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

贞观十一年(637)五月至贞观十四年(640),共3年8个月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

1 五月壬申 (五月无此日) ,魏徵上疏,认为:“陛下力求为善的志向,已经不如以前了,闻过必改的表现,也比以前少了。反过来,谴责处罚臣下的情况越来越多,对臣下发威发怒越来越严厉。这就可见,‘贵不期骄,富不期侈’,尊贵之后,不知不觉就会骄傲;富有之后,不知不觉就会奢侈,真不是虚言!以前隋朝的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以我们今天去比,还根本没法相比!但是,隋朝正是因为富强,轻举妄动,所以亡国;我们因为贫弱,平静不折腾,所以安定;安危之理,皎然在目。在隋朝没乱之前,自以为必定不会乱;在没有灭亡之时,自以为绝对不会亡。所以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于大祸临头了,还没醒悟。要鉴别形貌,最好不过是面对平静的水面;要借鉴失败的教训,最好不过是去研究那灭亡的国家。希望陛下以隋朝为镜鉴,去奢从俭,亲忠远佞,如果以现在安定无事的局面,再做到从前的恭敬节俭,则尽善尽美,好得没法称赞了。取天下很难,但守成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陛下把最难的事都干成了,岂不能保住这容易的事吗!”

【华杉讲透】

人生最大的挑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魏徵这一段话,太好了!希望读者反复读,反反复复地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从魏徵的话来看,此时的唐朝,仍然贫弱,跟隋朝还没法比,李世民要想骄奢淫逸,本钱也还不多吧!

人生最大的挑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也不在内部,而在内部的内部,就是领导人自己。就我们普通人而言,人生最大的挑战,也是自己,两个超级挑战,就是自己的骄傲和懈怠。魏徵引用《尚书》说,尊贵就会骄傲,富有就会奢侈。我们也可以说,成功就会骄傲,富有就会懈怠。骄傲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就会加大风险偏好,经营方针就会激进,杠杆越加越大;懈怠就想享受生活,不能花时间在工作、学习上,脱离实际,而且停止进步,开始倒退。这两条一占,灾祸随时就从天而降,突然死亡!

2 六月,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薨逝。温彦博久掌机务,知无不为。皇帝对侍臣说:“温彦博因为忧国忧民,精神耗竭,我看他身体撑不住,已经两年了,后悔没有让他过过安逸日子,竟然早死!” (温彦博享年六十四岁,在那个时代,不算早逝。李世民大概想不到,他只活了五十二岁。)

3 六月四日,皇帝前往明德宫。

4 六月六日,皇帝下诏,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都令子孙世袭。六月十五日,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也令世袭,除非有重大事故,不得黜免。

5 六月十六日,改封许王李元祥为江王。

6 秋,七月一日,大雨,穀水、洛水泛滥,溢入洛阳宫,毁坏官衙、民居,溺死者六千余人。

7 魏徵上疏,认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从陛下登基,已经有十几年,然而道德教化还未能完备,是陛下对待臣下之情,还未尽诚信的缘故。陛下立政施治,必定委任给君子;但是,对事情办得怎么样,有何得失,却去访问小人。对待君子,是尊敬而疏远;对待小人呢,则轻浮而狎昵;狎昵则言无不尽,疏远则下情不能上通。一个中等智力的人,岂会没有一些小聪明!但是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思虑无法深远,虽然竭力尽诚,仍然不免有失败;何况内怀奸邪,其所造成的灾祸,能不深重吗!君子也不能没有一点小过,只要不有害于正道,也就可以了。既然认为他是君子,又怀疑他,不信任他,那不就好像竖起一根直木,而怀疑它的影子是弯的吗!陛下如果能谨慎地选择君子,礼敬、相信、任用他们,何愁国家不治!否则,危亡之期,不能保证不会到来。”

皇帝赐手诏褒奖说:“当年晋武帝 (司马炎) 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身居宰相高位,不能直谏,而私底下跟自己子孙说,夸耀自己的明智,这是最大的不忠。得到你的进谏,朕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我会把你的奏折放在几案上,以比弦、韦。”

【华杉讲透】

何曾的事,见公元309年记载,他看见皇帝和大臣们整日清谈,回家对子孙们说,这国家要亡了。但是,他却不能向皇帝进谏。所以,李世民说他是最大的不忠。

以比弦、韦,这是经常使用的典故,之前出现过。《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用事物来警勉自己。韦,是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弦,是弓弦。

这一节的关键是:“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我看了两个其他白话文版本,都译错,我想是因为译者本身并不重视这些话。大家读历史,只关心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考证那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历史考试甚至要考哪件事是哪年发生的。但这不是学历史的意义,宋神宗的《资治通鉴》序言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读史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要读的呢,就是“前言往行”,古人当时说了什么话,讲了什么道理,以什么为行为准则,然后采取了哪些行动,有什么后果。把这些前因后果都琢磨透了,才能达到学历史的目的:“知兴废。”知道怎样做能成功,也知道怎样做会失败。

对这句话的翻译,柏杨版译为:“双方同意的承诺,在承诺之前,已经互信。政府法令条文得以执行,在条文之外,定有诚意。”黄锦鋐版译为:“相同的言语,如果可信的,在未说之前,已具有真实;相同的法令,如果可行的,在法令之外,必含有诚意。”他俩译的不一样,肯定至少有一个是错的,或者都错。我认为都错,因为如果“前言”是这个意思,跟“往行”对不上,我们读了,也不能“畜德”,增长不了什么品德。

读古书最怕遇到这样的话,每一个字都很简单,但连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不明白。这样,我们就需要去查找它的上下文。在《后汉书》里,范晔也引用过这句话:

论曰:“夫利仁者或借仁以从利,体义者不期体以合义。季文子妾不衣帛,鲁人以为美谈。公孙弘身服布被,汲黯讥其多诈。事实未殊而誉毁别议。何也?将体之与利之异乎?宣秉﹑王良处位优重,而秉甘疏薄,良妻荷薪,可谓行过乎俭。然当世咨其清,人君高其节,岂非临之以诚哉!语曰:‘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不其然乎!”

季文子的妾不穿绸缎,鲁人以为美谈。公孙弘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身上就披一床布被,汲黯却讥笑他多诈。事实没有什么不同,而一誉一毁,评价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体之和利之的差别”吗?宣秉、王良身居高位,而宣秉甘于淡泊,王良的妻子甚至亲自挑柴薪,可以说都俭朴得过分了。然而当时世人感叹他们的清廉,君王赞扬他们的节操,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的真诚吗?古话说:“同言而信,信在言先;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正是这样啊!

上下文对照,意思清楚了:同言而信,信在言先。同样的话,有的人说出来让人相信,有的人说出来别人不信;因为信任在他说话之前。人们如果信任他,他说什么话都信;人们如果不信任他,他说什么话都不信。这不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会吗?我们首先信的是那个人,然后才是他说的话。所以,魏徵说李世民,“然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诚信故也”。你平时都没有以诚待人,没有建立诚信,怎么能得到一个道德教化的理想社会呢。我们领导一个团队,也要想一想,自己平时有没有以至诚待人,如《中庸》所言,至诚无息,至诚待人待事,在人和事上没有选择性,在时间上不间断,没有停息,对每个人,处理每件事,都推其至诚,这样团队的凝聚力,工作氛围,一切都好了。

同令而行,诚在令外。同样的命令,有的能得到执行,有的得不到执行,还是一个“诚”字,为什么政令不出朝廷,因为下面人知道你心不诚。你安排君子去办事,又去问小人“他办得怎么样”,小人肯定说他办得不怎么样。那办事的人也就办不成事了。

这句搞清楚了。但是,又牵出一句:“夫利仁者或借仁以从利,体义者不期体以合义。”什么意思?后面那句,“体之和利之的差别”,什么意思?这又是那种,每个字都很简单,都懂,连在一起就不懂了。

前半句容易,以仁为利的人,知道行仁义能得到利益,他就行仁义以谋利。后半句呢,体义者,利仁,是以仁为利;体义,就是以义为体了。那么,什么是“体”呢?训诂的办法,就是再找其他地方这个字是怎么用的。找到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

上天降生人类,就让人有了义和利两个需求;利是用来给养自己的身体的,义是用来修养自己的内心的。心中没有义,就得不到快乐;身体得不到利,就不能安适。义,是修养内心的;利,是给养身体的。而身体哪部分最重要呢?当然是心最重要。所以,要给养身体,最重要的还是义。

如此,“体义者不期体以合义”意思也清楚了。那本身就把“义”当成自己身体第一需要的人,他不需要为满足自己的身体需求为目的,也能在义的道路上“无人驾驶,自动巡航”,一举一动都符合义,就是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前后联系起来,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的道理。利仁者或借仁以从利,就是学知利行;体义者不期体以合义,就是生知安行。

全部的儒家修养,可以浓缩为一个字——诚。至诚无息,至诚如神。做到至诚,就是圣人,而且超越圣人,是神。这就是魏徵要告诉李世民的。

8 七月十三日,皇帝车驾回到洛阳,下诏说:“洛阳宫殿被洪水毁坏的,稍加修缮,能住就行了。其余的建筑材料,分发给城中房舍损坏的人家。令百官各上呈亲启密奏,极言朕的过失。”

七月二十日,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给遭水灾的人家。 (这里的“废”和“给”,不清楚是拆了把建材给受灾百姓修房子,还是用来安置灾民。总之是李世民把这两处房子拿出来赈灾了。)

9 八月十二日,皇帝对侍臣说:“上呈亲启密奏的人,都说我游猎太频繁;如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扰民,又有什么关系呢!”魏徵说:“先王惟恐听不到自己的过失。陛下既然让大家上奏进谏,就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如果他们的话可取,固然有益于国;如果不可取,也没有什么损害。”皇帝说:“你说得对。”对上奏进谏的人一一慰勉。

【华杉讲透】

多提方案比提出好的方案更有价值

魏徵这些话,非常重要。李世民“令百官各上封事,极言朕过”,就不能去评判谁说得有意义,谁说得没意义。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你可以选择听与不听。听的,你就下令执行;不听的,表示感谢。关键是鼓励大家时时刻刻思考,瞪大眼睛找问题,提建议。前面我们讲过日本企业的改善提案活动,华与华专门组团去日本学习,其中有一次,老师讲到未来工业的社长山田昭男先生,他是如何鼓励大家提建议的呢?他说改善提案不要审查,他只要肯交提案书,哪怕什么都没写,只写上自己的名字,也给500日元的奖励。这样,你才能发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得到每个人的智慧。丰田汽车的提案活动,则强调三个原则:

(一)多提方案比提出好的方案更有价值;

(二)不允许对员工的提案,用评论家的口气提出疑问;

(三)没有代替方案就别轻言反对。

侍御史马周上疏,太宗盛赞

10 侍御史马周上疏,认为:“夏商周三代及汉,时间长的八百年 (周朝) ,短的也不下四百年 (两汉) ,都是因为能以恩德结人心、人民不能忘怀。汉以后的朝代,长的六十年,短的才二十余年,都是因为对人民没有恩情,根基不牢固。陛下应当隆兴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能只着眼自己在位的时期!如今全国户口不及隋朝十分之一 (此时李世民即位已经十年,全国人口还不到隋朝十分之一,可以想象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屠杀之惨烈) ,而为朝廷服役的人,哥哥报到之后,弟弟才能回家,道路上前往服役的人前赴后继。陛下虽然颁布恩诏,要求减少征调,但是各种营缮工程无休无止,人民怎能得到休养生息!所以有司下一些说空话的文书,却没有一件关爱人民的事情能落实。当年汉朝的文帝、景帝,恭俭养民,到了汉武帝,继承了丰富的资源,所以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如果是汉高祖之后直接就传给汉武帝,汉朝还能存在吗!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嫔妃、公主的服饰,舆论都认为并不俭朴。古人说,早起勤奋的人,可以得到荣耀,但后世还是会懈怠,陛下少年时居于民间,知道人民的疾苦,尚且如此,何况皇太子生长于深宫,不了解外面的事,陛下千秋万岁之后,才是圣虑所当忧虑的。以臣观察,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国家没有不亡的,人主虽然想要追悔改过,也不能再保全。所以,修明政治,应当在可修之时,不能拖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再去悔过。周幽王、周厉王也曾经耻笑夏桀、商纣吧,隋炀帝也耻笑北周、北齐。陛下要特别警醒,不要让后世像我们今天耻笑隋炀帝一样耻笑我们!贞观之初,天下饥荒,农作物又歉收,一斗米值一匹绸缎的价钱,而百姓并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知道陛下也忧念,没有忘记他们。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绸缎可以换粟米十几斛,而百姓怨声载道,是因为他们知道陛下已经不关心他们了,只顾着为自己兴建很多并不急需的工程。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于储积多少,而在于百姓苦乐。就以最近的历史来看,隋朝的储备仓库洛口仓,最后被李密利用;洛阳储积的布帛,又成了王世充的资财;长安的府库,则供应了我们唐朝,到现在都还没有用完。储积固然不能没有,但是要等百姓有了余力,再去征收,不可强行搜刮,不然最后就成了敌人的资源。君王节俭,才能让人民休息,陛下已于贞观初年亲身履行,今天继续一以贯之,那也不难。陛下要为国家做长久之计,不必远求上古,就像贞观初年一样做,就是天下人民的大幸了。陛下宠遇诸王,颇有太过优厚的,陛下身后会发生什么事,不可不深思。况且曹操宠爱曹植,等到曹丕即位,囚禁诸王,只差没有把他们关进监狱而已。正是曹操对曹植的爱,害得曹植受苦。又,百姓能够平安,唯在刺史、县令,如果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垂拱无为而治。如今只看重朝廷大臣,而不重视州县官员人选,刺史大多用的是武官,或者京官不称职的,就外放到地方,边远之处,用人更加轻率。所以百姓未安,原因在此。”

奏疏递上去后,皇帝好长时间连连称善,对侍臣说:“刺史,朕当自己选;县令,可以下诏命京官五品以上各举荐一人。”

【华杉讲透】

永远都保持恐惧

马周说:“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就是民间说的最简单的道理:“晴天修房子,雨天多休息。”因为只有晴天才能修补屋顶,雨天就只能拿盆盆罐罐在屋里接水了。但是,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是很容易被眼前偶然的事物激发,很容易被正面的情绪煽动,然后一厢情愿,过分自信,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所以,日子稍微好过一点,就要自我膨胀;眼看着不行了,又暂时收敛一下。暂时的收敛永远对抗不了内心永恒的膨胀,所以最终都会搞到不可收拾。

国家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都是在高歌猛进之后,突然爆雷。但当他高歌猛进的时候,他是听不进任何让他收敛的意见的。你说的道理他都懂,都同意,但他说现在的机会不能错过!有句话害了不知道多少人:“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据说是巴菲特说的。假定是他说的,也是随口一说,逞一时口舌之快,不代表任何思想,因为巴菲特绝不是这样的人。正确的态度是什么?是永远都保持恐惧!人们传诵巴菲特的话,又传诵李嘉诚如何“每次都能”逢低入市,都是一种理解力的缺陷——很容易被眼前偶然的事物激发,很容易被正面的情绪煽动。你说负面的事情,就打动不了他。

每当经济被低估的时候,一些企业家就喊出口号:“活下去!”这就跟下雨的时候喊修屋顶差不多。活下去,这句话对企业来说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是活不下去时的呼喊,而是要永远活下去,要“长生不老”的意思,是任何情况下我都能活下去的意思。如何能够永远活下去呢?日本企业家冢越宽提出的“景气对策”,就是在经济最景气,躺着都能赚钱的时候,制定景气结束后活下去的对策。等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喊“活下去!”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也不代表任何思想或战略,最多是一点矫情的“反思”,就是马周说的“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罢了。因为你“活下去”的问题,应该在最景气的时候解决掉了。现在好好活着就是了嘛,雨天多休息!

幽厉耻笑桀、纣,炀帝耻笑周、齐,一个笑一个,但还是步前者后尘。黑格尔讲《历史哲学》:“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人只知道对前朝哀叹,而不重视借鉴,总是在重蹈覆辙,让自己的后人照样要哀叹自己!

人们往往不容易吸取教训,根源在哪里呢?以我的观察,大人物往往都有两个坚定的信念,我称为“两个不一样”:这次跟以前不一样,我跟他们不一样。其结果呢?就是这次跟以前一模一样,“我”也跟“他们”一模一样,从过程到结果都一样。 Ajb9lVVNihm45woB4jQFCe9i4qd4yQjV3GlHg9EC74eoC5S54UZ+tFjQDIGYKM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