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多年前,还是在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时期,在一个领导力论坛上,我被介绍给了一位名叫理查德的人,他是位经纪人,负责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的业务推广工作。有好几位都认识我俩的朋友告诉我,我和理查德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且,他也住在纽约市区,我刚在那里买了一套公寓。于是,我们约定等我下一次去纽约时一起聚餐。但在约好见面的最后一分钟,他取消了约会,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哦,那好吧。

几年后,在奥巴马执政期间,我们终于有机会聚在一起吃饭。就像朋友们所预料的那样,我俩果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席间,对于多年前那次被取消的约会,理查德流露出懊悔的神情,当时他想象着我们在见面前的那些“浪费的时光”里错过的欢乐饭局。虽然理查德用“浪费的时光”是一种调侃,但依然无法掩饰他的沮丧,就好像他搞砸的是一个需要道歉的人生决定。

自那之后,我们每年都会在纽约聚会两三次,每一次,他都会重复他的懊悔。每一次,我也都会说:“放下吧,我已接受你的道歉。”然后,在我们某一次的晚餐中,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马里兰郊区一所高中毕业的他成绩平平,也没有兴趣申请大学,于是便应征入伍。在德国的某个军事基地而不是在越南的战场上服役了三年之后,他回到马里兰州,决心读大学。那一年他21岁,终于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进入大一之前的那个夏天,他去了华盛顿特区那一带开出租车。有一天,从机场接到一位要回贝塞斯达的年轻女孩,她是布朗大学的学生,刚从德国留学一年回来。

“我们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交流彼此对德国的印象。”理查德说道,“那是我一生中最迷人的一个小时,我敢肯定,出租车里一定充满化学反应。在把车停在她父母那所大房子前面后,我替她把行李搬到门廊上,我有意拖延时间以便考虑下一步行动。我很想再见到她,但司机邀请乘客出去约会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想出了一个妙招,我把我的名字写在出租车公司的卡片上,不着痕迹地说道:‘如果你需要搭车去机场,请打电话给调度中心,找我。’”

“她回答‘我会的’,听起来就好像我们俩都已同意约会。我带着对未来的各种期许飘回到车里。她知道如何联系我,我也知道她住在哪里,我们之间已经以某种细微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当理查德讲述的时候,我确信自己已然知道故事的结局,不外乎和那些浪漫的结局类似:女孩和男孩相遇,其中一人弄丢了对方的名字或电话号码或地址,另一方徒劳地等待对方的消息。多年之后,他们偶然巧遇,得以再续前缘,或者是由此产生的其他桥段。

“几天后,她果然打来电话,我们约好在下个周末见面,”理查德继续说道,“那天,我开着车,离她家还有三个街区的时候,我停下来,告诉自己镇定。这个夜晚对我太重要了,我甚至已经看到与她共度的一生,不顾她比我优渥太多的背景的事实。可是,随即,我做了一件令自己也十分费解的事。也许是因为她家的那座大房子,或是她所在的时髦社区,又或者是我开的是一辆出租车,总之,我愣在原地,最终也没有鼓起勇气敲响她家的门。我再也没有见过她,那一时的怯懦整整困扰了我40年,这也许就是我至今一直独自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查德的声音随着这意想不到的结局颤抖,脸色痛苦忧伤,以至于我都不忍直视他的眼睛。我原以为会是一段成功的第一次约会,以及随后许多次的浪漫追忆;或是经过几次约会,他和那位年轻女子都苦涩地意识到彼此并非灵魂伴侣。可我听到的却是一段追悔莫及的叙述,那是人类最为空虚与荒凉的情感——遗憾。它像一场谈话的终结者,将悲伤砰的一声投掷在我们中间,任何一句治愈或救赎的言语在那一刻都显得苍白无力。遗憾,是我最不希望人类体会的感受。

能够就读者反复出现的挑战给予一些有用的建议的书称得上好书,比如针对一下子就能从我脑子里冒出来的三大世纪挑战:如何减肥、如何致富和如何寻找爱情的书。我近期的著作,主要专注在职业抱负与个人身心健康之间的行为关系上。例如,《习惯力:我们因何失败,如何成功?》讨论的是如何消除工作场所的自我挫败行为;《魔劲》讨论的是如何应对因职业挫折带来的动力停滞;《自律力: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讨论的是如何识别日常情况下,引发我们做出最不受欢迎的反应和选择。

今天,在本书中,我们要应对的是关于遗憾的挑战!

我的前提是,我们的生活是在两极情绪之间反复切换的。其中一极是我们所知的“满足”的感觉。这种内在的满足感是根据被我称为满足元素的六要素来评判的。

●目的

●意义

●成就

●关系

●投入

●快乐

这六要素 就像路标指引着我们奋斗一生。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找到生活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努力获得成就、积极维护关系、凡事全力以赴、享受快乐与幸福。但我们与这六要素的关系是脆弱的、反复的、转瞬即逝的,因此,要时刻保持对它的警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例如,快乐是人类感知自我情绪的晴雨表,所以我们会经常问自己或被人询问是否开心。然而,快乐也是最不可能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像梦一样短暂。比如,我们的鼻子痒了,用手挠了后,惬意的舒服感就能让我们高兴起来。但接着,看到一只烦人的苍蝇在房间里嗡嗡作响,感受到从窗缝挤进来的阵阵寒风,发现家里的某个地方的水龙头又在漏水,倘若这样的状况持续一整天,我们的快乐也就会渐渐地消失。意义、目的、投入、关系和成就都很脆弱,凡是我们越想伸手抓牢的东西,就越会快速地从我们指间溜走。

但我们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六要素时所做的选择、承担的风险和付出的努力,与可得到的回报之间建立一个对等的关系,就会获得相对持久的满足感。当然,这发生在假设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我们告诉自己,我要实现它们,我为此而努力,而我也得到了和我的努力相等的回报。换句话说,这是我奋斗的结果!当然,这只是以一种简单的动态方式,把我们奋斗的人生尽可能地描述出来。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它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与满足完全相反的另一极就是遗憾。凯瑟琳·舒尔茨(Kathryn Schulz)在2011年的TED演讲上就曾对这个主题做过一次精彩的分享。她是这样定义的:“遗憾就是我们认为,如果和过去的做法不同,当下的状况就会更好或更快乐的一种情绪表达。”遗憾是感受(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和想象(想象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会带来比现在更好的结果)的混合体。不难看出,遗憾是我们可以掌控的一种情绪,至少在让它进入生活的频率和让它停留的时长方面,是我们完全可以控制的。是选择永远被其折磨或受困于它(就像我的朋友理查德一样),还是愿意放下它继续前行?我们需明白,遗憾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定还会碰上让自己懊悔的事。

就像男人的衬衫有S、M、L、XL、XXL,甚至更大的号码,遗憾也并非均码。所以我先要澄清的是,在本书中,我深入探讨的不是微小的遗憾,比如因口误冒犯了同事等的偶然失误,通常这些可以通过真诚的道歉来解决;也不是在思考中苦等的遗憾,像凯瑟琳·舒尔茨在TED演讲中提到的那次令她颇受启发的文身事件。虽然从离开文身店的那一刻起她就后悔了,并让后悔的情绪一直折磨着自己,夜不能寐,不断地质问自己:“我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最终,她还是放过了自己,甚至还从这次令她懊悔的选择中总结出一个教训,即不满意文身是因为把自己完全“袒露”在这个世界面前,这次不靠谱的选择换来的是“完全无保障”的结果。有了这样的经验,她相信下一次一定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想借助本书解决的是巨大的已成事实的遗憾,是改变了我们人生命运和侵蚀了我们记忆数十年的那种懊悔。比如,早年做了成为丁克的决定,到改变主意想要孩子时已经太迟,因为那个我们想和她孕育生命的另一半早已离我们而去;再比如,因为自我怀疑和自卑,拒绝了一份完美的工作机会;还有,在学生时期没有认真学习;在退休时回看自己,懊悔没有在闲暇时光培养一些除工作之外的兴趣等。

避免既成的懊悔并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只要我们愿意将注意力放在满足感的获得上。对未来的机会持开放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遗憾,特别是当我们相信自己已经是快乐的和有所成就的。寻找满足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拥抱满足。

我的读者们都知道,我对艾伦·穆拉利那溢于言表的钦佩之情。在我的眼里,他就是那个为自己创造出既满足又无遗憾的人生的典范。

2006年,时任波音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艾伦获得福特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的邀请,就是否离开波音这家他唯一服务过的公司的利弊征求我的意见。作为他的前任教练及对他的了解,我能够站在一个独特的客观角度为他提供建议。首先,他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有能力在任何一个管理岗位上都取得成功。其次,我知道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公司都在向他抛出橄榄枝,但这些机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都不足以让他离开波音航空公司。诱使他离开的机会,必须非比寻常。帮助福特公司重新振兴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我给艾伦的建议和之前给他的职业建议是一样的:持开放的态度。

艾伦一开始是拒绝这份邀请的,但他以开放的心态,重新考虑这个职位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他的天赋之一),并继续收集振兴这个汽车业巨头所需要的信息。几天后,他接受了工作邀请。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一如既往地把专注力放在实现更大成就的可能性上,而不是纠结于会不会做让自己遗憾的选择。

但是,遗憾并不是我们在此探讨的主题。虽然我动过把本书命名为“治愈遗憾”的念头,但因会把读者带偏而作罢。遗憾如同不请自来的陌生人在敲我们的门,是在我们做了错误选择,一切都偏离了方向时才出现的。遗憾是可以避免的,但切记不能完全排除它(而且鉴于遗憾具有的启发性,“它提醒我们注意下次不要再这样做!”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拒绝遗憾)。所以,我们在此为大家制定的策略是接受其不可避免性,但要减少它出现的频率。遗憾是我们在这纷繁复杂世界中寻找满足感的消极制衡。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将要探讨的第一主题是实现人生的满足感。

如图1所示,我们的生活是在遗憾与满足这个连续体 之间来回徘徊的,这也是我们基于的一个指导性概念。

图1 遗憾与满足

如果可以选择,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最靠近右极的地方。在本书调研的过程中,我邀请我专业圈子里各行各业的人,指出他们在这个连续体上的位置。我不能说这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它旨在解决我的好奇:是什么推动了人们把自己标注在更接近于满足而不是遗憾的地方?他们靠右的程度又是多少?我的判断依据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衡量指标:回应者们大都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深受认可,也就是说都是有地位、有财富和备受尊重的成功人士。我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标注在连续体的最右边,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已表明他们已经体验过近乎100%的满足感。

愚蠢如我!真相是,我们谁也不知道众生内心的真正渴望,因此,也不可能知道他们有过多深的失望和悔恨。即使是对那些我们自认为很了解的人,也无法假设或预测他们与满足或遗憾之间的关系。图2所示的是一位来自欧洲的名叫冈瑟的首席执行官的答案,他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但因醉心于事业忽视了家庭而追悔莫及。

图2 冈瑟的选择

在衡量自己的满足感时,冈瑟发现,虽然在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指标方面他都做得非常出色,但还是无法抵消他作为父亲和丈夫角色的缺失带给他的挫败感,仿佛他把生命浪费在了赢得错误的回报上。

我的另一个教练对象艾琳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将其视为成就大成者,理应是一位非常满足的女性。艾琳在11岁时从尼日利亚移民到美国,获得了土木工程学方面的最高学位,随着在行业的深耕,逐渐成为摩天大楼、桥梁建设、隧道挖掘和其他大型结构领域的专家,是市场上非常抢手的顾问。她五十出头,婚姻美满,有两个刚上大学的孩子。作为非洲移民,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工作领域的稀缺人才,也可能是不二人选,她为自己职业生涯创造出的机会,连我都钦佩有加。我辅导了她六年之久,了解她的梦想和不满,但看见她将自己放在相对偏左的位置上(见图3)时,我还是错愕不已。

图3 艾琳的选择

她的遗憾怎么可能大于满足呢?她说:“我对自己的生活‘基本满意’,没有理由再抱怨什么。”然而,她就是深陷于懊悔的沼泽中无法自拔。因为和自认为能够做到的事情相比,当下的这点成绩简直微不足道。所以,无论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都无法动摇她内心对自己没有将应有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的自我质疑。她后悔为什么在有了一个足够支付人员费用和工资的项目时,就开始得过且过,不愿再去找新的业务。为什么会这样呢?她质疑自己,为什么就不多聘请一些员工,这样不仅可以同时处理多个项目,也能把自己解放出来发掘新的项目。她说:“每个人都认为我作风硬朗、雷厉风行。但实际上我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江湖骗子,配不上收取的费用和收到的赞美,总是担心有一天被人发现。”

很显然,我们的教练工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每当我的不科学的调研中出现与冈瑟和艾琳相类似的结果时,我都非常惊讶。那些理应被看作是成功典范的人,结果却一直被挥之不去的懊悔所折磨。

而我原本以为他们的答案应该和伦纳德是一样的。伦纳德是一位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因高杠杆交易成为2009年《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牺牲品,被迫在46岁时退休。但他的回应是感到无比满足(见图4)。

图4 伦纳德的选择

我打赌伦纳德会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过早地结束而感到痛苦,而且这份苦涩也已转化为深深的悔恨。但显然不是!我问他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他当时还那么年轻,本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

他说:“因为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在上大学时统计学教授就告诉我,我有一个小小的天赋,可以在脑子里看到收益率和利率的变化,因此我选择一毕业就进入证券交易市场,一个可以利用我小小的天赋获得回报的领域。我最终进入的这家公司,薪酬制度是纯粹的按劳取酬。如果我帮公司赚了钱,我就能拿到在合同里写得一清二楚的回报;如果我没赚到,我就会被淘汰出局。我每年都在为公司赚钱,也从来没有觉得收入与付出不符或被欺骗。我得到的正是我应得的,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全然的回报。所以,当我回首那一段经历时,不仅满意而且欣慰,因为到现在我还很有钱。”说这番话时他嘴角上扬,对自己拥有的好运气既惊讶又开心。

他的理由让我顿时释然。多年来,我对华尔街的人一直抱有这样的偏见,认为这群聪明人进入金融行业并非心甘情愿,不是因为对证券市场的兴趣,纯粹是因为这是个赚大钱和快钱的地方。他们在年轻时大赚特赚,之后再去做自己真正想干的事。因此,他们愿意牺牲自己最好的年华,做着他们不一定喜欢但却有利可图的事情,以此实现日后独立与舒适的生活。但是,伦纳德的答案让我知道我错了。他热爱证券交易,与生俱来的天赋让他更加游刃有余。严格来说,因表现出色而收入颇丰并不是他看重的回报,他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这份工作能够使他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明星一样的人物,并因此成为家庭的主要支柱。我像一位正在进行年度体检的医生,让他给满足六要素打分。果然,这六要素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一向注重财务安全,这使他能够为直系亲属甚至整个大家庭提供良好的经济保障;他与妻子和成年子女的关系也亲密稳固。他说:“我很惊讶,孩子们至今仍然愿意花时间和我待在一起。”他热爱证券交易工作,和家庭成员相处和谐,因此,他在目的、成就和意义几个选项上都打了钩。他完全符合六要素,而且可以用“过度符合”来定义。在离开证券交易行业十年后,他把财富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捐了出去,并重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们提供无偿的财务咨询。我没有再问他是否快乐,因为答案就写在他的脸上。

曾写出20世纪50年代经典的乡村歌曲《心满意足》( Satisfied Mind )的雷德·海斯(Red Hayes),将这首歌的创意归功于他的岳父。有一天,他岳父问他觉得谁是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雷德说出了几个名字,但他的岳父说:“你错了,心满意足者最富有。”

伦纳德的答案让我意识到,我找到了一个富足且心满意足的榜样,一个最大限度地放大满足和弱化遗憾的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先看看我们对“丰盈人生”的有效定义:

当我们每一刻所做的决定、所冒的风险和付出的努力,都与我们生活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时,那么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拥有一个丰盈人生。

这个定义中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就是这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因为它与我们被现实所灌输的目标实现——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为之努力,最后得到应得的回报——是大相径庭的。

不管成功的大与小,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是能够分辨出哪些是应得的,哪些是命运垂青或怜悯的产物。而且,我们也清楚不同的结果会引发不同的情绪。

当之无愧的成功是一种必然会发生的公正的事情,还伴有少许宽慰,即使最后一秒厄运袭来,也夺不走我们到手的成功。

不配享有的成功一开始是让人欣喜和感到不可思议的,但随即就会带来一种很不舒服的内疚,好像自己是个撞大运的幸运儿。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让人无法完全高兴的感觉,羞愧的叹息多过振臂高呼的喜悦。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脑海里经常闪过修正历史的念头,希望那些成功是通过自身的某种技能和努力工作得来的,而非撞大运的结果。我们发现自己站在三垒,就坚持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全然不顾其实是外野手的失误才让我们得以从一垒跑到了三垒。我们这种企图以修正主义的把戏来掩盖“成功”的胜之不武,不过是再次印证了E. B.怀特(E. B. White)的犀利观点,即“在自强者面前,运气是一种不宜被提及的事”。

相比之下,对我们来说,真正应得的成功应具备以下三个简单的条件:

●基于清晰的目标和当下的能力,我们能做出的最佳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需要走多远才能达成。

●我们接纳因此带来的风险。

●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综上所述,由所做的选择、甘冒的风险和付出最大的努力三者创造的神奇魔力所带来的成果,就是对“应得的回报”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当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完美的术语。“应得的回报”其实就是对我们奋力追求的每一个目标,全力完善自己的每一个行为的理想解决方案。一直以来,我们被要求必须“赚取”收入、获得大学学位和他人的信任,必须保持身体健康和赢得尊重,但这些东西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从拥有一间街角的办公室,到爱我们的孩子、睡个好觉,再到我们的声誉和个性,人类为之奋斗的这一长串清单,都要通过选择、冒险和付出最大的努力才能赢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崇尚应得的成功,因为它是我们付出了最大的能量、智慧和意志才获得的我们想要的东西,让我们有一种英雄般的感觉。

但这种“应得的回报”,无论让我多么有英雄感,还是不足以诠释我的目的。因为,它很显然并不能帮助那位来自欧洲的首席执行官冈瑟获得满足感。冈瑟在整个职业生涯所追求的每一个宏伟目标都已实现,他的每一个成功也都获得了“应得的回报”。但问题是,所有“应得的回报”都是对其工作上的奖赏,并不能阻止他被家庭经营失败所带来的愧疚击垮,他在工作方面获得多少成就都无法令他拥有丰盈的人生。艾琳也是如此,她已取得的非凡成就并未让她感到丝毫满足,每一次重大的胜利似乎都是对自我动力与承诺的质疑:我本来,也应该,更加努力。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选择、甘冒的风险和最大的努力所换来的结果并不都是“公平、公正”的。除非我们生活在自我的幻觉中,否则都知道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从我们一出生开始: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在哪里长大,在哪里受教育,以及很多的其他因素,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我们中的有些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有的人则灰头土脸地长大。我们可以凭借高明的决策和所付出的最大努力来改变先天的不足,但即便如此,还是会屡屡遭受生活不公的撕咬。例如,你本是某个岗位的最佳候选人,但最终受雇的却是某个人的侄子;你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但不能保证所有结果的公正、公平。你可以为此感到痛苦与愤怒,抱怨“不公”,也可以优雅地接受生活中的打击与失望。只是,你不要指望每次的尝试都能让你“获得”恰当的回报,回报并不像你期望或应得的那样可靠。

还有一个让我对“应得的回报”这个理论没有太多信心的原因是,它像一个易碎的容器,无法全然承载我们对拥有丰盈人生的追求与渴望。我们从“应得的回报”那里得到的愉悦总是短暂即逝的。开心,其实从我们感知到它的那一瞬间就已溜走,比如明明刚刚得到了期盼已久的晋升,但马上我们就会把目光投向下一个职位,已不满足于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再比如,经过好几个月的连续竞选终于赢得了选举,但短暂的庆祝之后,马上就要开始为选民工作。一次奋斗的结束,即是一次新的奋斗的开始,无论我们赢得了什么样的回报:一次大幅的加薪、一次通力的合作、一次备受好评的回顾,胜利之舞也很快会曲终人散,由此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很难持久。

我并不是在贬低“应得的回报”的价值,以及为之投入的精力。若想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设定目标并努力去赢得期望的结果。我质疑的点在于,当它们偏离了我们生命中那个更为宏大的目标时,它们对实现丰盈人生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伦纳德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满足感,而有些可能比他更幸运和更有成就的人却感受不到。在金钱的游戏里,他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他所有的奋斗之源都来自于保障和供养家人这一更高的目标。就像一名篮球运动员只在乎维持自己的高分,而不愿为赢得比赛和获得冠军做出任何的牺牲(如敢于控球、敢于鱼跃救球、敢于防守对方最好的球员)一样,任何“应得的回报”若没有和更高的目标联系起来,即使有所成就,也一定是空洞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丰盈人生”对我们提出的仅有的要求: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非演绎别人的版本。

●承诺自己每天都要做到“丰盈”,并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超越个人的野心,将自己的成就与更高远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最终,丰盈的人生并不是为了赢得一座奖杯,对拥有丰盈人生最好的回报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获得这样一种人生的过程中。

本书是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完成的,当时我和我的妻子莉达被隔离在南加州太平洋沿岸的一个一室一厅的出租房里,我们刚刚卖掉了在圣迭戈北部兰乔圣菲住了30年的房子,准备搬去我们双胞胎孙子艾利和奥斯汀出生的纳什维尔永久居住。谁也没料到,我们等了整整15个月才从公寓搬出。

与我的其他作品不同,本书的灵感和原始素材不仅来自我的教练客户们,同时也来自我个人的生活。在构思本书时,我仍然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我必须和时间赛跑,必须做出抉择。但我选择放弃很多年轻时的梦想,不仅因为时间紧迫,还因为那些梦想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已不再具有意义。

本书也是我对我自己未来的反思。只要我们还能呼吸,就一定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个人的反思。反思,永远不会太晚,而且是越早越好。我只希望,作为读者的你,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年纪,只要你在反思你正在塑造的生活,并基于你的反思重新做出抉择,就能从本书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因为,这里有太多帮助过我的人和令我受益匪浅的反思;有太多在新冠疫情期间促成我生命最为深刻的非金钱可衡量的反思。这里有太多的反思,还在于我的人生已经处在了这样一个阶段:我面对遗憾的机会不出所料地增加。原因很简单,之前我还有大把时间的时候,往往把未来10年到20年作为一个主宰当下选择的时间段(即先预见未来10年或20年希望实现什么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进行现在的选择)。而现在,从理性的角度考虑,我已经不能这么做了(因为我可能活不了这么久了)。我或许能再活上个30年,或者活到100岁,但我不能那样指望。我也不知道我的身体状况会不会一直这么好,或者周围还会有哪些朋友和同事还健在并关注我。随着我逐渐走向暮年,我必须对我人生中尚未做完的事情鉴别分类。哪一项已不可行?哪一项已不重要?哪两项或三项必须去做,否则我肯定会后悔?我希望我能利用我剩余的人生,最大限度地增加满足感。

出版本书就是我必须完成的愿望清单中的一项。我希望它对你有所帮助,教会你把时间用在让自己无悔的事情上面。

章节练习
“应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想想你人生中的某些时刻,在你想要完成的事情和最终取得的结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的时刻。你可以简单地想:你想在数学考试上拿个A,而你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刻苦学习并最终得到了A。你也可以复杂地想:你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一下子解决了一个令所有同事都束手无策的问题,因此让同事们对你刮目相看。你也可以想一些需要很多事件共振才能取得成功的事情:你有了创业的想法,然后讲故事、找投资人、设计一个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可“赢得”的事件,它们既独立又依附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倘若,每一步都取得成功,你充分体会到获得满足感的快意,你就会不断重复去做同样的事。“应得的回报”就是在一次实现了一个目标这样的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但并不是把这些小的成功相加起来就会变成一个宏大的成就,为应得的回报付出努力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获得丰盈的人生。

请完成以下练习:

现在请你再次感受“应得的回报”带给你的满足感,并将这一感觉放大,将其与一些值得你用余生来追求的更为宏大的而非当下过渡性的目标相联系,然后从中选出一个你认为的人生最为重要的目标。也许你想把你的“应得”事件与修行关联起来,这样你就有可能逐渐地成为一名开悟者;也许你想将其关联到用自己的远见卓识为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也可能是别人的榜样力量激励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就像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那个经典的结尾,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约翰·米勒上尉在牺牲前对大兵瑞恩耳语道“别辜负(这一切)”给我们的震撼]。你还会有很多选择,但“应得”的过程是相同的:①做出选择;②接受风险;③竭尽全力完成它。唯一的区别是,你所付出的努力不只是为了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为了实现你人生最为重要的目标。

虽然这是举重前的热身,但也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完成的。我们大多数人,无论什么年纪,都不太愿意主动挑战自己去确定更大的人生目标。因为,仅仅是满足平凡日常生活的需求,就已经让我们的大脑应接不暇。但请记住:这不是一个孰是孰非的测试,你的作答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会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无论你是不费吹灰之力,还是绞尽脑汁,重要的是你的尝试。现在的你已经做好开始的准备了。 Qrb7purSWBf/nKyf+rTE75obXtfW9tVRNiBADdOzgAr9t5RJYbaSfHPfudLaKB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