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讨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妇女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要厘清:何谓“妇女教育”?“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具体指什么?

一、妇女教育与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

(一)女子教育、女性教育、妇女教育

在涉及妇女教育的讨论时,概念混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女子教育、女性教育、妇女教育、女童教育,都在不同研究者的叙述中出现过,很多情况下,所指又基本一致。其中,有比较明确界定的是“女童教育”。国际社会将18岁以下女孩子所进行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称为“女童教育”。我国关于女子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近代,但从近代到新中国成立,女子教育的内涵和定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国,社会化的女子教育是从近代才开始的。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等都没有提及女子学校,而是把女子教育放在家庭之中。1907年3月8日,清政府学部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追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 。尽管维新派康梁等人从救亡图存的立场出发,提倡妇女独立,主张男女平等 ,但学者刘阳等人研究并论证了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表明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普通知识的贤妻良母型女性,并指出这一宗旨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著名的近代民众教育思想家俞庆棠总结了国外女子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提出女子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崇尚男女平等,目的是促进女子个性全面发展,手段是改革女子学习课程 。舒新城在其《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第二十章中从贤母良妻教育主义、女国民教育思想、男女平等教育和女子教育等方面阐述了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与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内容和宗旨不同,西方女性教育研究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及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提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发展、什么样的职业选择等问题,凡是涉及女性的教育和成长问题都成为女性教育研究的关注焦点。张静在其《中国共产党与女子教育述论(1927—1949)》中将女子教育界定为旨在帮助女性摆脱受压迫、受奴役地位,争取和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的教育,研究范围包括学龄女童、青年妇女、中年妇女在内的面向广大妇女的教育 。武晓伟在其《我国女性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中指出,女性教育是把女性作为教育的对象,一切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心理、社会教育都是女性教育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女子教育(women education/edu-cation of girls)进行了如下界定:广义指对女子实施的各种形式和性质的教育,狭义指对女子实施的学校教育 。女子学校教育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在原始社会,低级简单的教育是男女共享的。进入奴隶社会,学校诞生后,以奴隶主子弟为教育对象。从那时开始到整个封建社会,女子一直被排斥在学校门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女子学校诞生。女子教育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从中世纪到19世纪初叶的萌芽时期,以私立女子学校的出现和逐步发展为标志;二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的建立时期,绝大多数国家颁布女子教育法规,建立起一批公立女子学校,在国家的学制中确立了好教育的地位;三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时期,女子学校及其规模迅速扩大,女子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四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男女平等时期,男女同校,基本实现了男女受教育平等。

同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妇女教育”做了解释。比如:郭冬生认为,妇女教育是指以女性为教育对象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正式社会教育,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女生教育、专门女子院校教育(含独立设置和混合型的中高等女子学校、妇女干部学校、高校内设女子教育机构等)和性别意识教育的研究 。宋月红认为,妇女教育以妇女为受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与重要标尺,并将发展妇女教育、实现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保障和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作为促成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出,妇女教育包括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及大众教育等社会教育两个方面。在教育内容上,宋月红还指出,妇女教育的内容涉及从思想政治教育到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应用教育,从职业技能培训到身心健康教育,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的,是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广泛学习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对妇女的全面教育和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 。贾春在其《什么是妇女教育?》一文中指出了妇女教育的内涵和目的。妇女教育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结合妇女本身的性别特点对其所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妇女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我国整体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其内容主要涉及恋爱婚姻教育、子女教养教育、法制教育、女子体育、业余兴趣爱好和家庭生活教育这六大方面

综上,除了女童教育有明确的界定之外,女子教育、女性教育与妇女教育均指以女性为对象的教育,除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外,在研究对象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概念使用上,确实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比如,近代多用“女子教育”,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讨论女性教育问题,“妇女教育”与“女性教育”均比较常见。

(二)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妇女解放成为先进知识分子讨论变革中国社会时的核心议题之一,对妇女问题的讨论以及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一直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近代妇女教育的兴起深受西方进化论和天赋人权思潮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兴办新式女学、创办女性报刊、组建女性团体等方式,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通过教育的途径冲破被封建礼教长久束缚的思想羁绊,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翻清朝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的过程中,以西方民权学说为指导,倡导男女平等,关注妇女教育和参政,创办妇女刊物,创建女子团体,动员广大女性加入推翻帝制和争取妇女权利的革命活动之中,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呈现出新的局面。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大量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被译介到国内,成为知识分子认识妇女问题、推动女性解放的基本理论工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分析妇女问题新的理论基础。建党前后,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向警予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运用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妇女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事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我们必须看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重视发挥妇女的能动作用,把妇女工作纳入党的工作体系,实现妇女解放与党的事业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及开展群众工作的科学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教育,是妇女工作的主要方式和基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动员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面向工农妇女的教育,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妇女思想意识的转变,从而为妇女接受新的意识形态、自觉融入革命的洪流铺平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开展妇女教育十分重视,教育方式既包括用于革命动员和知识普及的平民夜校、短期培训,也包括用于培养女性革命骨干的干部培训,还包括在局部执政区域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在改造旧教育,建立符合新的意识形态、新国家的新教育的过程中,女性受教育权得到法律的保护。伴随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一代新女性摆脱了旧社会的羁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十分迅速。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事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发展状态来评价教育事业的发展,妇女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获益”成为重要指标,女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被提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空前高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都对我们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妇女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提供了基本遵循。无论是在学校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教育、干部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妇女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新时代的妇女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历经百年探索和实践,已经从为了革命发动妇女、实现民族独立转向为了民族复兴激发妇女的创造力,在实现强国目标的基础上,为人类的共同福祉贡献中国智慧。

前文已述,描摹中国共产党百年妇女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因之一,即为如何定位研究对象。对于妇女教育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别。显然,狭义的妇女教育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教育中的妇女教育;而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潮共沉浮,在组织、动员、吸收女性参与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实践中,以妇女为对象施行的文化普及、干部培训、社会教育,局部执政时期初创的更广义的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妇女教育是本书尝试梳理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描述侧重于在学校教育与部分社会教育领域女性教育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典型事例。

简言之,本书使用的“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为实现男女平等这一基本目标、进一步实现妇女解放和民族复兴而开展的面向女性的社会动员、思想引导、知识普及和专业化训练的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干部教育等多个方面。鉴于时间及研究积累所限,更为全景式的呈现还力有不逮,因此,本书在使用较为广义的妇女教育概念的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基本情况的描述也略有侧重。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向广大工农妇女的社会动员及妇女干部培训着墨较多,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则使用了用发展状态数据反映妇女教育发展状况的呈现方式,凸显学校教育中妇女教育的进展和成效。

二、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的学术研究

截至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的通史性研究成果,分阶段的纵向研究或者专题性的研究也十分零散,这是本研究具有挑战性的另一个原因。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党领导妇女教育的历史进行全景式的描摹,既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妇女教育发展的概况、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妇女教育的政策与实践,也需要较为系统地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女性通过教育获得发展的基本状态。学术界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积累,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研究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素材,为我们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教育这个视角尝试勾勒一百年发展的大致框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一)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妇女教育专题研究

1.中国妇女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研究视野中的妇女教育专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及近代,内容涉及基本史实的描述和妇女教育思想的变迁。较为系统的妇女教育专题著作主要有:1993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雷良波等人所著的《中国女子教育史》,介绍了从远古到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中国女子教育状况,内容涉及每一历史时期女子的总体生活状态和身份地位、女子教育的具体内容、女子教育机构的开办状况、与女子教育相关的政策条例的颁布,并介绍了每一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女子教育思想。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是该书第十三章,详细介绍了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女性教育开展情况,提供了当时女子教育与红军妇女教育等重要史料 。1995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韦钰主编的《中国妇女教育》共分为三篇。第一篇是对中国妇女教育的总览,讨论了中国妇女教育的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着重探讨了妇女就业、保健与教育的关系;第二篇详细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少数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女子教育发展状况,提供了个案、研究报告等资料;第三篇选编了有关中国妇女教育的重要法规和文件,以及国外有关妇女教育的重要政策文本 。1995年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杜学元所著的《中国女子教育通史》第三编介绍了从1912年到1949年的妇女教育方针,女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和留学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重要女性教育家的思想;第四编介绍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女子教育政策及具体措施,在史料方面为本书写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杜学元还编写了《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女童教育研究》《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等著作,是中国妇女教育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学者。2009年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民主编的《女性学与女子教育研究》第三章介绍了中国女性地位的变迁和妇女运动的开展,第六章介绍了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的法律保障,第七章介绍了女子学校的开办情况 。2019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杨洁主编的《史间拾遗:中国女子教育研究》下篇以口述史的形式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涉及中国女子大学的创建与发展、中国女子现代教育的制度化进程、农村教育与民办教育中的女子生存样态等

也有著作集中关注妇女教育的某一具体领域。200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安树芬主编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主要介绍了1904年以来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涉及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和演变,不同阶段的女性高等教育政策、规模和教育内容,女性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等 。杜学元的《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重点介绍了先秦至晚清的社会女性观及其对女子高等教育开展的影响,谷忠玉的《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重点关注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但这两部专题著作都缺少晚清之后的相关研究 。张素玲的《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聚焦新女性和女性知识分子,蒋巍、雪扬的《中国女子大学风云录》以个案的形式讲述了革命时期女子在大学中的经历

从时间上来看,现有文献较多涉及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妇女教育状况,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教育的发展状况介绍较少;从学术成果的出版状况来看,妇女教育的专题研究在近10年间较少,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仍以2010年以前的为主;从内容上来看,现有研究以史实与思想介绍为主,尤其聚焦社会变迁与女性之间的关联,关注女性教育发展的背景以及各类影响因素,研究对高等教育与女性知识分子有特别的关注,而与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内容相关的研究较少,只在相关著作的少数章节中出现;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历史研究为主,少量研究以个案、口述史等形式展开。

2.中国教育通史中的女子教育

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通史类研究成果大致有: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毛礼锐和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全6卷)。其中,第6卷第二十六章第六节专门介绍了妇女教育的发展,介绍了女子的受教育规模、女学生的占比、办学状况、女性教育仍存在的问题等 。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王炳照、李国钧和阎国华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教育通史》(全16卷),第12卷至第14卷为“中华民国卷”,第15卷和第16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其中,第12卷“中华民国卷(上)”集中介绍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潮,第一章到第三章、第六章到第八章涉及辛亥革命、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工读运动、科学主义思潮、平民教育运动中的女子教育思想,第十章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妇女教育思想;第13卷“中华民国卷(中)”介绍的乡村教育、民众教育、生活、生产、普及教育思想中均涉及了女子教育的内容,第十章到第十三章重点介绍了工农民众、战时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实参考;第14卷“中华民国卷(下)”的第五章至第七章详细介绍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制度,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学制、干部教育等部分均涉及本研究的相关主题;第15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上)”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涉及领导人和社会的妇女教育观;第16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下)”聚焦教育制度,第一章与第二章涉及妇女教育内容。2001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刘英杰主编的《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在卷二“基础教育”中介绍初级中学课程时涉及女生的家事课,在卷六“师范教育”中涉及女子师范,在卷九“干部教育”中涉及爱国女学、平民女学和中国女子大学,卷九提供了详细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办学状况和学校信息 。200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惠芬和金忠明编著的《中国教育简史》,在第二十四章“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中“民众教育”和“社会化的大教育”部分呈现了妇女教育相关内容

整体而言,中国教育通史类专著中与妇女教育相关的内容占比很少。由于教育通史多以时间为经,以思想、制度、教育类别等为纬展开,妇女教育作为一个专题,很少以单独的章节呈现,因此,在教育通史的“长河”中去浏览妇女教育的全貌就非常困难。

(二)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研究

1.妇女运动及妇女工作研究

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与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密切相关,现有关于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资料和研究基础。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的进行,中国妇女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中国传播,并成了妇女运动的指导思想 。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妇女界统一战线的形成,妇女运动得到壮大并高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进入新纪元,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促进了妇女解放的进一步实现。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妇女运动经历了曲折、挫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妇女运动又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妇女运动现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多部著作已对我国妇女运动史做了系统的梳理,对研究资料的整理也比较完整。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是研究妇女运动重要的参考。它提供了1840—1949年间与妇女运动相关的章程、妇女运动决议案、报告、会议记录、书信、电报、传单告示、论文等多种形式的珍贵史料,其中1840—1918卷第二编的第二部分专门介绍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学振兴,第三编的第三部分介绍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活动;其余卷本在汇编每年的妇女运动史料中也有少量与教育相关的内容。1992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计荣主编的《中国妇女运动史》完整介绍了妇女运动从19世纪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妇女教育,但向警予、邓颖超等女性革命家的思想以及新中国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部分与本研究有较直接的关联 。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顾秀莲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全3卷)按照时间顺序将妇女运动的发展划分为9个历史阶段。其中,第二章第四节介绍了1915—1927年妇女教育的发展,第四章第三节介绍了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妇女教育,第五章第一节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扫盲运动和妇女教育在科教领域的进步,第六章与第七章涉及1956—1978年间妇女教育的曲折发展、倒退与恢复,第八章第三节和第九章第二节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妇女教育的改善和繁荣。该书将妇女教育作为妇女运动的重要内容,提供了中国妇女运动近百年的发展线索,且阐明了妇女运动与妇女教育之间的关联,但妇女教育的内容在全书中占比较小。

党史研究资料中也包含与本研究相关的史料,成为本书写作的“养料”。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1921—1991》系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编著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系列是重要的党史文献,其中包括妇女运动决议案、妇女宣传、教育宣传决议案等内容。研究专著方面,耿化敏的《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1921—1949)》 和《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1949—1978)》 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主题、历史实践和妇女组织发展的信息。2015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天平和黄宝春所著的《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90年发展研究》聚焦党的教育思想演进的历程 。上述文献或研究专著均没有把妇女教育作为研究主题,但有关研究勾勒的基本线索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中教育的功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提供了启发。

妇女运动史的研究文献与党史文献在时间上多止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后相关领域留下的空白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系列中得到了很好的填补,该年鉴系列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提供了从1991年到2015年这25年来详尽的妇女研究成果,包含研究综述、专题研究和重点课题、论文与专著选介、妇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介绍、学术刊物与学者介绍等内容。与本书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郑新蓉的《妇女教育研究综述》(1991—1995年),史静寰的《女性教育研究综述》(1996—2000年),郑新蓉、黄河、连英青的《女性教育学研究综述》(1996—2000年),郑新蓉、高靓的《妇女与教育研究综述》(2001—2005年),史凯亮的《妇女与教育研究综述》(2006—2010年)与《妇女与教育研究综述》(2011—2015年)等文章;马毓琴的“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王行娟的“中国女科技人员的作用及成才的调查研究”,蔡志敏的“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妇女参与现状和特点研究”,赵叶珠的“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史静寰的“对中国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宋秀岩、谭琳的“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动项目”等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女性人才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郑新蓉的《性别与教育》,郑晓瑛的《女性学学科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女性教育》,肖巍的《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强海燕、郑新蓉的《女童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研究》等论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目前,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的研究成果缺乏,现有文献集中关注党在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妇女教育开展情况。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陈元晖主编的《老解放区教育简史》提供了1927—1949年解放区的教育大事记 。耿化敏的《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1921—1949)》 、张文灿所著的《解放的限界——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1921—1949)》 的第二章到第五章、刘红和刘光永所著的《妇女运动史话》 的第五章到第七章、张静的博士论文《中国共产党与女子教育述论(1927—1949)》 提供了大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资料。1989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皇甫束玉、宁荐戈、龚守静主编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提供了这一历史时期教育方面的史料,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女子职业学校、女童学校、抗日大学的开办情况,针对红军妇女、妇女干部、工农女子的教育,以及对妇女的社会和职业教育 。文献将这一历史时期妇女教育的特点总结为:党对妇女教育充分重视,希望通过妇女教育满足革命和战争的迫切需要,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从而推进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党采取平民与群众路线,注重广泛动员妇女群众,尤其重视农村妇女工作,推动妇女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多种形式办学,并侧重于对妇女干部的培养。

苏维埃时期的妇女教育研究可以参考王予霞、汤家庆、蔡佳伍所著的《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 ,黄道炫的《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马于强在《试述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特点、成绩及经验》一文中认为,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强调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群众性,追求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教育 。苏区政府认识到妇女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对革命战争的重要影响,妇女教育在当时很受重视。1991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董纯才主编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七章详细介绍了苏区妇女的社会教育 ,200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张雪英所著的《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第三章第一节介绍了苏区女子教育的兴起 ,张要超的硕士论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研究》、王宝玲的硕士论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干部教育研究》、谢庐明的《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中的苏区群众工作:1929—1934》、李霞等人的《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详细介绍了妇女教育的开展举措:苏区妇女作为后勤部队密切配合前线的战斗,靠宣传动员扩红是其重要任务,苏区政府通过夜校、识字班和俱乐部等形式灵活地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创办了正规的女子大学,开设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培养妇女干部,组织她们学习政治、文化、军事理论和群众工作方法 ;开办妇女职业学校,使妇女通过入校学习掌握一门职业技能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妇女教育研究可以参考丁卫平的《中国妇女抗战史研究1937—1945》、有娟娟的硕士论文《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他们的研究指出,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唤起妇女的抗战意识、动员妇女参加抗日服务、建立妇女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的关键任务 。赵耀宏的《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张媛媛的《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妇女社会教育的特点》、畅引婷和郑茂华的《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对全民族抗战时期党的妇女教育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大力开展针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工作,于1939年在延安创办了女子大学,以女校、半日校、识字组、冬学、民众学校等为基点提高妇女文化水平 ;此外,特别注意培养妇女干部,将在职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办干部学校 ;将妇女报刊作为启发妇女群众觉悟的重要渠道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时期的妇女教育研究可以参考的文献有: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的《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解放战争时期》第四章有关陕甘宁边区妇女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部分,第五章社会教育的冬学和成人教育部分 ,畅引婷的《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妇运方针述论》和张雪楠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该时期,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在解放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因此妇女工作也以土地改革为中心,党加强了对妇女展开形势政策教育,更加重视对妇女干部文化水平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训练

(三)关于妇女教育思想演进的研究

1.党的妇女教育观

研究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需要对党的妇女教育观进行思想溯源。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妇女观的发展脉络、内涵和特点进行概括,拉毛措的《新中国中央历代领导人对妇女事业的重要贡献》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毛泽东对中国妇女的地位和妇女解放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妇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毛泽东选集》是研究妇女解放思想最直接的资料 。1993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室、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基地编写的《毛泽东妇女思想研究》第七章的“妇女素质与妇女解放”中主要探讨了毛泽东对妇女教育的主张 ;1993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湖南省妇女联合会与湖南省妇女学研究会编写的《毛泽东与中国妇女解放》中涉及毛泽东的家庭教育思想 ;2011年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詹小平、彭月英和孙海林主编的《毛泽东中央苏区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概论》第一章的“党政军干部教育”“工农业余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介绍了妇女教育的相关实践 。有关毛泽东妇女思想的研究较为丰富。截至2023年5月19日,按照篇名检索,中国知网上与毛泽东妇女或女性思想相关的研究论文共137篇,较具代表性的有康琼的《论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 、杨慧的《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和《论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特点》 、单孝虹的《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但与毛泽东妇女教育相关的论文较为缺乏,仅一篇卢国琪的《论毛泽东的早期妇女教育思想》

周恩来在革命实践中十分关注妇女解放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目前,有关周恩来妇女解放观研究的直接资料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选集》和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 ;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198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 、毕烨的《树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关于妇女工作的论述》 、马冬玲的《周恩来论“贤妻良母”及其对妇女工作的启示》 。目前还没有直接以周恩来妇女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中国妇女运动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妇女问题应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邓小平文选》(全3卷)是研究邓小平妇女观的直接参考资料,包含了有关邓小平重视发动妇女群众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培养和提拔妇女干部、紧抓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素质、重视家庭关系等主张。此外,崔兰平的《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性贡献》介绍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女性教育的实质性进展

江泽民在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宣布“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妇女地位的重视。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的颁布标志着将中国妇女的发展正式纳入政府规划。江泽民在题为《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用以指导妇女运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妇女观”,并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他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发展实践的结合,他的妇女发展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有关江泽民妇女发展观研究的直接材料包括《江泽民文选》,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全国妇联办公厅编写的《“六大”以来妇女儿童工作文选(1988 年9月—1993年6月)》 ,以及江泽民同全国妇联领导班子的讲话内容。

胡锦涛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为妇女问题本质上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他提倡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提高广大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技术素质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有关胡锦涛的妇女发展观研究可以直接参考《胡锦涛文选》(全3卷)、《七大以来妇女儿童工作文选1993年9月—1998年6月》、胡锦涛与妇联领导班子座谈会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同时,他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都有涉及如何看待社会进步与女性发展问题的远见卓识,这对我们认识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蓝图中女性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截至2023年5月19日,按照篇名检索,中国知网上习近平关于妇女的重要论述的相关论文有92篇,较具代表性的有曾祥明的《习近平妇女观初探》 、张淑东等人的《习近平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重要论述探究》 、刘亚玫等人的《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吕静的《习近平论妇女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等。这些论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不断提高妇联干部队伍的自身素质,重视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提出新时代的男女平等体现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三方面。但仅从妇女工作的角度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教育的重要论述是远远不够的。本研究试图突破已有的研究视角,将妇女教育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与国家战略中去描摹和呈现。

2.老一辈女性革命家的妇女解放与妇女教育思想研究

向警予是中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建立和发展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统一战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向警予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向警予传》 、刘华清的《试论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体系》 是研究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参考。刘婕的《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研究》第三章第二节与辛泽的《从“以教育求解放”到“根本改造社会”——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实践》都介绍了向警予教育思想的转变,刘婕的论文在“妇女解放的动力”部分着重介绍了向警予重视劳动妇女教育的主张 。丁俊萍和袁玉梅的《向警予女性教育思想探析》将向警予的女性教育思想特点总结为注重女性独立人格的发展,开展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国家意识教育,采用引导式教育手段和民主管理模式

蔡畅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领导者,较早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的妇女解放理论,在延安时期形成了成熟的妇女解放思想 。研究蔡畅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文献包括:1984年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其中“蔡畅文选”部分的“一个女人能干什么”“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进一步联系与教育广大妇女”“积极培养和提拔更多更好的女干部”这三篇文章涉及妇女教育思想 ;郭书哲的硕士论文《蔡畅妇女解放思想研究》中“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部分涉及蔡畅提高妇女素质、培养妇女干部的主张

邓颖超是中国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多年领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将妇女解放与民族大业和时代主题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妇女解放思想。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颖超文集》和《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年—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的《邓颖超书信选集》都是值得参考的一手资料 。在相关研究成果中,张佳佳的《邓颖超妇女解放思想研究》 、徐行和陈晓辰的《邓颖超的妇女解放和妇女工作思想及其启示》、李瑗的《邓颖超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妇女运动》较为全面完整地介绍了邓颖超的妇女解放思想 。此外,孙杰明的《邓颖超女子教育思想述评》介绍了邓颖超在全国的平民教育活动、妇女教育宣传、对女干部的理论教育中的一系列具体实践

康克清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她积极投身妇女儿童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她认为妇女解放运动应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妇女工作的着重点应紧紧跟随全党工作的重点。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康克清回忆录》和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康克清文集》是研究康克清妇女解放思想的基础文献 。此外,沈霞的《康克清妇女解放思想研究》在“妇女要以教育求解放”和“教育上:享有权”两部分具体介绍了康克清妇女解放思想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傅妍的《康克清妇女解放思想初探》指出康克清将提高妇女素质作为妇女解放策略的主张

(四)妇女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和主要研究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妇女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相应,妇女教育研究也日趋活跃,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聚焦教育扶贫、高等教育女性参与、女性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议题,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体现了妇女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

1.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相关研究

1995年秋,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空前、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政府承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国际会议。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促进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对21世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是世界妇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政府一向认为,实现男女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肩负着提高世界上近四分之一妇女地位的重任。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等显著提高 。2020年10月1日,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召开,习近平主席通过视频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帮助妇女摆脱疫情影响,第二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第三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第四加强全球妇女事业合作。习近平主席强调,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建立了包括100多部法律法规在内的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基本消除了义务教育性别差距,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超过四成。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反映了中国政府推动性别平等、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决心和成就。在此前后,与推动性别平等直接相关的妇女教育研究呈现了一个“小高潮”,相关学术研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妇女教育发展的总体性研究。

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刘利群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北京世妇会以来中国女性教育事业进步与发展》 ,刘利群、李慧波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的妇女教育:面向“十四五”规划的讨论》 ,薛宁兰的《妇女权益保障的国家意志:承诺与行动——从北京世妇会到“十四五”规划》 ,郑新蓉、武晓伟、林思涵的《妇女与教育——我国教育性别平等的进程与反思》 ,郑新蓉、林玲的《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空间》 ,吕小强的《论新时代妇女教育体系的构建》 ,等等。

(2)妇女教育的专题性研究。

刘璐的《新时代背景下的女子高等教育——第三届中外女子大学校长论坛综述》详细介绍了中华女子学院主办的这一品牌活动的情况 ;王雅韵的《中国的性别与教育研究:现状、趋势及政策含义》从性别视角讨论了如何将性别纳入教育、去性别化教育与分性别教育等话题,指出教育既要正视性别,又要避免过分夸大性别影响 。此外,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还有陈雪儿、段伟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扫盲教育的百年嬗变与展望》 ,杨方、薛晓阳的《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一个微观视角——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兴女童教育为例》

(3)脱贫攻坚与妇女教育研究。

2021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伴随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教育扶贫研究日趋活跃,成为新时代妇女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农村女教师发展、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专项计划等等。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包括武晓伟、郑新蓉的《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基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分析》 ,郑新蓉、王国明的《教育公共性的嬗变——也谈我国农村教育兴衰》 ,郑新蓉、姚岩、武晓伟的《重塑社会活力:性别图景中的乡村教师和学校》 ,李长娟的《“玻璃天花板”下乡村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表征与突破路径》 ,李颖慧、窦苗苗、杜为公的《我国城乡女性贫困成因与治理方式研究》 ,等等。

(4)高等教育领域女性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领域女性教育的相关研究既包括女子高等院校的专题研究,也涉及女教师、女学生等群体的研究。目前,全国共有三所女子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其演变历史是研究新中国妇女干部培养从专门干部学校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转型的样本。《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在2020年以“不负历史重托谱写新的篇章”为主题,发表了系列笔谈,其核心就是讨论在新时代如何聚焦“培养妇联干部、妇女干部”的主责主业,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妇女发展服务、为妇女国际交流和政府外交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以人为本求发展,努力将中华女子学院建设成一所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女子普通高校 。陈新叶等人以山东女子学院为个案,系统梳理了女子高校突出女性教育特色,注重性别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具体做法

高校女教师群体也备受研究者关注。湖南科技大学朱湘虹等人在《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理性诉求——基于现实与社会性别的双重视角》中指出,高校女教师由于受男强女弱思想、多重角色冲突、男权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面临发展意识偏弱、职业成就偏差、晋升机会偏少的现实困境,并指出高校女教师要走出发展的困境有待于社会观念的更新、高校政策的关怀以及家庭的支持,更有待于其自身精神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程芳在《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障碍因素及发展策略》中指出,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不如男教师。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因有:一是缺少角色榜样带来的障碍,二是女性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障碍,三是高校人力资源政策中的某些缺陷带来的障碍。改善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策略有:在高校中树立女性角色的榜样,加强对女教师的职业指导;鼓励女教师继续深造,增加对女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合理安排女教师的工作,同时确保绩考公平;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确保政策的公平性

自2009年以来,中国高校不断扩大的女生数量优势引起大众和研究者的关注。这种被称作“高等教育女性化”的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马宇航通过国际比较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女性化在世界范围出现的起点和必备条件。其中蕴含着高等教育系统规模、结构与性质的重要转变。在大众化的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增量公平、教育权利民主化进程中的观念转变、知识经济对女性人才需求的扩大、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结构、以公平为导向的补偿政策等方面均为女性大规模参与高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随着女性在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上的增加,学科类别和专业选择上的“性别偏好”并没有出现,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固有的性别歧视被市场的逻辑进一步放大。因此,有学者认为,女研究生占比的提高未尝不是女性过分追求学历、“过度补偿”的表现,其本质是就业机会的性别不平等推动女性选择教育深造以规避失业的风险。因此,跨越“数字公平”,实现真正“平等的教育”依然是中国女性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本书的基本架构

前文已述,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教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史实进行初步勾勒是本书写作的目标。为了较为清晰地予以呈现,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参照中共党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分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时间节点,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妇女教育分为前后两段。出于史料的考虑,也为了叙述的连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整合为一章。其后,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70多年历史分为三段,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整地呈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进程中,妇女教育的政策演变、措施方法、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等。

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的系统研究才刚刚起步,有一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严格地讲,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妇女教育的起步是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也是近代中国摆脱封建桎梏、列强欺凌、民族危亡,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之一。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并做出最大牺牲的党。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历史角色变化过程中不变的话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这一特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为凸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确立、完善和发展,妇女教育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比较大的部分已经融入体制化的教育系统,妇女教育在不同的学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以时间为序的同时,如何描述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比如是专题性的讨论,还是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兼顾不同类型教育的发展,这是争论比较多的地方。考虑到不同历史时期研究对象的发展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以时间为经进行描述,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发展的脉络,重点呈现妇女教育的政策背景、政策主张、政策实践,涉及了面向工农女性的扫盲教育、文化普及、政治动员、妇女干部培养等诸多方面,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女性教育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教育,基本划分为三个历史大段落,以描述妇女教育的发展状态为主旋律,各章基本涉及当期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发展状况及主要成绩。发展状况主要分为学前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及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希望通过更为翔实的数据较为全面地展现新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结语部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要求,对妇女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对中国共产党妇女教育一百年来的基本历史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提炼和总结。

本章参考文献

著作类

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邓颖超.邓颖超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丁卫平.中国妇女抗战史研究:1937—1945[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邓颖超.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4.

耿化敏.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1921—194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耿化敏.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1949—197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顾秀莲.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顾秀莲.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中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顾秀莲.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下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何鹄志.向警予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皇甫束玉,宁荐戈,龚守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湖南省妇女联合会,湖南省妇女学研究会.毛泽东与中国妇女解放[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计荣.中国妇女运动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康克清.康克清文集[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刘红,刘光永.妇女运动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室,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基地.毛泽东妇女思想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

王炳照,李国钧,阎国华.中国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王予霞,汤家庆,蔡佳伍.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韦钰.中国妇女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向警予.向警予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蒋巍,雪扬.中国女子大学风云录[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杨洁.史间拾遗:中国女子教育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

杨民.女性学与女子教育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杨天平,黄宝春.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90年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詹小平,彭月英,孙海林.毛泽东中央苏区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概论[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张文灿.解放的限界: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1921—1949[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年—1987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邓颖超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期刊论文类

畅引婷.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妇运方针述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1):80-85.

畅引婷,郑茂华.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S1):80-86.

陈新叶,赵雪.女子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60-61.

陈雪儿,段伟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扫盲教育的百年嬗变与展望[J].终身教育研究,2021,32(3):21-28+81.

程芳.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障碍因素及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10(11):104-105.

崔兰平.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性贡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6):145-150.

丁俊萍,袁玉梅.向警予女性教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2):12-17.

傅妍.康克清妇女解放思想初探[J].妇女研究论丛,1992(2):30-32.

葛彬.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探求,2001(4):14-17.

宫丽丽.俞庆棠女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妇女教育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30-32.

郭冬生.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的我国妇女教育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为主要样本[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6):23-30.

回春茹,张李玺,刘利群.不负历史重托谱写新的篇章(笔谈)[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32(5):5-17.

贾春.什么是妇女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4):72.

康琼.论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3):45-46.

拉毛措.新中国中央历代领导人对妇女事业的重要贡献[J].青海社会科学,2019(5):73-78.

李长娟.“玻璃天花板”下乡村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表征与突破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4):121-125.

李玲.习近平妇女发展思想核心理念及其时代价值初探[J].理论导刊,2018(6):75-80.

李倩.浅议延安时期蔡畅妇女解放思想[J].党史博采(下),2021(1):4-6.

李岁月.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妇女思想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29(5):5-9.

李霞,尹士风,邱祥莺.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J].党史文苑,2009(2):23-25.

李颖慧,窦苗苗,杜为公.我国城乡女性贫困成因与治理方式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9):113-118.

李瑗.邓颖超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妇女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1988(3):53-61.

林乙烽.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2):110-114.

刘华清.试论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体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1):29-32.

刘利群.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北京世妇会以来中国女性教育事业进步与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32(6):129.

刘利群,李慧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的妇女教育:面向“十四五”规划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21(2):11-13.

刘璐.新时代背景下的女子高等教育:第三届中外女子大学校长论坛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32(1):5-7.

刘亚玫,张永英,杨玉静,等.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J].妇女研究论丛,2018(5):9-20.

刘阳,刘佳.戊戌时期维新派女子教育思想论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2-115.

卢国琪.论毛泽东的早期妇女教育思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707-709.

吕静.习近平论妇女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33(4):5-12.

吕小强.论新时代妇女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1(3):12-14.

马冬玲.周恩来论“贤妻良母”及其对妇女工作的启示[J].中国妇运,2017(5):45-48.

马宇航.大众化再考察:高等教育女性化的起点与内在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49-59.

马于强.试述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特点、成绩及经验[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3):86-90.

齐霁,乔彦丽.试论胡锦涛对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老区建设,2008(18):8-9.

单孝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3):132-135.

宋月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教育[J].中国妇运,2012(6):17-19.

孙杰明.邓颖超女子教育思想述评[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3):74-77.

唐娅辉.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新贡献[J].湖湘论坛,2016,29(5):5-11.

王雅韵.中国的性别与教育研究:现状、趋势及政策含义[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0,32(2):31-38.

武晓伟.我国女性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探讨[J].学理论,2010(4):57-58.

武晓伟,郑新蓉.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基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3):86-92.

谢庐明.妇女亲历者口述史料中的苏区群众工作:1929—1934 [J].龙岩学院学报,2013,31(6):22-27.

辛泽.从“以教育求解放”到“根本改造社会”: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4):83-86.

徐行,陈晓辰.邓颖超的妇女解放和妇女工作思想及其启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5):1-6.

薛宁兰.妇女权益保障的国家意志:承诺与行动:从北京世妇会到“十四五”规划[J].妇女研究论丛,2020(6):12-15.

杨方,薛晓阳.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一个微观视角: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兴女童教育为例[J].江海学刊,2021(3):14-19.

杨慧.论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特点[J].社会主义研究,2005(4):106-108.

曾祥明.习近平妇女观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28(6):5-8.

张莉.新时代的女性发展[J].人口与健康,2020(11):29-32.

张淑东,赵龙,林文风,等.习近平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重要论述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1):1-5.

张媛媛.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妇女社会教育的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4):62-63.

赵耀宏.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党的文献,2005(6):64-67.

郑新蓉,林玲.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空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5):31-39.

郑新蓉,王国明.教育公共性的嬗变:也谈我国农村教育兴衰[J].妇女研究论丛,2019(1):23-32.

郑新蓉,武晓伟,林思涵.妇女与教育:我国教育性别平等的进程与反思[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0(6):1-13.

郑新蓉,姚岩,武晓伟.重塑社会活力:性别图景中的乡村教师和学校[J].妇女研究论丛,2017(1):5-20.

朱湘虹,禹旭才.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理性诉求:基于现实与社会性别的双重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4):180-185.

学位论文类

郭书哲.蔡畅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0.

刘婕.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9.

沈霞.康克清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王宝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干部教育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杨慧.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有娟娟.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张佳佳.邓颖超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7.

张静.中国共产党与女子教育述论:1927—1949[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张雪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

张要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其他

毕烨.树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关于妇女工作的论述[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84-191.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EB/OL].(2021-04-06).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01632/1701632.htm.

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10-01).http://www.gov.cn/xinwen/2020-10/01/content_5548947.htm. WzB4n8iaxHgjwuGJnoXXsidN2sY3DmKS9NYNLmEu9zJ6xy1veyI9ph3Xv3iEg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