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禁止私学后秦朝人如何读书识字?

如果把政府举办的教育机构叫“官学”,其他私人力量举办的叫“私学”的话,那么私学的历史应该比官学还要早。可以说,随着人们将渔、猎、农、牧等生产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并传授给其他人的现象出现后,私学就已经出现了。而官学是从有国家出现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从夏朝时期开始,由于官学被贵族所把持,所以官学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比私学要大得多。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各地官学也逐渐荒废,而此时,孔子奉行“有教无类”思想,大举兴办私学,其他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家学说,也开始兴办私学,“百家争鸣”出现的同时,也是私学大兴的时代。即使此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私学也未曾中断,反而是官学因为诸侯国各自为政,注意力都不在民众教化上,直到秦国统一天下后,私学仍然兴盛。

但是,这一切在秦朝统治八年后发生了变化。博士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出声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提议恢复周朝分封制。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他还认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因此他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同时为禁锢民众思想,下令禁止私学。

实际上,自从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以后,秦国就逐渐形成了尚武、实用至上的风气,为了抵御儒家、名家、纵横家等各家学派对秦国普通百姓思想的侵蚀,秦国对儒家、纵横家等诸家学说进行打击,而将法家学说树立为指导思想,用商鞅的话说就是“壹教”(统一教化),它和“壹赏”“壹刑”并列为商鞅变法后的基本国策。

而在此次“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后,秦朝在李斯的具体操作下,实行了“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具体来说,就是禁止个人兴办教育,国家举办的官学以律法为基础教材,以吏充任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实行律法、教师、官吏一体的“吏师”制度。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呢?

具体来说,就是不设立专门的学校、私塾等教育机构,而是把符合受教育条件的子弟全都放到各地政府中,直接跟随政府中的“吏”这一等级的官员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吏”承担了教师的角色。

而学校,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样子,而是直接设立在各郡、县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室”里,而“学室”一般就设在各地的官府里面或者附近。也就是说,秦朝的学校直接就设立在政府机关内。

那么,学生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哪些人能入学室当学生呢?学室的学生身份,跟秦朝当时的整个等级制度是一致的,学室主要是为了培养政府各级机关的文书、书记、档案员等下层办事人员“吏”,所以其生源也主要是当时“吏”这一社会阶层的子弟。而这些“学生”可免除兵役和徭役,这一待遇可以称得上是“优厚”,因为秦朝的兵役与徭役都是非常沉重的。

那么,在学室里,这些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呢?

“学室”的教育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识字,其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书写姓名,认识名物。说到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他们所用的识字教材。这些学生所用的识字教材有三部分,由丞相李斯所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所作《爰历篇》和太史胡毋敬所作《博学篇》组成,共20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的产物。这三篇文章囊括了当时大部分常用字,是一本类似于现在“新华字典”的字书。后人把这三篇合在一起,称为“秦三仓”,以与汉朝扬雄、班固、贾鲂等人所作的“汉三仓”区分开来。能够识字以后,就开始学习主要课程了。学室的教育内容第三部分就是学习律法。因为秦朝以法治天下,所以明习法令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当然,除了这些“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当时的南郡郡守就在郡内下发过《语书》《为吏之道》等教材,里面列出了秦朝官吏应当具有的道德素养。

按照规定,学生一般要在学室中学习四年。那么是不是说在学室中混上四年就都能分配一个好工作呢?非也。在分配之前,你要真正达到出师的标准才能“安排工作”。那么按照什么标准来考核呢?很简单,就看你学会了多少字。那么学会多少字才可以呢?《说文解字》的记载:“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另一则来自汉朝《二年律令》的《史律》:“试史学童以十五篇,能讽书五千字上,乃得为史。”可见,要想拿到学业合格证也是不容易的。那么那些没有完成学业的学生会有什么结果呢?当时《秦律杂抄》同时规定,学习驾车如果学了四年还没学会,教官要被罚款,学徒也要被除名,还要抵偿服四年的徭役。这是“武将”学生的处罚措施,可以推断,学室中的学生这一类“文官”,如果不能完成学业,肯定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RGFVTlDCF++we91bWq0qvpQm1BHKPvPsJ13qsivXFUMEcHh8PzcbhzIng/vV4G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