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盛期建筑 (以罗马为中心)

15世纪末,法国和西班牙争夺亚平宁半岛的斗争升级,导致了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又称哈布斯堡—瓦卢瓦战争)。作为早期文艺复兴中心的佛罗伦萨因其超前的经济、文化而被贪婪者轮番竞逐,政治也因连绵的战争而遭遇了致命的打击。

随着艺术的主要赞助者洛伦佐的死亡和战争的破坏,佛罗伦萨一步步失去了艺术这朵奇葩所需要的生存土壤。而此时的罗马随着教皇的回返,亟需艺术来装饰其门面,增强教廷的威望。庞大的建筑工程吸引了大批一流的艺术家如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前往,文艺复兴中心随之转移到罗马。这一时期的建筑以教堂、教廷权贵府邸为主,著名的有法尔尼斯府邸、劳伦齐阿纳图书馆、坦比哀多教堂等。

法尔尼斯府邸

法尔尼斯府邸(图2.18)始建于1515年,前期由小桑加罗主持设计、建造,后由巨匠米开朗基罗接手。整座建筑设计精妙,体现出文艺复兴盛期完整、成熟的处理手法,是典型的盛期文艺复兴建筑。

图2.18 法尔尼斯府邸

法尔尼斯府邸位于罗马城,曾是教皇保罗三世担任红衣主教时的居住地,是一座长方形的石质封闭三层四合院式建筑。横纵轴线强烈,布局整齐,从其雄峻的立面能明显看出其建造设计受到了美第奇府邸的影响(图2.19)。

图2.19 法尔尼斯府邸正面结构图

法尔尼斯府邸外墙(图2.20)立面整体用灰泥粉刷,并用不同的璧柱、窗花加以区分。建筑平面大体对称,有着明显的主纵轴线和次横轴线,以入口门厅(图2.21)为中轴线,门厅设计采用了巴西利卡的形制,宽12米,深14米,左右两旁分列6根多立克式石柱,门厅拱顶装饰有华丽的雕塑。一楼的入口门洞以上依次建造了二层观景台以及法尔尼斯家族的盾形徽章,不仅将整座建筑的视觉中心集中于此,而且也彰显了当时法尔尼斯家族的赫赫威名。建筑中庭是直径约25米的庭院,周围环绕有重叠的券柱式回廊。

图2.20 法尔尼斯府邸平面图

图2.21 入口门厅

1546年,小桑伽罗去世,建筑此时仍未完工。教皇委托米开朗基罗继续建造。米开朗基罗对建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不仅给建筑加上了轻檐,显得更加气派,同时也对中庭进行了二次设计。观礼台与法尔尼斯家族徽章也是此时加置的,使整座建筑更加雄壮,更具有纪念意义。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始建于1523年,出身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为增强家族在宗教界与知识界的影响力,要求米开朗基罗主持修建,才有了这座建筑的诞生。

这座图书馆属于室内建筑,位于圣洛伦佐教堂旁边,是形式繁复的“手法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内藏有美第奇家族的万余册藏书,开启了公共图书馆之先河,有“16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建筑物”的美称。

图2.22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结构图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图2.22)整体呈矩形,矩形元素充斥整个建筑内部,起到了分割区域、装点内部的作用。图书馆内部主要由入口楼梯和主体阅读室组成。米开朗基罗在入口处精心设计了大理石阶梯(图2.23),意为将人们引入知识的世界。

图2.23 入口阶梯

入口空间很狭窄,几乎被楼梯占满。这个阶梯处于建筑物的中轴线上,迥异于中世纪建筑将楼梯隐藏于黑暗中的布局,造型也很独特。大量的直角设计使楼梯显得厚实、稳固,与局部的曲线处理形成强烈对比,使楼梯发挥了非功能性的装饰作用,为后世图书馆的楼梯处理开创了新思路。

阅读室(图2.24)呈长方形,天花板没有架设拱廊,呈平面状且装饰有华丽的雕花。中央是条形通道,两侧分列木质桌椅,地板铺设红黄相间的大理石。墙面上镶嵌有众多矩形的真假窗户,并用璧柱加以分隔。而支撑柱又与墙面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处理使整体趋于简洁,不仅增强了室内采光,也起到了装饰作用。当阳光照射进室内,与室内繁华的装饰交相辉映,壮丽辉煌,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知识的圣殿。

这座图书馆或许没有像其他大型建筑那样令人震撼,但作为一个室内建筑,其突破了中世纪室内建筑的格局,将建筑功能与审美功能融为了一体,也成为最早发挥室内台阶装饰性效果的建筑。劳伦齐阿纳图书馆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2.24 图书馆阅读室

坦比哀多礼拜堂

坦比哀多礼拜堂(图2.25)始建于1502年,位于罗马城蒙托利欧圣彼得教堂的内庭侧面围廊中,是建筑师伯拉孟特受命于西班牙王室,为纪念圣彼得殉教而建造的,这座建筑在宗教界和建筑界都有着非凡的地位。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经典之作,也成为文艺复兴后基督教建筑的原型。

图2.25 坦比哀多礼拜堂

图2.26 圣彼得教堂和效果图

圣彼得教堂是典型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建筑(图2.26),右侧圆形平面即坦比哀多礼拜堂(图2.27)。据史料记载,这一阶段的伯拉孟特曾受阿尔伯蒂的“理想教堂”概念影响,这些“理想教堂”应具备的特点在坦比哀多礼拜堂的设计中都得到了体现。

图2.27 坦比哀多礼拜堂平面图

坦比哀多礼拜堂规模不大,是一个小型的、集中式的圆形宗教建筑物。建筑主体全高约14.7米,由圆形基座、环形柱廊、中心鼓座和顶部的半圆形穹窿顶组成。

坦比哀多礼拜堂参照古典的围柱式神殿,整体由内外两个圆形平面组成。较矮的柱廊环绕着穹顶,柱廊内列有16根多立克柱式。这些柱子高约3.6米,支撑起了二层的栏杆与装饰飞檐,形成了独立的外环体系。内环的半球形穹顶则由壁柱与承重墙承重,并各设置有8个神龛和方形窗户来减弱承重墙的厚度和占比,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建筑虽小,五脏俱全,建筑下还有用于祈祷的密室。建筑整体有着很强烈的层次感,也进一步强调了建筑在垂直轴线上的向心性,这是伯拉孟特使用最多的建筑布局。如今看来这样的建筑似乎司空见惯,但这在当时却是史无前例的大创新。这样的建筑布局也成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先声。

坦比哀多礼拜堂还有着令人赞叹的黄金比例(图2.28),建筑高度和地面直径1∶1的比例使建筑达成了方圆的和谐统一,这也是早期基督教圣祠的基本格式。多立克柱式又被称为男性柱,不仅隐晦地表达了殉教者圣彼得的男性身份,也使整个建筑显得雄浑而强壮,颇具英雄主义气息。

在坦比哀多礼拜堂建成前,教堂形制几乎是清一色的巴西利卡式和哥特式建筑,它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状,并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建筑,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巴黎万神庙等。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迈出了扎实而理想的一大步。

图2.28 坦比哀多礼拜堂立面图 3g5qV8jLwNNMZBkwGfjgieiSWwQE8WA06bWepNxv44DSrtmYw8OlMxOBU6vEDJ4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