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一呼一吸”范式

当释迦牟尼说“我的每一次呼吸都是一个全新的我”时,他并不是指有什么隐喻,而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从以前的你到现在的你,生命是由一个不断向前的独立瞬间组成的。每一个瞬间,通过你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你都能体会到快乐、幸福、悲伤或恐惧。但所有这些具体的情绪都不会停留,它们会随着你的呼吸而变化并最终消散。无论你希望的下一秒、下一天或下一年会发生什么,能感知它们的只会是那个不同的你、未来的你。对你来说,唯一重要的是迭代当下的你,那个刚刚呼吸过的你。

我假设佛陀的教导是正确的,并以此作为我的开篇。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放弃你的精神信仰或要皈依佛门 。我只是希望你可以考虑将佛陀的智慧作为新的范式来思考时间的流逝与丰盈人生之间的关系。

佛教核心教义的内容包括无常,认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情感、思想和物质财富都不会长久。它们会在瞬间消失,和我们需要下一次呼吸的时间一样短暂。我们知道这已是被实证的,但凡我们能想到的,如自律、动机、幽默感,都不会持久。它们瞬间出现,也瞬间溜走。

然而,让我们将无常当成理解生活的理性思考方式,以及接受无论我们的身份和性格是统一的还是独立的都不过是幻觉的观点,还是不容易的。小时候根深蒂固耕植在我们脑海里的西方范式,顽强地对抗着无常。事实上,西方范式更像一个童话故事,永远只有“ 他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个结局。西方范式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并坚信奋斗会带来这样两个结果: ①无论我们取得怎样的进步,本质上我们仍然是从前的那个人(只是更好了);②无视所有的事实,认定当下即永久。 但这样永恒的解决方案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谓是一种折磨。它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错觉:经过刻苦学习在数学科目上拿到了A之后,就永远觉得自己应是个全A生;或者,相信自己的性格已经固化,永远不能改变;又或者,房价永远只升不降。

这就是“当……时我就会开心”西方范式的最大通病。而我们就是利用这样的普遍心态去说服自己:当获得晋升,或开上特斯拉,或吃到一块比萨,或实现了或短或长的某种渴望,我就会开心。不过,一旦得到了所期望的勋章,受心态的驱使,我们又会贬低这枚勋章的价值,开始为追求下一枚勋章而努力。我们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晋升到下一个级别;升级特斯拉的配置;再点一张比萨打包带走。我们永远生活在佛陀所说的“饿鬼”境界里,不停地吃,但永远感觉不到满足。

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更加急切地希望启发大家能够用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世界——一种尊重当下,而不是寄语过往或未来的方式。

当我向那些习惯于目标设定和取得高成就的客户解释“一呼一吸”范式时,他们都需要花上一些时间才能接受专注于当下的重要性,而非追忆以前的辉煌所带来的快乐,或者憧憬未来宏伟蓝图实现时的兴奋。对他们来说,向前看是种习惯,向后看为自己的过往骄傲也是如此。但令人惊讶的是,当下的这一刻却被他们视为第二位。

但逐渐,我转变了他们对此的态度。当客户因最近或之前的某个错误自责时,我就会说“停下停下”,并让他们重复这句话:“那是以前的我,现在的我不是那个错误的制造者,为什么要用以前那个犯了错误的我来折磨现在的我?”然后,我让他们做惯常摆脱问题时做的手势,并重复我的话:“让它去吧!”这个方法看上去很傻,不过很有用。客户不仅看到痛斥过去毫无意义,而且得到了心灵抚慰——那个错误是由以前的自己犯下的,令他们能够原谅以前的自己,继续向前。通常,在和客户第一次会面的一个小时里,我至少会花半小时和他们沟通这个方法。但最终,他们往往会在某个关键或焦虑的时刻领悟到,“一呼一吸”范式在日常生活中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不仅对职业生涯有作用。

10年前,我开始辅导一位40岁出头的高管,他是一家媒体公司下一任首席执行官的后备人选,我们称他为迈克。迈克天生的领导力让他从一众聪慧积极、讷言敏行的核心高管中脱颖而出。但他还有一些粗糙的地方需要打磨,这也是我会出现的原因。

迈克对符合自己胃口的人会表现出魅力十足的一面;但他若觉得此人不能为他所用,则以冷眼及冷漠视之。他有着超级强的说服力,但对没有立即认同和响应他的人,又会用咄咄逼人的口吻。他处处彰显自己的成功,散发着一种令人讨厌的特权者的味道。总之,他非常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麻木冷漠、自以为是、醉心权力,这些并不是影响职业发展的重大缺陷,是我与他的同事及他的直接下属做360度访谈时得到的反馈,也是他需要直面的问题。迈克坦然地接受了这些批评,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一对一辅导的关键)做出了让自己满意,更重要的是,让同僚认可的行为改变(通常你需要做出非常大的改变,才有可能让人们看到一点点变化)。他成为CEO后,我们的友谊也在继续,每个月至少会就他的工作做一次深度的沟通,逐渐地延展到他的生活方面。他的太太是他大学时期的恋人,他们共养育了4个子女,均已成年离开家独立生活。当迈克醉心事业的时候,妻子雪莉独自抚养孩子,并对丈夫的自我陶醉和麻木不仁产生了坚不可摧的怨恨。不过,这段经历了多年紧张状态的婚姻最终趋于稳固。

“是雪莉错了吗?”我问道,并指出,如果他在工作中被认为是麻木不仁、醉心权力,那么在家里很有可能也是一样。

“但我已经改变了,”他说,“她也承认了这一点,而且我们现在越来越幸福。可为什么她还不愿意放下对我的抱怨呢?”

我向他解释了“一呼一吸”范式,强调对西方人来说,想象我们不是一个由血肉、骨骼、情感和记忆组成的统一体,而是在一呼一吸间重生的个体,并且每一个刚刚过去的呼吸都会打下不同的烙印,不断地衍生出不同的个体,是有多困难。

我告诉迈克:“当你的妻子想到她的婚姻时,很难把以前的迈克和今天的丈夫区别看待。他们对她来说就是一个人,一个永久的人格。其实如果不是我们刻意关注,我们所有人的想法也都会是那样的。”

迈克对“一呼一吸”范式很挣扎。虽然我们每次对话都会讲到这个概念,但他还是很难把自己想象成多个迈克,一年之内重生了800万次的迈克(那是我们估算出的每一年呼吸的次数)。这和他心目中固有的,呈现给世界的那个令人印象深刻、成功的形象大相径庭。我不能因此苛责他,因为我给他的是一个新的范式,而不是一个随意的建议。我相信,我们会以自己的节奏完成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我们仍然保持着定期的交流,他也仍然是一名CEO。2019年的那个夏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兴奋地宣布说:“我感受到它了!”一开始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随即意识到,他说的那个“它”指的就是“一呼一吸”范式。他向我描述了前一天他与雪莉的对话,当时他俩刚结束和孩子们、他们的伴侣们及朋友们的国庆聚会,正从周末度假的房子返回平时的家。在路上的两个小时里,迈克和雪莉重温了聚会的欢乐时光、孩子们的转变、精心准备的食物、饭后主动的打扫和清理、朋友们的参与和帮助,这些都让他们倍感满足,沉浸在身为父母的幸运和成功的喜悦中。但紧接着,雪莉的一句话像一盆冷水顿时让热烈的空气凝固。

“我多希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你可以贡献得更多,”她说,“你知道那段时间,我有多么孤独吗?”

“我没有被她的话刺伤或勃然大怒。”迈克告诉我。我转向她非常平静地说:“对10年前的那个人,你是对的,他的确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情。但那个人已不是此刻正在车上和你说话的人。现在和你说话的人是一个好人。明天,他又是另一个全新的人,并会为变得更好而努力。还有就是,那个当年受了苦的女人,也已经不是今天的你。你为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人的行为指责我,是不对的。”

车里寂静无声,10秒钟之后,雪莉道了歉,并补充道:“你是对的,我也是时候放下了。”

无论是迈克多年的孜孜渴求,在完全平和的情绪状态下实现了对“一呼一吸”范式的理解,还是妻子雪莉10秒钟对它的茅塞顿开,这两个时间段,对于我并不重要,我欣喜的是自己能成为他人顿悟的推手。

如果你从事的也是帮助人们改变的工作,你会很自然地接受无常的概念。像我自己,若没有对它的理解,就不会有清晰的目标和现在的事业。当你接受一切欣欣向荣的事物最终都会走向衰亡和消失时,你就会接受世俗的成就与地位有如过眼云烟。而这个观点对个人的发展也有强大的适用性。你不会再纠结曾经的你对今天或未来的你的影响和禁锢。你会放下以前的那个你所犯的错误,轻松前行。

读到此处,你可能会想,概念层面的谈论够多的了,那“一呼一吸”范式到底是如何与拥有“丰盈人生”相联系的呢?

它们的联系就像房间会随着你按下的照明开关忽明忽暗一样即刻又直接。如果我们接受自己所努力赢得的每一个有价值的事情——小到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到赢得好的名声,或者从我们所爱的人那里获得的爱的回报——都是反复无常的,都受制于这个世界的热情或冷漠,那我们也必须接受这些“财产”需要不断地重新获得,基本上可以说是以每天或每个小时更新的频率,甚至可能短到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

提醒客户们不要再因过去的失败折磨自己(“那是以前的你,是时候放下了”)是我对他们的价值所在。但我想,当相反情况出现的时候——客户们渴望为我重现他们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尤其是那些正为下一段人生而困顿的退役运动员和卸任的首席执行官们,我对他们的帮助也是巨大的。无论是15年前赢得过的金牌,还是6个月前领导过拥有20000人的组织,当他们怀念以前的荣光时,我的责任就是把他们拉回当下,提醒他们,他们不再是那个令人钦佩的运动员或叱咤风云的CEO了。那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与在社交媒体上试图以虔诚的方式追随某位名人来圆自己的梦没有任何区别,那个名人不知道也不关心你的存在,你们彼此已经是陌生人了。你不断追忆以前的荣耀,虽说这些荣誉、关注和尊重并非虚幻,它们的确是某个时刻的你真正赢得的,但光环早已不再是事实。回顾它们不仅不会让辉煌再现,反而只会让你留下对荣耀转瞬即逝遗憾的叹息。

沉迷于回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取得过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让你获得成就感的。它只能由那个当下的我们赢得,那个每一次重生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赢得。正如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帮助芝加哥公牛队连续赢得两届NBA总冠军,在1998年又第三次获得总冠军戒指的菲尔·杰克逊(Phil Jackson)所说:“你只有在成功的那一刻才是成功的。然后,你必须得从头再来。”

事实是,我们对“丰盈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除非我们告诉自己,“我已完成了我的使命,我做到了”,而那一刻,也许就是我们呼吸停止的时刻。

章节练习
写两封信

这个练习是为那些在理性层面上理解了“一呼一吸”范式,但尚未形成肌肉记忆,在他们的生活中成为自然和本能的人们准备的。这类人还无法在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之间建立一面心墙,让这一区分成为新的信念。他们仍然相信,有一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横亘不变的实质、精神或灵魂的东西在定义自己。当他们混淆过去和现在的自我,认为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替代时,这“两封信”的练习,便可以帮助他们厘清思维。第一封信是关于感恩的,另一封信是关于对未来的投资的。

第一封信:

首先,给以前的自己写一封信,感谢曾经的自己做出的努力,可以是某一个创新性的具体行动,也可以是认真工作或高度自律。总之,今天这个更好的自己是通过努力出现的,而非不劳而获或被命运垂青。所写内容可以是最近的,也可以是很久之前的,唯一的标准是,是你特别挑选出来的令你变成现在的你的关键行动。我和很多人都做过这个“感谢之前的你”的练习,有一个人感谢的是8年前那个令他转变为素食者的行动,使今天的他拥有健康与活力。还有一位作家感谢的是10岁的自己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研究生,每读到一个不熟悉的词语,她都会立刻查阅并记在小本子上。她说:“没有那个笔记本,就不会有今天的写作生活。”还有一位女士感谢的是6岁的自己学会了游泳,令她两次遭遇意外时都化险为夷。有一位男士感谢的是18岁的他选择了对他意义特殊的大学,在那里他和他的妻子一见倾心。

这个练习不仅使你在当下的你和之前的你之间创建了分离,更重要的是,它还揭示了已被你淡忘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某个你最感恩和谦卑的时刻,你可能突然意识到“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封信正好帮助你找回那个可能已被你遗忘的巨人,那个过去的你。

请深吸一口气,想象所有你当下收到的礼物,都是以前的那个你送给正在读这段话的你的。想象若有任何人送你一份美好的礼物,你会对他们说什么?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机会,由衷地对以前的你说声“谢谢”!

第二封信:

现在,请写一封信,由现在的你写给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的你,以牺牲、努力、学习、关系、自律等为货币单位,你所做的每一笔投资,都是为了让收信人受益。这种投资可以是基于自我提升的任何形式——从改善你的健康状况到获得研究生学位,再到将工资的一定比例用作购买国库券。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慈善行为,只当你现在还不知道谁是受益人。

我从伟大的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跑卫手柯蒂斯·马丁(Curtis Martin)那里得到过很大的启发。在我们认识之前,柯蒂斯就是“一呼一吸”范式的践行者。在一位教练的说服下直到高一他才不情愿地加入橄榄球队,打球至少可以让他每天有3小时远离所居住的匹兹堡附近那条随时会危及性命的街道。他曾因被误认,而被人用枪对着脸扣下扳机,好在子弹卡壳。到了高三,几乎所有一流的大学都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就近选择了匹兹堡大学。即使大学期间伤病不断,但因其非凡的天赋,1995年还是在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第三轮选拔中被选中。大多数年轻的运动员都会把选秀日看作是命运的转机,而柯蒂斯最初的想法是“我可不想被选中”。但在一位牧师的劝说下,他看到了坚守在这个赛道及加入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之后将会创造的无限可能。柯蒂斯不觉心动,因为这有助于他完成一生为他人服务的梦想。柯蒂斯把在职业联赛打球视为对退役后的自己的一种投资,这在顶尖的运动员中并不多见。他们往往喜欢激烈的竞争,痴迷当下的胜利,至于未来,船到桥头自然直。但柯蒂斯却有着长远的规划,作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历史上[仅次于埃米特·史密斯(Emmitt Smith)、沃尔特·佩顿(Walter Payton)和巴里·桑德斯(Barry Sanders)]的第四大跑卫手,奋斗了11个赛季的柯蒂斯在一次受伤后选择了退役。柯蒂斯在自己还是运动员的时候,就创立了旨在帮助单身母亲、残疾人和身处困境中的年轻人的柯蒂斯·马丁基金会。在告别橄榄球运动生涯的第一天,柯蒂斯就已经准备好和12年前投资的自己热烈地握手。现如今,他正沐浴在全新的生活中

柯蒂斯·马丁是投资未来的自己的正面楷模。而那位被遗憾侵扰的首席执行官冈瑟则是典型的反面人物。冈瑟倾其一生努力奋斗,赚了足够多的钱,可以让三个孩子无须再像他一样辛苦工作。但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孩子们既不对此感恩也无自我建树,钱成了他们无所事事的借口。冈瑟的错误在于:他没有对未来的自己或父亲的遗产做任何投资,只是单纯地给了孩子们一份礼物,但这两者有着天渊之别。投资是有预期回报的,礼物则没有附加条件。他给予孩子们的,是他们既不用奋斗,也不值得拥有的东西。虽然他有期待,但从来也没有清楚地表达过他希望从孩子们那里得到的回报究竟是什么。最后,他既没有得到孩子们对他的牺牲应表达的感激之情,也没有感受到因看见他们创造了有意义的生活的某种成就感。他觉得自己与《桂河大桥》里的尼克尔森一样悲情,当上校发现盟军士兵正准备用炸药炸毁他表面上为日军建造,但其实是为了帮助自己的队伍在被囚禁期间保持士气而精心设计的大桥时,那种错位的成就感让他有了想阻止炸桥的企图。在意识到愚蠢后,尼克尔森上校长叹一声:“我都干了些什么?”然后拉响了爆炸装置,亲手毁掉了这座桥。

如果冈瑟曾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很有可能他的孩子们会有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封信的意义,不是练习把未来的目标写下来,而是促使你将今天所有善意的努力,当作对你自己和你最爱的人为了提升你们的生产力和幸福指数所做的投资。这不是馈赠的礼物,而是期待有所回报的投资。 mY1NLhHn4RNT1hgjKmyaUsv7uppAIhCPrjvKPcXgM2gzDRiZ5cKr6DIa5YKJNW6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