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许道宁
“斜杠青年”

本章介绍的“斜杠青年”,是改行之后成为大艺术家的典型。像今天这样,人们可以自由地变更自己的职业,这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而背后是人的身份的自由和解放。

当我们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时候,可以从很多角度出发,比如我们这套书就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还可以是制度发展的角度、战争发展的角度、科技发展的角度等,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人的身份”发展的角度。

中国没有过西方意义的奴隶社会,中华文化骨子里面是一种平等的文化。当然,中国历史上的平等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它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夏、商、周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天子、诸侯、大夫的身份主要来自血缘继承,这是一个真正的贵族时代,天子是天子之子,诸侯是诸侯之子,大夫是大夫之子,贵族的最低一级是士,但也与平民泾渭分明。同时,平民的身份也相对固定,管仲就严格区分过“士、农、工、商”,禁止他们改行。

第二个阶段是秦汉到南北朝,官员由世袭改为朝廷任命,人的身份有机会在平民和贵族之间流动,但是曾经的贵族集团仍然是国家管理队伍的主要来源,只是平民也开始有了晋升的可能。到了汉武帝时代,人才选拔制度开始成熟,分为两个渠道:

一个是自上而下的国家的“太学”,专门培养国家管理人才,他们毕业后都是直接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毕业的时候考试成绩好的叫作“郎”,成绩差一点的叫作“吏”,所以“郎”在古代是美称,指学习好的人。

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选举的渠道:在民间发现的人才,被朝廷任用叫作“征辟”,皇帝亲自征召称“征”,就像西汉“覆水难收”的朱买臣;被官府征召称“辟”。后来在这个基础之上,又产生了一种定期的民间选举,以发现民间的优秀人才,这个选举的标准有两条——孝顺、廉洁,所以被选举出来的人才叫作“举孝廉”。

但是汉朝这一套制度运行几百年也走了样,很多大的门阀士族垄断了朝廷做官的名额,所以才会出现袁绍家“四世三公”的局面。到了魏晋时期,我们之前提到,曹丕为了拉拢这些门阀士族,推出了“九品中正制”,仍然是一种变相的世袭制度。

第三个阶段是隋唐,科举制度开始出现,但还是有大量的人走“恩荫”或者类似“后门”的晋升路线,家族政治色彩还是非常浓厚的。那些名门望族,比如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都是官员队伍的主力。唐朝289年只选拔出了7000多名进士,平均每年有25名左右,这中间还有很多是世家子弟,比如王维、颜真卿,大家族垄断了大部分做官名额。

这也是唐朝人重视门第的原因。柳宗元原配杨氏去世后,他被贬到永州,娶不到名门望族的女儿,只能娶农家女,他为这件事给朋友写信,说自己痛苦得不得了,证明当时的门第观念是很重的。这要换宋朝人,搞不好还觉得有点浪漫。可以说隋唐人的身份流动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第四个阶段是宋朝以后,唐朝那些曾经的大家族逐渐没落,在五代十国的50多年,社会动荡不安,那些贵族和官员们像韭菜一样被一茬茬割掉,没有人敢笃定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能够见到明天的太阳。所以从宋朝开始,大量的政府官员来自社会底层。两宋319年间,一共录取了6万多名进士,平均每年200名。虽然恩荫制仍然被保留,但是通过这个途径晋升的官员会遭到官场的集体歧视,很难进入政府高层,比如走恩荫之路的米芾就被人弹劾“出身冗浊”。此外宋朝对官宦子弟的录用更加苛刻,于是社会上下流动变得非常顺畅,每一个读书人理论上都可以进入政府高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士农工商、五行八作的子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比唐朝放宽了很多,唐朝李白作为商人子弟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北宋初年的吕蒙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平民直接考中状元的人,并且担任宰相,相传他写了有名的《破窑赋》来形容前后的反差。当然厌倦了做官的人也随时可以离开,朝坐天子堂,暮为烟霞客。虽然后面元朝和清朝出现了一些民族不平等政策,但是平民社会的总体基调没有大的变化。从宋朝开始,人们对于身份和职业就很少再有系统性歧视的现象,再也没有阎立本耻于画画、戴逵摔琴的现象。平民子弟可以一转身就高官厚禄,读书人也可以无缝切换成为艺术家,人们改行也变成非常常见的事情。

许道宁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并且最终转型成功。关于许道宁的记载很少,只能从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和《宣和画谱》找到一些零散的资料,知道许道宁大概出生于970年,那时候李成去世只有3年,范宽刚刚走进终南山,北宋建立也仅仅只有10年,要等5年之后,李煜才会来到汴梁城。

在这样一个凌乱的时代,许道宁开始了他凌乱的一生。

许道宁出生在长安城,《墨庄漫录》里说他从小读书,性格放荡不羁,不怎么守规矩。其青年时代在开封卖药材,但是并不是大夫,有可能卖的是没有加工的生药材,就像西门庆家里就是开那种生药铺的。许道宁头脑很灵活,因为自己喜欢画画,为了招揽人光顾他的生意,就想到一边卖药材一边画画吸引人围观,甚至还推出买药送画的活动。果然很有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许道宁也画得越来越好,他画山水学习李成的寒林平远风格,而且他非常有天赋,很快就理解了李成绘画的精髓。

我们今天见到的许道宁的《秋江渔艇图》就属于这种寒林平远的风格,《秋江渔艇图》纵48.9厘米、横209.6厘米。我们说过手卷的宽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33厘米左右(一尺),一种是50厘米左右(一尺半)。《秋江渔艇图》属于比较宽的那一种,所以也被称作《高头渔父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这幅画上面没有款,但是一直被认为是许道宁最重要的传世作品。

随着画面展开,中景处两组陡峭的高峰成为画面主体,山峰拔地而起,在宽度有限的立轴长卷中营造出高耸大山的效果,这是非常难得的。远处的山峰也是成组地出现,山与山之间留出大面积的空白,空旷的田野中弥漫着肃杀和荒凉的气氛,跟我们常见的田园牧歌式的渔乐图有很大的差异。仔细看,还会注意到山脚处有一些零星的建筑,近处有一些渔船往来于水面上。

同样描绘的是山、水、草木、渔船这些元素,在许道宁的笔下就显得格外荒凉,我们看他是怎么做到的:画中树木很少,不像“荆关董巨”画中的草木高大茂盛,而是树木稀疏,枝干分明。许道宁画树木用笔粗放,笔法比起李成更加潇洒随意,树枝弯曲向上,不同于典型的“蟹爪”或者“鹿角”枝,有人称之为“雀爪枝”。

在山石上大面积染淡墨是李成的习惯,结果就是让山石显得光滑坚硬,缺少温度感,另外山石的上面以长线皴为主,用笔也很简单,长长的皴笔顺势而下,勾勒出光滑陡峭的崖壁。画面中,几条河流沿着平远空旷的山谷蜿蜒而来,无遮无挡。

这些树木、山石、河流最终汇集在一起构成一片苍茫、荒寒、肃杀的气象。尽管近处还有一些捕鱼、过桥和打马上船等温馨的局部,但是也难以消解画面的整体气氛。我们看过很多寒林空旷的山水,但是做到许道宁《秋江渔艇图》这么纯粹的确实不多,甚至感觉他是把一种南方的生活场景嫁接到北方的世界,那种空旷和荒凉的背后体现的是这种嫁接之后的突兀和不和谐,这是许道宁特有的大胆操作。

许道宁 《秋江渔艇图》

许道宁就这么每天努力地画画,一来二去,他发现每天来买画的人比买药的还多,于是他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关掉药铺,专职画画。把辅业做成主业,把爱好做成事业,这是一个“斜杠青年”成功转型的励志故事。从此,许道宁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他来到华山,看到峰峦叠嶂,画意大增,人们甚至评价许道宁的作品可以跟李成比肩。

目前有几幅传世的雪景图传为许道宁所作,其中《云关雪栈图》是典型的南宋小品画,意境恬淡悠长。画中天空浓云阴沉,山势平缓,树木苍劲,一个人赶着牲口,走在山涧的小桥上,近景里有几间茅屋人家。还有一幅《关山密雪图》,从风格上看要更晚一些,可能要在元朝之后了,画中山峰层峦叠嶂,精致细腻幽深,构图非常讲究。当然,最好的还是《雪溪渔父图》,也最接近许道宁的真迹。画中空旷荒寒,远处是万仞绝壁拔地而起,近处曲折的水岸边散落排布着树木和房舍,树枝遒劲苍老。土石采用李成特色的卷云皴,山顶的密林和小树明显受到范宽的影响,船上和岸边有几个点景人物,点缀了天地间宁静和谐的氛围。

许道宁(传) 《云关雪栈图》

许道宁(传) 《关山密雪图》

许道宁(传) 《雪溪渔父图》

影响如日中天的许道宁充分展示出他性格中“跌宕不羁”的特点,他平时嗜酒如命,人称“醉许”。山水已经不足以展示他喷薄而出的才华,专职画画的许道宁逐渐涉猎更多题材。他学着画人物,但是他画人物也不正经画,画的风格可能接近今天漫画的效果。每当他见到貌丑的,就在酒肆广众之下画这个人的肖像,有的被画的人不堪忍受就来打他,就算把他打得衣服都破了,脸上都是伤,许道宁依然故我,毫不在意。

后来许道宁回到了长安,当时封祁国公的杜衍正镇守长安,许道宁老毛病又犯了,《墨庄漫录》里说“道宁恃其技犯公”,竟然给杜衍画讽刺漫画,杜衍很生气,就让衙门的人抓捕他。这就不是一顿揍能解决的问题了,这轻了是进局子,重了是掉脑袋,许道宁没想到这么严重,想要逃走。这时候就有人对许道宁说:“杜公是个很严厉的人,你这么得罪他,你还想往哪儿跑?你就是跑到夷狄那里,跑到外国,他也会把你抓回来。”

许道宁真怕了,他突然想到大将种谊镇守环州,《水浒传》里说过“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这个种谊也是种家人,种家是名将世家,长年在对阵西夏的第一线,而且种家人都有一种风格,不像狄青那么勇,披头散发,戴个铜面具,所向无敌。种家人兵行诡道,打仗从来不遵守章法,所有的阴谋诡计都能用上,把西夏人都搞出精神病来了。西夏人在打仗的时候如果知道对面的主将是种家人,那脑仁都疼,就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倒霉了。

于是,许道宁就来到种谊镇守的环州躲避,杜衍听说后大笑,说道:“许道宁还挺会给自己找地方嘛!”后来杜衍就给种谊写了一封信,说:“我就跟许道宁闹着玩呢,他还当真了,他能涮我,我就不能涮涮他呀。既然他去你那儿了,你就对他好点。”许道宁一看这封信,心想这老爷子忒不着调,这么大岁数还开玩笑,瞧这把我吓得够呛。

于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回长安了,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这样记载许道宁:“始尚矜谨,老年唯以笔画简快为己任,故峰峦峭拔,林木劲硬,别成一家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张士逊看到了许道宁的作品,忍不住赞叹道:“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在这些大人物的推崇下,许道宁画作的影响变得更大,社会上层也注意收集他的作品,北宋《宣和画谱》中著录他的作品有138幅。 xZZbQgaTEOmRe8Migd7R+6n+41taY8mz87mSIniD4Hw2WVlbxTLac24aDLjSLe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