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说

《文赋》在讨论文学创作构思过程时,涉及审美体验的思想,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关于审美心胸的培植。《文赋》开篇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云云,谈到文章之作源于作者的心灵,所列诸方面,除了钻研经典、涵养德操、继承先人骏烈之外,又谈到审美心胸的培养。只有懂得美的心灵才能真正感受美。一个良好的审美心灵,应该是脆弱的、敏感的,大自然中一丝颤动都能打破心灵的原有平衡,使其显示出某种趋势来,滉然文思泉涌,发而为文,必成妙绪。所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时间的流淌引起心灵惊悸,万物的荣瘁勾起意绪飞腾,诗人的心灵就是如此敏感,连一声虫鸣、一片落叶,都能打破心灵的安宁。海德格尔说:“诗人就是听到事物之本然的人。”诗人之心有别于常人之心,原在于他能披开生活的烦琐表相,在诗意的境界中,感受存在的意义。诗人感物而思时变,通过时间的感觉走向生命的醒觉,在最平常的事件中发现令人惊异莫名的不平常内容。陆机的诗文中,对此有丰富的论述,如《感时赋》说:“望八极以曭漭,普宇宙而寥廓。伊天时之方惨,曷万物之能欢。鱼微微以求偶,兽岳岳而相攒。猿长啸于林杪,鸟高鸣于云端。矧余情之含瘁,恒睹物而增酸。历四时以迭感,悲此岁之已寒。抚伤怀以呜咽,望永路而泛澜。”《大暮赋》说:“步寒林以凄恻,玩春翘而有思。触万类以生悲,叹同节而异时。”

其二,关于审美体验的发端。《文赋》云:“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李善注:“收视反听,言不视听也。”其意和庄子所说的“听之以气”“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理论颇相近。“收视反听”包含丰富的思想。首先,其中含有审美注意的思想,在审美过程中心灵保持宁定的注意状态,即如庄子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次,要保持心灵的自由状态,陆机的“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并不意味上天入地地搜求,而是“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在“安流”中“潜浸”。复次,不思不想,静以致之,陆机甚至要关闭外在的感觉器,避免感官所招来的纷扰世象的干扰,因为审美体悟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活动,苦思与审美体验活动的正常展开是相违背的。这和中国美学中的“涤除玄鉴”说、“虚静”说、“物化”说都有一定的联系。

陆机的“收视反听”说对后代艺术论产生一定影响。虞世南《笔髓论》:“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谢榛说:“陆士衡《文赋》曰:‘其始也,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此但写冥搜之状尔。”(《四溟诗话》)“冥搜”对陆机“收视反听”说的概括颇准确。“冥搜”也即所谓神游、“安流”,在无知无欲的心灵中神游八荒之表、抗心千秋之间,无所滞碍,无所限隔。有的论者认为,收视反听,就是独见独听。如皇甫汸曰:“或谓诗不应苦思,苦思则丧其天真,殆不然。方其收视反听,研精殚思,寸心几呕,修髯尽枯,深湛守默,鬼神将通之。”

其三,对审美妙悟的初步思考。陆机云:“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意泉流于唇齿。纷威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文心雕龙·神思》的结末也提到类似的问题:“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这其实是唐宋以来审美妙悟说的先声。中国美学中的妙悟学说可以追溯到老子、庄子,而东汉以来,佛学的妙悟思想和道家的体验理论结合,对我国艺术思维的探讨产生很大影响。作为一个艺术理论概念,妙悟在唐代的画学思想中即为人们普遍使用。由于禅宗提倡直指本心的妙悟体验方式,而中唐以后诗禅互渗的情况日益隆盛,更加强了妙悟学说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影响。到了南宋严羽,妙悟成了他的诗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陆、刘二人并没有谈及妙悟的概念,但其讨论的思想却是妙悟理论的核心义涵。

参考资料

六臣注:《文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杨明:《陆机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郭绍虞:《关于〈文赋〉的评价》,《文学评论》,1963年第4期。

张怀瑾:《〈文赋〉译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徐复观:《陆机〈文赋〉疏释初稿》,台北:《中外文学》(台北),1980年。 8YIj1twokEbtyUIy7s/M3X0gMMUdrUdl2woPeIRc4NcPdHgB8wsPMDLxIKB8Ir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