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呼唤爱意
——在第一届博鳌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身为一个写作者,总希望我们所在的世界能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适宜人居住。也因此,在观察社会生活时,既会看到正面的进步,也会特别注意去发现存在的负面问题,并会为这些负面问题的存在而焦虑。眼下的中国社会,进步的方面很多,但毋庸讳言,存在的负面问题也不少。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不过就我来看,一部分人心中的爱意不足也是一个原因。

爱意是人性中的正面内容。它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本能的部分。比如,对自己身体的爱意;对异性的爱意;对子女的爱意。这是天生的,是人之本能。其二,是从人性深处唤醒的非本能的部分。在人性的躯体上,有一些柔软的部位,这些部位经过文明的熏陶和社会有意识的呼唤,是可以生出爱意的,比如,对弱者的怜悯可以转变生成为爱意;对遭受灾难者的同情可以转变生成为爱意;对动物的喜欢可以转变生成为爱意等等。

我说的爱意不足,指的是非本能的部分。

正是因为一些人心中的爱意不足,在社会上才出现了人与人冷漠相对的情景。才发生了汽车把孩子轧伤之后,司机飞快逃逸的事件,而且看见的人怕惹麻烦不上前施救,最后导致另一辆车再碾轧而过。

正是因为一些人心中的爱意不足,社会上才有人把过期的馒头粉碎后再加点面粉做成新馒头卖,才有熟肉店把变了质的熟肉刷上鲜亮的颜色再接着卖,才有超市把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换个标签继续卖,才有人把三聚氰胺加在奶粉里。

正是因为一些人心中的爱意不足,社会上才有人会为了赚钱不惜去毁坏人们每天都要喝的水和每天都要呼吸的空气,不惜去污染播种粮食的土地,根本不管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正是因为一些人心中的爱意不足,他们才生出各种巧妙的办法,用电话、短信和微信去欺骗一些信息知识缺乏的老人,把他们辛辛苦苦工作赚来的一点钱骗走。

正是因为一些人心中的爱意不足,他们才会在农民工辛苦工作几个月或一年之后,以各种理由拖欠他们的工钱,根本不去想农民工的妻儿父母也等着钱用,致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自残来进行抗议和催要工钱。

正是因为一些人心中的爱意不足,他们才会去大量贪占原本属于所有社会成员的金钱,眼看着很多普通人在艰难度日,而他们却在自己的家里藏上上亿的纸钞和成捆的金条不用。

爱意不足的例子比比皆是。

怎么办?

从国家管理层面看,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对轧人逃逸和卖有毒食品的人,进行法律惩处;对污染环境的人,进行高额罚款;大力宣传做慈善事业人物的事迹,对心有爱意的人进行表彰等等。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面对这种现象也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作家的所谓作为,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呼唤人们心中的非本能爱意。

从人类的成长史上看,人类的非本能的爱意,是可以呼唤出来的。

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人们对老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其实是爱意不多的。考古学发现,在有些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老年人的头骨上有被石器敲打的痕迹,这表明当食物不足或老年人的疾病拖累了年轻人的时候,老年人可能被打死。在我们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里,也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在很久很久的过去,老人们活到一定的岁数,就要穿好衣服,随时准备被自己的孩子背到山里或树林里饿死。也是因此,最早接受文明熏陶的贤明之人,一直把敬老和孝亲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并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来呼唤人们爱护老人和自己的父母。在这个漫长的呼唤过程中,作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孟郊写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断被人们传唱。比如《增广贤文》里写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名句,被广泛传播。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呼唤下,人们心中对老人和自己父母的爱意才得以萌生和积聚。

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人们对战争中的俘虏是不存任何爱意的。那时,对于俘虏,唯一的措施就是杀死,用石器砸死,推到水里淹死等等。还是最早接受文明熏陶的人们开始呼唤:要爱惜生命,战俘也是人,可以让他们替我们干活等等。经过漫长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呼吁和呼唤,人们心里对战俘的爱意才被唤起,才逐渐开始把战俘当人看待,给他们以关爱,给他们吃的、喝的、穿的,让他们睡觉。然后又渐渐发展到今天的作战双方交换俘虏,让他们回家重返正常生活。

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人们对任何动物都是不存爱意的。见了动物,唯一想到的就是把它杀死,来供自己果腹;对于不能吃和不好吃的动物,也是打死后扔掉。仍是那些最早接受文明熏陶的人们开始呼唤:不能以一切动物为敌,人要活,动物也应该活,应该与那些无害的动物正常相处。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呼唤下,人们才开始把一些动物当作朋友,学会了与它们和睦相处,而且驯化其中一些为自己服务,对其中很多动物,比如狗和牛,还生出了爱意。

鉴于此,我们应该对呼唤出人性中的非本能爱意充满信心。

当然,这种呼唤需要有各种形式,法律的、宗教的、政治的都应该有,作家用文学作品进行呼唤只是众多形式中的一种。

用文学来呼唤人的非本能爱意,我们首先要明白的就是,这种呼唤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不可能立竿见影。一部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心灵发生影响,是无声的、不可视的、无法计量的,这也是文学无用论和文学灭亡论反复出现的原因。文学对非本能爱意的呼唤更是这样,不能企望它立刻产生效果,很快看到成绩。

我们也应该明白,文学对爱意的呼唤需要反复进行,需要一部又一部作品去频繁触动人性中那些柔软的部位,这样才有可能唤起那种非本能的爱意。只靠某一个好作家,只靠某一部好作品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这好比一座大房子,只靠拢一堆火是很难让房子里的温度升高的。

我们还要明白,文学对非本能爱意的呼唤能否成功,归根结底在于作家的作品能否感动读者。我们知道,有的作品是让人沉思的,有些作品是让人欢笑的,而呼唤爱意的作品则必须能让读者眼含热泪。因为只有感动了才能引起人性深处柔软部分的共振。在今天,一部作品要想感动读者并不容易,很多人很难再轻易相信什么,他们对作品中呈现的生活会反复进行质疑,直到他们真正认可了才能走进去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流泪。

在对人性中本能爱意的歌颂和赞美方面,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已出现过很多优秀作品,那是人类的艺术瑰宝,我们应该好好保存。我相信,经过中国当代文学家的努力,在对人性非本能爱意的呼唤方面,也一定会出现精品力作,从而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也有助于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爱意,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理解和渴望获得的东西,这方面的东西写好了,一定会进入世界文学宝库被保存。 khoHMumuuFLMthVyiwBR8iVanafyE09SvKsH5u+VHqwzo3HyAK0lpKDeQuXT0k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