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9 苏珊·凯恩

Susan Cain

“内向者”(Introvert)这个词是通过卡尔·荣格的著作《心理类型》(1912)而普及的。荣格指出自古以来就存在两种人格类型:喜欢外出、个性快活、在喧闹的房间里最快乐的类型,以及好沉思、需要花时间独处来充电的类型。

荣格之后,心理学家提出各种轴线和象限来充实外向与内向的基本区别,但是很少有人了解这样的区别对大众来说是多么重要,直到苏珊·凯恩的《安静》( Quiet ,又译为《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开始大卖(已销售了200多万册)。凯恩花了七年写成这本书,对自认是内向者的凯恩来说,这本书更像是某种使命而不只是一本书。凯恩不愧是内向者,把这本书写得极为出色,而且有研究的充分支持。

内向和外向是人格的最基本划分,凯恩认为那是南辕北辙的两种气质。不过说内向者不好社交,外向者善于社交,那就将两种人格概念太简化了,凯恩指出,他们是“不同的社交人格”。独自思考就可以给予内向者足够的刺激了,因此一屋子吵闹的人对他们来说实在是超负荷的,会耗尽他们的能量。相反地,外向的人如果一整天独自一人,可能会觉得有气无力或漫无方向,他们需要与人互动才会觉得有活力、思路清晰。在交谈风格上,外向的人倾向先寒暄几句,再谈比较重要的事。内向的人相反,他们乐于迅速深入有意义的谈话,最后再闲聊。不过如果身处自在的环境,内向的人也可以像外向者一样聊个没完。

这个世界为什么变得如此外向

凯恩强调,在西方国家善于交际和外向的人受到赞赏,而内向的人得到的形容通常是自我中心、反社会,甚至被认为是病态的。在东方,情况刚好相反,人们认为内向者善于学习、思考和倾听,并因刚毅、沉稳的秉性获得赞美,而外向的人被视为咄咄逼人和反社会。凯恩举出的内向者范例有一些是亚裔美国人,他们必须适应在美国的生活,还不习惯美国社会的观念(也就是认为华丽的表达方式跟内容或知识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简单来说,内向和外向的区别既是生物构造上的差异,也是由文化建构而成的。

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在20世纪30年代因他的公开演说课程和著作《人性的弱点》(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而声名鹊起,职业生涯达到鼎盛。他的成就象征了文化历史学者沃伦·萨斯曼(Warren Susman)所说的“品格的文化”(culture of character)转变成了“个性的文化”(culture of personality)。美国人过去赞赏认真、自律和品德高尚的人,而新的理想人物是拥有良好的个性(“个性”这个词眼在19世纪之前是不存在的,直到20世纪人们才开始普遍使用)。人口从农村移转到城市后,意味着人们必须随时和完全陌生的人互动,而良好的第一印象可能有助于得到一份工作。自我成长类图书试图帮助人们变得更加有魅力和迷人,而曾经这类书鼓吹的是坚毅和诚实的价值。无论是谁,只要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外向性格就会被看作怪异和软弱,如果是男性,甚至会被当成同性恋。学校老师接受的训练是把内向看成是有社会适应问题,必须加以矫正。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剔除害羞、神经质和智力型的申请人,偏爱喜欢交际的类型,即使前者的入学考试分数更高。一般的观念是,只有具备推销员那样的性格才能在“真实世界”表现优异。

这种不经思考的性格偏见一直延续到了今日,而且带来了危险后果。凯恩拜访哈佛商学院进行研究时震惊地发现,每一件事都是以“团队”为基础架构起来的,学校希望每个人都在课堂和研讨会上长篇大论,同时参与耗时费力的社交生活。当她读到一些关于期待学生如何参与的注意事项时,心中警铃大作:“陈述意见要坚定。即使你只相信50%,说的时候也要像你百分之百地相信。”换句话说,如何说比说什么更重要,看起来信心十足比你独自研究某个议题得出来的任何见解都更加重要。

书呆子的反击

凯恩引用了一项研究,显示人们认为爱说话的人比寡言者更漂亮、有趣,而且更合适作朋友;说话快的人比说话慢的人更讨人喜欢,也更有能力。而且在团体中,话多的人总被认为智力较高,比他们安静的同事聪明,尽管爱说话跟智力并没有什么关系。凯恩提到菲利普·泰洛克(Philip Tetlock)对政治专家的研究著作《狐狸与刺猬:专家的政治判断》( Expert Political Judgement:How Good is It?How can We Know? )。这些权威人士在谈话节目和新闻频道中预测政局,而泰洛克发现他们其实比一般人的预测更失准。事实上,越出名或者越坦率直言的专家,成绩越糟糕。

在《从优秀到卓越》( Good To Great )一书中,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研究企业领袖后发现,最成功的并不是具有魅力的外向者,而是那些极为谦逊且具有强烈专业意识的人。员工用来形容这些人的语词包括:安静、谦虚、谦和、内敛、羞涩、优雅、举止温文尔雅、不张扬和低调。换句话说,最好的公司是由全心全意投入公司而不是关注自己的人来领导的。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写了《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 ),他也发现,内向的领导者更善于让别人主动和独立工作,而外向的领导者倾向让别人复制他们的见解。

某个文化,无论是公司、大学或国家的,若以外向为核心价值,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决策权掌握在更果断的人手里,而比较安静、往往也比较有见识的人则遭到忽视,让团体付出代价。

有专家研究过一家投资银行的64位交易人,得到一个有趣结果:表现最好的往往是情绪稳定的内向者。为什么?这是因为内向的人比外向者更加注重细节,而且善于捕捉微小的预兆。他们也比较能够觉察和承认自己的激动和渴望,客观看待事情。

凯恩访问华尔街杰出的对冲基金交易员博伊金·库里(Boykin Curry)时,对方惋惜道,在金融危机之前的繁荣岁月,争强好胜的冒险家掌握了决策权:“特定人格类型的人掌控了资本、体制和权力。而天性比较谨慎、内向,思考上重视统计数字的人则被认为难堪重用,遭到冷落。”凯恩也注意到,美国能源公司安然公司在破产前也有这样的情况。显然,成功的组织不能只有争胜好胜的员工,也需要谨慎的个人来平衡,他们能保障企业20年甚至50年后依旧存在。这些人通常属于内向阵营。

安静的力量

因为外向者在社交和事业上可见的优势,有些内向的人试图仿效外向者的行为举止,就不让人意外了。在这样的社会制约下,许多人认为为了成功他们必须喜欢交际、在团队中工作、迅速决策,并且必须乐于成为关注焦点。然而纵观一些创造者,从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到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凯恩强调,如果这些创作者被迫成为与他们本质不统一的人,许多我们珍视的科学和艺术成就都不会出现了。政治上也一样。凯恩评论道:“虽然内向被当作缺点,但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阿尔·戈尔(Al Gore)、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甘地(Gandhi)及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等人物反而是因为内向,才取得了成功。”在这个善于社交等同于快乐、大胆甚至伟大的世界里,“安静的力量”更少获得颂扬。这是民权运动者罗莎·帕克斯自传的书名,凯恩标举她为强大内向者的原型。在她挺身而出、反抗种族歧视成名后,许多人疑惑为什么如此谦逊的人会这么勇敢。但是对凯恩来说,这一点都不难理解。凯恩曾经是华尔街的律师,而身为内向者,她非常害怕谈判。不过她不采取一般的对抗途径,一直问问题,从来不提高音量,也不寻求共同点。有一次谈妥协议之后,第二天对方打电话给她,不是要她重回谈判桌,而是给她工作,说他们从来没见过有人能这么和善又这么强悍。甘地年轻时曾担任律师,那时他非常害羞,而且终其一生他都不善于即兴演讲。然而他的“非暴力原则”成为“软实力”的典范。跟罗莎·帕克斯一样,甘地也向世人展现出,安静不一定意味着软弱。“信念就是信念……无论用多高的分贝来表达。”凯恩说。

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内向的人

没有研究显示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在智力上有任何差别,只不过他们的表现不一样。外向的人在小学阶段成绩往往比较好,然而在中学阶段容易被内向的人赶超。在大学,内向的人比起单纯的脑力是更好的成功预测指标。针对141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对于各个学科,内向的人就是懂得比较多。他们在沃森-格拉泽批判性思维评价(Watson-Glaser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test)上的表现也比外向的人优异得多。凯恩表示:“企业在雇用和决定员工晋升与否时广泛使用这套批判思维能力评估测验。”

外向者和内向者工作风格也不一样。外向的人喜欢直接去解决问题,快速工作,然而遇到挫折时容易放弃。内向的人则会思考得比较久、比较深,锲而不舍,直到想出解决办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并不是我有多聪明,而是我抓着问题不放的时间比较久。”外向的人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内向的人更喜欢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发展策略,并且试图看见大局。凯恩说,如果交给外向和内向的人相同任务,外向的人会问这是怎么回事,而内向的人问的是“如果……会怎样”。

新的群体思维

对于心理特质研究有诸多贡献的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表示,内向的人偏爱单独工作,因为这样能“让心智专注于手上的任务,避免能量分散、消耗于跟工作无关的社交和性爱上”。成功而内向的人确实拥有社交技巧,但是他们清楚在独自一人和安静的状态下,工作成效最好。

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在《要达到专家级的表现,刻意练习有多重要》(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1993年刊登于《心理评论》)一文中,阐释了最棒的小提琴家会花最多的时间来“独自练习”。冠军级的国际象棋棋手也是如此,“独自认真学习”是预测成功最好的指标。在《创造力》(1996)中,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指出,喜欢呼朋引伴的青少年往往很少独处,因此失于培养自己的才能,“练习乐器或研究数学需要处于孤独,那正是他们害怕的。”

如果孤独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你会以为学校和工作场所允许更多的孤独,然而正如凯恩描述的,“新的群体思维”却假定成功来自群体互动和脑力激荡,把团队合作的地位抬举到最高。马文·邓尼特(Marvin Dunnette)1963年在针对3M公司管理阶层的研究证明,广告业高管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Osborn)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团体脑力激荡法”根本就不管用。邓尼特发现,最多和最棒的构想来自独立工作的主管和科学研究人员,而且之后40年的研究显示,团体人数越多,越产生不了好的构想。

公司和学校需要融合的环境,让里面的人既可以有面对面的互动,也可以安安静静地独自工作。皮克斯动画和微软让员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工作环境,设置了组合式办公空间,员工可以自己安排要不要有隔间。苹果的共同创立者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眷恋地回想起在惠普工作的那段日子: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两点,甜甜圈和咖啡就会被送进来,人们可以低调和轻松地交流,如果愿意,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工作。这样的互动不是强迫性的,正适合沃兹尼亚克这种内向的人。如果有人待在自己的办公室,也不会有人介意。最近的研究显示,没有隔间的办公室会降低生产力,甚至会损害人们的记忆力。凯恩表示,在这种敞开的环境中人们变得“不舒服、有敌意、没有动力,而且没有安全感”。他们更容易感冒、血压高、和同事吵架。简单来说,过度刺激的环境大大不利于生产力。

总评

在心理学界有场持续进行的辩论,争执“内向”和“外向”的真正定义,凯恩指出她的书不过是呈现了这方面的研究。让事情复杂化的是,针对基本的内向与外向区分,心理学家早已提供了改进方案或备案,包括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的“高反应”概念和伊莱成·阿伦(Elaine Aaron)的“高敏感”分类,这两种说法都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内向这种特质。

不难看出为什么《安静》会成为畅销书,它让许多人或许是生平第一次觉得,他们可以保持本色。凯恩让内向的人能够比较心安理得地拒绝一场宴会;主张自己有权利在家安静地工作或是拥有个人办公室,不必忍受开放环境的嘈杂;希望工作是分析和制定策略,而不是去建立人脉。凯恩并非渴望拥有一个纯属于安静而敏感之人的世界(虽然她嫁给了一个外向的人),只是希望世人能认可内外向应该平衡。

凯恩提出了“自由特质理论”做进一步探讨,这套理论是:尽管有固定的人格特质,例如内向,我们仍可以跳脱出自己的性格,去做那些帮助我们达成志向的事,或者为了爱去做一些事,例如活跃于学校的家长会或在工作中演讲和主持研讨会。她形容这本书出版后的第二年是她“危险生活的一年”,因为她必须到处公开演讲。尽管她容易紧张,2012年她还是录了一次TED演讲,观看者众多,至今仍是这个平台最受欢迎的演讲之一。事实上,最好将外向和内向看作是连续光谱的不同落点。凯恩引用荣格的话来表达:“没有纯粹外向或纯粹内向这回事,这样的人会住进疯人院。”

苏珊·凯恩

凯恩生于1968年,是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的毕业生。她的工作生涯始于在华尔街当律师,代表通用电器和摩根大通之类的公司。她创立了自己的谈判顾问公司,在这个领域耕耘数年。之后她开始写作,她也与人合笔,为孩童和青少年撰写了《安静的力量,从小就看得见》( Quiet Power: The Secret Strengths of Introverts 2016)。她是安静革命公司联合创始人,这家顾问公司提供关于工作与培训的咨询服务。凯恩与家人住在纽约城外。 FwVkhmth3CD7EPoQ6XUt9DMZyTQwoAida3jyCHcLqIdxJc+Lba64hG6IDD5Z5P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