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跨越人生80岁的关卡

为了跨越人生80岁关卡,有必要对这些现实心知肚明

男性9年,女性12年,您知道这组数字是什么意思吗?

实际上,这组数字是指老年人因疾病卧床不起,或在他人的护理下生活的平均时间。当然,我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卧床不起。 无论是谁,都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过自由、独立的生活。

但是,这些愿望是不可能全部实现的。这就是被称为“世界最长寿”的日本人正在面临的现实。

下面,还有一些日本人通过调查得出的数字。可能有些人知道,也可能有人不想知道。

但是,为了跨越即将到来的人生80岁关卡,我还是希望大家先了解这些数字。

【健康寿命】

我们把身心独立、身体健康的年龄称为“健康寿命”。“健康寿命”的年龄:男性为72.68岁,女性为75.38岁(2019年的调查结果)。

健康男性的平均年龄为72岁,健康女性的平均年龄为75岁,超过这两个健康年龄数字,就表示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而生活。说得更简单一点,人一旦过了这个平均年龄,即使没有达到因生病而卧床不起的程度,也开始无法独立处理身边的事务。

当然,这只是统计数字,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事实上,现在正在读这本书的人,可能迈过了这个年龄,但仍然很健康。您可以自信地说:“我已经超过了平均健康寿命。”

【平均寿命】

“平均寿命”是指平均活到多大年纪。日本男性为81.64岁,女性为87.74岁(2020年的调查结果)。

坦率地说,也就是活到多大岁数就会死亡的意思。

今后,人们的平均寿命将进一步延长,甚至会接近100岁。但是,无论延长多少年,如果“健康寿命”不能延长,那也就只是延长了被人照顾、躺在床上虚度光阴的时间。这个时间,根据当下情况,男性平均为9年,女性平均为12年。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这样也想长寿”,但我想,有可能的话,大家还是希望健健康康地生活吧。我也是如此,所以撰写了本书。

【死亡数】

“死亡数”是对不同年龄的死亡人数进行调查的结果。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男性为85岁,女性为90岁(2005年的调查结果)。

当然,也有很多人的寿命超过了这一数字。据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85岁以上的男性有208万人,90岁以上的女性有192万人。

看了这些统计数据,您有什么想法呢?

80多岁的人和70多岁的人完全不同。即使现在很好,今后会怎么样真不知道。

您感到遗憾了吗?或者,是否激发了您的斗志呢?

我列举上述这些具体的数字,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因此而消沉,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心满意足地度过今后的人生时光。

幸福的晚年和遗憾的晚年,您选哪一个?

现在已经进入了“百年人生”的时代。据说日本现在超过100岁的人有8.6万人。在大家的周围,也有非常健康的90多岁、100多岁的人。

当然,“百年人生”并不是指每一个人都能迎来90岁、100岁。而且,即使迎来90岁、100岁,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健康幸福。也有可能是在床上接受照顾,被家人虐待,或者因为痴呆症而不知道自己是谁。

未来谁也不知道。说得极端一点,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我是一个年满61岁的医生。作为老年人精神科主治医生,我做了大约35年的临床治疗工作,诊治过的患者超过6000人。如果加上护理、演讲等医院以外开展的诊治,人数估计超过了1万人。我很自豪自己是一位老年医学专家。

当然,每个人的年龄和体形都不一样,性格和想法不尽相同,生活环境和家庭结构也千差万别。工作不同,所患之病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走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家都是完全不同的人。

但是,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所有人终将死去。虽然死法和寿命各不相同,但死亡无法避免。

不过,通往死亡的道路有两条。

一条是幸福之路。这是一条可以在临终之际欣慰地说“这一生过得十美好,谢谢”,心满意足地死去的路。

另一条是遗憾之路。临终之际会遗憾:“唉,那个时候我应该……”“为什么我会这样……”

到底要选择哪条路,这不用问了吧。

接受我之衰老,珍惜我之所能

人生从80岁开始,和70多岁完全不同。

昨天还能做到的事情,今天却做不到,这样的情况会多次遇到。

身体的不适逐渐变多,容易患上癌症、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甚至可能因为得了痴呆症而失去自信。也有可能会经历配偶或身边亲人的死亡,感到孤独和绝望。

“生老病死”的巨大恐惧会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在这本书中,我们提供了诸多方法,帮助大家跨越眼前的障碍。这些方法可以归结为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 接受自己的衰老,珍惜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认为这也是“幸福的晚年”和“遗憾的晚年”的分界线。

“幸福”是由本人主观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自己的想法来决定的。

比如,有的人感叹自己老了,觉得很多事情都做不动了,能做的事也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嘴上老是念叨“这没了,那没了”;另一方面,也有人接受自己的衰老,同时也珍惜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念叨的是“这个我能做,那个我也能做”,认为自己还能做这些事情、还能做那些事情。

那么,您觉得哪种人会更幸福呢?

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但是,根据我从业以来的临床经验,认为自己“这个能做,那个也能做”的人看起来更幸福,也会有更多的家人和身边的人为之开心。

现在,在日本,65岁以上被称为“老年人”,75岁以上被称为“后期高龄老人”。但“老年人”也好,“后期高龄老人”也好,这些称呼乍一听起来,不觉得让人不舒服吗?

我经常想,既然已经努力活到了这个年龄,就应该使用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的称呼。因此,我想提出一个建议:

超过80岁的人不是“高龄者”,而是“幸龄者”(日语中“高龄”和“幸龄”的发音相同)。

这样既能表达敬意,又能体现温暖,让人感觉到幸运常伴自己左右,对年龄的增长充满期待。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想把超过80岁的人称为“幸龄者”。

过了80岁关卡,谁都可能患上癌症

人跨越了80岁关卡,就会患癌症——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工作多年的东京都浴风会病院是一家专门治疗老年患者的医院,每年要解剖100具左右遗体。

很多人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的身体里有很多病灶,却被当成由于其他疾病而死亡,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也就是说,有些疾病直到最后都没有被发现。

癌症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解剖85岁以上死亡患者的遗体,我们发现几乎所有遗体里都有癌细胞。

也就是说,只要上了年纪,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会有癌细胞。

社会常识认为,癌症是导致死亡的疾病,应该早发现、早治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些癌细胞并不影响生活。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细胞的扩散速度会变慢,所以很多情况下不去理会也没关系。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

由此得出的选择是什么呢?

过了80岁,要推崇“不要勉强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了不患癌症,有人会克制吃自己想吃的东西,会控制自己喜欢的烟酒的摄入量。但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多都已经患上癌症了。

因此,为了不患癌症而刻意勉强自己就没有意义了。笔者认为,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反而会让自己压力变小,生活愉悦。

实际上,研究表明,比起刻意勉强自己、充满压力地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轻松愉悦地生活反而更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这样也能减缓癌细胞的扩散。

痴呆症会不期而至,珍惜当下,随心而为

人为什么会得痴呆症呢?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年纪大了。

上了年纪才得的痴呆症,大多是进展缓慢的疾病。其实在发病的20年前,症状就开始一点点地出现了,但是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而且在发病后,病情也会持续恶化,直至无法阻止。

通过解剖多具尸体,我们发现,和癌症一样,85岁以上老人的大脑几乎都出现了异常,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病变。

痴呆症与其说是一种疾病,还不如说是一种“老化现象”,是无论谁上了年纪都会出现的症状。 它和肌肉力量衰退、无法运动、皮肤出现皱纹、长白头发是一样的。

从痴呆症发病年龄的数据来看,这一点也一目了然。

60多岁的人发病的比例仅为1%~2%;70岁前半期的人发病比例为3%~4%,70岁后半期为10%;80岁前半期为20%以上,从这个年龄段开始,发病比例增长迅猛。

80岁后半期40%、90岁60%、95岁80%的幸龄者会患上痴呆症。

虽然也有人到死都没有患上痴呆症,但那只能说他在患上痴呆症之前就去世了。只要活得足够久,就会发病。

因此,从这些事实中能推导出来的正确答案就只有这个:趁现在,尽情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快乐地生活!

一成不变的无聊生活,会使大脑的运转变得迟钝。

另外,压力大的生活也会损害大脑。

相反, 做没做过的事情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脑会受到刺激,变得活跃。 由此可能延缓痴呆症的发病。

“百年人生”的说法抬高了人生80岁关卡的门槛

80岁曾经是“人生的终点”。然而,如今人们都说“百年人生”,目标突然被推迟了20年。

长寿固然可喜,但其实也有点让人担心。那就是上年纪的人被“必须长寿”的魔咒所束缚。

例如,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下面的情形?

◆ 明明很想吃,却因为对健康不好而忍着不吃。

◆ 运动很辛苦,但为了健康,还是勉强自己去运动。

◆ 喜欢烟和酒,因为对健康不好而不抽不喝。

◆ 明明有想做的事情,却因为“年纪大了”而忍着没有去做。

◆ 明明感觉没有效果,却为了“长寿”而继续吃药。

以上都是80岁以上的幸龄者不用勉强自己做的事情。更确切地说,是不应该勉强自己做的事情!

确实,60多岁之前,这些保健方式是很有效的。但是,上了年纪后,就没有必要勉强自己了。

节制、运动、担心、关心……这些如果能让您感到愉悦,那就另当别论,但如果一味忍耐或勉强自己,无疑会给身心造成负担。即使是一个一个的小伤害,日积月累,也会缩短寿命。在我看来,“百年人生”这句话反而抬高了人生80岁关卡的门槛。

既然已经努力活到了现在,幸龄者应该多做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

我之所以选择精神科,是因为我对人类存在这个领域很感兴趣。比起身体,我更喜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因缘际会,我在28岁那年成了一名老年人专科医院的医生。

不过,坦白地说,一开始我对这项工作也有些不满意。因为患者都是幸龄者,都有抑郁症、痴呆症、酒精依赖症等心理问题。明明是自己选择的精神科,却希望“更像医生那样面对普通疾病的患者”。

但是,这样的迷茫很快烟消云散。相反,我觉得能获得这份工作是我的幸运。

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就是倾听患者的述说,这也是在接触患者的人生。通过这项工作,我了解了一个个无法想象的世界。

在临床工作中,仅靠医学书籍和论文的知识是行不通的。患者本身就是一本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谁都有可能遇到导致心理疾病的不幸。

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人生也没有优劣之分 。作为心理专家,我的工作虽然是开导患者,但同时,我从患者那里受益良多。

我的观点和佛教所提倡的“生老病死”不同,这本书汇集了我从临床实践中获得的智慧。在此,向给予我无限养分的患者致以诚挚的谢意。这份感恩也是我撰写这本书的内生动力 2C9dAhCl6UWxm8OODJLPONFNG+I0D7mwABeafB6lA1a1assMLlkiDHvgRVFbkd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