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羲之和王献之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乃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至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此见世传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中,明非右军所作,后人依托为之者。中多谬误,汉石经非三体书,即其显明的一例。且羲之足迹,曾否北至许下洛中,亦是问题,但是师事卫茂漪,以及得见曹、蔡、钟、张遗迹,即索靖等书,亦必搜集临写,这是可信的事实。至于改变本师一事,那是精勤学书的好学生。对于启蒙先生,很自然也是必然地演进经过,无足怪者。《阁帖》中有《卫稽首和南帖》,前人认为是唐人临写本,此说可信。我们今日虽不能确知卫书的真实形貌,然就帖中所说的“随世所学,规摹钟繇”两句话推想,她必然写的是当时一般好尚的字体。右军自然不能以此为满足。右军不但转益多师,更想变古,自成一家,王僧虔曾这样说过:“王平南廙是右军叔,自过江东,书为右军法。”又云:“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书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这是右军主张变古之明证。所以韩退之有“羲之俗书趁姿媚”的说法。这是纪实。梁代虞龢说得好:“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有古今。”此论甚为的当。由此可见,羲之的成功,是由于潜心师古,得到了古人真正书法,运用这些法则,来创造自己的新体,就是笃守其不可变的——笔法,尽量变其可变的——形体。

首先须取陆机《平复帖》来看,仔细玩味,这是西晋仅存的书家名迹。自然还有许多晋人写经卷和典籍残本存世,那都是属于经生体的一类,故不拟引作例证。《平复帖》是章草,十分古质,王僧虔说过:“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他特别指出陆书是吴士书,那就是说明了江东当时流行的笔姿,是像他那样。但是应该意识到,当时一般人是章草与行书并用的,能章草的,必然能行书,再来取现存的东晋法帖,三希之一——王珣《伯远帖》比照一下,笔姿直质,与陆书非常接近,若使陆写行书,王写章草,两人笔姿,必不甚相远。这就是江东当时时尚的书法,不过陆机、王珣比一般人写得格外精一点罢了。你试看看《汉晋书影》中印行北凉李柏简札,也是用类似这样的直质笔姿,所以到元代冯子振、杨铁崖、李孝光、虞集、饶节他们号称晋人书,也不过是取法了那种直质笔姿,元时人用硬毫来造成晋时人通行的字体,如是而已。其结果是与元朝时代无关的。据此,可以来说明一下羲、献父子书法,高出于与他们同时的一般人的理由。

陶弘景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著。”明白了这些事实,就可以明白庾翼起初每不服逸少的缘故。庾翼简札,《阁帖》中亦有存者,几经摹刻,未免失真。推测言之,不过是王珣辈流,不能同羲、献父子后来名迹如《兰亭禊帖》《中秋帖》等相提并论。因为庾、王诸人,虽擅书名,但终身为时尚所局限,没有能跳出那个范围。而羲、献父子则“肇变古质”,实成新体,既不泥于古,又不囿于今,因此,当时人都不能及他,遂使庾翼始而不服,终则大服。其中消息,不难于上述诸名迹中探得;但须熟观审思,方能有悟入处。

晋 王献之《中秋帖》 tAyEP3eFnV1i/U7agOTGgPHD1MQhOY3ku2NO5OgMdBKA1OVf/3r3xFNa08jB6d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