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倾听自己:倾听的境界

倾听很容易,但并不简单。

为什么说容易,因为倾听的时候你不用说话,只需要安静地听着别人说话似乎就可以了。那为什么又并不简单呢?因为我们的内心仿佛住着一条多动的鲤鱼,当别人的语言通过声波传播抵达我们的耳膜,耳膜震动产生的神经信息将其传递至大脑,大脑进行解码后,你的脑海里就仿佛一潭平静的水面中突然扔进了一颗颗石子,泛起阵阵涟漪。这些涟漪会促使这条鲤鱼乱窜,让你产生说话的念头。现实生活里有些人在别人说话时,总是忍不住打断别人、抢着发言就是这个原因。

抢着发言的三个坏处

抢着发言有什么坏处吗?当然有,而且坏处还不止一个。

第一,抢着发言属于应激反应,往往考虑不周,容易闹出笑话。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会议上越是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人,往往发言越晚,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当一个话题被抛出来之后,人脑的局限性会导致我们在最初产生的想法并不成熟。此时如果脱口而出考虑并不充分的结论,很可能马上就会被其他人举个反例,“一句话噎住”。

比如古希腊的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中曾经记载,柏拉图在与别人对话时就曾犯过“抢着发言”的错误。有人问柏拉图,如何定义“人”,柏拉图随口说“无羽毛的二足动物,就是人”。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就拿着一只拔完羽毛的鸡来嘲弄他,说:“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人’。”

所以,当面对全新的问题时,只有思考足够深入,我们才能考虑得更周到,挖掘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得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

第二,抢着发言往往关闭了别人信息输出的渠道,让自己陷入信息不足的境地,继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由于听和说都是单通道媒介,所以往往滔滔不绝说话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听,这就会导致你说的内容很可能由于信息输入不足而出现判断偏差,这也是很多职场信息传递不畅的根源之一。因为人的大脑是十分懒惰的,大脑会天然倾向于把自己目前掌握的信息结合过往经验做出一个简单的预判,接着就用该预判来下结论,并指导下一步行动。很多性格相对外向、喜爱说话的人尤其如此,当这些人走上管理岗位后,就很可能在一个不良结果出现后去质问自己的下属,为什么不早些告诉自己这些信息,甚至表示为什么下属没能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那下属则很可能一脸无辜地说:“我当时多次想要和您说,但每次都被您打断了。”

第三,抢着发言会打断别人,容易招致他人讨厌自己,从而关闭与他人的沟通渠道。

你有说话被人打断的经历吗?被打断后会不会觉得心里有那么一点不舒服呢?如果总是打断你说话的是同一个人,尤其当这个人还不是你的上司,对方在你心里的地位是否会下降,被你贴上一个“不懂礼貌”的标签呢?

更何况,有时候别人来找我们说话倾诉,不仅是为了寻找关怀,更是为了把苦水倒出来找个人来分担。如果抢着发言打断别人,给别人一些“中肯可行的建议”,那就真的犯了“钢铁直男症”,容易被贴上一个“低情商”的标签了。

所以,既然我们升维是为了实现降维沟通的修炼,我们就需要先放下“抢着发言”的习惯,去设法忍住想说话的冲动,修炼“倾听”这个维度。

怎样才能有效倾听

任何修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倾听修炼尤其如此。为了能切实做到有效倾听,首先你需要去倾听你自己的内心,并且时刻关注自己“抢着说话”的念头。

我们把倾听内心分成五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习惯抢着说话,从来都没意识到自己没有倾听。

第二重境界:抢着说话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未做到倾听。

第三重境界:抢着说话时,就提醒自己不该如此,但依旧忍不住。

第四重境界:抢着说话前,提醒自己不该如此,并且经常能成功做到。

第五重境界:没有了抢着说话的欲望。

已经读完“抢着发言的三个坏处”的你,至少已经告别了第一重境界,来到了第二重境界。

不过,倘若你已经处在第二重境界,接下来要如何有针对性地修炼,去设法进入第三重境界呢?我自己践行下来,一个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是下载一些在线记录类App,每次在事后意识到自己未能做到有效倾听后,把当天的错误记下来,并且时不时地去翻阅,然后尽可能去统计每天发生该类情况的频次。用回家做作业的态度来审视,这能让你从无意识进入有意识状态,从而逐步走进第三重境界。这个步骤并不难,只要你真正地做了,一般一个月左右就能达成。

当你抵达第三重境界,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超过了身边80%的人——你有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审视自我的觉察,这份觉察就好比你在电脑上将要执行某个命令时,页面突然跳出了一个对话框,询问你现在对于抢着说话这项行动要选择点击“是”还是点击“否”。

从第三重境界跨入第四重境界则有一定的门槛,需要技术来辅助。毕业于耶鲁大学心理系的Mentat Wiki网站创始人罗恩·黑尔-埃文斯在其著作《思维黑客:让大脑重装升级的75个超频用脑法》中就提供了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我们借鉴。罗恩将一根橡皮筋戴在自己的手腕上,一旦发现自己在说话时犯了一个错误,就用皮筋狠狠地弹自己一下,每次实施后,他就能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沟通有失妥当,继而在一段时间里有更强的能力克制自己的失当行为。

事实上,罗恩的这个方法在行为心理学中存在理论依据。在同样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普利策奖获得者查尔斯·都希格所著的《习惯的力量》中讲述了一个有关“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的习惯回路。

picture

暗示,通常是一种提示。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发现”出现了红色的数字。

惯常行为,是指在暗示提示了你后,你不由自主将要进行的一项行动。比如你去点击“发现”,查看到底谁给你点了赞或者谁给你发的朋友圈信息进行了评论。

奖赏,是行动后获得的大脑奖励。比如你点开朋友圈后,看到了许多好友给你点赞,让你获得了内心满足感。

习惯回路是可以被打破的,只要这个回路中的奖赏消失了,甚至变成了负奖赏,惯常行为就能得到显著遏制。比如,如果手机发生故障,你点开朋友圈后,什么反馈都看不到了,那就算朋友圈“发现”的红色数字增加到了“99+”,你在多次尝试查看失败后,接下来就不太会再去点击查看了。

那为什么打断别人,抢着说话会变成很多人的习惯呢?因为这类人在抢着说话时可以通过“说话输出”来获得大脑分泌的多巴胺,而且打断别人虽然不礼貌,却能给人一种拥有权力的感觉,在大脑获得多巴胺分泌和权力感的双重奖励下,一条“惯常打断别人抢着说话”的习惯回路就形成了。

所以,要打破这类习惯回路可以从“奖赏”入手。在抢着说话行为发生后的反省是精神上的负激励,而通过使用套在手腕上的橡皮筋狠狠地弹自己,则是一种肉体上的负激励。如果你通过以上的方法,在每次发生类似情况后“惩罚”自己,双重负激励就能显著对冲大脑多巴胺分泌与权力感的大脑正激励,如此,你就有更大的可能从第三重境界跨入第四重境界了。

你可能会问,那如果我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的确产生了新的灵感或念头,倘若不及时打断别人来输出,我会忘记这些灵感,怎么办?一个我亲测有效的方法是拿出手机,打开笔记软件记录下来。这样一来,等对方讲话告一段落后,你就能根据你记录的笔记去回忆和分享你的观点了。值得提醒的是,当你拿出手机做记录时,请确保对方知道你是在做记录的,如果让对方认为你在分心,就可能会让有效倾听的效果大打折扣。

至于第五重境界,则是跨入第四重境界后的升级版,是你养成一种新习惯后的体现。就像我以前每天早上8点都很难起床,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5点起床写作,也不存在任何痛苦感了。而当你进行倾听内心的修炼一段时间后,你也可以稳稳地实现倾听自律,并让这种自律给你自由。 ZfNcJeaW0JHV9AaxmLDRZi5ZrEaEyw+br78g+qPED2N5sVAPG4RNeB0eDxXoQW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