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音乐剧的重要行业信息

一、音乐剧制作中心

目前,全球的音乐剧行业以英语制作为主 ,其中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行业翘楚分别是位于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剧院区(Broadway Theater District)和位于英国伦敦的西区剧院区(West End Theatre District)。在这两个地区制作出品并正式公演的音乐剧作品,不仅代表着当今全球音乐剧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准,也引领着其他地域音乐剧制作的潮流与趋势。

1.百老汇剧院区

一百多年前,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百老汇大道见证了音乐剧这门独特舞台表演艺术的诞生。百老汇,英文名Broadway(也译为宽街),是曼哈顿一条贯穿南北的街道,南起曼哈顿最南端的炮台公园,北至与曼哈顿北面相接的布朗克斯区,全长24千米,途经多个曼哈顿最主要的交通枢纽和繁华闹市区。其中,位于42街 与百老汇大道交会点的时报广场(Times Square),位处曼哈顿最核心地段且交通便利,逐步发展出纽约演出场所分布最密集的剧院区(见图1-2)。这个围绕时报广场逐渐蔓延出去的曼哈顿剧院区,不仅成为孕育音乐剧诞生的孵化地,而且至今依然代表着全世界音乐剧制作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态。正因如此,“百老汇”这个称呼,对于全世界音乐剧爱好者而言,已不仅只是一条街道的名称,更是幻化为音乐剧这种独特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的代名词。

图1-2 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剧院区示意图
图片来源:pinterest网站

音乐剧行业发展至今,纽约上演音乐剧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时报广场,而是南北延伸、东西扩展并逐渐蔓延至整个曼哈顿的中城和下城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场馆设施、市场定位、剧目风格等,纽约上演音乐剧的剧院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百老汇剧院(Broadway Theater)

百老汇剧院主要特指散布于时报广场周边的41所大型剧院 ,剧院容量大多为千人以上,以上演商业化市场定位的音乐剧作品为主。比如,坐落于42街与第七/八大道交会处的新阿姆斯特丹剧院(New Amsterdam Theatre,见图1-3),修建于1903年,可容纳观众1747人 。从曾经红极一时的《齐格菲尔德富丽秀》 到如今夜夜欢歌的《阿拉丁》 [1] ,新阿姆斯特丹剧院已见证了一百多年间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繁荣、兴衰与风格变迁。同样,位于44街与第七/八大道交会处的美琪大剧院(见图1-4),修建于1927年。自1988年1月26日《剧院魅影》正式入驻美琪大剧院以来,截至本书截稿的2023年4月底,美琪大剧院已见证该剧连续上演35年共13 981场的百老汇最长演出纪录

图1-3 2019年7月正上演着音乐剧《阿拉丁》的纽约新阿姆斯特丹剧院外观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1-4 上演音乐剧《剧院魅影》时的纽约美琪大剧院内景
图片来源:pinterest网站

剧院场馆大小不仅决定了其上演音乐剧剧目的规模,而且还最终定义了这些剧目的市场定位、审美导向和艺术特征。千人以上的座位容量以及大剧院昂贵的运营成本,都决定了能够长期上演于时报广场附近大剧院的音乐剧,往往是耗费巨资、宏大制作、偏重视听、老少咸宜的商业性剧目。这些音乐剧会成立专门的剧目班底,从前期的剧本/歌词/音乐/编舞等创作,到导演与舞美团队的组建,再到挑选演员并完成排练,再到轮番试演与修改,经历千锤百炼之后方能最终在位于百老汇核心地段的大剧场闪亮登场。即便是在百老汇这般已拥有成熟音乐剧产业链的行业领地,一部优质大型音乐剧的制作全过程通常也须耗时数年(甚至数十年),这导致了音乐剧令人瞠目的高额制作成本。自剧组成立之日起,所有的创作耗费、人员成本、排练场租、舞美道具、剧院租金、广告宣传等,累积起整部音乐剧庞大的资金预算。按非官方公布的粗略统计,目前一部典型百老汇商业音乐剧的制作成本约1000万美元,而某些偏重于华丽炫目舞美效果的音乐剧制作成本甚至可以高达7000多万美元。不难想象,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必然决定了“盈利性”成为百老汇商业音乐剧在艺术定位上的基本出发点。

首先,商业性音乐剧的剧本大多改编自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或电影,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却通俗易懂,观众观赏过程中基本没有语言或剧情门槛。以百老汇大剧院曾经上演过的商业音乐剧为例:部分剧本改编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或卡通作品,如音乐剧《灰姑娘》 [2] 《蜘蛛侠》 [3] 《狮子王》 [4] 等,其主要目标人群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音乐剧观众(尤其适合带儿童的家庭);部分剧本改编自经典电影作品,如音乐剧《报童》 [5] 《大鱼》 [6] 等,其目标人群以成人观众为主(尤其是电影爱好者),其电影原型的观众影响力也成为这些音乐剧作品的票房潜能;部分剧本改编自经典戏剧作品,其目标人群以戏剧爱好者为主,如音乐剧《芝加哥》的创作灵感来自美国戏剧家莫琳·达拉斯·沃特金斯(Maurine Dallas Watkins,1896—1969)创作于1926年的同名话剧,音乐剧《俄克拉何马》 [7] 的创作灵感来自美国戏剧家林恩·里格斯(Lynn Riggs,1899—1954)创作于1931年的戏剧作品《绽放的紫丁花》( Green Grow The Lilacs )等。从经典文学、影视或卡通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的创作模式,在百老汇商业音乐剧领域非常普遍。一方面,它可以借助这些经典原著已具备一定观众知名度的优势,让音乐剧作品的市场推广更加事半功倍、行之有效;另一方面,这样的创作思路也可以尽量弱化音乐剧中的地域文化差异,让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剧观众,都能够相对顺畅地读懂音乐剧舞台上正在发生的戏剧故事,进而实现商业音乐剧观剧群体的市场最大化。

其次,商业性音乐剧常常偏向于数量庞大的演员阵容,在舞美效果上不惜重金,运用恢宏壮观的舞台布景、考究精良的音响设备、奢华绚丽的服装道具,甚至动用高科技的现代化舞台手段,只为实现最炫目多姿、引人入胜的现场舞台效果。以音乐剧《蜘蛛侠》为例,为了呈现蜘蛛侠在摩天大厦间飞檐走壁、自由驰骋的舞台视觉效果,该剧在舞美设计的空间调度上做足文章,不仅利用起降装备灵活拆分并自由升降整个舞台平面,而且还利用高空吊索让蜘蛛侠直接“飞”进观众席(见图1-5),配合让人惊心动魄的灯光设计与音场效果,其现场视听感堪比影院大屏幕。

图1-5 音乐剧《蜘蛛侠》舞台上身吊威亚的蜘蛛侠造型
图片来源:variety网站

再次,商业性音乐剧的唱段旋律往往朗朗上口、优美动人,每部作品通常会酝酿出几首经典传唱的热门音乐剧唱段,如音乐剧《剧院魅影》中的唱段《夜之乐章》( The Music of the Night )、音乐剧《女巫前传》中的唱段《抵抗引力》( Defying Gravity )、音乐剧《汉密尔顿》中的唱段《心满意足》( Satisfied )等。这些音乐剧唱段不仅在音乐剧爱好者中具有极高传唱度,而且还常常荣登流行音乐榜单,甚至成为蝉联榜单首位的热门单曲,这都归因于商业音乐剧偏向世俗流行化音乐曲风的创作思路。音乐剧中单首唱段的广为流传,一方面可以为音乐剧市场推广提供强有力保障,让所有音乐爱好者都有可能成为剧目的潜在观众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剧目上演之后的正式唱片发行,以周边产品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音乐剧的演出收益。

最后,商业性音乐剧均采用驻场演出的形式,一旦剧组与某家剧院签订演出协议,便立即根据演出需要将剧场改造为最能够彰显剧目特性的舞台效果。长期签约并锁定同一家剧院,不仅可以让音乐剧团队最大化地利用前期在剧场中的舞美投入,减少因频繁更换剧场而带来的不必要舞台拆装成本,而且还可以利用带有地标性质的剧场氛围,为酝酿音乐剧良好的市场口碑助力。百老汇舞台上曾经涌现出很多部获得极大商业成功的经典剧目,一再刷新百老汇音乐剧的最长驻场演出纪录。截至2023年4月底,百老汇剧院上演时长 名列前三的音乐剧作品分别为:第一名《剧院魅影》,1988年1月26日正式入驻美琪大剧院(1645个座位),已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35年共13 981场,仅百老汇票房收益已累计超过13.3亿美元;第二名《芝加哥》(复排版),1996年11月14日正式入驻理查德·罗杰斯剧院(1400个座位) ,已在百老汇连续上演27年共10 345场,仅百老汇票房收益已累计超过7.2亿美元;第三名《狮子王》,1997年11月13日正式入驻新阿姆斯特丹剧院(1747个座位) ,已在百老汇连续上演26年共9961场,仅百老汇票房收益已累计超过18.1亿美元。由此可见,在前期投入完成、演员班底固定的情况下,演出场次越多,也就意味着越丰厚的音乐剧商业利润和演出回报。而当一部音乐剧作品的演出收益不再足以支撑其高昂的百老汇大剧场开支时,剧组便会转战其他国家及城市,并通过其巡演版将剧目传播给全球更广泛的音乐剧人群。以音乐剧《狮子王》为例,除了在纽约百老汇与伦敦西区驻场演出,该剧不仅巡演于英美其他城市,而且还远渡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德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南非、中国、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堪称音乐剧舞台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商业作品之一。

(2)外百老汇剧院(Off-Broadway Theater)

除时报广场周边的百老汇大剧院,曼哈顿相对外围的区域还散落着一些100~500个座位容量的中小型剧院,一般统称为外百老汇剧院。这些剧院大多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剧院结构精简小巧,装饰风格简约朴素,演出成本相对较小,更加适合一些非商业性或风格更具实验性的音乐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位于曼哈顿下城区拉斐特街(Lafayette Street)的公共剧院(见图1-6)。

图1-6 纽约公共剧院外观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公共剧院建成于1954年,由美国著名戏剧制作人/导演约瑟夫·帕普(Joseph Papp)一手打造。公共剧院采用了外百老汇典型的剧院村模式,同一栋建筑物里同时运营着五个独立小剧场,分别为纽曼剧场(Newman Theater,299个座位)、安斯帕赫剧场(Anspacher Theater,275个座位)、马丁森剧场(Martinson Theater,199个座位)、卢埃斯特剧场(LuEsther Theater,160个座位)、施娃剧场(Shiva Theater,99个座位),其中纽曼剧场、安斯帕赫剧场、卢埃斯特剧场的座位图如图1-7所示。公共剧院上演过的舞台作品一共获得过54项托尼奖、152项奥比奖、42项戏剧课桌奖和5项普利策奖 ,这里也成为不少百老汇大剧场热门音乐剧的孵化地。从公共剧院走出去的很多原本小规模的音乐剧作品,后来都被进一步制作为更大投资的商业剧目,比如之前提到的音乐剧《毛发》《汉密尔顿》以及之后章节将着重分析的音乐剧《歌舞线上》 [8] 等。

图1-7 纽约公共剧院里纽曼剧场、卢埃斯特剧场和安斯帕赫剧场的座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公共剧院官方网站

剧院村模式在外百老汇很常见,比如位于曼哈顿第八大道、49街与50街之间的新世界剧院(New World Stages)。该剧院建成于2004年,旗下运营着五个独立小剧场,分别以数字顺序编号:1号舞台(499个座位)、2号舞台(350个座位)、3号舞台(499个座位)、4号舞台(350个座位)和5号舞台(199个座位) 。新世界剧院的五个小剧场每晚分别上演着风格迥异的不同舞台作品,其中同样不乏很多音乐剧业内的口碑佳作,如音乐剧《Q大道》 [9] 《希德姐妹帮》 [10] 《圣坛五人组》 [11] 《赤裸》 [12] 等;再如,位于曼哈顿下城西37街450号的巴里什尼科夫艺术中心(Baryshnikov Arts Center,俗称37艺术剧院),建成于2005年,由美国编舞大师/舞蹈家巴里什尼科夫(Mikhail Nikolayevich Baryshnikov)一手打造。巴里什尼科夫艺术中心一共划分为几个容量不等的演出区域,其中包括238个座位的杰罗姆·罗宾斯剧场(Jerome Robbins Theater,见图1-8)和136个座位的霍华德·吉尔曼表演空间(Howard Gilman Performance Space),以及四个不设固定座位的演出或排练空间——鲁道夫·纽瑞耶夫工作室(Rudolf Nureyev Studio)、丹尼·凯伊和西尔维娅·芬·凯工作室(Danny Kaye & Sylvia Fine Kaye Studio)、约翰·凯奇和默斯·坎宁安工作室(John Cage & Merce Cunningham Studio)、克里斯蒂娜·斯特纳工作室(Christina Sterner Studio)。从巴里什尼科夫艺术中心腾跃起飞并最终亮相百老汇的热门音乐剧也不乏少数,如音乐剧《费拉》 [13] 《身在高地》 [14] 等。

图1-8 巴里什尼科夫艺术中心下属的杰罗姆·罗宾斯剧场内景
图片来源:巴里什尼科夫艺术中心官方网站

相较于百老汇商业音乐剧的“大制作、大手笔”,外百老汇音乐剧显得更加清新淡雅、精巧别致。如果说巨额的制作与运营成本迫使百老汇商业音乐剧无法回避商业性与盈利化的命题,那么,相对小额的资金投入则赋予外百老汇音乐剧更自由的创作空间,为更具开创性的舞台手法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

首先,外百老汇音乐剧的剧本更多源自原创或改编自相对小众但艺术格调颇高的文学作品。比如,从外百老汇葡萄园剧院走出去的原创音乐剧《Q大道》,剧本由美国年轻剧作家杰夫·惠蒂一手打磨。该剧融入了儿童玩偶剧的表演形式,但在剧本构思上又呈现出高度成人化的讽刺调侃与荒诞戏谑,整部作品的台词风格妙趣横生、睿智幽默。《Q大道》捧走了2004年托尼奖最重量级的3个音乐剧奖项——最佳音乐剧、最佳剧本、最佳词曲,这无疑是音乐剧专业领域对于这部小众音乐剧精湛戏剧文本与优异音乐创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其次,外百老汇音乐剧的舞台设置往往趋于简约抽象,布景道具朴素写意,演员与乐队阵容更加精简。以外百老汇音乐剧经典《异想天开》 [15] 为例,该剧1960年正式亮相于外百老汇的沙利文街剧场,并于此后连续上演了42年共17 162场,创造了整个音乐剧史上所有公开上演剧目的最高演出场次纪录。《异想天开》被誉为音乐剧领域室内微缩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典型的小剧场作品,全剧仅出现八位演员(其中一位无台词)、两件主奏乐器(钢琴与竖琴)、一块布帘、一个木台、几把椅子以及一件行李箱便可全部容纳的若干小道具 。《异想天开》的演出舞台仅为一个数平方米的小木台,道具布景极其简约却又充满想象力。一块布帘、几把椅子、若干手持小道具,便将剧本中“隔着篱笆墙的两个小家庭”勾勒得活灵活现,这一点与中国传统京剧中高度写意化的舞台布景颇有几分神似。然而,简化处理的视觉布景,意味着对演员表演功底更严峻的考验,因为现场观众的所有注意力必然更汇聚于演员的舞台表演。严格意义上讲,《异想天开》中没有绝对的主角,除了担任道具任务的默声演员,其他七位演员的角色戏份相对平均,每一位演员的舞台表演都举足轻重。由于沙利文街剧场是观众容量仅100多人的小剧场,每位观众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舞台上的每个角落,并捕捉到每位演员最细微的语调变化和神态表情。因此,剧中每一位演员的个人表演能力和舞台掌控力,都直接决定了整部剧目的舞台呈现效果以及观众的最终观剧体验。由此可见,和百老汇商业音乐剧中常见的“明星制、主角化”相比,外百老汇音乐剧演员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合作、相互扶持”的工作关系。外百老汇舞台上每一位演员的个性化表演,都有可能成为一部外百老汇音乐剧作品舞台呈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次,外百老汇音乐剧作品的音乐风格相对更加多样化,且很少采用大型的乐队配器。较低的制作成本缓冲了票房上的压力,外百老汇音乐剧的音乐创作无须刻意迎合普罗大众的审美口味,可以融入更丰富的音乐元素,在表现手段上也趋向多元化。比如,《异想天开》整场演出的伴奏和背景音乐基本由一架钢琴和一架竖琴来完成 ,但这丝毫不妨碍整部音乐剧作品音乐风格上的多样化和舞台声效的生动度。此外,外百老汇还孕育出诸多音乐风格千姿百态的音乐剧作品,如激情摇滚乐风的音乐剧《毛发》 [16] 《租》 [17] 《春之觉醒》 [18] 等,酷炫说唱乐风的音乐剧《身在高地》《汉密尔顿》等,妖娆爵士乐风的音乐剧《冥界》 [19] 等。正是外百老汇相对宽松的戏剧环境,让更加多元化音乐风格的音乐剧作品浮出水面,为更大型的音乐剧制作提供了富饶生命力的艺术土壤,最终为百老汇孕育出商业性与艺术性兼备的音乐剧佳作。

图1-9 《异想天开》1960年外百老汇首演版演员合影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官方网站

(3)外外百老汇剧场(Off-off-Broadway Theater)

除了外百老汇剧场,纽约曼哈顿更加外围的区域还散布着一些百座以下、体量更小的微型实验剧场,一般统称为外外百老汇剧场。它们主要集中在曼哈顿最南端以华盛顿广场公园(Washington Square Park)为核心的曼哈顿下城区,东西方向蔓延至整个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和大东村(East Village)。外外百老汇剧场大多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通常仅可容纳不到百人的观众群体,剧院装饰相对简洁前卫,有些并未设置严格意义上的舞台,仅仅用可移动的折叠座椅围置出一块相对空旷的演出区域,有些甚至模糊了剧场中的表演区域与观众区域。虽然外外百老汇剧场的演出硬件与百老汇剧院不可相提并论,却是孕育先锋戏剧作品的最佳文化领地,为百老汇主流音乐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表演思路,并为探索整个戏剧表演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首先,外外百老汇剧场的演出形式极为多元化,艺术理念整体超前,艺术手法具有很强的先锋性或实验性。一些外外百老汇的舞台作品甚至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剧本、歌词、音乐”等艺术元素,很难遵照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剧标准予以评判或衡量。比如,1994年上演于纽约奥芬剧院的肢体戏剧 作品《跺》 [20] (见图1-10),整场演出没有出现传统意义上的台词和唱段,却将音乐中的“节奏”元素挖掘到淋漓尽致。演出中,表演者借助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或城市垃圾道具,配以戏剧加工化的肢体动作和诙谐幽默的情节设计,营造出充满想象力、妙趣横生的舞台表演效果。

图1-10 《跺》纽约版演出海报
图片来源:《跺》演出官方网站

其次,外外百老汇剧场的演出形式往往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舞台限制,甚至完全消除了表演区域与观赏区域的严格划分,呈现出颇具想象力和挑战性的舞台设计感。比如,2007年上演于纽约达里尔·罗斯剧院(Daryl Roth Theatre)的《极限震撼》( Fuerza Bruta ),几乎是对传统剧场演出模式的颠覆。达里尔·罗斯剧院翻建于一座旧式银行建筑,改造之后不设固定观众席位(可容纳约300个座席或500个站席)。《极限震撼》的舞台设计者充分利用了这座旧式建筑的挑空高度,将整个“舞台”搬到半空中,观众站立于舞台之下并抬头仰望(见图1-11)。

图1-11 《极限震撼》演出现场的悬挂舞台
图片来源:Tripadvisor、timeout、纽约时报等网站

演出中,屋顶出现一个悬置的巨大透明可升降水池,演员们在这个悬挂半空的透明水池里尽情扭动身躯。配合着炫目变幻的灯光映射,透明水池底部呈现出各种奇妙的肢体造型,宛如母体里孕育的神秘生命。此外,《极限震撼》舞台布景还使用了T型台、高空吊索等装置,每次场景切换都需要观众配合着在场地里移动位置,以便调整出适当的演出空间,确保下一个舞台布景的延展和演出的顺利进行。正因如此,现场观众的肢体、声响、情绪等反应,也在不经意间成为整场演出中不容忽视的板块。《极限震撼》对于常规表演空间的突破,显然打破了“演员主动表演、观众被动观赏”的传统戏剧模式,极大增强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让剧场表演变成一种群体性的艺术表达。

总而言之,无论是大剧院的主流商业音乐剧,还是小剧场更具实验性的小众音乐剧,百老汇这片方寸区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音乐剧最高制作水准和演出水平的代名词。现如今,无论是何地域出品的音乐剧作品,依然将能否顺利亮相百老汇作为衡量其专业度和商业性的重要标尺。业内一般将百老汇或外百老汇剧院上演的所有音乐剧作品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由美国本土音乐剧团队创作并制作完成的作品,“百老汇音乐剧”还包含着出品于其他地区(尤其是伦敦西区)且由百老汇团队重新制作的音乐剧作品。以2022年为例,百老汇重新制作的非本土音乐剧作品有上演于伦特-芳坦剧院的《蒂娜》 [21] 、上演于布鲁克斯·阿特金森剧院的《六位皇后》 [22] 等。这些音乐剧作品虽引进自其他地域,却经过了百老汇导演、演员及舞美团队的重新制作,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百老汇音乐剧的整体艺术品位与舞台风格。除此之外,每年演出季同时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中,仅部分作品是诞生不久的年度新作品,还有部分作品是对传统音乐剧经典的重新复排。以2022年为例,在百老汇上演的复排音乐剧有上演于大使剧院的音乐剧《芝加哥》、上演于奥古斯特·威尔逊剧院的音乐剧《滑稽女郎》 [23] ,以及上演于伯纳德·雅各布斯剧院的音乐剧《伙伴们》 [24] 等。

2.伦敦西区剧院区

另一个可以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级音乐剧制作中心,非英国伦敦西区莫属,这二者无疑代表着当下英语世界音乐剧商业制作的最高水准。伦敦西区剧院区位于伦敦城的西侧,主要包括南起斯特兰德道(Strand)、北至牛津街(Oxford Street)、西起摄政街(Regent Street)、东至国王路(Kingsway)的城市街区。伦敦西区剧院区内坐落着39座由伦敦剧院协会(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SOLT)经营管理的优质剧院,其中包括伦敦历史最悠久、修建于1663年的德鲁里巷皇家剧院。以2022年10月为例,伦敦西区有23家剧院上演着音乐剧作品,这其中约半数由伦敦西区自主制作,比如上演于女王陛下剧院的音乐剧《剧院魅影》、上演于桑坦剧院(Sondheim Theatre,1074个座位)的音乐剧《悲惨世界》 [25] 、上演于诺维洛剧院(Novello Theatre,1146个座位)的音乐剧《妈妈咪呀》 [26] 、上演于剑桥剧院的音乐剧《玛蒂尔达》 [27] 等。与此同时,伦敦西区正在上演的约半数音乐剧作品则来自百老汇(同样由伦敦西区音乐剧团队重新制作)。比如,上演于剧场剧院(Playhouse Theatre,550个座位)的音乐剧《酒馆》 [28] 、上演于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的音乐剧《女巫前传》、上演于维多利亚宫剧院的音乐剧《汉密尔顿》、上演于威尔士亲王剧院的音乐剧《摩门经》 [29] 、上演于兰心剧院的音乐剧《狮子王》、上演于凤凰剧院的音乐剧《来自远方》 [30] 等。

不难看出,百老汇与伦敦西区已经在音乐剧行业建立起一个市场互利、人才互益的行业关联体系,共同构筑起音乐剧产业的全球影响力,携手推动着全球音乐剧行业的整体商业收益。纵观整个音乐剧发展历程,几乎所有历久弥新的音乐剧佳作都曾经先后亮相并长期驻演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剧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能够同步上演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已经成为衡量音乐剧作品专业水准、业内口碑以及商业成绩的重要标志。因此,赢得百老汇与伦敦西区戏剧评论人的专业首肯,并经受住百老汇与伦敦西区资深音乐剧观众的挑剔评判,也成为所有音乐剧团队认真考量的核心创作思路。值得一提的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戏剧娱乐中心,对于拉动整个欧美文化消费起到了令人瞩目的作用。根据伦敦剧院协会2018年的数据统计,西区剧院此年的观剧人次超过1500万,总票房收益高达7.6亿多英镑,这还没包括西区观众因观剧而产生的其他相关消费(如餐饮、住宿、交通或购买戏剧周边产品等)。无论是纽约百老汇还是伦敦西区,都已建立起一套极为成熟的音乐剧产业链。从前期剧目孵化到中期剧目制作,再到后期市场运营,英美音乐剧行业已构建出一个庞大而又完善的商业体系,保障着源源不断优秀音乐剧目的精良制作和优质出品,为带动全世界音乐剧行业的良性发展发挥着不容置疑的领头羊作用。

[1] 音乐剧《阿拉丁》( Aladdin ),改编自1992年迪士尼同名卡通电影,由查德·贝格林(Chad Beguelin)编剧,艾伦·门肯(Alan Menken)谱曲,霍华德·阿什曼(Howard Ashman)与蒂姆·赖斯(Tim Rice)联合作词,2014年3月20日入驻纽约新阿姆斯特丹剧院,2016年6月15日入驻伦敦爱德华王子剧院(Prince Edward Theatre,1727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2014年的托尼奖和戏剧课桌奖各一项。

[2] 音乐剧《灰姑娘》( Cinderella ),由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谱曲,小奥斯卡·汉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Ⅱ)编剧/作词,最初是为电视台创作的音乐剧作品,1957年3月31日首播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后被制作为音乐剧舞台版上演于世界各地。最近一次《灰姑娘》百老汇复排版于2013年3月3日入驻百老汇大剧院,并荣获2013年的1项托尼奖、3项戏剧课桌奖、1项外戏剧评论圈奖等。

[3] 音乐剧《蜘蛛侠》( Spider-Man, Turn Off the Dark ),创作灵感基于漫威宇宙系列(Marvel Comics)中的经典同名卡通人物,由朱莉·泰莫(Julie Taymor)、格伦·伯格(Glen Berger)、罗伯托·阿吉雷-萨卡萨(Roberto Aguirre-Sacasa)联合编剧,保罗·大卫·休森(Paul David Hewson)、大卫·豪厄尔·埃文斯(David Howell Evans)联合谱曲兼作词,2011年6月14日入驻纽约快活林剧院(Foxwoods Theatre,1622个座位),首轮演出获2012年的2项外戏剧评论圈奖。

[4] 音乐剧《狮子王》( The Lion King ),改编自1994年迪士尼同名卡通电影,由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谱曲,蒂姆·赖斯作词,罗杰·阿勒斯(Roger Allers)和艾琳·梅奇(Irene Mecchi)联合编剧,1997年11月13日入驻纽约新阿姆斯特丹剧院,1999年10月19日入驻伦敦兰心剧院(Lyceum Theatre,2100个座位),首轮演出获1998年的6项托尼奖、8项戏剧课桌奖等,以及1999年的2项奥利弗奖。

[5] 音乐剧《报童》( Newsies ),改编自1992年的同名电影,由哈维·菲尔斯坦(Harvey Fierstein)编剧,杰克·费尔德曼(Jack Feldman)作词,艾伦·门肯(Alan Menken)谱曲,2012年3月29日入驻纽约尼德兰德剧院(Nederlander Theatre,1235个座位),首轮演出获2012年的2项托尼奖、2项戏剧课桌奖等。

[6] 音乐剧《大鱼》( Big Fish ),改编自2003年的同名电影,由约翰·奥古斯特(John August)编剧,安德鲁·里帕(Andrew Lippa)作词兼谱曲,2013年10月6日入驻纽约尼尔西蒙剧院(Neil Simon Theatre,1467个座位),2017年11月入驻伦敦别宫剧院(The Other Palace,312个座位),首轮演出获吉米最佳男女主角奖。

[7] 音乐剧《俄克拉何马》( Oklahoma ),由理查德·罗杰斯谱曲,小奥斯卡·汉默斯坦编剧兼作词,1943年3月31日入驻纽约圣詹姆斯剧院(St. James Theatre,1709个座位),1947年4月30日入驻伦敦德鲁里巷皇家剧院。该剧堪称音乐剧舞台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曾多次复排并重新上演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先后荣获17项复排类音乐剧奖。

[8] 音乐剧《歌舞线上》( A Chorus Line ),由小詹姆斯·柯克伍德(James Kirkwood Jr.)和尼古拉斯·但丁(Nicholas Dante)联合编剧,爱德华·克莱班(Edward Kleban)作词,马文·哈姆利施(Marvin Hamlisch)谱曲,1975年4月15日首演于外百老汇公共剧院的纽曼剧场,同年7月25日入驻百老汇舒伯特剧院,次年入驻伦敦德鲁里巷皇家剧院,首轮演出荣获1976年的9项托尼奖、8项戏剧课桌奖、奥利弗“最佳音乐剧奖”以及普利策戏剧奖等。

[9] 音乐剧《Q大道》( Avenue Q ),由杰夫·惠蒂(Jeff Whitty)编剧,罗伯特·洛佩兹(Robert Lopez)和杰夫·马克思(Jeff Marx)联合谱曲兼作词,2003年首演于外百老汇葡萄园剧场(Vineyard Theatre,132个座位),2003年7月31日入驻百老汇约翰·金剧院(John Golden Theatre,805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2004年的3项托尼奖、2项戏剧世界奖等。该剧2006年入驻伦敦诺埃尔·考沃德剧院(Noël Coward Theatre,960个座位),2009年10月9日开始入驻外百老汇新世界剧院3号舞台,并在那里驻场演出近十年(至2019年5月26日)。

[10] 音乐剧《希德姐妹帮》( Heathers: The Musical ),改编自1988年的同名电影,由劳伦斯·奥基夫(Laurence O’Keefe)和凯文·墨菲(Kevin Murphy)联合编剧兼作词与谱曲,2014年3月31日至8月4日驻场外百老汇新世界剧院1号舞台,2018年6月9日亮相伦敦别宫剧院,首轮演出获2019年2项剧迷奖。

[11] 音乐剧《圣坛五人组》( Altar Boyz ),由凯文·德尔·阿吉拉(Kevin Del Aguila)编剧,加里·阿德勒(Gary Adler)和迈克尔·帕特里克·沃克(Michael Patrick Walker)联合谱曲兼作词,2005年3月1日至2010年1月10日驻场外百老汇新世界剧院4号舞台,先后荣获外戏剧评论圈“最佳外百老汇音乐剧奖”、露西尔·洛特尔“最佳编舞奖”和戏剧世界“最佳新人奖”。

[12] 音乐剧《赤裸》( Bare: The Musical ),由乔恩·哈特米尔(Jon Hartmere)编剧兼作词,达蒙·英特拉巴托罗(Damon Intrabartolo)谱曲,2012年12月9日至2013年2月3日驻场外百老汇新世界剧院4号舞台。

[13] 音乐剧《费拉》( Fela! ),尼日利亚歌手费拉·库蒂(Fela Kuti)的传记音乐剧,由比尔·琼斯(Bill T. Jones)和吉姆·刘易斯(Jim Lewis)联合编剧,2008年9月4日首演于外百老汇37艺术剧院,2009年11月23日入驻百老汇尤金奥尼尔剧院,2010年11月16日入驻伦敦国家大剧院(National Theatre)下属的奥利维尔剧场(Olivier Theatre,1160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2010年的3项托尼奖。

[14] 音乐剧《身在高地》( In the Heights ),由奎拉·阿莱格里亚·胡德斯(Quiara Alegría Hudes)编剧,林-曼努尔·米兰达作词兼谱曲,2007年2月8日上演于外百老汇37艺术剧院,2008年3月9日入驻百老汇理查德·罗杰斯剧院,2015年10月3日入驻伦敦国王十字剧院(King’s Cross theatre,994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2007年的2项戏剧课桌奖,2008年的4项托尼奖和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以及2016年的3项奥利弗奖等。

[15] 音乐剧《异想天开》( The Fantasticks ),由哈维·施密特(Harvey Schmidt)谱曲,汤姆·琼斯(Tom Jones)编剧兼作词,1960年5月3日入驻外百老汇沙利文街剧场(Sullivan Street Playhouse,153个座位),荣获1991年托尼奖组委会特别颁发的“卓越戏剧奖”。该剧先后经历了三次伦敦西区复排,并于2006年再次重返外百老汇且连续上演至2017年6月4日。如今,《异想天开》已成为全世界制作覆盖面最广的一部音乐剧作品。至2010年,该剧已在全美50个州的3000余城镇以及全球67个国家/地区上演,先后产生了一万多个不同的舞台版本,堪称音乐剧历史上难以复制的制作奇迹。

[16] 音乐剧《毛发》( Hair ),由杰罗姆·拉格尼(Gerome Ragni)和詹姆斯·拉多(James Rado)联合编剧兼作词,高尔特·麦克德莫特(Galt MacDermot)谱曲,1967年首演于外百老汇公共剧院下属的安斯帕赫剧场,1968年4月29日入驻百老汇比尔特莫尔剧院(Biltmore Theatre,650个座位),1968年9月27日入驻伦敦沙夫茨伯里剧院(Shaftesbury Theatre,1416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1969年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等。

[17] 音乐剧《租》( Rent ),由乔纳森·拉尔森(Jonathan Larson)一人兼任编剧/作词/谱曲,1993年首演于外百老汇的纽约戏剧工作坊(New York Theatre Workshop,198个座位),1996年4月29日入驻百老汇纽约尼德兰德剧院,1998年5月12日正式上演于伦敦沙夫茨伯里剧院,首轮演出斩获1996年的4项托尼奖、6项戏剧课桌奖、2项戏剧世界奖以及一尊普利策戏剧奖等。该剧2011年7月14日至2012年9月9日重新制作并上演于外百老汇新世界剧院1号舞台。

[18] 音乐剧《春之觉醒》( Spring Awakening ),由史蒂文·萨特(Steven Sater)编剧兼作词,邓肯·谢克(Duncan Sheik)谱曲,2006年5月19日首演于外百老汇大西洋戏剧公司剧院(Atlantic Theater Company,199个座位),2006年12月10日入驻百老汇尤金奥尼尔剧院(Eugene O’Neill Theater,1066个座位),2009年1月23日入驻伦敦抒情剧院(Lyric Theater,550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2007年的8项托尼奖、4项戏剧课桌奖、3项外戏剧评论圈奖、2项戏剧联盟奖、2项露西尔·洛特尔奖、1项戏剧世界奖、1项纽约戏剧评论圈奖、1项奥比奖,2008年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以及2010年的4项奥利弗奖等。

[19] 音乐剧《冥界》( Hadestown ),由安娜伊斯·米切尔(Anaïs Mitchell)一人兼任编剧/作词/谱曲,2016年5月6日首演于外百老汇纽约戏剧工作坊,2018年11月2日入驻伦敦国家大剧院下属的奥利维尔剧场,2019年4月17日入驻百老汇沃尔特·克尔剧院(Walter Kerr Theatre,945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2019年的8项托尼奖、6项外戏剧评论圈奖、4项戏剧课桌奖、1项赤塔·里维拉编舞奖、1项戏剧联盟奖,以及2020年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等。

[20] 《跺》( Stomp )最初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爱丁堡戏剧节,1991年夏天首次入驻爱丁堡会议室演出厅(Assembly Rooms,788个座位),1994年2月入驻纽约奥芬剧院(Orpheum Theatre,299个座位),2002年9月入驻伦敦西区综艺秀剧院(Vaudeville Theatre,690个座位),先后获得1项奥比奖和1项戏剧课桌奖。

[21] 音乐剧《蒂娜》( Tina: The Tina Turner Musical )是美国音乐人蒂娜·特纳(Tina Turner)的传记音乐剧,由卡托瑞·霍尔(Katori Hall)、弗兰克·凯特拉尔(Frank Ketelaar)、基斯·普林斯(Kees Prins)联合编剧,2018年4月17日入驻伦敦奥德维奇剧院(Aldwych Theatre,1200个座位),并于次年11月7日驻场百老汇伦特-芳坦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1519个座位),首轮演出获2019年奥利弗“最佳男主角奖”,以及2020年的托尼“最佳女主角奖”、2项戏剧课桌奖等。

[22] 音乐剧《六位皇后》( Six ),由托比·马洛(Toby Marlow)和露西·莫斯(Lucy Moss)联合编剧/谱曲/作词,2017年最早入驻于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2019年1月17日入驻伦敦艺术剧院(Arts Theatre,350个座位),2021年10月3日入驻百老汇布鲁克斯·阿特金森剧院(Brooks Atkinson Theatre,1094个座位),首轮演出获2022年的2项托尼奖、4项戏剧课桌奖、3项外戏剧评论圈奖等。

[23] 音乐剧《滑稽女郎》( Funny Girl ),由伊莎贝尔·伦纳特(Isobel Lennart)编剧,朱尔·斯泰恩(Jule Styne)谱曲,鲍勃·美林(Bob Merrill)作词,1964年3月26日入驻百老汇冬季花园剧院(Winter Garden Theatre,1526个座位),1966年4月13日入驻伦敦爱德华王子剧院。该剧最新一轮百老汇复排版2022年4月24日上演于纽约奥古斯特·威尔逊剧院(August Wilson Theatre,1228个座位)。

[24] 音乐剧《伙伴们》( Company ),由乔治·弗斯(George Furth)编剧,斯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谱曲兼作词,1970年4月26日入驻百老汇阿尔文剧院(Alvin Theatre,后更名为尼尔西蒙剧院),并于1972年1月18日入驻伦敦女王陛下剧院,首轮演出荣获1971年的6项托尼奖、5项戏剧课桌奖、1项戏剧世界奖等。该剧最新一轮百老汇复排版2021年12月9日上演于纽约伯纳德·雅各布斯剧院(Bernard B. Jacobs Theatre,1078个座位)。

[25] 音乐剧《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由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布比尔联合编剧,克劳德谱曲,阿兰和让-马克·纳特尔(Jean-Marc Natel)联合创作法语词,赫伯特·克雷茨默(Herbert Kretzmer)创作英文词,1985年10月8日入驻伦敦巴比肯剧院(Barbican Theatre,1156个座位),1987年3月12日入驻百老汇大剧院,首轮演出荣获1985年奥利弗“最佳女主角奖”,以及1987年的8项托尼奖、5项戏剧课桌奖等。

[26] 音乐剧《妈妈咪呀》( Mamma Mia! ),由凯瑟琳·约翰逊(Catherine Johnson)编剧,本尼·安德森(Benny Andersson)和比约恩·乌尔瓦乌斯(Björn Ulvaeus)联合作词兼谱曲,1999年4月6日入驻伦敦爱德华王子剧院,2001年10月18日入驻百老汇冬季花园剧院,首轮演出获2000年奥利弗“最佳女配角奖”。

[27] 音乐剧《玛蒂尔达》( Matilda the Musical ),改编自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出版于1988年的同名儿童小说,由丹尼斯·凯利(Dennis Kelly)编剧,提姆·明钦(Tim Minchin)作词兼谱曲,2011年11月24日入驻伦敦剑桥剧院,2013年4月11日入驻百老汇舒伯特剧院,首轮演出获2011年的英国戏剧评论圈“最佳音乐剧奖”、2012年的7项奥利弗奖,以及2013年的5项托尼奖、5项戏剧课桌奖、2项外戏剧评论圈奖、1项戏剧世界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音乐剧奖”等。

[28] 音乐剧《酒馆》( Cabaret ),由乔·马斯特洛夫(Joe Masteroff)编剧,约翰·坎德(John Kander)谱曲,弗雷德·艾伯(Fred Ebb)作词,1966年11月20日入驻百老汇布罗德赫斯特剧院(Broadhurst Theatre,1186个座位),1968年2月28日入驻伦敦皇宫剧院(Palace Theatre,1400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1967年的8项托尼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音乐剧奖”、外戏剧评论圈“最佳音乐剧奖”等。该剧分别于1986年、1993年、2006年、2012年和2021年重新制作并再现于伦敦西区,先后斩获27项复排类音乐剧奖项。

[29] 音乐剧《摩门经》( The Book of Mormon ),由特雷·帕克(Trey Parker)、罗伯特·洛佩兹(Robert Lopez)与马特·斯通(Matt Stone)三人联合兼任编剧/作词/谱曲,2011年3月24日入驻纽约尤金奥尼尔剧院,2013年3月21日入驻伦敦威尔士亲王剧院(Prince of Wales Theatre,1183个座位),首轮演出荣获2011年的9项托尼奖、5项戏剧课桌奖、4项外戏剧评论圈奖,2012年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以及2014年的4项奥利弗奖等。

[30] 音乐剧《来自远方》( Come from Away ),由艾琳·桑科夫(Irene Sankoff)和大卫·海因(David Hein)联合兼任编剧/作词/谱曲,2017年3月12日入驻纽约杰拉尔德·勋菲尔德剧院(Gerald Schoenfeld Theatre,1079个座位),2019年1月30日入驻伦敦凤凰剧院,首轮演出获2017年的托尼“最佳音乐剧导演奖”、3项戏剧课桌奖、5项外戏剧评论圈奖,2019年的4项奥利弗奖,以及2020年的英国戏剧评论圈“最佳音乐剧奖”等。 GWS+eaEGpIEmkwMttFi+M98KHCA96PgV4PCE7h6PlUGUX4aczBLPbP7je8W7VS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