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 “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若有嘉讯 ,今请闻其说。”

主人应之曰:“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于名实 。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 ,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 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 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故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极,故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 斯其大较也。然‘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之实,歌舞非悲哀之主也。何以明之?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

“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 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

“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夫人以贤愚为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而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而谓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且季子在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 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 ,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然后叹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LKPlQ1qJTJ+woAZ/3aLU+nzJGB8EQbgmdL5r5ZNiCqR6uUl9/YT5FSVp422HZi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