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信阳长台关的一号楚墓从出土发现(1957年)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墓中出土的第一组竹简虽然残佚严重,却是近世第一部出土的战国古书,学者们一直对它倍加关注。竹简出土之初,可以释读的文字不多,主要是周公之语一段,李学勤先生当时指出它是儒家古籍
,得到了学界的认同。后来中山大学的先生们指出了周公一段残简与《墨子》的关系,但还是没有放弃儒家作品之说
;李学勤先生则据之详加考证,认为竹简属《墨子》佚篇
,又是几成定论。
有趣的是,李先生的弟子王志平先生后来发现,《孔子家语·好生》篇有文与周公之语接近
;而中山大学博士生杨泽生先生则在商承祚先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指出了简文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和年限,与一些儒家著作的记载大体相符”
;在其博士论文中,杨先生再次讨论了竹简的学派问题,认为竹简属儒家作品。
后来李学勤先生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开设“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演讲录”的课程,就信阳楚简专门讲了一次课,回顾了过去的研究情况,并对王志平、杨泽生二位先生的观点进行了评述,认为竹简可能不止一篇;周公与申徒狄答问一段,当属《墨子》佚篇。
近些年来郭店楚简、上博简的出版,使得人们对于战国楚文字更加熟悉。利用这些材料转而研究信阳简,已经有李零先生和上述杨泽生先生的文章,创获不少。笔者受诸位先生启发,再看信阳简,偶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今不揣浅陋,提出来以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