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

这部被清代学者谭献称为“文苑之学,寡二少双”的著作,大约成书于南齐中兴元年到二年间(501—502)。作者刘勰(约465—约522),历跨宋齐梁三代。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但南朝宋时此处已沦陷,在京口(今镇江)建南东莞郡,所以刘勰家自祖父以来“世居京口”。祖父和父亲都做过朝廷的官员,但地位不高,刘勰出身于素族而非世族。《梁书·刘勰传》说:“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二十多岁始,跟随佛学大师僧祐,前后有十多年,整理佛教典籍,于佛学有精深造诣。今存其《灭惑论》等,可见其佛学修养,这一学术背景显然对《文心雕龙》的写作产生影响。范文澜说:“彦和精湛佛理,《文心》之作,科条分明,往古所无。自《书记》篇以上,即所谓界品也,自《神思》篇以下,即所谓问论也。”不仅如此,《文心雕龙》在思想上也有受佛学影响的明显痕迹。他做过东宫通事舍人之类的官,故世称“刘舍人”。昭明太子萧统好文学,非常欣赏其才华。

这部巨著共有五十篇,按照此书后序《序志篇》的说明,这五十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明纲领”,下篇是“显毛目”。上篇二十五篇,下篇二十四篇,另有后序《序志》一篇。这样的结构,刘勰说是模仿《周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又九”的形式而成。上篇的二十五篇由“文之枢纽”和“论文叙笔”两部分组成,“文之枢纽”部分是总论,主要谈思想基础,有《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贯穿了以儒家思想为立论之基的思想观点。这里的《辨骚》篇,虽是论述一种文体,但由于文学领域中的《诗》《骚》并重的现象以及楚辞中深涵的新变思想,刘勰巧妙地以其为过渡篇章,既作为枢纽显其位置,又不失和文体论的粘连。“论文叙笔”部分主要是文体论,作者几乎囊括了有史以来所有文体,对每种文体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写作思路,一一加以论述。这部分又可析为二,一是“论文”,主要是有韵文;一是叙笔,乃是无韵文。在下篇的二十四篇中,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开始到第四十四篇《总术》以及第四十六篇《物色》(此篇当在《附会》之下,《总术》之上,为错检),共二十篇,是创作论部分,其重要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此部分。此部分以《神思》为统领,以《总术》作结,探讨了“体性”“风骨”“情采”“定势”“比兴”“养气”“声律”“隐秀”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最后的四篇分别是《时序》《才略》《知音》《程器》,主要谈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发展问题。这样秩然有序的结构,确能称得上“体大而思精”(清章学诚语),为中国文论史、中国美学史上所仅见。

这里选解了《神思》《风骨》《隐秀》《物色》四篇。据清黄叔琳校定之《文心雕龙》本,并参考了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和《校注拾遗》、王利器《文心雕龙新证》、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等的校勘成果。 5RcGdaRx5VCYYxiV5U+rx2B9HMcz+HPqurbzKKPMkTaTwackRpfT6E/qquYqlX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