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9
AR
——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硬件探索

◎夏凯

AR被广泛定义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所以有必要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计算平台的演化历史,从最早的大型计算机发展到AR眼镜,可以从四个层面去探讨:使用场景、使用时间、功能定义、交互操作。

从大型计算机到个人的独立计算机,使用场景由固定到灵活,破除了地点和场景限制。限制的破除,必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时长。从功能定义上分析,大型计算机主要用于商用的计算,不具备C端应用性。从个人PC不断演进到AR眼镜,由于场景不受限制,时间极大扩展,必然带来在不同场景下的生态应用的增加,用户量随之指数级上升。

接下来是操作交互层面的探讨,大型计算机不作过多阐述。从PC开始,采用键盘或者鼠标的交互,慢慢过渡到纯键盘,接下来就是触摸屏。虽然说目前AR眼镜的交互还没有被完全定义出来,但随着Tof、眼动追踪等传感器产业和算法的成熟,AR眼镜的交互将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自然。

综上所述,AR眼镜有朝一日替换手机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是必然的结果,它解决了以往计算平台的诸多问题,破除了场景限制,使用灵活,交互自然。随身佩戴的眼镜形态和近眼显示技术,搭配全新的交互模式,将不可避免地重塑互联网生态,颠覆现有的商业秩序。

市场上AR眼镜的最关键的一个部分,便是近眼显示技术,下面简单梳理几种主流的方向,从量产性、视效、光效、成本、前景五个方面去探讨。

阵列光波导:一般搭配LCOS屏幕,透过率高,透过率可达到80%,镜片薄,目前小规模应用在B端产品上,如ROKID Glass 2、magic leap第一代。但是阵列光波导由于其工艺难度,因此不具备大规模的量产性,且光效低,伴随功耗高。

衍射光波导:该方案主要搭配DLP和Micro Led光学引擎,具有较高的透过率,技术上可以采用纳米压印或者蚀刻的形式,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有可能是AR眼镜的一个终极显示方案,当然现阶段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显示偏色严重、成本高等。市面上,B端产品有Hololens第一代和第二代,还有ROKID X-craft。C端市场上,Mirco LED加上衍射光波导的产品比较典型的是OPPO Air、小米概念眼镜等。据说目前Meta、苹果、PICO、三星等厂家,都在朝该方向研发评估。

折返式光学方案:通过Micro OLED作为光学引擎,搭配相应的折返式镜片,是目前视觉效果最好、成本也相对较低的方案。诸多厂家用它来主打C端观影市场,构成目前C端AR眼镜主流的应用方向,比较典型的产品有Rokid Air 、Nreal Air 、雷鸟Air等。

自由曲面:最早的Google Glass就是采用自由曲面棱镜,它的优势就是光效非常高,相应功耗低,B端、C端均可使用,成本相对可控,技术也较为成熟,但是大规模量产会受到工艺的限制,技术前景比较受限。

以上光学方案各有千秋,当然AR眼镜所面临的瓶颈远不止于此。AR眼镜的发展,面临三座“大山”:光学、芯片平台、电池。

AR眼镜后续最大的发展动力源于合适的芯片平台,现今主要的移动芯片平台都是针对手机、平板、手表等成熟品类,专门针对AR眼镜市场的芯片平台非常少。电池续航也是一座难以跨过的“大山”,眼镜端电池的容量的定义要求非常慎重,应在尽量保证够用的同时,避免增加头部佩戴负担。光学、电池、芯片平台这三大障碍禁锢了眼镜的设计和创新。基于这些限制,我们梳理了目前AR眼镜市场的产品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弱化眼镜端算力,强调优秀的视觉效果和电池续航,主流产品为AR观影眼镜,眼镜本体没有任何算力,通过连接手机或计算终端来实现它的观影功能。

第二个方向是弱化续航,重点强调光学和计算能力,案例比较典型的是Rokid Air Pro加计算终端,还有Magic Leap 2,具备完善的手势和语音交互体验。

第三个方向是弱化光学,保证芯片算力和基础续航,然后维持轻便一体的产品形态,把体积压缩到极致,这样眼镜的功能会弱化,只能做简单的信息提示、导航、题词等功能。市面上这样的产品有很多,如最早的Google Glass、North Glass、 Oppo Air,以及Rokid的第一代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

考虑到现今部分客户对AR眼镜功能的多元需求,也有大而全的产品,要兼顾芯片算力、电池续航、光学效果等功能。这样就有了另外一个方向—一体头环形态的AR眼镜,体积较大,重量也不轻,类似Hololens第一代和第二代,以及Rokid X-Craft。

讨论完市场现状,接下来分享下ROKID的产品研发流程。

我们在探讨产品研发流程前,先把产品创新的缘起做一个定义,那就是技术。无论是芯片、光学器件、电池,还是制造工艺、组装方式等,都可以被定义为技术。技术创造出来如何向外延展呢?产品经理基于一项或者多项技术来构思一个产品方案。针对不同市场、品牌、销售、去定义,完成最基础的产品构建;接下来就是设计师出马,通过设计创新来给技术穿上靓丽的“外衣”,完成概念产品。概念产品不可避免地要进入量产和研发。完成量产和研发的产品随即可以进入销售的环节。最终基于消费者的使用反馈和优化的建议,反推技术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每一个闭环都意味着一个产品或者产业的生命循环,这个循环一直会持续到技术淘汰或者产品失去使用价值为止。

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第一个是“必要”,即产品究竟给用户带来哪些必要的价值;第二个是“好用”,即带来用户价值的同时,不能增加使用上的负担,让消费者快速而且精准的使用;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便宜,便宜不是廉价,便宜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使得使用价值覆盖其销售价格,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我们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会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期,开始调研AR行业的市场需求,了解未来趋势;积累芯片平台、光学、算法等基础实现技术;然后基于技术和市场需求,完成产品定义初稿,输出一个简单的外观原型,接下来基于外观的原型,结合光学模组,搭建一个简单的原型机。

完善产品定义和设计外观模型之后,我们会带着相应的原型或者模型去与客户进行沟通,进行细节更新优化,最终完成产品定义的终稿和工业设计外观。待一切准备完毕,随即进入量产期,跟进CMF和体验的把控,保证产品不偏离需求,最终完成完整产品的软硬件输出。

最后进入销售支持期,配合销售,同时收集用户的反馈,不断地完善产品,保证每一代产品都给用户一个完美体验。当然必要的配件方案也是需要配合研发输出的。

对于AR眼镜硬件发展趋势,我们分四个阶段去探讨。

第一个阶段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就是通过眼镜有线连接手机或者计算终端,实现观影和云游戏的功能,如Rokid Air加手机或者Rokid Station,主要是用于大屏的功能,比较主流和成熟。所有的计算和电池、交互等模块全都在主机端,眼镜端只作显示。目前这一类产品功能单一,上手门槛较低。

第二个阶段,眼镜上具备显示和部分交互模块,底下的计算主机端具备较高的计算能力,支持长续航的电池以及部分交互,但它还是以有线连接的方式。这一类的结构形式,我们认为它是一个AR的过渡方案,它可以在B端用于展示或者工业数字孪生等场景。对于C端来说,成本比较高,你购买眼镜之后还要购买高算力计算终端,当然不排除部分发烧友购买来尝鲜。比较典型的案例是Rokid Max Pro,有线连接计算终端。

第三个阶段,眼镜端具备交互、显示和电池的模块,并且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弱计算能力。主机端只具备计算或者弱交互能力,通过Wi-Fi 6E或者Wi-Fi 7实现眼镜和主机端的连接。这是目前芯片厂家主推的联动手机和AR眼镜的方案,比较典型的就是高通AR 2的方案。有可能苹果的XR产品就是采用这种方式。

最后一个阶段,眼镜端集成了光学显示、电池、交互模块,具备弱计算或者无计算的能力,通过无线网络的协议去连接云端的计算中心。将所有的应用的计算能力放置在云端,这有可能是未来AR眼镜的终极方案。

最后,我们以象限的形式做一个分析。AR眼镜是从多组件、多功能的模块向一体化、轻量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同时也是从强本地计算能力向强云端计算能力的转变。如果我们把市面上所有的AR眼镜放置在这个象限中,那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即有线眼镜大屏、有线分体AR眼镜、一体头环、信息提示类一体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四类都不是AR眼镜的最终形态。我们需要的是第五种,它具有轻量一体的佩戴感受、普通眼镜的形态,同时具备强大的无线通信能力,能够连接到云端的计算主机,实现云端的计算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端AR眼镜厂家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夏凯

Rokid工业设计总监,具备超过11年的工业设计工作经验与4年AR产品经理经验,毕业于江南大学,带领工业设计与产品团队负责过多款AR产品,从技术雏形到最终成品,获得了IF、红点、DIA top 20、CES创新奖等国内外近20多项重量级奖项,基于AR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与团队梳理了一套完整的产品开发与验证流程,能够有效验证AR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xAAl+BLcydB4ecwGfxsLbKWQwGHO16XiOSfZR9gLScPU5X+AL2Ugn9nznf1HgRe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