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十多年,一向认为文科出身的妻子所信奉、践行的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只是一家之言,并未经过科学实证的检验,难以令人信服。直到妻子的老师,国际蒙台梭利协会的一位德国培训师邀请我参加教育论坛时,才发现自己曾经轻视的“蒙氏理念”与我所从事的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很多研究结果竟然惊人地契合。要知道,表观遗传学是当下科学界最前沿的领域之一,而蒙台梭利博士却是生活在大半个世纪以前的人物!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与妻子一起从2012年开始了蒙氏理念的科学实证历程。2015年,女儿出生后,我们又将实证后的理念方法应用到了家庭育儿的实践中,收获了无数奇迹。
身边的父母朋友们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先天和后天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这个问题在历史上经历过很长时间的辩论。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遗传决定论一度占据主流, 4 到了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前半叶,观点几乎又一边倒地支持“空白石板”论,认为人的行为发展完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益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分子生物学家们已经解析了人体将近3万个基因的DNA序列和部分基因的功能。大人群相关性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也确认了一些特定的基因,比如肥胖基因、癌症基因、孤独症基因等。一时间,基因决定论似乎再次占据了上风,似乎孩子的一切都由先天基因注定,后天的教养并没有多大意义。但事实上,科学家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已经终结这个争论好多年了。
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DNA序列,出生以前居住在相同的环境中,但从出生后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成长环境会越来越不同。
双胞胎研究成为了解基因和环境如何对某些特征,特别是对复杂行为和疾病的研究做出贡献的绝佳模式。例如,通过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科学家已证实遗传因素对身高、精神分裂症、阅读障碍、躁郁症等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语言技能、社会交往活动、性格等更多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5
研究还发现,即使同卵双胞胎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背景,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具有修饰基因表达功能的表观遗传学标签也会有差异,而且年龄越大,表观遗传学修饰差异也越大。 6
何为表观遗传学?简单地说,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7 也就是后天经验可以改变基因的编码作用。同卵双胞胎手握同一副牌,可随着经验的增多,他们不仅打牌的手法越来越不同,而且手里的牌也在发生着改变。这回,后天的影响力终于从以前的经验性推测得到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我专门研究过早期母幼分离的小鼠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经历过早期母幼分离的小鼠从幼年开始,与应激相关的内分泌指标就有明显升高,并表现出抑郁的倾向。这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是环境通过表观遗传学的方式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下,持久、显著地改变了基因表达。 8
我们的教育环境竟然能改变先天设置好的基因表达图谱,可见后天经验的影响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最新的表观遗传学支持了蒙台梭利关于“有准备的环境”的理念,更加让我们坚信教养环境意义重大,这就是为什么本书的重中之重是引导父母设计适合孩子发展的蒙氏家庭环境。
至于先天、后天孰轻孰重的答案,我的妻子拥有不少教学和观察的经验,她认为环境能改变基因,基因反过来也能改变环境。同样的父母,面对不同气质秉性的孩子,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孩子所面临的成长环境很可能会因自己的个性而得到巨大的改变。所以,先天和后天都很重要,且相互渗透影响。
蒙台梭利博士不仅强调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还提出了追随儿童发展节奏的观点。父母需要通过观察,深入了解孩子的独一无二,然后准备一个满足他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完备环境。我时常感慨,蒙台梭利这位百年前的科学教育家竟然具有如此的洞察力和远见!
刚出生的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粗糙、简陋的地图,经过后天环境的一次次影响,细节才会越来越多,这张大脑地图才会变得越来越精致和有效。然而,后天环境究竟如何深刻地塑造着孩子的大脑,后天经验又是如何改变了基因呢?
与很多在胚胎期大脑就基本发育成熟的哺乳动物不同,人类大脑在出生后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说,环境不断精细地雕刻着孩子的大脑,直到他们将近成年才基本完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在0~5岁时最高。 9 婴儿的大脑在1岁以内会增大至出生时的3倍,当孩子要进幼儿园时,大部分已经长成。经验虽然一生之中都在积累,但任何时候的影响都比不过生命之初的那几个月以至几年,那正是脑神经细胞突触形成、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候。 10
大脑可塑性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资料来源:Levitt(2009).
迈克尔·默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在研究大脑可塑性方面是成就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他擅长用实验的方法将大脑可塑性证明给人看。随着近年来成体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我们知道成人的大脑通过强化锻炼和环境的刺激,能恢复部分由于大脑损伤而失去的功能,成人的大脑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11 但2018年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结果又显示:在早期发育之后,神经元的产生数量急剧下降,到成年时戛然而止。 12
不论成人的大脑是否真的如这项研究所说,完全没有了可塑性,即使还有,这种可塑性也非常小,而且想要改变,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婴幼儿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只要接收到环境的刺激便会发生改变,毫不费力。 13 这恰恰验证了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吸收性心智的理念。简单来解释,就是0~6岁孩子的心智如同海绵,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吸收环境中的信息。
蒙台梭利博士在1951年提出了人类的发展球茎图,这幅图与21世纪神经生物学研究大脑可塑性的权威图表不谋而合。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了人类发展的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0~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心智如同花的球茎一样,对周围营养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而在生命的前6年,尤属前3年的能力最为强大,而且前3年是无意识吸收,孩子能不加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如同照相机一样,将感官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拍摄、存储于大脑中。因为婴幼儿对环境中的一切都特别注意,他并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地图细节增多,他才会有选择地注意环境中的某一部分。
人的四大发展阶段球茎图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本·巴雷斯(Ben Barres)和他的学生、哈佛大学的贝丝·史蒂文斯(Beth Stevens)在神经胶质细胞如何雕塑大脑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发现婴幼儿时期,大量突触不仅在形成,还在被清除、削减。
在早期的健康细胞中,有一种关键的蛋白星形胶质细胞促进补体C1q(经典补体级联的启动蛋白)的表达。在形成成熟的神经回路的过程中,在发育的特定时间,C1q会与突触结合,标记那些不需要的突触,然后激活大脑的免疫细胞,对不需要的突触在大脑中进行定向清除。 14
另一个大脑可塑性的佐证是,2016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一些抑制性神经元会大规模迁移到大脑的前额叶皮层。 15
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婴儿刚开始与周围的环境接触,这对脑部发育来说是一段相当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神经元迁移与复杂认知功能的形成息息相关。研究人员推测,这种后期迁移可能在建立人类基础认知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过程的紊乱可能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因此从出生开始,大脑就经历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大量突触不仅在形成,还在被清除、削减,神经元也在大规模迁移。迁移到位之后,树突、轴突大量生长,和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建立神经网络,然后逐渐成熟。这也是蒙氏理念中吸收性心智说法的科学诠释。即便这个再塑过程是按照基因图谱的框架进行的,后天环境也大大影响着塑造的效率和结果。
著名的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预项目(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在罗马尼亚孤儿院的试验有力证实了环境对大脑的深刻影响。哈佛大学查尔斯·纳尔逊(Charles A. Nelson)教授领衔的团队对大量孤儿开展了早期忽略(Early Neglect)对神经发育的影响研究。他们将68名孤儿随机分配成两组,将留在罗马尼亚孤儿院的孤儿,即留守组儿童,和受到高质量收养的孤儿,即收养组儿童,进行了长期跟踪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孤儿院生活的留守组儿童与在优质家庭和普通社区生活的收养组儿童相比,在身体发育指标、语言能力、认知和智力发展等测试中,处于全面劣势。
2015年发表在著名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的研究表明,收养开始的时间点对孤儿各项指标的恢复至关重要, 16 而且越早离开孤儿院,效果越好。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预项目发现,在24个月前离开孤儿院的孩子恢复效果最好。这一研究项目的结果还表明,被收养前在孤儿院待的时间越长,大脑的可塑性就会变得越小,一旦错过大脑的某些发育关键期,而没有得到相应的环境刺激,后天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一般认为,幼儿的前24个月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大脑的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在成年时发生抑郁、酗酒、吸毒的概率会显著增大。研究表明,表观遗传的修饰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后天养育环境深刻地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17
既然孩子所处的环境如此深刻地“塑造”着他们的大脑,那我们应该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环境,尤其是准备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能辅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呢?
人类出生时,大脑的重量只有350克上下,而成年人的大脑约1300克。 18 婴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占体重的1/10,神经细胞已经存在,但是大部分未得到应用,也就是说,他们的神经系统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婴儿出生之后,大脑灰质随着突触与树突的增加迅速扩大,蛋白质与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一同增长,髓鞘化的作用是帮助激活那些待命细胞。 19
髓鞘化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支持轴突和周围组织,在相邻的轴突之间形成电气绝缘,使神经兴奋信号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更高效;二是作为形成记忆的一种方式,能增强细胞组织间的有序连接。简而言之,髓鞘化的功能就是增加连接,同时让一些连接更加有效。熟能生巧就是髓鞘化的结果,环境的影响则是加快髓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来促进神经髓鞘化。 20
在动物模型实验中,“提供丰富环境”是指用各种材质的碎布、纸、刨花、颜色鲜艳的玩具来刺激老鼠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发展,用滑梯、转动的笼子、能钻的管道来提高老鼠的认知能力,并让一些老鼠共同生活以增加社交机会,每天从感官、认知、社交等多个维度来让老鼠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样。
与普通在“贫瘠环境”下饲养的老鼠相比,“丰富环境”下的饲养可以引起老鼠神经系统形态结构的变化,比如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厚度的增加,同时改变大脑中的树突、轴突和突触。突触可塑性常常伴随着行为学功能的改变,例如丰富环境中饲养的老鼠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这类研究现在也经常被引用来支持丰富幼儿环境的重要性。丰富环境能加速海马的发育,促进大脑神经回路的成熟, 21 同时,环境对某个脑区的刺激也会对其他脑区产生叠加效应。
老鼠需要天然的野生环境。同样,婴幼儿需要更自由、更丰富的成长环境,而且这个对丰富环境的迫切需求,其实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女儿出生了,我给她做好了所有的吊饰,只有最初两个月的黑白吊饰没有完成,这第一个吊饰也实在太难制作平衡了。想着趁孩子睡着的时候加工,总能把它做完,谁知道孩子刚出生时“一地鸡毛”,根本没有时间弄别的。
出生16天后,我发现女儿总是盯着卧室的吊灯看,达到了几近迷恋的程度。有多迷恋?每次一大觉醒来,饿到哭得梨花带雨、喉咙嘶哑的时候,但凡看到这盏吊灯,她就会顿时停止哭泣,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吊灯,长久地发呆,好久才回过神来继续哭,找奶喝。
我今天恍然意识到,家里这个吊灯黑色灯架、乳白色灯罩,不就是现成的黑白吊饰嘛!最初两个月,婴儿只能看到对比非常鲜明的形状和颜色,喜欢复杂的设计曲线,她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个新世界啊!
我们为女儿用心设计了从出生到三岁丰富的蒙氏家庭环境,比如家庭观察手记当中的小月龄吊饰,这些都会在第二部分出现。
不论多忙碌,我们也从来没有把女儿囚禁在成人设置的“老鼠房”里,比如传统婴儿床、学步车或者圆圈围栏中。同时我们尽量每天带孩子外出,除非出现极端恶劣的天气,否则都会带孩子到公园、图书馆、游乐场、爬爬班、朋友家等,让孩子多见识不同的生活场景和家人以外的人。
动物实验的结果是否能直接拿来应用呢?答案是否定的。科学是严谨的,从老鼠的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得出“环境越丰富越好”的结论。
我们常会在一些不够严谨的教育文章和早教机构中看到一张神经元网络图,图片单纯地显示了随着月龄的增加,神经元数量由少变多的过程,给人一种多多益善的错觉。
下图是一张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发育模式图,这张图展示了兴奋性神经元从稀疏逐渐变得浓密、有序的动态塑造过程。幼儿大脑的成熟不仅是神经元不断增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神经元也在大规模地削减,虽然这听起来很可怕,但是这个削减过程对搭建更有效的神经网络是有益的。那些从未被激活使用过的神经突触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被淘汰了,而且是不可逆的。大脑地图逐渐精致化的过程遵循竞争的原则,用进废退。
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发育模式图 22
大脑如同一个磁盘,从环境中吸收的内容会占据大脑磁盘的空间,重复地吸收,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如果不好的内容首先占据了大脑磁盘空间,之后接触得越多、越频繁,这些坏的内容在磁盘中占据的空间就会越大,好的内容便再难立足,这就与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类似。所以神经连接并不是多多益善,有时候少即是多,数量远没有质量重要。大脑可塑的这种竞争特质启发我们,早期教育质量极其重要,我们要在孩子成长的最初期给他们提供有益的环境,使有益的内容抢先占据他们的大脑磁盘空间。比如在孩子三岁以前坚持让他们刷牙、洗手,坚持给他们示范收纳玩具等,这对他们日后的行为习惯养成绝对是事半功倍的,而坏习惯一旦建立便很难改变。
有人曾向罗丹请教雕塑艺术的技巧,罗丹说:“砍掉多余的部分。”雕塑大脑也不是单纯地增加修饰的过程,同样需要砍掉多余的部分来帮助关键部分的神经连接变得有序,这是一门雕刻的艺术。凡是环境中没有的、刺激不够的、大脑认为不需要的神经连接就会被削减;凡是环境中提供了足够刺激的,相应的神经连接就会反复加强。
神经通路就在这个不断削减和加强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清晰、有效,我们精心准备的蒙氏环境就能帮助孩子对神经细胞进行“择优录取”,并提高神经通路工作的效率。
为什么婴幼儿完成一件工作要比成人慢很多?为什么对婴幼儿的教育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耐心?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婴幼儿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线路太多太杂,有的不通往目的地,有的通路有很多弯道。婴幼儿大脑在早期会产生大量突触,因而拥有了极强的可塑性,但是突触过多便会造成效率低下,需要通过精准的训练来削减和淘汰多余的突触。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所创设的环境鼓励孩子不断重复同样的活动,直至完全掌握这一技能,比如走、爬、拼图、擦桌子等。
几个月前女儿第一次串珠子,记得她是用手腕、手臂甚至全身的力气来串第一颗珠子的,每串一颗珠子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努力,一旦有一颗串不上,她就气急败坏地把珠子全都扔在地上。在一旁观察的我好几次都忍不住想伸手帮忙,但终究还是克制住了。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能放松肩膀和手臂,单用双手合作来完成串珠子的动作了,但动作还是很笨拙,只能专注地串三四颗就放下不玩了。
今天我又突然看到她轻松地将所有珠子快速地串了起来,然后找我来打结,并将这个自制“项链”骄傲地挂在了脖子上。我觉得是时候给她提供更小的珠子来串了。
串珠活动能帮助孩子不断强化大脑对应部位的神经连接,孩子从需要用很多的神经元到只需要用恰当的神经元来做同一件事,通过反复练习,神经通路工作的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因为重复和效率的提高,同一个内容便不会占据他所有的大脑磁盘空间,他的大脑便能留有更多余地去习得新的技能了。
有序的环境可以鼓励婴幼儿专注于更少的内容。对婴幼儿来说,一心多用没有多大好处。在有序、有益的环境中,才可能对婴幼儿大脑进行有效而长久的塑造。默策尼希做了很多实验,他发现只有当猴子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它的大脑结构才会发生永久改变。如果猴子没有专心致志,而是心不在焉地同时做几件事,它的大脑也会发生改变,但是改变的神经网络不会保持下来。
很多家庭的环境设置杂乱无章,给孩子准备的玩具和活动缺少教育意义,孩子很难真正专注于一件玩具或活动持续地探索,于是便表现得黏人、烦躁、不满足。如何在家中布置一个有目的、有质量、能够精美塑造婴幼儿大脑的环境,我们将在第二部分的实践环节与你分享。
蒙台梭利博士写道:
真正可以帮助孩子建构自我的方法,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可以自己运作的环境,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环境中的物品,帮助自己在其中真实地生活。
当女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后,我们给她提供了很多做家务和自理的机会,当然,不是过家家,不是假装游戏,而是“真刀实枪”地动手做。女儿和我们一起准备晚餐,一起择菜、洗菜,在我们的帮助下用真的刀切菜,一起煮菜,还能自己穿衣、洗手、刷牙,自己浇花、种植、扫地、拖地……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有如下几条发现: 23
这项研究针对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目前还没有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报告。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孩子在18个月到3岁之间,只要环境和父母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在真实活动和假装游戏中,大部分孩子都会果断选择前者。真实的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孩子一直被塑料玩具包围,很少接触真实活动,那么他们很可能会习惯性地选择假装游戏,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像父母那样工作。当他们第一次想要模仿父母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告诉他们:你太小了,等你长大了再来干。而现实是,等他们长大了之后,就不会再有做这件事的兴趣了,便总想让父母代劳。
有段时间女儿不爱吃蛋黄,也不爱吃煎蛋,于是我就和她一起煎蛋。她在我的协助下,将平底锅放到灶台上,小心翼翼地开了炉火,倒了一点油,耐心地等待油温升高,将打好的鸡蛋沿着锅边轻轻地倒入平底锅,然后仔细观察蛋液凝固的过程,这时她表现出的专注和耐心非常打动我。一面煎好后,我协助她一起翻面儿,她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迫不及待要吃锅里的煎蛋了。从那天起,她强烈地喜欢上了煎蛋,而且连续四五天自告奋勇为全家人煎蛋。
在煎蛋的过程中,女儿真切地看到了蛋液在高温下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这是生活常识,也是物理实验。她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轻轻地开火,轻轻地倒油,轻轻地倒入蛋液,她全神贯注地努力控制自己还并不灵活的身体,因为她理解我所说的“温度”“烫伤”代表着什么。鸡蛋煎好后,她无比喜悦和自豪。她为全家人服务,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属于家庭中的一员,可以像爸爸妈妈照顾她一样去照顾别人。
很多家庭都给孩子准备了过家家厨房,很多孩子确实也很喜欢。他们用塑料工具假装开火、烧水、炒菜。手碰到灶台上不会烫伤,盘子、碗掉到地上也不会摔碎,他们从中习得的内容真的比真实环境中少太多了。
发展心理学已经验证了真实活动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更加丰富的环境,真实的环境提供了比假装环境丰富得多的感官刺激和认知体验。因此,前面讲到的丰富的环境对孩子大脑的塑造意义,也同样适用于真实的环境。
个性化环境,意味着我们要抓住婴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敏感期,为孩子准备能够辅助当下敏感期发展的个性化环境。因此,个性化蒙氏家庭环境是因人而异的,一千个家庭有一千个样子。
“敏感期”一词最初由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DeVries)在20世纪初研究动物发育时首先提出。动物习性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KonradLorenz)在研究鸟类行为学时也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洛伦茨发现,刚出生的灰雁在出生后的特定时间段会持续跟随母雁,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和被喂养。如果母雁没有在这个时间段出现,雏雁就会有印刻行为,即把身边的人或者其他动物当作母亲。印刻行为仅出现在一个狭窄的时间窗口期内,通常在孵化后的头两天,洛伦茨将其称为社会依恋的“关键期”。 24
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人类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系统都有自己的关键期,与关键期相对应的神经可塑性最强,此时大脑对环境中某一部分内容特别敏感,成长速度也最快。
一项残酷的实验证实了抓住敏感期的重要性。神经科学家大卫·休伯尔(David Hubel)和托斯坦·维厄瑟尔(Torsten Wiesel)把刚出生的小猫和猴子的眼睛缝合起来,使它们暂时丧失视力。结果发现,视力被剥夺后,小猫和猴子大脑中负责视觉的神经皮层区的构造和功能大受影响,即使后来把线拆开,它们的视力也大大受损。值得一提的是,只缝合一只眼睛的小猫,脑发育状况比两只眼睛全缝合的小猫还要混乱。
休伯尔和威泽尔推断:脑内神经细胞的连接是某种竞争、淘汰互动的结果。 25 这个实验证明,大脑中视觉神经网络的构建是由视觉经验指导完成的,后天经验和环境在关键期时的刺激对大脑视觉神经的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蒙台梭利博士观察发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因而将敏感期的理念应用到了幼儿教育上。她认为,孩子会在某一短暂时期内对环境中的某一部分表现出强烈而持续的兴趣,在这期间,孩子会乐此不疲地大量重复同样的活动,直至熟练掌握。
每一次敏感期的到来就像闪电一样,出现的时间很短,且不会再现。敏感期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礼物,是孩子习得各种技能的黄金期。在敏感期内,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支持,如果无法得到支持,孩子将失去这一最佳的学习时机,日后即使付出数倍的努力和时间,都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我们为大脑的可塑性而惊叹的话,那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会令我们叹为观止。敏感期时的大脑皮层很有弹性,只要浸润在环境中,其结构就会快速发生改变。
蒙氏教育理念认为,孩子在0~3岁会经历语言、社交、秩序、运动、感官敏感期。在这一阶段,婴幼儿一直处于语言敏感期当中,只要身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他们的神经连接就会一直变化,让他们听就好,即使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们的大脑也在收录语言当中的所有细节。他们会毫不费力地完美习得环境中的所有语言,而成人要学习一门新语言,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昨天去动物园,爸爸带她看非洲羚羊。她捂着鼻子说:“这里好臭啊,我不想看非洲动物了。”爸爸很是诧异,因为他都不知道这是非洲动物,回头一看介绍,果真是非洲羚羊。
爸爸回来问我,我仔细回忆了下,好像和她讲过寒带、热带的动物,好像还提过一句很多非洲动物就生活在热带……
现在女儿的词汇很丰富,朋友笑她说话就和大人一样,其实这都是因为我紧紧地抓住了她的语言发展敏感期。这个敏感期从出生,不,从孕期就开始了。
女儿在还没有说话之前,就总是盯着我们的嘴巴看。每次她的专注就提醒我特别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质量,用词准确、丰富,发音标准,尽量控制自己不要用“宝宝语”和“妈妈腔”。
从出生开始,爸爸每晚都会给她讲英语故事,不论她是否能听懂。到现在2岁多,她都能听懂很多大段的英文绘本故事了。
我们两个都是中国人,在家从来不说德语。从2岁起,孩子进入德语托儿所,3个月后,我就发现她能听懂老师的不少指令,5个月后,就开始和老师用德语交流了。不过从德语和英语的学习经验来看,2岁后远没有1岁前吸收快。
在敏感期,婴幼儿学习的大门始终敞开着,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把握天赐良机。然而泛泛了解敏感期的时间点并无多大意义,我们在本书第二部分提供的每一张分月龄环境设计图,其细节无不体现孩子在当下的发展敏感区。比如,在孩子出生后视觉最敏感的前5个月,我们准备了辅助视力发展的吊饰;从出生到6岁都是语言发展敏感期,因此我们在每个月龄段都开辟了一部分专门指导父母怎样有针对性地辅助孩子的语言发展。只要在实践过程中跟随我们进行环境创设,密切观察、因势利导,爸爸妈妈们就定能满足婴幼儿成长敏感期的需要。
幼儿的敏感期具有严格的时序性,这与大脑相应部分神经回路发育成熟的顺序密切相关。从还是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到出生,婴儿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量就已经足够多了。出生后,大脑面临的课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神经细胞联系起来,让它们协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细胞会经历增长、大规模削减以及迁移的过程。大脑的动态可塑,是因为大脑还有足够多的突触没有被削减,当某一个方面多余的突触被一点点削减了,主要的神经回路连接完毕了,这个系统最终需要的便是稳定,到此,敏感期就结束了,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也就变得很小了。
神经生物学家还通过拔除小鼠胡须的方式发现,触感剥夺不仅给小鼠造成了触感发育不良,还减缓了小鼠多个感官皮层的发育。通过黑暗饲养的方式剥夺小鼠视觉输入的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6 因此,敏感期非常关键,在敏感期给孩子提供关键的环境准备,辅助神经突触的精炼、淘汰以及高效的神经回路构建,其影响要比我们想象得要深刻、广泛得多。
很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有力地证实了蒙台梭利博士通过观察、总结得出的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经得住现代科学检验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他们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经历着大规模的形成、削减和迁移,而在这个动态的塑造过程中,教养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教养环境不仅要丰富,更要有序、真实,还要紧紧跟随孩子的兴趣,抓住孩子的发展敏感期。教育是一门跨越多种学科的雕刻艺术,父母只有了解育儿科学,才能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在教育的黄金期,给孩子的未来做最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