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气候特征

3.2.1 基本气候特征

1.南海的基本气候特征

南海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诸岛,有其独特的海洋环境。南海四季皆夏,雨量丰沛,受季风影响显著,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南海既不同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又不同于海南的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温和含盐量较高,且逐年变化不大,既无泥质海岸,又没有河水注入,因此水质清澈、洁净。南海的基本气候特征如下。

(1)终年高温

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一年之中受两次太阳直射,辐射热量大,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具有终年高温、四季皆夏的特点。由于纬度不同,南海诸岛的年平均气温存在一定的南北差异:位置靠北的东沙岛的年平均气温为25.3℃,位置居中的永兴岛的年平均气温为26.5℃,位置偏南的太平岛的年平均气温为27.9℃。

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来看,其总体变化不大,温差仅为2.6℃左右。同样地,由于纬度差异的原因,南海诸岛的南北温差也有所不同,大体是由北向南递减:东沙岛的温差为8.2℃,永兴岛的温差为6℃,太平岛的温差只有2.2℃。靠近赤道的南沙群岛较西沙群岛和东沙群岛,年气温变化平缓。

南海诸岛最冷的时节为1月,不过这个冷是相对于南海自身而言的,平均气温依然很高:东沙岛在1月的平均气温为20.6℃,永兴岛在1月的平均气温为22.9℃,太平岛在1月的平均气温为26.1℃。

南海最热的月份是5月、6月。这两个月正好是南海诸岛经历太阳垂直照射、季风降水季节尚未到来之前。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仍以东沙岛、永兴岛和太平岛为例,其气温分别为28.6℃、28.9℃和29℃。其中,永兴岛的绝对最高气温为34.9℃,太平岛的绝对最高气温达35℃。南海气温居高不下,以至于这里不像内陆地区那样有明显的四季之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全年皆夏。东沙群岛尽管有春、夏、秋等三季,但春、秋两季加起来也不过3个月的时间,而夏季则长达9个月。

(2)雨量丰沛

由于南海地处热带海洋季风区,不仅高温,而且多雨。热带海洋的环境,导致南海水汽蒸发旺盛,季风和台风所产生的季风雨和台风雨使得南海降水量十分丰沛。南海诸岛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400mm以上,降水量在空间上由北向南递增:东沙岛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459mm,永兴岛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545mm,太平岛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842mm。

从时间上看,南海诸岛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位置靠北的东沙岛每年的5~10月为多雨期,降水量可达126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7%,月平均降水量在140mm以上,而每年的11月到翌年4月,每月的平均降水量均在45mm以下,为少雨期;位居中部的永兴岛在6~11月的降水量可达1235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月平均降水量在140mm以上,为多雨期,而每年12月到翌年5月为少雨期,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在70mm以下;位置靠南的太平岛每年6~12月的降水量集中,共达1454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9%以上,为多雨期,尤其在9月,降水量很大,为全年降水量的最高峰,而每年1~5月的降水量较少,为少雨期。

(3)热带气旋频繁

热带海洋上会生成气旋,当气旋风力增大或中心气压降低至一定程度时,便发展为台风。这种剧烈的暖湿空气涡旋以波及范围广、移动速度快为特点,同时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大潮,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既是一种巨大且强烈的热带海洋风暴,也是一种极具危害和破坏力的灾害性天气。

南海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如下原因,使其成为热带气旋和台风的“理想源地”:

●南海是一个位于西北太平洋的半封闭陆缘海域,又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北气流与西南季风气流交汇的辐合带,有利于低层的暖湿气流辐合上升。

●南海诸岛上众多的珊瑚岛如同陆地一般,具有吸热快的特性,每到夏季,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所吸收的太阳能远远超过没有珊瑚岛分布的海域,使得海温明显上升,达到27℃以上。

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低气压中心能在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迅速发展,进而生成热带气旋、台风。

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的台风,被称为南海台风或土台风,其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12°~22°N、112°~118°E的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域。

南海台风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范围较小,台风气旋直径一般只有200km左右。

●强度较弱,最大风力多在8~11级之间,少数能达到12级以上。

●活动不规则,移动方向多变,登陆地点难以预测。

●来势迅急,一旦生成,便可在两天甚至半天之内登陆。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台风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每年的7~10月是南海台风盛行的季节。这个时期生成的台风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80%,且大多数发生在15°N以北海域。其中,9月台风最集中,12月到翌年的4月基本没有台风,即使偶有生成,也都是在15°N以南的海域。

南海台风有较规律的运行线路,即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域生成后,多数向西移动进入北部湾,或者在海南岛、广东西部、广西南部登陆之后减弱并消失。

此外,南海还受到来自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的台风影响。该台风被称为客台风,会以每小时10~20km的速度移动,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因为南海几乎每年都会多次遭受客台风的影响,所以南海又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海域之一。据统计,影响南海的台风,大约70%为来自西北太平洋的客台风,30%为南海的土台风。

台风的每一次掠过,都伴随着大风、巨浪、暴雨、风暴潮等剧烈天气甚至灾害。例如,1941年,一次强台风侵袭太平岛,由台风激起的巨浪将岛上的房屋毁坏殆尽;1970年,第13号台风肆虐西沙群岛,12级以上的大风持续40小时,永兴岛的部分堤坡被风浪冲蚀,岛屿面积因此减少,琛航岛的东北岸和东南岸因风浪堆积起宽为10~30m、高为3~5m的珊瑚残骸区域,使岛屿面积增加。每当台风来临时,都会对南海诸岛上的建筑及海上作业、航行的船舶等构成严重威胁,造成损失甚至严重灾难。

(4)季风现象显著

南海诸岛的南部属赤道低气压带,中部和北部属东北信风带。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东北季风在南海诸岛盛行,称为南海东北季风期,平均风力可达4~5级。每年5~9月,南海诸岛盛行来自南半球的西南季风,即南海西南季风期,平均风力为3级,风力较弱,常有间断。每年的4月和10月,是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替期,风向零乱,不稳定。

2.印度洋的基本气候特征
(1)典型的热带海洋气候

印度洋的大部分区域位于热带、亚热带,40°S以北海域的全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28℃,个别海域的年平均气温甚至高达30℃。由于印度洋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气温高,故被称为热带海洋。正因如此,印度洋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气候。

印度洋气候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气温分布随纬度变化:

●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

●印度洋北部,夏季气温为25~27℃,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为25℃。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达30℃以上;索马里沿岸一带最热季节的气温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效应”有关;后者则可能是由于西南风驱动和搅动表层海水,致使深层冷水上升,进而使得气温下降。

●印度洋南部,夏季,20°S附近海域的气温为25~27℃,30°S附近海域的气温为20~22℃,40°S附近海域的气温约为15℃,60°S附近海域的气温为0℃左右;冬季,20°S附近海域的气温为22~23℃,30°S附近海域的气温为15~17℃,40°S附近海域的气温为12~13℃,60°S附近海域的气温低至-10℃左右。

印度洋的降水以赤道地区最为丰富,年降水量为2000~3000mm,降水的季节分布也比较均匀:北部,年降水量一般为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夏季,东北季风盛行的冬季降水较少。红海和阿拉伯海西部为热带荒漠气候区,全年降水很少,降水量仅有100~200mm。南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全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mm左右。

(2)季风现象显著

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产生的。印度洋西临非洲大陆,北濒、东接亚洲大陆,广阔的大陆与邻接的海域之间可产生很大的季节性温差,季风现象十分显著。印度洋10°S以北的大部分海域都处在季风控制之下。北印度洋也是全球著名的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风力、风向稳定。

每年10月下旬,东北季风开始在阿拉伯海中部出现,通常11月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11月,在10°N以北洋面多东北风,在10°N以南洋面多偏西风;12月,东北风的范围向南扩展到赤道大部分海域;1~2月,东北季风达到最强,整个印度洋均被东北季风控制,且可越过赤道,进入10°S附近地区;3月,东北季风减弱,尤以北印度洋东侧海域最明显,阿拉伯海及非洲东部海域继续盛行东北风,但风向频率降低,表现为在印度洋北部弱、南部强。与风向变化相对应,在东北季风期间,印度洋的平均风速一般为4~6m/s,1月最强,非洲东部、赤道以北、哈德角附近海域的平均风速为6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为10%左右,无8级以上大风;12月至翌年2月,印度半岛东南部海域的平均风速为4~5m/s。

4月是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北印度洋原来的东北季风已不明显,中印度洋温度上升,“印缅低压”开始建立,所引起的局部环流使得在孟加拉湾西北部开始出现西南风,此后在阿拉伯海也出现西南风。

5~9月为西南季风期:5月,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已十分盛行;6~8月,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整个北印度洋均被其控制,风向稳定;9月,西南季风开始减弱,北印度洋60°~80°E之间的海域盛行偏西风,其他海域盛行西南风,赤道附近至10°S盛行东南信风,风向稳定;7月,西南风达到最大,阿拉伯海海域的平均风速为8~10m/s,6级以上大风频率占20%~65%,亚丁湾东部海域的平均风速为10~13m/s,6级以上大风频率占70%~75%。相应地,该海域的风浪也较大,是世界大洋中大浪频率最高的海域。孟加拉湾7月的平均风速为7~8m/s,6级以上大风频率占15%~20%。南部赤道附近海域的风力较大,平均风速为6~8m/s,6级以上大风频率占5%~10%。8月,大风区逐渐缩小,北印度洋中部、亚丁湾东部海域的平均风速为11m/s,6级以上大风频率降低到50%~55%,孟加拉湾海域的风速变化不大。9月,大风区继续缩小,在亚丁湾东部60°E以西椭圆形海域的平均风速为7~8m/s,6级以上大风频率占15%~25%,孟加拉湾平均风速为6~7m/s,6级以上大风频率占5%~10%。

10月为季风转换季节,出现了与4月相似的赤道两侧的“双辐合带”。10°N以北的孟加拉湾和15°N以北的阿拉伯海被偏北风控制,风向多变,稳定度差。10°N以南至10°S、60°E以西盛行偏西风,平均风速较小,仅为4~5m/s,6级以上大风频率占比极低。

(3)能见度较好

北印度洋的能见度较好,月均能见度大于10km的频率占比在95%以上:6~9月,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影响,15°N以北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能见度大于10km的频率占比为90%,其他海域为95%以上;7月部分海域、8月孟加拉湾东北部和阿拉伯海北部海域,能见度大于10km的频率占比为85%;10~12月,北印度洋东北部热带气旋活动频繁,良好能见度的天数减少。北印度洋月均能见度小于4km的频率占比低于2%,孟加拉湾东北部和苏门答腊岛的西部小部分海域,只有8月时能见度小于4km。北印度洋出现海雾的频率占比较低,一般在5%以下,对航海作业极为有利。

(4)热带气旋多,强热带风暴少

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5°~20°N之间的海域。阿拉伯海热带气旋的生成量较孟加拉湾要少得多。1961—1990年,从北印度洋历年各月热带气旋的生成频数来看,热带气旋生成的月份主要集中在5月、10月、11月,分别为30个、32个和43个,11月最多,总数为308个,年平均为10.3个,占全球热带气旋生成总数的10.5%,其中达到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只有168个,年平均为5.6个,全球占比最少。北印度洋的垂直风切变是抑制热带风暴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虽然7月、8月的海面温度较高,但风切变较大。由于强风切变不利于热带气旋暖心结构的形成和潜热能的积累转换,因而抑制了气旋的发展,导致热带风暴发生频率占比较少。10~11月是季风转换季节,风力较弱,海面大气增温明显,高温、高湿大气的稳定度减弱,热带扰动/低压发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相比而言,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强度最小,近中心的地面最大风速极值比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都小,移动速度也较慢。

3.2.2 海面风场时空特征

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发布的新型卫星遥感资源——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风场数据集,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再分析资料和业务数据为背景场,采用变分同化分析方法,融合多种卫星探测的海面风场资料及船舶、浮标的观测资料,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全球海洋覆盖能力。CCMP风场数据集的变量为距海面10m的经向风速和纬向风速,时间范围为1987年1月至2017年1月(后期不断更新),空间范围为78.375°S~78.375°N、0.125°~359.875°E,水平分辨率为0.25°×0.25°,时间分辨率为6h。本书选用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87年7月至2016年7月,空间范围为15.375°S~30.125°N、30.125°~135.125°E,分别对30年间1月、4月、7月、10月等4个月的数据计算平均值,以该平均值近似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季数值,得到研究海域在4个季节的气候态分布特征。

1.冬季风场时空特征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部分海域冬季海面风场气候态特征如图3.1所示。

●南海:除泰国湾以东风为主之外,大部分海域受东北季风影响,海域平均风速为4~11m/s。南海受大风天气控制,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巴士海峡、吕宋岛及其西部海域(平均风速为9~11m/s)、中南半岛东南海域(平均风速为9~11m/s)。此外,苏禄海也存在一个小高值中心(平均风速为7~8m/s)。

●孟加拉湾:除安达曼海海域盛行东风、孟加拉湾北部海域盛行北风外,大部分海域受印度洋东北季风控制盛行东北风,平均风速为2~9m/s,两个明显的高值区域分别位于安达曼群岛西侧海域(平均风速为6~7m/s)和马纳尔湾海域(平均风速为7~9m/s)。在马六甲海峡和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有两个明显的无风区(平均风速为1~2m/s)。

●阿拉伯海:除北部和东部部分海域盛行北风以外,大部分海域受东北风控制,平均风速为3~9m/s,一个明显的高值中心位于索马里附近海域(平均风速为8~9m/s)。此外,在马纳尔湾西北部的海域存在一个低值中心,平均风速为3~4m/s。

图3.1 部分海域冬季海面风场气候态特征

2.春季风场时空特征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部分海域春季海面风场气候态特征如图3.2所示。

●南海:进入季风转换期,除台湾海峡附近海域盛行东北风、泰国湾盛行东南风以外,大部分海域受东风控制,平均风速为2~7m/s,高值区域出现在巴士海峡(平均风速为6~7m/s)、海南岛东部海域(平均风速为5~6m/s)。加里曼丹岛西部海域有一低值区域,平均风速为2~3m/s。

●孟加拉湾:季风开始转向,风向多变,由于“印缅低压”的建立,孟加拉湾北部最先受西南风控制,平均风速为3~6m/s,明显的高值中心位于加尔各答南部海域,平均风速约为6m/s,同时存在明显的低值中心,位于安达曼群岛西部,范围较大,平均风速约为3m/s。

●阿拉伯海:受气旋式环流影响,孟加拉湾北部主要受西到西南风影响,东部受西北风影响,整个海域风力较小,平均风速为2~5m/s,东部风速大于西部,低值中心位于海域西南部,平均风速为2~3m/s,范围较大。

图3.2 部分海域春季海面风场气候态特征

3.夏季风场时空特征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部分海域夏季海面风场气候态特征如图3.3所示。

●南海:海域呈现明显的夏季风特征,盛行西南风,风力小于冬季风,平均风速为5~8m/s,中北部的平均风速在6m/s以下,南部较大,高值中心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平均风速约为8m/s。

●孟加拉湾:海域受印度洋季风影响,盛行西南季风,风力明显强于冬季,平均风速为5~10m/s,南部赤道附近海域的风力较小。

●阿拉伯海:盛行西南风,受大风天气影响,整个海域的平均风速为8~13m/s,风力明显强于冬季。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影响,亚丁湾东部海域存在明显的高值中心,最大风速可达13m/s,是世界大洋中大风大浪频率占比最高的海域。

图3.3 部分海域夏季海面风场气候态特征

4.秋季风场时空特征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部分海域秋季海面风场气候态特征如图3.4所示。

●南海:海域开始进入冬季风时期,北部和中部盛行东北风,南部盛行西到西南风,北部风力较大,南部较小,平均风速为3~11m/s,高值中心位于台湾海峡(平均风速约为11m/s)、巴士海峡(平均风速为9~11m/s)。

●孟加拉湾:海域进入季风转换期,风力较小,风向不稳定,平均风速为2~6m/s,南部以西南风为主,北部以东南风为主,高值中心位于斯里兰卡的东南部海域,平均风速为5~6m/s。

●阿拉伯海:进入季风转换期,盛行北到西北风,海域风力较小,平均风速为2~5m/s,东部风力较大,西部较小。

3.2.3 热带气旋时空特征

热带气旋数据选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发布的台风最佳路径集数据。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负责监测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热带气旋,预测热带气旋的路径、发展及动向,监测范围覆盖全球九成的热带气旋活动空间。1950—2010年,南海及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路径如图3.5所示(其中,南海的台风资料从西太平洋的台风资料中提取,并且仅提取在南海生成的台风数据)。孟加拉湾热带气旋出现的频数最高,南海海域次之,阿拉伯海海域受热带气旋影响最小,主要集中在东海岸。南海海域主要以热带低压、热带风暴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强热带风暴、台风,强热带风暴、台风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和海南岛。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以热带低压、强热带风暴为主,并伴有较多的超强台风,约占北印度洋总热带气旋频数的10.8%。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阿拉伯海海域的热带气旋主要分布在东部。

图3.4 部分海域秋季海面风场气候态特征

图3.5 南海及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路径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部分海域的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和生命期如图3.6所示,频数的月变化如图3.7所示。其中,发生在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的生命期较短,最长为5天,年平均生命期为2.8天,以热带低压、热带风暴为主,多分布在北部。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多在夏秋两季(夏季:48.03%,秋季:35.84%)生成,9月频数最多,约占全年热带气旋生成总频数的18%。

图3.6 部分海域的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和生命期
(曲线:生成频数;柱状:生命期,单位为天)

图3.7 部分海域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月变化

由图3.7可知:

●印度洋海域的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1976年后大幅减少。例如,1976年前热带气旋的年平均生成频数为14.8个,1975年热带气旋的生成频数高达20个;1976年后,热带气旋的年平均生成频数为5.1个,但热带气旋的生命期增加,特别是在1992年以后,热带气旋的生命期明显增加,最长达10天。

●印度洋海域的热带气旋多在秋季生成,约占全年热带气旋总生成频数的47%(10月、11月生成频数最多,占比分别为18%、19%),夏季次之,占比为28%。 06EP9TD0wsLI7Lk7Dm3yHwjl8zzvcvrBb/G/N7psJ1hCQIOwdtS0YSyNtno3Ssp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