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右脑占主导地位,因而他们完全活在当下,不理会外在的一切。如果只用左脑,孩子的情感世界就会变成沙漠。通过聆听与关注、经历分享,父母可以认清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把左右脑结合起来,用左脑的逻辑平衡右脑的强烈情感。一旦学会正确处理情绪,他们就能变得更快乐。
托马斯4岁的女儿凯蒂非常喜欢上学,爸爸每次送她上学与她告别时,她从来没哭闹过。直到有一次,她在学校生病了,老师打电话给托马斯,托马斯就把凯蒂接走了。
第二天要去上学的时候,凯蒂开始哭闹,可之前她还好好的呢。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早晨都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就算托马斯在凯蒂哭闹与反抗的情况下给她穿上了衣服哄她去上学,到了学校后,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
在学校的停车场下车之后,凯蒂就会越来越“反常”。接近教学楼时,她就会有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行为。她紧贴着爸爸,小小的身体重若千金。
在她的反抗之下,托马斯只好拖着她一步步地挪向教室。到了教室后,托马斯被她抓得更紧了。最终凯蒂使出了“撒手锏”,她把所有的重量都压在托马斯的腿上。当托马斯终于逃出凯蒂的“魔掌”准备走出教室时,他听到了女儿歇斯底里的声音:“你走了,我会死的!”
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幼儿分离焦虑现象。有时候学校对孩子而言是个非常可怕的地方,但是托马斯很纳闷:“凯蒂生病之前总会盼望着去学校。她热爱学校里的活动,喜欢和同学交朋友,爱讲故事,还很崇拜她的老师。”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一场病就让凯蒂生出了这样极端的、不可理喻的恐惧情绪?托马斯应该怎样回应?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找个法子让凯蒂心甘情愿地去上学,这是他的“生存”目标。但是他也希望把这个艰难的经历转变成一次机会,不仅解决凯蒂眼下的问题,更要对她以后的成长过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他的“发展式教育”。
稍后我们会回到托马斯面临的这个问题上来,看他怎样运用大脑基础知识让仅仅满足最低要求的“生存”时刻,变成帮孩子获得无限发展能力的“发展时刻”。他很了解我们接下来要阐述的知识:左右脑工作的简单原理。
可能你已经知道大脑分成左右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不仅在解剖学上是分离的,而且在功能上也非常不同。有人甚至认为,左右脑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它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科学界称,大脑影响我们的方式有“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见图2-1),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用通俗的说法讨论左脑和右脑。
图2-1 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
左脑和右脑
左脑热爱并且渴望秩序,是逻辑化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表情、眼神、语气、语调等信号,使我们得以沟通。
左脑热爱并且渴望秩序,是逻辑化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负责发送并接收信号,使我们实现沟通的目的。这些信号包括表情、眼神、语气、语调、身体姿势和手势。右脑不关心细节和秩序,只关心整体的场景,即一次经历的含义和感受,并专门处理意象、情绪和个人记忆。“直觉”或者“发自内心的感觉”就来源于右脑。
有人说右脑更加直观和感性,从专业角度来说,更准确的说法是右脑更直接地受到身体和大脑底端区域的影响,负责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简单地说,就是左脑是逻辑化的、语言的和求实的,而右脑是情感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和自传体式的。
你可以这样想,左脑关心法律条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会变得非常擅长左脑式思维:“我没有挤她!我只是轻轻地推了她一下。”而右脑关心法律精神,注重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和体验。左脑关注文本,而右脑关注语境。正是不讲求逻辑的、感性的右脑促使凯蒂朝父亲大喊:“你走了,我会死的!”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3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儿童还没有掌握用逻辑和文字来表达感受的能力,完全活在当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蹲在人行道上看瓢虫爬行,或者上课迟到了也毫无内疚感。逻辑、责任以及时间观念,对他们来说还不存在。但是当一个幼儿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时,你就知道他的左脑开始起作用了,因为左脑想知道世间万物之间线性的因果关系,并用语言把逻辑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