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能在家安排许多蒙氏小活动的妈妈才能称作“蒙氏妈妈”。但在我看来,“蒙台梭利”这个词代表的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方法论,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敏锐、理性的教养风格和独立、自信的个性气质。
在中国,当妈妈已经变成一件越来越辛苦的事情了。在与中国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们满满的焦虑和疲惫。中国妈妈很努力,但她们的付出与回报常常不成正比。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不仅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更多是因为妈妈们在错误的方向上用力过猛。
在德法两国生活多年,我有幸看到了很多风格迥异的妈妈,她们轻松自信、独立快乐地带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五个娃。尤其在法国,这些妈妈还能同时拥有高质量的夫妻关系和事业追求。法国妈妈享受育儿过程,因此在发达国家中,法国是少有的生育率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
我见过的大多数法国妈妈都有着非同一般的育儿自信,她们很少扎堆比较各种育儿理念或者育儿产品,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妈妈养育的孩子,尽管个性各不相同,却都是我眼中发展良好的儿童,不仅没有行为教养问题,还呈现出一种独立自信、专注平和的气质,是我矢志培养的蒙氏儿童。而且,我不能将此归功于自己所在的蒙台梭利学校的教育,因为不仅这些学校的孩子如此,我认识的法国朋友家里的孩子如此,在法国各种场合观察到的中等以上经济水平家庭的孩子都是如此。
法国妈妈并未给自己冠以“蒙氏妈妈”的名号,她们只凭着常识和直觉,就培养出了真正的“蒙氏宝宝”。作为蒙氏教师,我认为这是法国育儿奇迹之一。
法国妈妈缘何不用发奋学习育儿方法,却能在带娃的同时优雅地喝着咖啡、涂着指甲油,顺便升职加薪?我发现她们有着惊人一致的育儿风格,而这种风格也是上一代传统育儿风格的沿袭。这并非因为她们受过什么相关的教育,而是耳濡目染而来。
那么所谓的法式育儿共识到底有什么超凡之处,能让法国人代代相传?我在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的同时,也深入探索了法式传统育儿理念,惊喜地发现,原来大多数法国的社会育儿共识与蒙氏理念的精髓不谋而合,而法国妈妈极富智慧地将这些共识有效地应用到了育儿的日常生活中。
除了在孩子6岁将入学前班前,法国妈妈们会突然开始神经质地集体关注孩子的法语书写和阅读能力外,她们大多数时候都能轻松面对孩子心智发育得过早、过晚、过快、过慢以及长得过高、过矮、过胖、过瘦等问题。在孩子稍显落后的情况下,她们觉得根本无所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啊,他有他的节奏。没错,她们的确很喜欢用“节奏”这个词来应付我们眼中的育儿焦虑。如果再继续深入了解下去,就会发现她们是真正从心底尊重孩子的妈妈,从不比较,凡事习惯征求孩子的意见。法国人的社交界限很清晰,在家庭内部也是如此。
蒙氏教育主张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在法国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而是一种社会育儿共识。
我曾经很多次在法国朋友家中观察孩子的就餐情形,发现法国妈妈所做的与我们在蒙氏学校坚持要求的几乎一样。
法国妈妈总是用相同的方式对待客人和孩子:开胃菜上来后,由孩子自己决定盛多少到自己的盘子里。等所有人都吃完前餐,才开始上主菜,孩子也和大人一样耐心等待。同样,孩子仍然是自己选择吃什么、吃多少,妈妈从来不强迫孩子吃更多。
有时候遇到没吃过的新食物,孩子会本能地抗拒,这时妈妈会很认真地跟他说:“你有权利拒绝吃某种食物,但是必须在你尝过味道之后。”在妈妈温柔的坚持下,孩子通常会抿一小口。如果真的不想吃,妈妈就不再要求孩子继续吃。
到饭后吃甜点的环节,大多数时候孩子可以选择奶酪、酸奶或者水果。有客人在的时候,或者逢年过节,孩子也能分到一块巧克力蛋糕。
法国妈妈能做到尊重孩子的胃口,这是法国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法国成人能保持良好身材的秘诀之一。
法国妈妈懂得育儿的观察之道,这极其难得。观察几乎就是蒙氏教育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
半个月前,一位法国好友马蒂娜来看望我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正与她聊天时,女儿突然大哭。我以火箭般的速度冲进房间抱起她就要喂奶。马蒂娜在一旁摇摇头,说我太紧张了。
孩子没吃几口奶就睡觉了,不一会儿又醒来。马蒂娜在一旁指导着,让我不要立即抱起孩子,而是问她需要什么。孩子持续地哭,虽然只有一两秒,我心里也十分煎熬,但依旧按照马蒂娜的方式与她交流完之后再抱起她喂奶。马蒂娜说:“你很快就会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了。”
如今半个月过去了,我也终于体会到了“好处”。女儿醒来后的哭泣不再那么歇斯底里了,也可以耐心等待喂奶或者换尿布了,我和她说话的时候也能平静下来了。朋友见了我家女儿都赞叹真是个“天使宝宝”,可我必须感谢马蒂娜教会我的一切。
马蒂娜认为,孩子刚出生时,确实需要及时回应他的需求,但更要冷静地待在孩子身边观察一秒,温柔地和他说话,了解他的真实需求,然后再抱起来。美国著名神经医学专家丽丝·艾略特(Lise Eliot)博士也曾写道:
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最体贴、最细心的妈妈,即宝宝哼一声、打个嗝都立即响应的妈妈,她们精心照顾的孩子表现出的依恋行为的安全度,竟然不如稍有松懈的妈妈照顾的宝宝。换言之,孩子对于令人窒息的体贴反应不良,这样毫不放松地照顾会抑制孩子追求自主的冲劲儿,妨碍孩子发展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亲密育儿是大多数妈妈的本能,但是少有妈妈能拥有“停顿一秒,观察一下”的智慧。法国妈妈并未陶醉于泛滥的母爱,她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给予孩子自己适应和探索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宝宝普遍能更顺利地睡整觉、独立睡觉、健康饮食、独立吃饭、独立如厕等。
法国妈妈在培养孩子健康的睡眠习惯方面非常有一套,因为法国有很多专业研究婴幼儿睡眠的专家,法国妈妈们在专业的指导下,从孩子出生起就能通过观察,摸索出孩子的睡眠规律,帮孩子建立“吃、玩、睡”的节奏,孩子不“奶睡”、不夜醒,很早就能睡个囫囵觉。搞定孩子的睡眠,才是法国妈妈轻松享受育儿的先决条件。
任何科学的育儿理念,包括蒙台梭利教育理念,都一再强调要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自由和界限,而如何做好这个平衡,法国妈妈是迄今为止我发现的最好榜样。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她们不会紧紧跟随,也不会紧张地用言语和动作来“保护”孩子,她们给予了孩子最大限度的信任和自由。但是在关乎人身安全和礼仪教养的时候,法国妈妈又能冷静地给孩子划定明确清晰的界限,一个“不”字,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停下来,这就是权威。
在我工作的法国幼儿园,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在院子里玩耍,妈妈们则会一边和我聊天,一边用余光扫视着挑战攀岩的孩子。有时候我心里都会一揪一揪地担心,而身旁的妈妈们却无比淡定,只有当孩子们朝她们叫道“妈妈快看我”的时候,她们才正式回头微笑着回应孩子,然后继续和我聊天。
离开学校的时候,精疲力竭的孩子们有时候会闹情绪不和老师说“再见”,而这时法国妈妈可一点儿都不会让步,无比执拗地坚持到孩子说完“再见”才离开,对她们来说,不说“你好”“谢谢”“再见”的孩子没有教养,让人无法接受。
在我看来,想成为蒙氏妈妈,除了要有敏锐、理性的育儿风格,更关键的是要有独立、自信的内在,而这也是我欣赏法国妈妈的另一个原因。法国是女性主义的先驱之地,法国女人不仅尊重孩子,也同样尊重伴侣和自己。家庭关系中没有谁是中心,她们擅长做共赢和平衡的游戏。
我认识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法国妈妈,她们竟然会在孕期喝一定量的咖啡,甚至经常化妆、穿高跟鞋;她们大多母乳喂养不到半年,很少有超过一年的;她们会为了事业和追求早早将孩子送往托儿所;她们时不时会把孩子交给育儿保姆几个小时,只是为了出去逛博物馆、会一会朋友或是和丈夫享受一顿烛光晚餐。
怎么带娃是她们的隐私和权利,她们非常独立,甚至有点盲目自信地做决定。更关键的是,她们也能坦然地与内疚共处。她们坚信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妈妈,妈妈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委屈了自己和丈夫。有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有时候也要跟着父母的节奏来,这未尝不是好事。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法国妈妈在家喝咖啡,孩子过来“打扰”,法国妈妈放下咖啡杯认真地告诉孩子“请等等”。于是孩子就乖乖地在一旁等待,真的是等了很久。
我顿时明白了长久以来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现象:为什么在多个国家的幼儿园完成观察工作后,我发现法国的孩子最好“带”;为什么法国鲜有“熊孩子”,法国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得较有节制、有教养,原因就是他们的妈妈都很“酷”。
受法国妈妈影响,如果我还没吃完饭孩子就来找我玩儿,我会放下筷子认真告诉她:“我很饿,我还没吃饱,你等一等。”
刚开始孩子不接受,会一直吵,但每次我都会坚持认真地说出我的真实想法,让女儿试着偶尔理解妈妈,跟随妈妈的节奏来。渐渐地,她就开始明白,自己不是宇宙中心,别人也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今天身体不舒服,很想休息,我告诉女儿:“今天很累,想躺床上休息,你自己玩儿吧。”
她突然来劲儿了:“妈妈怎么了?我来照顾你吧!”
之后她马不停蹄地忙活了半个小时,又是给我盖被子、按摩,又是给我量体温、冷敷,后来还捧上书给我讲故事,讲了一本又一本……
我并不是主张大家像法国妈妈一样在孕期喝咖啡、不努力坚持母乳喂养、让孩子过早入托、不及时回应孩子的请求。法式育儿奇迹只是让我深刻地明白,从孩子一生的维度来讲,妈妈的心态比育儿细节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如何培养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要远远胜过谨小慎微的周全照顾。
以我的观察来看,法国爸爸倒没有法国妈妈那么成熟、理性。法国妈妈对此也不会习惯性地集体抱怨,她们坦然承认两性的天生差异,也承认从社会文化和传统教养方式上来讲,男性越来越不擅长育儿的家庭工作。法国妈妈们在夫妻生活中会收起身为妈妈的优越感,为自己能永久保持女性魅力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她们认为丈夫很可能没有照顾婴儿的天分,没有像她们一样的耐心和细致,所以要给他们学习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鼓励。而且,要尽量让他们做擅长的工作,而这个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是疼爱妻子。
法国有句名言:虽然40周让你蜕变成母亲,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剥夺你做女人的权利的理由。
在我怀孕之后,很多有经验的法国妈妈给我的建议不是怎么育儿,而是如何继续保持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我和法国同事讲到中国孩子是和妈妈一起睡觉的。她们的第一反应是:那爸爸呢?爸爸多可怜!
法国妈妈还提醒我:不论你在孩子身边睡多久,都要时刻记得回到自己的床上,丈夫在那里等着你。
我问:“那孩子总往你们床上跑怎么办?”
“认真告诉孩子,只有夫妻才能睡一起。”这是她们的共同回答。
陪睡的中国妈妈们自然是无限期地牺牲着夫妻生活,将人生的重心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世世代代似乎都是这样。而法国妈妈的如此不同,不得不让我开始思考,她们的方式是否更适合这个现代社会?如何在各种女性角色中平衡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法国女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为什么我们不得不将上一辈的育儿理念推倒重来,在汪洋大海里摸索新的育儿之道,而法国的父母却只需传承就好?这一切并非巧合,其背后有着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
早在17世纪,以巴黎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为人类带来了更加人性化的教育观。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早于蒙台梭利一个多世纪就已经发现了童年的重大意义。当时的法国政府和学者就已开始重视早期教育,法国在这方面的领先一直保持到现在。
法国的教育风尚也深深影响了早期探索中的蒙台梭利,她深入研究了法国教育家、医生让·伊塔尔 的理论,进而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在法国的教育学课程上,我们曾经以《野孩子》 这部电影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法国教育理念如何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而蒙台梭利教育则是当时以儿童为中心的主要流派之一。蒙氏理念与法国传统育儿观有如此渊源,无怪乎它们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影响法国父母最深的是“育儿教母”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她的很多教育主张在我看来是蒙氏理念的法语版。她呼吁成人要以谦卑和诚恳的态度对待孩子,反对在过度保护之下产生有破坏作用的教育方式。多尔多在20世纪下半叶通过广播电台真正引导了一代法国父母转变了教养观念,有效提升了教养水平。这一代父母便是如今这一代孩子们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
从理念到应用,法国也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教育研究者从专业细分领域,比如睡眠、营养、阅读写作等,为法国大多数父母普及了高度一致、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这也是法国妈妈为何讲不出蒙氏理念,却能做得如此到位的重要原因。
在法国攻读教育学的时候,我渐渐明白,所有好的育儿理念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批判哪种教育法有什么缺点那是教育家的事,父母只需“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成为母亲之后,我深感时间紧迫,三年转瞬即逝,必须果断选择一条路坚定地走下去,在各种理念中纠结、摇摆只会耽误最宝贵的育儿黄金期。
心态和知识都要提前准备好,边学边养是不够的,我们的准备速度远远赶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除此之外,身边还要有榜样示范。比如我,身边有那么多法国妈妈,她们日日启发着我如何高效地将多年学习、实践的蒙氏教育理念应用到家庭育儿中来。
如果没有身边这些法国妈妈,我会以为在家实践蒙氏教育就像在画报上看到的情形一样,永远都是完美无瑕的状态。
法国妈妈让我明白:真正的蒙氏妈妈并不是完美妈妈,而是要足够洒脱、有智慧,懂得抓大放小,在对的时间不阻碍、不放纵、不摇摆。
一个努力育儿的妈妈要学习接纳现实的不完美,将一部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和大家庭上来。时刻记得我们的角色不只是母亲,还是妻子、女儿,还是一个现代的独立女性。
通过本书,我们将个人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更多的中国妈妈,跟随我们的家庭育儿方案,希望你也能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蒙氏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