选择提醒我们:心理学并不仅仅属于心理学家,正如经济学并不仅仅属于经济学家。

当然,就一门学科来说,心理学必定会通过研究不断改变和发展,而学术期刊是这个进化过程的主要记录。不过书籍是特别有力的方式,能够进入一个主题,深度发掘,这种亲近学问的方式启发我撰写《50:伟大的心理学书》。我希望对你也一样,这本书能为你打开门,了解他人的心灵和想法。

汤姆·巴特勒-鲍登,2017年

谢辞

读懂经典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是浩大工程,要投入大量时间去研究、阅读和写作。除了费尽心力的核心工作,该系列的成功要感谢尼古拉斯·布里雷出版社(Nicholas Brealey Publising)的团队。

我非常感激出版社伦敦办公室的尼古拉斯·布里雷(Nicholas Brealey)和莎莉·兰斯戴尔(Sally Lansdell)在编辑上花费的心力,是他们让《50:伟大的心理学书》成为更好的作品。同样感谢出版社在国际版权上的努力,确保了这本书在全世界尽可能有最多读者。

还要深深感谢波士顿办公室的帕特里夏·奥黑尔(Patrcia O’Hare)和查克·德雷纳斯(Chuck Dresner),谢谢他们对这本书和读懂经典系列的投入,并且提升这套书在美国的知名度。

最后,如果没有书中涵盖的经典著作呈现出来的精彩想法和概念,没有这些丰富的知识宝藏,这本书显然不可能写成。感谢所有作者,感谢你们对这个领域的贡献。

导言

囊括50本书和数百种观念,时间跨越一个世纪,《50:伟大的心理学书》探讨最吸引人的一些心理学问题,例如是什么力量驱动我们,是什么让我们以特定方式理解和行事,我们的大脑又是如何运作,以及我们如何建立自我意识。在这些领域的深入了解可以引导我们达到自我认识,更加了解人的本性,并且改善人际关系,提升效能。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生活发生真正的改变。

《50:伟大的心理学书》探讨的著作,有的出自心理学标杆人物笔下,例如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斯金纳、詹姆斯、皮亚杰和巴甫洛夫;同时也注重当代思想家的作品,例如塞利格曼、卡尼曼、德韦克和吉尔伯特。每一本著作都有评论揭示关键论点,同时提供围绕此书的观念、人物和运动的背景。新书、旧书杂陈,即使你不打算去一一阅读这些著作,本书也会让你对这些应该至少略知一二的著作有点概念。而其中比较新、非常实用的书籍涵盖了最新科学发现。

这本书是“写给门外汉的心理学”,将重点放在人人都能阅读,并且能够启迪人心灵的著作,或者特意为一般大众写的书籍。除了心理学家,书单还包含了神经学家、精神科医师、生物学家、沟通专家和新闻记者的作品。其中还有一位码头工人的作品,因为他是关于暴力的专家,也是小说家。人类行为的秘密太过重要,不可能由单一学科或单一观点来界定,因此我们得聆听各家声音,集各家所长。

这本书的主要焦点并不是精神医学,尽管收录了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R.D.莱恩(R. D. Laing)和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作品,又加上著名治疗师的杰作,包括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弗雷德里克·皮尔斯(Friedrich Perls)和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Erickson)。《50:伟大的心理学书》宗旨不在解决问题,而是针对人们为何如此思考、如此行动,提供整体洞察。

虽然本书包含一些关于潜意识的著作,但重点不是深度心理学,或是关于心灵或灵魂的概念。在心灵或灵魂这一领域最受爱戴的作家包括: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著作《灵魂的密码》( The Soul’s Code );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著作《关怀灵魂》( Care of the Soul );卡罗尔·皮尔森(Carol Pearson),著作《内在英雄》( The Hero Within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著作《神话的力量》( The Power of Myth )。这些是更偏向蜕变和灵性方面的心理学著作,因此我将以上作品归类于本系列的其他书籍。

50本经典的书单绝非定论,只是涵盖了一些重要的名字和著作。这一类选集多少带有个人特质,也不可能全面覆盖心理学各个领域和子领域。我们追求的是针对最吸引人的心理学问题和概念有基本观点,同时对人的天性有更加丰富的认识。

一门科学的兴起

心理学是精神生活的科学。

——威廉·詹姆斯

正如早期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所说:“心理学有长久的过往,却只有短短的历史。”他的意思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人类的思考、情绪、智力和行为,然而成为以事实而非臆测为基础的学科,心理学仍然处于婴儿阶段。他这句话是在一百年前说的,但到如今心理学依旧被公认为尚未成熟。

心理学是从其他两门学科——生理学和哲学——脱胎出来的。一般认为德国人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是心理学之父,因为他坚持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独立学科:心理学与哲学相比更偏向经验,而与生理学相比则更多聚焦于心灵。19世纪70年代,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并且写下皇皇巨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

由于今日只有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的人才会阅读冯特的作品,所以并未将他的著作收录于这份经典书单中。不过,同样被视为当代心理学“开山祖师”的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作品依旧被广泛阅读。他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哥哥,接受过医学训练,之后改学哲学。与冯特一样,他认为心灵的运作有资格自立门户,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以德国神经解剖学学者弗朗茨·加尔(Franz Gall)的理论——所有思考和心理过程皆属生物学范畴——为基础,詹姆斯推动了这样一个非凡观念的传播:人的自我,包括所有的希望、情爱、欲望和恐惧,都包容在头颅里面那团柔软的灰色物质里。他觉得把思想解释成某种比较深沉的力量,例如灵魂的产物,其实已经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

詹姆斯或许促成了心理学范围的界定,然而是弗洛伊德的著作真正让一般大众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他的父母知道他很聪慧,然而他们也想象不到弗洛伊德的想法将对这个世界产生怎样的冲击。高中毕业时,弗洛伊德决定要攻读法律,不过最后一刻他改变主意,进入了医学院。他研究大脑结构,治疗“歇斯底里”的病患。人的潜意识心灵对行为究竟有什么影响引发了他的好奇,点燃了他对“梦”的兴趣。

今日,我们对于自我、潜意识之类的心理学概念,习以为常,然而无论好坏,这些观念和许多其他观念都是传承自弗洛伊德。《50:伟大的心理学书》里涵盖的许多著作,若不属于弗洛伊德学派或是后弗洛伊德学派,便是标举自己反弗洛伊德。现在说弗洛伊德的研究不科学,说他的著作是文学创作而不是真正的心理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无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弗洛伊德依旧是这个领域最有名的人物,遥遥领先其他心理学家。尽管目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开创的谈话治疗,用来窥探一个人的潜意识)的专家很少了,一名维也纳医师挖掘出躺椅上的病患埋藏最深的思维,这样的意象仍然是我们想到心理学时最普遍的联想。

如同一些神经科学家暗示的,或许弗洛伊德将要重返光荣了。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在塑造行为方面的重要性,大脑造影技术和其他研究并没有证明这点是错误的,而他另外一些理论则尚待验证。就算如此,他是心理学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这个地位不太可能改变。

对抗弗洛伊德的专家,最明显是来自行为主义的阵营。伊万·巴甫洛夫以狗为对象的著名实验显示,动物行为只是面对环境刺激产生的条件反应之总和。这项研究启发了行为主义代表人物B. F.斯金纳,他写道,人是自主的,由内在动机驱动,这样的观念是浪漫神话。斯金纳建议,与其试图找出人头脑里发生的事(唯心论)、了解人们行事的动机,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什么样的情境让人们以特定的方式行动。环境塑造了我们,并且我们会根据学到的对生存有利的经验,去改变我们的行动方针。如果我们想要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就需要创造环境,让人们以比较道德或比较有成效的方式来行动。对斯金纳来说,这就涉及一套行为技术,奖励特定行动而惩罚其他行动。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采取和行为主义同样严格的科学路径,依旧是回过头来解答老问题:行为究竟是如何在脑中生成的。从环境接收刺激到产生回应,当中必定有特定过程在我们大脑里面发生,而认知派研究人员揭示了人类心智是了不起的诠释机器,会建构模式,创造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意识,形成我们认知现实的地图。

上述研究引领亚伦·贝克(Aaron Beck)、戴维·伯恩斯(David D. Burns)、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等认知学派治疗师,围绕着“我们的思想形塑我们的情绪,而非反过来”这个观念建立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缓解抑郁,或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强的控制力。这种形式的心理治疗,目前广泛取代了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在处理人们的心理议题上曾经拥有的地位。

认知领域内比较新的发展是正向心理学。这一派的专家寻求把心理学的焦点从心理问题移开,放在研究是什么让人们幸福、乐观、具有生产力。某种程度上,人本主义开拓者、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预见了这个领域的发展,他探究人的自我实现或圆满。还有卡尔·罗杰斯,他曾经表示他对世界感到悲观,然而对人保持乐观。

过去的几十年中,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都越来越受到大脑科学的影响。行为主义者认为仅靠猜测去探究大脑里面发生的事情是错误的,现在科学已经让我们看到大脑内部,同时绘制出实际上产生动作的神经通路和突触。这方面研究有可能最终颠覆我们看待自己的观点,而且几乎可以确定结果是好的。尽管有些人担忧,把人的存在概括为大脑的神经通路的连接,会剥离我们的人性。事实上,对大脑认识得越清楚,我们便越能懂得欣赏大脑的运作。

今日的大脑科学让我们能够回归威廉·詹姆斯的定义——心理学是精神生活的科学,不同的是这一次可以根据我们在分子层面的了解来提升心理学知识。部分心理学是从生理学演化出来的,或许现在正在回到它的物质根源。讽刺的是,关注到细微的身体层面解答了一些最深沉的哲学问题,例如意识的本质、自由意志、记忆的生成,以及情绪的体验和控制。甚至有可能“心灵”与“自我”只不过是由极为复杂的大脑神经通路和化学反应创造出来的幻觉。

心理学的未来是什么?或许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心理学会变成越来越植根于大脑知识的科学。

心理学经典快速导览

心理学之所以成为广受欢迎的研究领域,部分原因是早期的心理学巨擘,包括詹姆斯、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等,写出了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的书籍。今日我们随手拿起其中一本,仍然可以读得入迷。虽然其中有些概念是艰深的,但人们对于心智如何运作、人的动机与行为这类知识,有深切的渴望。而在最近20多年,大众心理学的书写出现了新的黄金时代,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等作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以下是50本心理学经典的简介。我把这些书分成七个范畴,虽然不是传统分类,却也可以帮助你根据主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书籍。在本书最后,你会找到另外一份“再加50本经典”的书单。同样的,这也不是决定性的书单,但是如果你想要多读一点心理学书籍,或许可以帮助你选择。

每一章都会从介绍的书中撷取几段简短的引言开头,目的是捕捉这本书的精髓,传达重要的主题,并让读者领会到作者的风格。“总结一句”和“同场加映”,让你能迅速掌握每本书的要义,以及这本书在心理学文献中的定位。

行为、生物学和基因:大脑科学

劳安·布里曾丹《女性的大脑》

坦普尔·葛兰汀《孤独症大脑》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阿尔弗雷德·金赛《人类女性性行为》

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想》

斯蒂芬·平克《白板》

拉马钱德兰《脑中魅影》

奥利弗·萨克斯《错把妻子当帽子》

对威廉·詹姆斯来说,心理学是以大脑的运作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然而在他的年代,还没有能够充分研究大脑这个神秘器官的工具。现在,随着科技进步,许多关于心理学的洞见是得自大脑本身,而不是来自观察大脑产生的行为。

把大脑科学当成重点的新趋势引出了令人不安的问题,那就是有多少行为取决于生物基础和基因遗传?我们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否无法改变?或者我们是块白板,准备好让环境把我们社会化?关于天性还是教养的陈旧辩题获得了新能量。遗传学和演化心理学为我们阐释,大部分我们称为“人性”的东西(包括智力和人格)是在娘胎里建好的,或者至少是受激素影响。斯蒂芬·平克在《白板》中指出,因为文化或政治原因,人们有时候会否认生物学在人类行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知识增长,人们会越来越难维持这种假象。例如劳安·布里曾丹的精彩著作展现了在人生不同阶段女性受生物学因素影响的程度,这是她多年来研究激素对女性大脑产生的效应成果报告。而坦普尔·葛兰汀关于孤独症的书则阐述,人们原本把这个病症看成是“父母冷漠”的产物,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观念转变,人们才更深入了解神经和基因方面的原因。研究的成果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待孤独症儿童的方式,曾经人们视他们为怪异、反社会的人,需要送进收容机构,现在对孤独症的特征有新看法:孤独症患者只是与我们有差异,甚至这是强项而不是弱点,并且可以善用在工作领域里。

当今的神经科学显示,我们最好把自我理解成大脑创造的幻象。例如奥利弗·萨克斯出色的著作说明了大脑如何持续运作来创造和维持由“我”主控的感觉,即使事实上大脑没有任何部位可以被指认为自我感觉的发生地。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关于幻肢的研究似乎证实了大脑拥有不寻常的能力,即使现实更复杂(有好多个自我、好多层意识),也能创造出整体的认知意识。

让·皮亚杰从来没有在实验室里研究过大脑,不过在成长过程中他在瑞士山区研究过蜗牛。他把幼年时在科学观察方面的天赋应用于研究儿童,注意到儿童在不同年龄各有明确的发展阶段,只要环境给予足够刺激,儿童的心智就会循序成长。同样的,最初是生物学家的性学专家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指出哺乳动物因素如何驱动我们的性行为,借此寻求打破围绕着男性和女性性欲的禁忌。

皮亚杰和金赛的著作都显示,尽管生物因素对行为始终具有支配性影响,但能否表现出来,环境也非常关键。即使目前关于行为的基因或生物基础有许多新发现,我们也永远不应该下结论,以为生而为人,我们是由DNA、激素或大脑结构决定的。我们跟其他动物不一样,能觉察自己的本能,因此会尝试去形塑或者控制本能。我们不是纯粹天性或纯粹教养下的产物,而是两者有趣的结合体。

挖掘潜意识心灵:不同类型的智能

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

加文·德·贝克尔《恐惧给你的礼物》

米尔顿·埃里克森、史德奈·罗森《催眠之声伴随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眨眼之间》

卡尔·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伦纳德·蒙洛迪诺《潜意识》

心理学涉及的不仅是理性、思考的大脑,我们挖掘潜意识的能力能够产生庞大的智慧宝库。弗洛伊德试着说明,梦不只是无意义的幻觉,而是进入潜意识的门户,可能透露出一个人压抑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就“动机”来说,意识到的部分就像冰山一角,而沉没在水下的庞大部分才是重心。荣格更进一步指出独立存在于个人之外的整个非理性结构(也就是“集体无意识”),不断制造出习俗、艺术、神话和文化的文本。对弗洛伊德和荣格来说,深入觉察“底下藏着什么”,意味着更加不容易被生活绊倒而跌跌撞撞。潜意识里储藏着智力和智慧,如果我们知道方法就可以取用,而获得这些宝藏的伟大任务就是让我们与更深刻的自我重新联结。

在治疗方面,“深度”心理学至多也只是中等程度的成功,而且往往只有特别厉害的治疗师,他们的见解或技巧才有效。例如著名的催眠治疗师米尔顿·埃里克森,他的名言是:“人们能做到的事确实令人惊叹,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也认为潜意识是一口深井,里面充满明智的解答,可以让他的病患从中取用,重新获得已然被遗忘的个人力量。

直觉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桥梁,是我们可以加以培养的一种智慧。在《恐惧给你的礼物》这本书里,加文·德·贝克尔提供了许多例子,说明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境下,我们天生有能力知道该如何行动——只要我们准备好倾听并且跟随我们内心的声音。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眨眼之间》也强调了“不假思索的思考”的力量,表明人们对某种情境或某人的瞬间评估,其准确度往往跟长时间形成的判断一样。尽管不言自明,逻辑和理性很重要,然而聪明的人会去探触自己心智的所有层面,同时信任自己的感受,即使那些感受的起源有些神秘。

荣格和弗洛伊德尽他们所能探究潜意识的奥秘,然而当今医学技术提供了实证,让我们更清楚了解大脑及其运作过程。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论证道:“潜意识不是精神上的现实,反而具有坚实的生理基础,远在文明出现之前,人类为了生存就在大脑中发展出来了。”事实上,如丹尼尔·卡尼曼阐明的,我们演化出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直觉,在某些情境和背景下表现优异,然而在其他情境和背景下则表现不好。我们是“跳到结论的机器”,但那些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卡尼曼揭示了我们思考时使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快思”(系统一)和“慢想”(系统二)。他的研究可能让我们摆脱会导致错误判断和肤浅推理的思考偏好。例如种族偏见似乎深植人心,那是因为我们聚焦在视觉上的差异。不过如同戈登·奥尔波特在他开创性的种族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中阐释的,教育及与其他族群的接触能够让我们知道这些差异确实只是表面。我们不需要成为自己心智运作方式的囚徒,理性思考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压过直觉反应。

想得好,感觉好:快乐和心理健康

戴维·伯恩斯《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阿尔伯特·埃利斯、罗伯特·哈珀《理性生活指南》

丹尼尔·吉尔伯特《撞上幸福》

斯蒂芬·格罗斯《咨询室的秘密》

弗雷德里克·皮尔斯《格式塔治疗》

巴里·施瓦茨《选择的悖论》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威廉·斯泰伦《看得见的黑暗》

多年来,心理学家对探讨“幸福”的兴趣缺缺,这点真是让人诧异。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这个主题提升为正经的研究和观察,他的正向心理学通过科学揭示了保持心理健康的妙方,颇有些出人意料。巴里·施瓦茨则区别了“追求极致的人”和“满意即可的人”,为我们提供了反直觉的见解:限制生活中的选择,实际上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大的幸福和满足。而丹尼尔·吉尔伯特的书指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尽管人类是唯一可以展望未来的生物,但关于什么可以带给我们幸福,我们往往想错了。上述著作中极为有趣的观点显示,要获得幸福绝对不是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简单。

认知心理学革命对心理健康产生了剧烈冲击,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两位大师是戴维·伯恩斯和阿尔伯特·埃利斯。他们的口头禅是“思想创造情感”,而不是反过来。这句话帮助许多人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可以应用逻辑和理性来挣脱情绪的泥淖。而且他们的著作蕴含了许多普遍获得快乐的方法,因此我们大多数人的确可以“选择”快乐,只要我们了解“思想—情绪”这个心理机制。最后,丹尼尔·吉尔伯特针对“预期心理”的研究显示,基由于大脑的运作方式,我们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下感受的预测,包括快乐的程度,经常是错误的。我们认为会让自己快乐的事物,不一定真的带来快乐。

有些精神分析师并不认同上述观点,例如斯蒂芬·格罗斯,他相信有些议题埋得很深,需要长时间研究,才能揭露这些问题的本质。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早已过时,然而如同柏拉图转述苏格拉底的话:“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层层剥开我们的实存,能够揭露一套认知心理治疗疗程可能揭露不了的真相。

威廉·斯泰伦在其经典著作中,叙述自己如何和抑郁症奋战,据此说明这个病症的成因往往神秘难解,而且任何人都可能抑郁上身。他指出,抑郁症仍然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癌症,我们就快要找到解药了,但有些患者对药物或心理治疗没有迅速回应,解药依旧在远方。

为什么我们是这个样子:关于人格和自我的研究

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

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天生不同》

苏珊·凯恩《安静》(或译《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

埃里克·埃里克森《青年路德》

汉斯·艾森克《人格的维度》

安娜·弗洛伊德《自我与防御机制》

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

R.D.莱恩《分裂的自我》

沃尔特·米歇尔《棉花糖实验》

古人训示我们要“认识自己”,而在心理学中这样的探索表现在许多方面。艾森克对人格中外倾和神经质层面的研究,为许多其他人格模型铺好了路。当代心理学者普遍将人格特质分为五大类——外向性、尽责性、亲和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据此来评估他人。近些年,苏珊·凯恩的著作则让人们的目光聚集在“内向气质”上,尤其是工作场所中内向者的特质。在我们的社会里外向或许是吸引人的,然而外向也成为“让人感到压迫的标准”,让数百万比较安静的人无法表现他们天生的人格和力量。凯恩的书让人们将他们内向者的身份展示给世人,而且以此为荣。如今,有很多测验可以帮助人们断定自己的人格类型。虽然对于这些测验的有效性保持怀疑是比较明智的,不过其中有些的确能带来真正的见解。现代最著名的测验表则是由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原创设计的。

当然,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许会不一样。埃里克·埃里克森创造了“自我认定危机”这个词语,在他为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撰写的引人入胜的心理传记里,他既阐述了自我认定不确定的痛苦,又表明了人们在终于明白自己是谁时可以获得的力量。

人类有时候必须处理仿佛互相竞争的自我。安娜·弗洛伊德接手父亲留下的问题,把研究焦点放在自我(ego)心理学上,她指出,人们会尽可能做任何事来回避痛苦,并且保存自我意识,而这种强迫性的驱动力往往导致人们创造出心理防御。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卡伦·霍妮相信,童年经历会决定我们创造的自性(self)是“接近人”还是“躲开人”。这两种倾向都是面具,如果我们不愿意克服这些倾向,可能发展成神经症。而她将面具之下的人称为全心全意的人,或者说真实的人。

大多数人都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不过正如R.D.莱恩在他关于精神分裂的里程碑作品中阐明的,有些人欠缺这种基本安全感,企图用虚假自我来替代这份空虚。很多时候我们把自我意识视为理所当然,只有在失去时,才充分意识到大脑非凡的能力——它能创造出泰然自若的感受,或是对自己是谁感到自在。

阿尔伯特·班杜拉谈到“自我系统”,包括一个人的态度、才能和认知技巧。我们在生活中最终表现出什么样子,不单单是我们拥有的技巧或是四周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取决于我们发展出来的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是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塑造这个世界,让事情发生。

卡罗尔·德韦克发展出了相关的概念:心态。她的研究指出,看待智力、才能和成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拥有成长心态的人从实现潜能的角度看人生,拥有固定(或定型)心态的人希望证明自己聪明或有才华。我们可以把成长型或固定型心态看成是基本的心理范畴,如同内向和外向,不过德韦克的重点是:辨识出自己的心态,给我们提供了可以改变的空间。唯一能让我们保持跟别人相关、契合,对别人有价值的方式,就是持续不断地重塑与发现自我。

自我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意志力。沃尔特·米歇尔指出,人人都急切想要拥有更强的意志力,因为人生成功与否,意志力看起来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棉花糖实验》叙述了他针对“自我控制”的科学进行的研究。自我控制跟情绪稳定及工作成就同样相关。有些人天生意志力就比别人强,但意志力是我们可以靠学习增强的。如同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而米歇尔的箴言是:“我思,故我变。”

为什么我们会做这样的事:伟大的思想家探讨人的动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

维克多·弗兰克尔《追求意义的意志》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对权威的服从》

伊万·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B. F.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弗洛伊德原始小圈子的成员,不过后来他与弗洛伊德决裂了,因为他不同意“性”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动力。阿德勒更感兴趣的是,幼年的环境如何塑造我们。他相信我们都试图通过弥补自以为的童年匮乏的事物来寻求更大的权力,这就是他著名的“补偿”理论。

如果阿德勒的人类行为理论与权力相关,集中营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自创的“意义治疗”(存在主义心理学派分支)则认定,人类这个物种得天独厚,是创造出来追求意义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寻找人生的意义,不论人生多么黑暗,也不论落入什么境地,我们始终会保有残存的自由意志。

不过业余心理学家埃里克·霍弗在《狂热分子》中写道,人们让更伟大的目标将自己席卷而去,为的是不必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逃避眼前的平庸或悲惨生活。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著名的实验显示,只要条件刚好,人类会展现出令人惊骇的意愿,可能为了让掌权者和善地对待自己,而让旁人承受痛苦。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少数达到自我实现的人,他们不会只是附从社会去行动,而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努力激发出自己全部的潜能。这类型的人跟不用大脑的从众者一样,都代表了人性。

虽然长久以来,诗人、作家和哲学家都赞颂引导人类自主行为的内在动机,斯金纳却把自我单纯定义为“适合应付一些特定突发事件的全套剧目”。并没有所谓的人类天性,良心和道德都可以归结到促使我们行为举止依循道德的环境。斯金纳的想法是基于伊万·巴甫洛夫的研究产生的。巴甫洛夫成功地控制了狗的行为,同时引出人的行动是否全然自由的问题。

尽管在动机解读上南辕北辙,这些著作共同提供了精彩的见解,探索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行事,或者至少探究我们能够做出什么样的事,包括好事和坏事。

为什么我们喜欢自己做事的方式:关系的动力

埃里克·伯恩《人间游戏》

约翰·戈特曼《获得幸福婚姻的7法则》

哈利·哈洛《爱的本质》

托马斯·哈里斯《我好,你好》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传统上,爱情是诗人、艺术家和哲学家的领地,然而在过去的50年,亲密关系的版图渐渐改由心理学家来绘制。20世纪50年代,灵长类研究专家哈利·哈洛已用传奇的实验(用布偶取代猴子宝宝真实的母亲)证实猴子宝宝需要一定程度充满爱意的身体关注,才能长成健康的成年猴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身体抚摸与当时的育儿观念相悖。

更近代一点,婚姻专家约翰·戈特曼检视关系动力的另一方面内容,结果发现,人们以为能让伴侣维持长久浪漫关系的老生常谈,往往是错误的。如何维持或挽救关系,最宝贵的信息来自以科学方法观察行动中的配偶,包括细微的脸部表情,以及日常对话中明显空洞的言辞。

大众心理学的先锋埃里克·伯恩和托马斯·哈里斯把我们与人的亲密交接理解为“交易”,可以根据“成人、小孩和父母”三个自我来分析。伯恩的评述是,我们永远在互相做戏、耍花招。或许这样看待人性是一种愤世嫉俗的观点,不过,觉察了这些人际游戏,我们就有机会摆脱和超越。

包含卡尔·罗杰斯在内的学者都认可了人本心理学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的贡献。罗杰斯深具影响力的著作提醒我们,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具备倾听的氛围并且不做判断就全盘接纳,关系就不可能发展成熟,而且同理心是“真人”的标记。

在巅峰状态工作:创造力和沟通技巧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创造力》

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3》

关于智力的本质,学术界进行着激烈争辩,然而在工作时我们关心的是如何应用智力。在这个领域有两本杰作,分别出自丹尼尔·戈尔曼和霍华德·加德纳笔下,两位作者都主张智力不只是单纯的智商所能涵盖的。关于情绪或社交方面的多元智能可能成为共同因素,决定我们在生活中表现如何。

事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成功一样,其中一项决定性因素是说服别人的能力。如果你的工作跟营销有关,罗伯特·西奥迪尼关于说服心理学的里程碑著作是必读之书。如果人们想要了解自己是如何不由自主做了正常状况下不会选择去做的事,应该也会有兴趣读一读。

工作上要成功的另一项要件是创造力。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影响深远的《创造力》,以系统的研究为基础,阐释了为什么创造力是丰富有意义人生的核心,以及为什么许多人直到晚年才完全成熟,大放光彩。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说明了有创造力的人具备的许多特征,让我们得以效法。

心理学和人性

研究人性的科学……找到了自己当前的地位,如同化学在炼金术时代的处境。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每个人对人性都有一套理论。每个人都必须预测他人的行为,这意味着我们都需要有理论来了解是什么驱动了人。

——斯蒂芬·平克

威廉·詹姆斯定义了心理学是精神生活的科学,不过心理学同样可以被定义为人性的科学。在阿德勒发表上述评论大约80年之后,心理学家尚未创造出一门扎实科学,能够与物理学和生物学比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仍有长远的路要走。

而同时,关于人是由什么驱动,我们都需要一套个人理论。要想生存和茁壮成长,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是谁及自己是什么,并且敏捷掌握别人的动机。要取得这方面的知识,一般是通过人生经验,然而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快速增进对这个主题的领会。有些人从小说中获得见解,有些人从哲学中思索人性。不过心理学是唯一专心研究人性的科学,而大众心理学文献(这本选辑所评述的著作)便是传达这些不可或缺的智慧。 1p5zrdNPzsl/vhygWNhScfp99ulTosmKMcnHr3zcqhSi9b4Lvm2HGM/jSSTln6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