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早期建筑 (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文艺复兴建筑在15世纪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兴起后,在15至19世纪间流行于欧洲,是继哥特式建筑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大致可分为以佛罗伦萨建筑为代表的早期、以罗马建筑为代表的盛期和文艺复兴的晚期。

文艺复兴建筑是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而出现的,因文艺复兴运动的内核和基石是人文主义思想,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符合人文主义理念与世情。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扬弃了中世纪以来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主张采用古希腊、古罗马式的古典建筑比例与形式来塑造理想中秩序完美的建筑。

15世纪时,意大利正经受着文艺复兴的洗礼,看似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然而其政治上却四分五裂。15世纪中期,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权力逐渐落入“僭主”美第奇家族的手里。

文艺复兴建筑的早期形成于15世纪的佛罗伦萨。这一时期,随着资产阶级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世俗建筑(主要是市政厅、学校、育婴堂等公共建筑)和教堂等建筑成为主要的建筑物。这类建筑力求贴近民众,采用古典柱式,而又灵活变通,构图活泼,风格明朗、轻快,开始具备区别于中世纪建筑的特点,但是仍未脱离中世纪建筑的窠臼,只是单调地强调沿街的立面。

这一时期的著名建筑大师有布鲁内莱斯基、阿尔伯蒂、米开罗佐,他们主要活跃于佛罗伦萨,早期著名建筑有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巴齐礼拜堂、美第奇府邸、圣安德烈教堂等。

在第三代“僭主”洛伦佐·德·美第奇的治理下,佛罗伦萨(图2.1)在战火纷飞的意大利保持了形式上的独立与自由,人文荟萃,欣欣向荣,也因此成为早期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

图2.1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

佛罗伦萨大教堂(图2.2、图2.3)又名花之圣母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三部分构成,但最为出名的是其仿自古罗马万神殿的圆形穹顶。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始于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这座继古罗马万神殿之后的又一圆顶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从13世纪末开始动工,后因爆发黑死病而被迫中断,再加上种种工程技术上的限制,佛罗伦萨大教堂成了著名的烂尾楼。直到15世纪初,天才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出现才重新开始动工,历时14年,于1434年建造完成。

图2.2 佛罗伦萨大教堂

图2.3 佛罗伦萨大教堂平面图

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图2.4)由鼓座和观光亭组成,在形制上采用了拜占庭的集中式。整体高30余米,平面直径为42.2米,下面设有12米高的八角形鼓座。鼓座早在1413年便已经建立完成。为了将材料运到高达50米的鼓座上,布鲁内莱斯基发明了新型的轮滑和升降机,如可以倒档的、以牛作为驱力的“牛吊车”,可以转向的起重机“城堡”等。这在当时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同时天洞上的观光亭也承担着遮风挡雨的功能。

正式施工后,为了减少穹顶对墙体的推力,布鲁内莱斯基将古罗马万神殿的穹顶设计与哥特式的骨架结构结合起来,把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设计为内外双层中空结构。内层为受力层,由8根主肋和16根间肋组成,两两为一对,每一对都能独自承重,并以铁环与木圈加固,还在薄弱处加设了连接的横肋以降低推力。外层则是围护结构,用白石砌成了8根主肋架,上覆红砖,且在拱顶开有直径达15米的天洞,这样肋拱的中心就不再集中到圆心,穹顶的坡度更加陡峭,进一步减少了水平推力。穹顶内部初始设计时并没有任何装饰规划,后来乔尔乔·瓦萨里和祖卡里在穹顶内部绘制了巨型天顶画《末日审判》,里面还陈列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彼得像。

图2.4 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

1434年,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图2.5、图2.6)正式建成,全高107米,成为整个佛罗伦萨的视觉中心,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从外观上看,布鲁内莱斯基似乎创造了一个罗马式的圆顶,实际上这却是一个哥特式的带肋尖拱结构,而与传统哥特式教堂相比,又带有更多的古典元素。

图2.5 穹顶结构图

图2.6 穹顶内部绘画

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普遍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建筑的经典与楷模,这个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不仅在造型和结构上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创新,也突破了中世纪教堂建筑的精神禁锢与藩篱,对文艺复兴及以后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科普
立个鸡蛋吧?

天才建筑师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才华横溢却脾气暴躁,尤其担心自己的成果被别人窃取,因此在竞选穹顶总设计师时并没有留存设计图稿。

在一次与评审委员会的辩论中,布鲁内莱斯基拿出了他准备的模型企图说服在场的所有人,但单凭模型却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于是布鲁内莱斯基挑战所有在座的人,看谁能不用手与任何支撑物将一枚鸡蛋立在平滑的大理石上,但没有人能成功。当轮到布鲁内莱斯基时,他只是轻轻地将鸡蛋末端敲碎,便轻松地立在了石板上。人们愤愤不满地大喊说他们也可以这样做,但布鲁内莱斯基不无嘲讽地说:“如果你们知道了建造穹顶的秘密的话,你们也一定会这样说。”布鲁内莱斯基的骄狂使他被丢到了广场上,但最终这项艰巨的任务还是落到了他的肩膀上。有趣的是,建造完的穹顶形状倒真的像立起来的半个鸡蛋。

佛罗伦萨育婴院

佛罗伦萨育婴院(图2.7)建于1421年,这是欧洲第一座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育婴医院,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建筑,由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设计,原本为丝织物行会出资建造的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建筑整体风格高贵、素净。

图2.7 佛罗伦萨育婴院

佛罗伦萨育婴院是布鲁内莱斯基的早期作品,尽管他在设计时恢复了一些古典的元素,但这只是泛泛的借用。虽然与传统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仍然展现了向古罗马时代回归的倾向。

佛罗伦萨育婴院是由两条侧廊组成的二层建筑,坐落于安农齐阿广场旁边,面向广场的正立面和侧面是长长的券廊。券廊沿用拜占庭式结构,由半圆拱和承压的科林斯柱式组成。建筑立面简洁,且与广场和谐地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着完整轴线、统一对称的广场空间(图2.8)。

图2.8 育婴院平面图

建筑分为两层,下层的券廊组合(图2.9)体现了育婴院的主要特征。布鲁内莱斯基抛弃了中世纪的尖券拱廊风格,用连续的半圆形穹窿结构架在廊柱上,下面则由帆拱承接,其间还装饰浮雕(图2.10),造型简朴。灰色的石柱与白色的墙壁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朴素、简洁的空间氛围。

图2.9 育婴院券廊

拱廊上方由几层简单的线脚过渡至第二层,第二层墙面是典型的希腊式额墙,整洁且没有多余的装饰,小巧的窗户与宽墙、轻檐角的结合使得上层建筑显得清新、明朗又富有韵律。

图2.10 育婴院浮雕

巴齐礼拜堂

巴齐礼拜堂(图2.11)也称为巴齐小堂,约建于1420年。建筑位于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南侧的修道院内,是建筑师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的又一力作,也是15世纪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之一。

正常来说,礼拜堂一般都是宗教内部人员使用,风格难免保守。但当时委托人巴奇家族作为新兴阶级,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使得整个建筑无论在形式、结构还是内部空间上都有着大幅度的创新。尤其是正中间的帆拱式穹顶,也可以看作是布鲁内莱斯基为创作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所作的预热。

巴齐礼拜堂从远处看,门面类似于古罗马的凯旋门,是以6根科林斯柱式组成的长廊和中间的古典式半圆拱门组成,拱门立在柱廊之上,因此拱门的两边又形成了一层小顶楼。

建筑正中央是一个直径10.9米的穹顶,左右两边各有一段半圆的筒形穹拱,与大穹顶一起覆盖着长方形的主厅(18.2米×10.9米)。前后各有一个小穹顶,前面的穹顶在门前柱廊正中央,后面的穹顶则覆盖着圣坛,形成了方圆结合的空间。这种古典元素明显、形式运用自由的新建筑迥异于保守的中世纪回廊式礼拜堂(图2.12、2.13)。

图2.11 巴齐礼拜堂

图2.12 巴齐礼拜堂剖面图

图2.13 巴齐礼拜堂平面图

巴齐礼拜堂的内部装饰、结构(图2.14)也很精彩,教堂内几乎看不到哥特式风格的元素,而是大量使用了方、圆、半圆的简单图形进行装饰,并以此划分空间与布局,对称性极强。此外,室内的科林斯柱式、浮雕、券面花饰等都做了细致的刻画。这种简繁交织的装饰方式相互映衬,使室内空间趋于理性与古典的完美结合。此外,巴齐礼拜堂与周围环境也很融洽,建筑高度略高于周围建筑,体积不大但形象很丰满,理性科学设计与古典装饰应用的配合也很和谐。

巴齐礼拜堂简洁朴素,其形制很明显能看出受拜占庭与古罗马风格的影响。在对教堂进行修复时,从两个圆形穹顶的表面上,看出其建造日期为1442年与1443年,因此可知,在布鲁内莱斯基人生的最后几年,这座小礼拜堂仍在修建。因此,这座建筑也可以视作他设计生涯的总结,也彰显了文艺复兴建筑拥有了从中世纪 昧中破雾而出的新兴力量。

图2.14 巴齐礼拜堂内部装饰

15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城的大权落入“僭主”美第奇家族之手,共和政体名存实亡。1453年,随着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东西方贸易被隔断,佛罗伦萨经济衰落,文艺复兴的领域开始转向书斋和宫廷,为资产阶级新贵族服务。在此影响下,建筑风格一反之前的明朗、清新,大量豪华府邸开始充斥于城市中心。

美第奇府邸

美第奇府邸于1430年至1444年建于佛罗伦萨,由建筑师米开罗佐·迪·巴托洛缪·米凯罗奇主持设计建造,他开创的著名的三段式立面府邸,奠定了文艺复兴世俗建筑的基础,是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建筑类型的开端和代表作。

美第奇府邸(图2.15)又名美第奇-里卡迪宫,1659年,费迪南多二世将这座建筑出售给了美第奇家族的政治经济伙伴里卡迪家族,因此而得名。

图2.15 美第奇府邸(美第奇-里卡迪宫)

这座建筑并不是一座古典建筑,而是模仿中世纪佛罗伦萨市老市政厅建造,为追求低调庄严的设计风格,整体采用石头建造(图2.16、图2.17)。建筑高约27米,一共分为3层。沿街的一面是屏风式样的,顶层衔接有沉重的古典长檐,显得古老而质朴,但与室内的实用功能并不协调。

层高为一层大于二层大于三层,并根据功能区分使用了不同材质的石料。一层建筑主要用于出入与办公,因此使用了大块的、粗糙的毛石进行砌筑,给人一种厚重坚实的沧桑感。此外还建有供人休息的凸台。二层建筑主要供人休息与待客,在这里开始使用平整砖块,追求堆砌感,相较于一层的建筑立面更为细腻。同时在转角处还装饰有美第奇家族的标志物。三层建筑为美第奇家族成员以及仆人的寝室,建筑立面更加平滑,乍一望去仿佛一块平面,处理得极为精致。这样的立面设计使建筑从整体看来具有一种稳定感,后常被效仿。

美第奇府邸整体呈长方形,由围廊式的庭院、后院以及一个侧院组成。中心设计为露天的中庭,被科林斯柱撑起的宽大券廊围绕,这在当时也是创造性的设计,多纳泰罗的大卫就曾放置于此。

米开罗佐相较于布鲁内莱斯基而言,或许缺少了某种建筑上的精细与实用主义,但是其所开创的立面设计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批家族府邸式建筑群起效仿,引领了当时府邸类世俗建筑的基本形制。

图2.16 美第奇府邸剖面图

图2.17 美第奇府邸平面图 nc8dg3r1MOFOc29H5siWR5LU5b0I65ZqgyhtIFr3KEVQ3NWjJo9E+uOwEopwh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